《窦娥冤》(选场)
【教学目标】
1.了解元杂剧的有关常识。
2.理清《窦娥冤》的情节结构,弄清杂剧内容。
3.理解主人公窦娥的性格特征,概括杂剧的主题。
4.分析体会元杂剧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
情节冲突和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杂剧的语言。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导入:
“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历经唐诗宋词的繁荣,元朝以“元曲”这一崭新形式向我们展示了另一种辉煌。“元曲”,一般包括杂剧和散曲。杂剧是戏曲,散曲属诗歌,它们都以曲辞为主,因而总称为曲。
元代是中国古代戏曲发展的一段辉煌的时期,杂剧成为当时一种流行的文学样式,涌现出了大批戏曲名家。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关汉卿的《窦娥冤》,了解元杂剧的艺术特色。
二、元杂剧与关汉卿:
1.关于元杂剧的知识:
元杂剧是用北曲(北方的曲调)演唱的一种戏曲形式。金末元初产生于中国北方。是在金院本基础上以及诸宫调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
作为一种新型的完整的戏剧形式,元杂剧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严格的体制,形成了歌唱、说白、舞蹈等有机结合的戏曲艺术形式,并且产生了韵文和散文结合的、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
结构形式:“四折一楔子”。一折相当于现代剧的一幕或一场,是故事情节发展的一个较大的自然段落,四折一般分别是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折之外可以加一二个楔子。楔子一般放在第一折之前,介绍剧情,类似现代剧中的序幕;也有的放在两折之间,相当于后来的过场戏。但也有少数杂剧突破了一本四折的形式,如《西厢记》是五本二十一折的连本戏。每本杂剧的末尾有两句、四句或八句对语,用以概括全剧内容,叫做“题目正名”。如《窦娥冤》结尾的“题目”是“秉鉴持衡廉访法”,“正名”是“感天动地窦娥冤”。
在音乐上,杂剧的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套曲。楔子只能用一二支小令,不能用套曲。宫调,即调式,相当于现代音乐的C调D调等。曲牌,是曲调的名称,每个曲牌都属于一定的宫调。剧本中每套曲子的第一支曲子前面都标明宫调。如《窦娥冤》第三折第一支曲子标示的[正宫][端正好],表示这一折自[端正好]以下各曲均属[正宫]。
杂剧角色分为末(男角色)、旦(女角色)、净(俗称“大花脸”,多扮相貌、性格上有特异之处者,如张飞、李逵)、丑(俗称“小花脸”,多扮次要角色)四大类。每类又可分为外末、副末、冲末、大末、小末;正旦、外旦、贴旦、老旦、花旦;副净、二净等。其中正末为男主角,正旦为女主角。此外,还有以剧中人职务身份为名的杂角,如驾(皇帝)、孤(官员)、卜儿(老年妇女)、孛老(老年男子)、洁郎(和尚)、徕儿(小厮)、细酸(读书人)等。
杂剧的舞台演出由“唱”“白”“科”三部分组成。唱是杂剧的主要部分。除楔子中可由次要角色唱以外,一剧四折通常由主角一人唱到底,其他角色有白无唱,正末主唱的称“末本”,正旦主唱的称“旦本”。也有变例,如《西厢记》第四本就出现了莺莺、张生、红娘轮唱的情况。剧本中的唱词,即曲词,是按照曲牌规定的字数、句法、平仄、韵脚填写的,也可以在曲牌的规定之外,适当加入衬字或增句。每折的曲子必须一韵到底,不能换韵。白,即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因“唱为主,白为宾,故曰宾白”。有散白、韵白,又分对白、独白、旁白、带白等。剧本还规定了主要动作、表情和舞台效果,叫作“科范”,简称“科”,如“再跪科”“鼓三通、锣三下科”。
2.关于元杂剧作品
元杂剧的四大悲剧:《窦娥冤》(关汉卿)、《汉宫秋》(马致远)、《梧桐雨》(白朴)、《赵氏孤儿》(纪君祥)
元杂剧的四大爱情剧:《拜月亭》(关汉卿)、《西厢记》(王实甫)、《墙头马上》(白朴)、《倩女离魂》(郑光祖)
3.元曲四大家:
关汉卿,代表作《窦娥冤》;马致远,代表作《汉宫秋》;白朴,代表作《墙头马上》、《梧桐雨》;郑光祖,代表作《倩女离魂》。
4.作者关汉卿:
