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元朝的统治练习题(含解析)期中复习+2021-2022学年下学期北京各地七年级历史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元朝的统治练习题(含解析)期中复习+2021-2022学年下学期北京各地七年级历史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16.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4-04 22:36: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11元朝的统治练习题
一、选择题
1.(2021·北京·101中学七年级期中)若想欣赏“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一诗的全文,需要查阅下列哪位人物的诗作
A.李白
B.文天祥
C.岳飞
D.辛弃疾
2.(2021·北京市平谷区峪口中学七年级期中)如图历史文物可以用来说明:元朝时期我国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地方行政区域是
A.西藏 B.四川 C.台湾 D.腹里
3.(2021·北京市第四十三中学七年级期中)元朝设宣政院掌管全国佛教僧徒和“吐蕃之境”。“吐蕃之境”就是( )
A.云贵地区 B.陕甘地区 C.新疆地区 D.西藏地区
4.(2021·北京市平谷区峪口中学七年级期中)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建立行政机构的标志是( )
A.秦朝设置南海郡 B.元朝设置澎湖巡检司
C.明朝设置奴儿干都司 D.清朝设置台湾府
5.(2021·北京市平谷区峪口中学七年级期中)为了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元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建立的行政区划与管理的制度在历史上影响深远。这一制度是
A.分封制 B.郡县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
6.(2021·北京延庆·七年级期中)元朝在地方设立的最高行政机构是
A.中书省
B.行省
C.宣政院
D.澎湖巡检司
7.(2021·北京·101中学七年级期中)下列图片反映的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行政机构设置的主要情况,其下列朝代顺序对应正确的是( )
A.西周、隋朝、元朝 B.秦朝、西汉、元朝
C.秦朝、唐朝、元朝 D.秦国、北魏、元朝
8.(2021·北京·101中学七年级期中)元朝为统一多民族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表现在( )
①设宣政院,首次直接管辖西藏 ②创立行省制度,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管辖
③结束分裂,首次实现大一统 ④民族融合的深化及其回族的形成,影响深远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9.(2021·北京·北师大大兴附中七年级期中)关于藏族的历史,发生在元朝的是( )
A.公主远嫁赞普 B.和同为一家
C.与中央政权会盟 D.隶属宣政院辖地
10.(2021·北京·101中学七年级期中)面对辽阔的疆域,元朝统治者设置专门的机构对台湾和西藏进行有效管理,它们分别是
A.宣政院;澎湖巡检司
B.伊犁将军;驻藏大臣
C.澎湖巡检司;宣政院
D.枢密院;御史台
11.(2021·北京·中国农业大学附属中学七年级期中)我国首届《诗词大会》上有这样一道题目:根据以下线索说出一位诗人。宋代一位著名的状元,官至丞相。著有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收丹心照汗青”。他应为( )
A.李白 B.杜甫 C.苏轼 D.文天祥
12.(2021·北京·北师大大兴附中七年级期中)《三字经》:“嬴秦氏,始兼并……迨至隋,一土宇……元灭金,绝宋世。”材料所反映的从长期分裂走向统一的朝代有( )
A.秦隋宋 B.秦隋元 C.秦元明 D.隋元明
13.(2021·北京市第四十三中学七年级期中)假如让你拍摄一部以唐朝历史为题材的电视据,下列哪一情景不可能出现
A.武则天选贤任能发展经济 B.回族人在长安居住经商
C.唐玄宗面试科举考试应试者 D.李白吟诗《蜀道难》
二、综合题
14.(2021·北京·101中学七年级期中)制度创新是历史发展的动力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面问题。
材料一 然此一制度,究竟自唐以下一千年来....消融社会阶级。因考试乃一种公开竞选,公平无偏滥。考试内容单纯,可不受私家经济限制。寒苦子弟,皆得有应考之可能。又考试内容,全国统一, 有助于全国各地文化之融结。按年开科,不断新陈代谢。此一千年来,中国社会上再无固定之特殊阶级出现,此制度预有大效....必有大批应举人,远从全国各地,一度集向中央,全国各地人才,都得有一次之大集合。不仅政府与社会常得声气相通,即全国各区域,东北至西南,西北至东南,皆得有一种相接触相融洽之机会,不仅于政治上增添其向心力,更于文化上增添其调协力。而边区远陬,更易有观摩,有刺激,促进其文化学术追随向上之新活力。
——钱穆《国史新论》
材料二 三省六部制的三省中,中书省主要负责秉承皇帝旨意起草诏令,门下省主要负责纠核朝臣奏章,复审中书诏敕,如认为不当,可以封还和加以驳正,称封驳。尚书省负责贯彻各种政令。“中书取旨,门下封驳,尚书奉而行之”,是三省分工原则,从而彼此制约,以掌管国家大政。
——《中国古代行政制度史》
材料三 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鲁、内蒙及河南的黄河以北地区称“腹里”,由中书省直辖。中书省也称都省,为全国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元制,凡有重大军事,则遣中书省官员前往督之,其班底仿中书省建制,故称“行中书省”。《元史.地理志》 中载:“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
——《史学集刊》
(1)根据材料一-指出“然此一制度"指的是什么?根据材料一概括此制度的特点和作用。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三省六部制中三省的职能。说说这样做的作用。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中书省”的地位?并说出它的职能有哪些?
