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北宋的政治练习题
一、选择题
1.(2021·北京·中国农业大学附属中学七年级期中)宋太祖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派文臣担任各州县的长官,为防止知州权力过大难以控制,宋太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下列与史实不符的是
A.废除知州设置,直属中央 B.实行三年一换的制度
C.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 D.地方设置转运使
2.(2021·北京·清华大学附属中学上地学校七年级期中)唐诗中的“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健儿宁都死,壮士耻为信”反映出时风对文事的鄙薄,宋代儿重启蒙读本《神童诗》开篇却为“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这反映了宋代( )
A.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 B.科举制不断走向公平公正
C.文化教育事业的繁荣 D.人们价值观念已经发生变化
3.(2021·北京·清华大学附属中学上地学校七年级期中)北宋时期有人说:“状元登第,虽将兵数十万,恢复幽、蓟,凯歌而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能及矣”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A.大力提倡文治,崇文抑武 B.军队扩编,军费上升
C.边防压力巨大,岁币沉重 D.机构重叠,官员冗滥
4.(2021·北京·清华大学附属中学上地学校七年级期中)针对唐朝中后期宰相权力过大的问题,宋太祖采取的解决办法是( )
A.权分三公 B.废除丞相 C.分割事权 D.官员轮换
5.(2021·北京市第四十三中学七年级期中)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兼有打击官僚贵族的特权,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与保障农民生产时间的是( )
A.青苗法 B.募役法 C.市易法 D.方田均税法
6.(2021·北京市平谷区峪口中学七年级期中)秦汉时期,丞相一职多由一人担任,隋唐时期三省长官都是丞相,,到北宋相当于丞相的官员就更多。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日益加强 B.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C.皇帝的权力分散 D.民主政治逐渐完善
7.(2021·北京市平谷区峪口中学七年级期中)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出现统一趋势时,赵匡胤和他的后继者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他建立的朝代及其建立时间、建立者所属民族,搭配正确的是( )
A.元朝--汉族 B.元朝—蒙古族
C.北宋—汉族 D.北宋—蒙古族
8.(2021·北京·101中学七年级期中)下列对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影响的表述,确切的是( )
①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 ②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
②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④导致政府轻视武备和军队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9.(2021·北京延庆·七年级期中)宋朝枢密院长官皆用文人,作战时多不设主帅,将从中御,与此同时,大力拾高文臣、士人地位,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这体现了宋朝
A.抑制武将势力 B.重文轻武的政策
C.减少政府开支 D.重视人才选拔
10.(2021·北京·101中学七年级期中)宋太祖为强化君主专制中央集权,采取的措施包括( )
①设立节度使,掌握军政大权②分化事权,削弱相权
③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④设置通判,分解知州的权力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1.(2021·北京·清华大学附属中学上地学校七年级期中)我国著名文化学者王立群主持的《百家讲坛》颇受听者喜爱。他曾这样讲述一位帝王“烽火燃,五十年,陈桥驿站披旒冕。披旒冕,定江山,杯酒之间销兵权。南征北守定宏图,玉斧一挥指大渡。”据此判断,这位帝王是
A.赵匡胤 B.耶律阿保机 C.完颜阿骨打 D.忽必烈
12.(2021·北京·北师大大兴附中七年级期中)宋初____“始置诸州”,“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知州)通签书施行”。据此判断横线处的官职应该是
A.节度使
B.通判
C.禁军将领
D.三司使
13.(2021·北京市平谷区峪口中学七年级期中)北宋时期,最高军事机构枢密院的正副长官累计超过200人,其中文臣出身者162人,武将出身者39人。这说明北宋( )
A.与辽保持长期的和平 B.军队战斗力得到提高
C.解除统兵将领的兵权 D.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
14.(2021·北京市第四十三中学七年级期中)宋朝儿童念的《神童诗》,一开头就是“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当时民间还流行着这样的俗话“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材料主要表明,宋朝
A.等级森严
B.商业繁荣
C.重农抑商
D.重文轻武
15.(2021·北京·101中学七年级期中)宋代在各州郡设置通判,通判有权向朝廷直接奏报。宋朝统治者的这种做法( )
A.削弱了地方割据的军事基础 B.加强了地方行政长官的权力