关汉卿,号已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在北京市)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一同被称为“元曲四大家”,并居“元曲四大家”之首。生卒年不详。他一生“不屑仕进”([元]朱经《青楼集·序》),生活在底层人民中间。他是当时杂剧界的领袖人物,与当时许多戏曲作家、杂剧演员有着密切联系。元末熊自得《析津志》说他“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明代臧晋叔说他“躬践排场,面敷粉墨。以为我家生活,偶倡优而不辞”;明初贾仲明《录鬼簿》说他是“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师首,捻杂剧班头”,可见他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他是一位熟悉舞台艺术的戏曲家,既是编剧,又能登台演出。关汉卿在《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中自述“通五音六律滑熟”,“我也会吟诗,会篆籀,会弹丝,会品竹。我也会唱鹧鸪,舞垂手,会打围,会蹴鞠,会围棋,会双陆”,“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可见他的才艺、生活和个性。所作杂剧六十余种,今存十八种,其中有几种是否为关汉卿所作尚有争议;所作套曲十余套,小令五十余首。他的戏曲作品题材广泛,大多暴露了封建统治的黑暗腐败,表现了古代人民特别是青年妇女的苦难遭遇和反抗斗争,人物性格鲜明,结构完整,情节生动,语言本色而精练,对元杂剧和后来戏曲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关汉卿的作品主要有《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关汉卿一生创作的杂剧有六十多种,他是我国戏剧的创始人,数量超过了英国的戏剧家“戏剧之父”莎士比亚,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1838年《窦娥冤》就有英译本流传海外,1958年,世界和平理事会把关汉卿与达·芬奇等同列为世界文化名人。关汉卿的戏剧语言,被称为本色派之首。
三、整体感知
1.提问:在课文中共出现多少曲牌?都属什么宫调?
明确:共出现10个曲牌,都属于正宫调。
2.提问:根据10个曲牌和故事情节(窦娥先后做了哪些事),可以把课文分成几个层次?各层大意是什么?
明确:第1层:[端正好][滚绣球],写窦娥指斥天地鬼神,揭露世道不公。
第2层:[倘秀才]至[鲍老儿],写窦娥告别婆婆。
第3层:[耍孩儿]至[煞尾],写窦娥发下三大誓愿。
四、赏析第一部分:
1.朗读开场的舞台提示(科介)思考:这段科白写了什么内容?起到什么作用?
明确:描写了押解死囚的情景。渲染了一种肃杀可怕的气氛。
2.朗读第一部分的唱词(学生齐读)。
3.提问:在[端正好]这支曲子里,窦娥主要诉说了什么?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窦娥主要诉说了自己莫名其妙受到了惩罚,冤屈可以动地惊天。表现了窦娥满腹冤屈与怨恨。
4.提问:[滚绣球]中有一句是说命运不由自己掌握,这句话是哪一句?它采用了什么诗歌手法?
明确:“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采用了兴的手法。
5.提问:引用“盗跖、颜渊”的典故有何作用?
明确:这里是用以指责天地好坏不分,黑白颠倒。
6.提问:[滚绣球]中有一句话揭露了社会的严重不公,是哪一句?
明确: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
7.提问:在[滚绣球]这支曲子里,窦娥主要表达对谁的不满?
明确:天地鬼神
8.提问:窦娥是被昏官屈判死罪的,她为何在此指责天地鬼神?
明确: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原列传》司马迁)窦娥受传统思想影响,开始也相信“青天大老爷”能主持正义,赏善罚恶。可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她觉醒过来了,她猛烈地指责天地鬼神不分清浊,混淆是非,致使恶人横行,良善衔冤。窦娥对神权的大胆谴责,实质上是对封建统治的强烈控诉和根本否定。她那似岩浆迸射如山洪决堤般的愤激之词,反映了女主人公的觉醒意识和反抗精神,也折射出当时广大人民的反抗精神。但封建社会的一个弱女子,又能如何呢?窦娥的天大冤屈,怨恨,也只能转化一声悲泣。(传统观念→怀疑质问→揭露黑暗→彻底否定→一声悲泣)
9.用一个字概括这个部分窦娥的思想感情——“怨”(反抗精神)
【第二课时】
一、赏析第二部分:
1.朗读[倘秀才][叨叨令]并思考:在押赴刑场的路上,窦娥要求刽子手走后街不走前街,这一细节刻画对塑造窦娥形象和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明确:自己已走在通向死亡的路上,想到的还是如何不使年迈孤寂的婆婆伤心,这是何等的善良啊!而剧作家越是刻画她的善良,也就越发显出其冤屈,她的抗争与反抗也就越发令人同情。因此,这一细节的描写不仅使窦娥这个形象更其丰满动人,也使剧作对封建社会的批判更为有力和深刻。
2.不想碰到婆婆,婆婆却还是迎面而来。这种情节的巧合在整个戏剧中起什么作用?默读下一段科介,及“快活三”“鲍老儿”思考并分析:科介和唱词在内容上有何联系?