(4)根据材料三概括“行中书省”这一制度有何作用?
(5)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制度创新的认识。
15.(2021·北京·101中学七年级期中)构建和谐社会是当今的焦点话题之一,而加强少数民族之间的和谐,则更是事关国家统一、地区发展的重大问题。下列是我国唐宋时期与少数民族关系进行的探究。
材料一 “贞观十五年,太宗以文成公主妻之,会礼部尚书、江夏郡王(李)道宗主婚。持节送公主入蕃。弄赞率其兵次(到达)柏海,亲迎于河源。”
——《旧唐书》
(1)材料一反映了唐朝的什么历史事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材料二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2)材料二表明当时实行的是什么样的民族政策?
材料三 阅读下列四个人物图片:
人物 画像
他们有哪些活动? 他是青藏高原一带吐蕃民族的首领,他做赞普时基本上统一的各个部落,迁都逻些。 他统一契丹各部,改革习俗,创制契丹文字,发展了农业和商业。916年,称皇帝建立契丹国。 他是西北党项族首领,1038年称帝,国号大夏。他创制西夏文字,制定官制、军制、法律。 他是女真族杰出的首领,12世纪初期,起兵抗辽,接着在会宁称帝,国号金。
(3)根据材料三写出B、D人物的名字?材料四 “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阙下,共遵诚信,度奉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第岁以绢二十匹,银一十万两,更不差使专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搬送至雄州交割。”
——《续资治通鉴长编》
(4)材料四反映的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和议,被称为什么?
材料五 魏公村位于海淀区东南部,此地在元明清时被称作“畏吾(也作畏兀)村”。很多畏兀儿(生活在今新疆地区,今维吾尔族)人在蒙元政权中担任官员,在朝中地位仅次于蒙古人。元世祖忽必烈定都大都,畏兀儿人在这里定居,此地因此得名。也有研究者认为,曾担任中书平章政事的畏兀儿人阿里罕、廉希宪等都被追封为魏国公,村以人名。畏兀儿人文字水平较元代蒙古人高,涌现了大批佛学、儒学、文学、科学、历史、翻译等方面的学者和专家,例如安藏把《尚书》《贞观政要》篇章译为蒙古文进呈忽必烈,后奉命翻译《资治通鉴》《本草》等。
——摘编自周泓《北京魏公村史顾》
(5)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朝时期民族交融的表现。(提示:可以从政治制度、民族迁徙、文化交流等角度思考)
(6)根据以上材料,你认为古代的民族关系对我们当今处理民族关系有何启示?
16.(2021·北京·北师大大兴附中七年级期中)制度创新,促进社会进步。
材料一 《北宋前期科举次数与录取进士人数统计表》
时期 科举次数 录取进士人数 平均每榜录取进士人数
宋太祖 15 188 13
宋太宗 8 1487 186
宋真宗 12 1760 147
宋仁宗 13 4561 351
——摘编自李兵、刘海峰《科举:不只是考试》
(1)根据材料一,写出表格中的数据所反映的趋势。
(2)科举制一贯的作用是什么?与隋唐相比,宋代大力发展科举制,独特的作用是什么?