明确:利用婆媳对白,诉说了了自己的冤屈,立下了遗嘱,表现人物内心愤恨,为后文发三桩毒誓作铺垫。这种在唱词、说白中诉说同样内容的手法人们称为“曲白相生”。
3.提问:窦娥临死前反复叮嘱婆婆要祭奠她,是出于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这个问题可从这几方面考虑:
①这正是体现窦娥难以舍别婆婆,表现了她对婆婆的挂念;
②安排婆婆做这些事,是让婆婆有所寄托,以免婆婆孤独痛苦或生轻生之念;
③可以增强悲剧气氛;
④白发人送黑发人,白发人祭奠黑发人,更加突出社会黑暗,无公道可言。
4.提问:窦娥说自己“没时没运,不明不暗,负屈衔冤”,这话怎样理解?
明确:因为现实难合人意,她在这种是非颠倒的社会中感到无能为力,只能感叹自己时运不济;另一方面这样说也可以安慰婆婆,减轻婆婆的悲伤,体现了她的孝顺。
5.用一个字概括这个部分窦娥的思想感情——“悲”
二、赏析第三部分:
1.朗读四支曲子,完成表格。
誓愿顺序 誓愿内容 所用典故 誓愿实质
第一桩 血溅白练 苌弘化碧 望帝啼鹃 希望刑场上人了解她的冤屈
第二桩 六月飞雪 飞霜六月因邹衍 希望自己的冤屈会在上天得到反应
第三桩 亢旱三年 东海曾经孝妇冤 不仅希望个人的冤屈得到伸张,而且希望上天能够惩治邪恶
(“亢旱三年”,楚州自然是颗粒无收,那些贪赃枉法,草菅人命的贪官污吏自然就无可搜刮。)
2.提问:这三桩誓愿之间,有何内在联系?在全剧中地位如何?
明确:这三桩誓愿,层层深入地表现了窦娥对自己无辜蒙冤的强烈愤怒、坚决反抗,是她反抗性格的顶点,也是全剧高潮。
3.思考讨论:为何第一场戏中“怨天”,这里又寄希望于天?怎样理解这一矛盾?
明确:窦娥的诉说中,“怨天”和依赖于“天”的情感始终交织在一起,这种矛盾实质上反映了作家世界观的矛盾。一方面,他通过窦娥指斥天地鬼神,批判了封建统治者,表达了变革现实的愿望,另一方面,作为封建社会的一个文人,他虽关心人民的疾苦,但不能从根本上看到救民于水火、变革现实的道路和希望,最终还是要借助“天”来为窦娥昭雪冤枉。
4.提问:三桩誓愿的实现采用了什么手法?说说这种手法的艺术效果?
明确:浪漫主义手法;既能证明窦娥冤情实在是真,有能增强悲剧气氛。从观众来看,符合一般民众善恶有报的心理,反映了人民伸张正义、惩治邪恶的愿望,能引起观众更多的共鸣;也表现了作者鲜明的爱憎。
5.用一个字概括这个部分窦娥的思想感情——“恨”
三、窦娥的人物形象:(学生根据赏析概括)
窦娥是一个饱受封建压迫与摧残的充满反抗精神的劳动妇女的形象。他善良勤劳、孝顺贤惠,同时又刚毅顽强,敢于与恶势力拼斗到底。她生于严酷的腐败的封建统治之下,注定要走向悲剧的结局。
四、概括主题:(学生根据赏析概括)
《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作者通过窦娥蒙受的千古奇冤,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统治阶级的昏庸残暴,歌颂了窦娥的美好心灵和反抗精神。窦娥的形象壮美动人,她的悲剧性格,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强烈的感染力量。
五、关于本色派的语言特点:
《窦娥冤》一剧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在课文中,凝练而又明白如话的说白,优美而又有节奏的的唱词,深刻地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集中表现了窦娥的“怨”与“愤”。不少古代白话,如“只合”(只应该)、“怎生”(怎么)等都表述得十分生动。科白等辅助手段运用的也很好,配合唱词生动地表现了人物的复杂心情,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4 /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