材料二 为加强边防,唐在沿边重镇设立节度使。节度使最初只掌兵权,后来总揽军、政、财、监之权,权重势雄,独霸一方。安史之乱后,藩镇“相望于内地(在内地密集分布)”,“(驻)屯重兵,多以赋入自赡(大多截留了赋税供自己使用)”,“喜则连衡(横)而叛上(节度使们彼此喜欢就合作,而一起对抗中央),怒则以力相并(节度使们彼此敌视就动用军队相兼并)”。
宋太祖即位后,革除前朝之弊,命令各州,除必要的经费外,全都运送中央,不允许占留;采取派遣官员监察地方等多项措施,于是地方权力被大力削夺。宋太宗时,节度使掌控的郡县也被收回。
元朝变革地方行政制度,设立行省。行省官员常以“藩大臣”和封疆大吏自居,替中央镇守地方:凡行政号令和公文申禀,“(行省)不敢专决大政,咨(询)中书(省)而后行”。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材料三 元朝行政区划图(1330年)
(3)依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分别评价唐、宋、元时期中央政权对地方的治理措施。概括从唐至元,中央对地方管理的发展趋势。
17.(2021·北京市第四十三中学七年级期中)古代中国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是中华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子以诸侯为臣,诸侯以大夫为臣,大夫以士为臣。……诸侯又可再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诸侯要定时向周天子进贡,定期朝见周天子。周天子出兵征讨时诸侯要带领本国军队随同出发,诸侯还要对天子的出巡、婚娶、死丧等尽一定的义务。
——程幸超《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材料二 柳子厚谓秦有叛民,而无叛吏:汉有叛国,而无叛郡;唐有叛将而无叛州。盖郡县之设,既无世袭,不得私有其土而有其民,而又不假之以兵,其势固无从叛。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材料三 国家置中书省以治内,分行省以治外,其官名品秩略同,所以达远迩、均劳逸,参错出入,而天下事如指掌矣。
——虞集《道园学古录》
(1)依据材料一,概括西周分封制的特点。
(2)材料二称赞的是我国古代哪一政治制度?依据材料二分析这一制度是如何克服分封制弊端的?
(3)据材料三指出元朝对我国地方行政制度的最大创举是什么?元朝时为管辖台湾设置了什么机构?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历代王朝加强地方制度建设的核心目的。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有关文天祥的史实。根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汉汗青”。这是流传至今的千古名句,这句诗的作者是文天祥。故选B。
2.A
【解析】
考查点:宣政院。解题思路:由题干的“宣政院”,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建立后,由宣政院直接统辖西藏,掌管西藏的军民事务,A项符合题意。B项四川,当时设置四川行省,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C项台湾,元朝设置澎湖巡检司进行对其管理,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D项是腹里,是元朝把山东、山西和河北称作“腹里”,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故本题答案为A。
3.D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宣政院是元代管理宗教事务和西藏军事民政的中央机关,由此可知,“吐蕃之境”就是西藏地区,D符合题意;ABC三项的地点不是“吐蕃之境”,不符合题意;故选D。
4.B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朝的疆域空前辽阔,为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在台湾(琉球)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这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B符合题意;秦朝设置南海郡不包括台湾,A排除;明朝在东北设置奴儿干都司,C排除;清朝设置台湾府是在元朝之后,D排除。故选择B。
5.D
【解析】
元朝为了管理庞大的疆域,在地方实行上“行省制度”,把山东、山西和河北称作“腹里”,直属于中书省。其他地方设置10个行省。故D符合题意;分封制是西周时期实行的西方制度,排除A;郡县制在秦朝推广实行,排除B;科举制产生于隋朝,属于选官制度,排除C。故选D。
6.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为了对辽阔的疆域进行有效的统治,实行行省制度,在中央设中书省,在地方设最高行政机构是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始于元朝。选项B符合题意;而选项A中书省,是元朝直属中央;选项C宣政院,管辖西藏;选项D. 澎湖巡检司管辖台湾,选项ACD不符合题意。所以只有选项B符合题意,故选B。
7.C
【解析】
根据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一反映的是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图二反映的是唐朝时期完善的三省六部制,图三反映的是元朝时期的行省制,C符合题意;综合上述分析可知ABD项不符,排除。故选择C。
8.B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政府加强对西藏的管辖,元政府在中央设宣政院,负责管理藏族地区的行政事务,故①项符合题意;元朝疆域空前辽阔,为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元世祖实行行省制度,故②项符合题意;元朝时,民族进一步融和,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影响深远,故④项符合题意,故B符合题意;首次实现大一统是秦朝,不是元朝,故③项不符合题意,AC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B。
9.D
【解析】
依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元朝统一中国后,中央设立宣政院负责宗教事务并管辖西藏地区,从此西藏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管辖,D正确;唐朝时期对吐蕃采取和亲政策,如唐太宗送文成公主入藏,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密切了汉藏两族的关系,双方“和同为一家”,此后吐蕃又与唐朝进行了长庆会盟,ABC三项所述发生在唐朝,排除。故选D。
10.C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元朝设置的管辖台湾的专门机构是澎湖巡检司。元朝进一步加强对台湾的管理,在台湾(琉球)设澎湖巡检司,以加强对那里的管辖,这是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设置机构进行管理,使台湾开始纳入中央政府的统治范围之内。元朝时,西藏成为我国正式行政区,元政府设宣政院管理西藏,所以C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
11.D
【解析】
依据题干关键词“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可知,此人是文天祥。1276年南宋灭亡后,领导武装抗元的南宋大将文天祥兵败被俘,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D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D。
12.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从长期分裂走向统一的朝代的相关史实,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的分裂,完成统一。1279年元朝统一全国,结束了辽宋夏金的分裂时期。581年杨坚篡北周,建立隋朝,并于589年灭南朝陈,统一中国,长达四百年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结束,隋朝时期开始。宋没有统一全国,明朝材料没涉及到,因此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考点定位】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 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繁盛一时的隋朝; 人教版七年级上·统一国家的建立·秦王扫六合
13.B
【解析】
本题是否定式的选择题。依据课本所学,唐朝以来,定居中国的波斯人、阿拉伯人,信仰伊斯兰教,他们同汉、蒙、畏兀儿等族,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融合,在元朝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唐朝还没有出现回族人。B项符合题意;武则天是唐朝的女皇,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的政策,使唐朝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A项不合题意;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他在位期间,曾在长安、洛阳宫殿亲自面试科举应试者。C项不合题意;唐朝诗人李白,诗风豪迈奔放,清新飘逸,被人称为“诗仙”。《蜀道难》是李白的诗篇。D项不合题意。由此可知AC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B。
【点睛】
“以唐朝历史为题材的电视据”是解题的关键,“不可能出现”是限制词。即选项中在唐朝不可能出现的。回族最早形成于元朝,元大都是元朝的政治中心,又是闻名世界的商业大都市。回族人应在大都居住经商。可确定答案B。
14.(1)科举制。特点:公开,公平,内容单纯。,作用:有利于社会各阶级的流动:有利于文化的繁荣:有利于选拔人才: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2)中书省起草诏令,门下省纠核复审,尚书省贯彻执行。相互制约,加强中央集权。
(3)全国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
(4)加强对地方的统治或加强中央集权,扩大了元朝的疆域。
(5)制度创新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制度创新应符合国情,国家不断发展需要制度不断创新改革等。
【解析】
(1)根据“消融社会阶级。因考试乃一种公开竞选,公平无偏滥。考试内容单纯,可不受私家经济限制”可知这一制度是科举制。特点是公开,公平,内容单纯。根据“按年开科,不断新陈代谢。此一千年来,中国社会上再无固定之特殊阶级出现”可知作用主要是有利于社会各阶级的流动:有利于文化的繁荣:有利于选拔人才: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2)根据“中书省主要负责秉承皇帝旨意起草诏令,门下省主要负责纠核朝臣奏章,复审中书诏敕,如认为不当,可以封还和加以驳正,称封驳。尚书省负责贯彻各种政令”可知三省的职能分别是中书省起草诏令,门下省纠核复审,尚书省贯彻执行。作用主要是相互制约,加强中央集权。
(3)根据“中书省也称都省,为全国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可知中书省的地位是全国行政中枢。职能包括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
(4)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行中书省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统治,同时扩大了元朝的疆域。
(5)综合材料内容可知,制度创新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制度创新应符合国情,国家不断发展需要制度不断创新改革等。
15.(1)①事件: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②影响: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友好关系
(2)政策:开明的民族政策
(3)B:耶律阿保机;D:完颜阿骨打
(4)澶渊之盟
(5)元朝效仿中原王朝的政治体制,在中央设中书省;畏兀儿等少数民族迁居中原地区,与汉人错居杂处;元朝统治者接受中原先进文化,提倡儒学;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加强。(其他合理答案如“忽必烈推行重农政策”等也可)
(6)体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共同繁荣的意思即可
【解析】
(1)根据材料“贞观十五年,太宗以文成公主妻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反映了唐朝的历史事件是文成公主入藏(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641年,唐太宗在位时,文成公主入藏和亲,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
(2)根据材料“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表明当时实行的是开明的民族政策。
(3)根据材料“他统一契丹各部,任用汉人为官,改革习俗,建筑城郭,创制契丹文字,发展了农业和商业。916年,他称皇帝,建立契丹国”可知,B人物的名字是耶律阿保机。10世纪初,契丹族的杰出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了契丹各部,916年,他建立契丹政权,定都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后来改国号为辽,根据材料“他是女真族杰出的首领,12世纪初期,起兵抗辽,接着在会宁称帝,国号金。他还仿汉文创制女真文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D人物的名字是完颜阿骨打。女真是靺鞨部落的一支,居住在黑龙江的中下游地区。女真族首领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在统一女真各部后,1115年于会宁府(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建都立国,国号大金。
(4)根据材料“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阙下,共遵诚信,虔奉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更不差使专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搬送至雄州交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四反映的是中国历史上的事件是澶渊之盟。1004年,辽大举进攻北宋,宰相寇准力劝宋真宗来到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第二年辽宋议和,辽朝退兵,宋朝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它使宋辽之间保持了长久的和平局面。
(5)根据材料五“元世祖忽必烈定都大都,畏兀儿人在这里定居,此地因此得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时期民族交融的表现有元朝效仿中原王朝的政治体制,在中央设中书省;畏兀儿等少数民族迁居中原地区,与汉人错居杂处;根据“畏兀儿人文字水平较元代蒙古人高,涌现了大批佛学、儒学、文学、科学、历史、翻译等方面的学者和专家,例如安藏把《尚书》《贞观政要》篇章译为蒙古文进呈忽必烈,后奉命翻译《资治通鉴》《本草》等”可归纳出元朝统治者接受中原先进文化,提倡儒学;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加强。
(6)根据以上材料,古代的民族关系对我们当今处理民族关系的启示是民族之间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共同繁荣等。
16.(1)趋势:科举取士的名额大幅度增加。
(2)作用:扩大了人才选拔的范围;加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独特作用:扭转了五代十国以来尚武轻文的社会风气,形成重文轻武的社会风气。
(3)唐朝:设置节度使,加强了边防力量;赋予节度使较大权力,形成了藩镇割据局面,削弱中央集权。
宋朝:吸取前朝教训。削夺节度使权力,弱化地方权力。大大强化了中央集权;但也形成强干弱枝,“三冗”局面。
元朝:开创了行省制度;行省权力受中央节制。巩固了中央集权,大大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趋势: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解析】
(1)根据表格中录取进士数目的变化可以看出趋势是科举取士的名额大幅度增加。
(2)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科举制的一贯作用是扩大了人才选拔的范围;加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独特作用则是扭转了五代十国以来尚武轻文的社会风气,形成重文轻武的社会风气。
(3)根据“为加强边防,唐在沿边重镇设立节度使”“节度使最初只掌兵权,后来总揽军、政、财、监之权,权重势雄,独霸一方”可知唐朝设置节度使,加强了边防力量;赋予节度使较大权力,形成了藩镇割据局面,削弱中央集权。根据“革除前朝之弊,命令各州,除必要的经费外,全都运送中央,不允许占留;采取派遣官员监察地方等多项措施”可知宋朝吸取前朝教训。削夺节度使权力,弱化地方权力。大大强化了中央集权;但也形成强干弱枝,“三冗”局面。根据“设立行省。行省官员常以‘藩大臣’和封疆大吏自居,替中央镇守地方”可知元朝开创了行省制度;行省权力受中央节制。综合材料内容和所学可知,从唐至元,中央对地方管理的发展趋势是巩固了中央集权,大大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趋势: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17.(1)特点:等级森严(层层分封),诸侯要对周天子履行义务。
(2)制度:郡县制。克服弊端:地方官员不得世袭;不占有土地、人民;不掌握军权。
(3)创举:开创省制(设立行省);澎湖巡检司
(4)目的:维护统治。(加强对地方的统治)
【解析】
(1)根据材料一,由“天子以诸侯为臣,诸侯以大夫为臣,大夫以士为臣。……诸侯又可再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可知等级森严(层层分封);由“周天子出兵征讨时诸侯要带领本国军队随同出发,诸侯还要对天子的出巡、婚娶、死丧等尽一定的义务”,可知,诸侯要对周天子履行义务。因此西周分封制的特点是等级森严(层层分封);诸侯要对周天子履行义务。
(2)根据材料二“秦有……盖郡县之设,既无世袭,不得私有其土而有其民,而又不假之以兵,其势固无从叛”,可知称赞的是我国古代郡县制。根据材料二,由“既无世袭,不得私有其土而有其民,而又不假之以兵……”,可知这一制度,克服分封制弊端,在于地方官员不得世袭;不占有土地、人民;不掌握军权。
(3)根据材料三“国家置中书省以治内,分行省以治外,其官名品秩略同”,可知元朝对我国地方行政制度的最大创举是设立行省。为了进行有效的管辖和统治,元政府建立了行省制度。它是秦以来郡县制的一大发展,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对明清及后来政治制度影响深远。元朝在澎湖岛设置了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这是历史上中央王朝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行政机构。因此元朝时为管辖台湾设置了澎湖巡检司。
(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历代王朝加强地方制度建设的核心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统治。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