C.削弱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 D.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行政控制
16.(2021·北京·101中学七年级期中)“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元戎不知将校之能否,将校不识三军之勇怯,各不相管辖”,此类现象最有可能出现于( )
A.汉朝 B.隋朝 C.唐朝 D.宋朝
17.(2021·北京·中国农业大学附属中学七年级期中)与宋并立的少数民族政权辽、西夏、金分别是下列哪个选项中的少数民族建立的( )
A.契丹、党项、匈奴 B.契丹、党项、女真 C.党项、女真、回纥 D.匈奴、回纥、吐蕃
18.(2021·北京·北师大大兴附中七年级期中)下列对联中,描写宋太祖的是
A.开明君主吸隋训,贞观之治创唐荣
B.武周政治得发展,无字之碑任后评
C.调整政策呈开元,沉淫酒色误王国
D.陈桥兵变成君主,限制武功向文治
二、填空题
19.(2021·北京·清华大学附属中学上地学校七年级期中)政治制度的演变是中国古代史重要内容。
材料一 中国古代出现了“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盛世局面。
(1)依据材料一,概括我国古代盛世的相同点。
材料二 唐太宗的施政作风之所以被人推崇,不仅由于它的成就,而且由于它接近儒家的纳谏爱民为治国之本这一理想。
——《剑桥中国隋唐史》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别举例说明唐太宗在“纳谏爱民”方面的措施或事例。
材料三 在唐代,凡遇军国大事,照例先由A拟意见,送经皇帝函赦后,再须远B,若B不同意,害的退回重拟。因此必得A、B共同认可,那道故书才算合法……皇帝不能独裁,宰相同样不能独裁。
——编自钱穆《国史新论》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唐朝的政治制度和A、B所代表的中央机构名称?分析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材料四 宋朝统治措施图示如下
(4)依据材料四,结合史实说明宋代统治措施的影响。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得,本题考查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在地方,宋太祖为了加强控制,派文臣想任各地州县的长官,陆续取代原来藩镇手下的爪牙,为防止知州的权力过大难以控制,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频繁调动州县长官,还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后来又陆续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废除知州设置,直属中央”与史实不符,但符合题意,A项正确;“实行三年一换的制度”表述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表述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地方设置转运使”表述正确,但不会同意,排除D项。故选A项。
2.D
【解析】
由材料可知,由唐朝时对文事的鄙薄态度到宋朝时“万般皆下品,准有读书高”,体现了从戎轻文到宋代崇文抑武的转变,反映了宋代重文轻武对人们观念的影响,故选D项;唐至宋代中央集权是在不断强化,但是与题意并不相关,故排除A项;科举制不断走向公平公正不涉及材料中对文事的鄙薄到重视的转变,体现不明显,故排除B项;唐宋时期文化事业都较繁荣,但与材料无关,故排除C项。
3.A
【解析】
由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宋朝为了杜绝武将造反,在对武将进行种种限制的同时,还实行“重文轻武,文人治国”的治国之策,大力发展科举,提倡文治,崇文抑武,故选A项;军队数量庞大、与少数民族的战争败多胜少、官员冗滥是造成宋朝积贫积弱的原因,但不是造成文官地位显赫、武将遭受歧视的原因,故排除B项、C项、D项。
4.C
【解析】
由所学知识可知,宋朝为解决宰相权力过大的问题,采取分化事权的方式,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行政权、设三司使分割宰相财政权、设枢密使分割宰相的军权,故选C项;三公分权是秦汉时期的中央官制,与题干时间不符,故排除A项;废除丞相是明朝时的措施,与题干时间不符,故排除B项;官员轮换是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的措施,不是为解决宰相权力过大的问题,故排除D项。
5.B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募役法—政府向应服役而不愿服役的人户,收取免役钱,雇人服役。不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出钱。这就减轻了农民的差役负担,保证了生产时间,收钱自然也增加了政府收入楼主,B符合题意;此题需注意兼有二字,其他几项只是符合一点,排除ACD;故选B。
6.B
【解析】
根据题干“秦汉时期,丞相一职由一人担任,隋唐时期三省长官都是丞相,到北宋相当于丞相的官员就更多了”结合所学可知,丞相权力不断被削弱。相权的削弱反映的实质问题是皇权加强,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B正确;丞相也属于中央机构,排除A;丞相人数不断增多是表面现象,实际是分相权,加强皇权,排除C;“民主政治逐渐完善”,不符合史实,排除D。故选B。
7.C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兵变,夺取政权,改国号为宋,赵匡胤为汉族人,C正确;元朝的建立者是忽必烈,忽必烈为蒙古族,排除AB;赵匡胤是汉族人,排除D。故选C。
8.A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朝重文轻武政策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促进了科举制度的发展,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促进了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但也导致军队战斗力减弱;政治机构重叠,官吏冗余,办事效率低;财政支出加重等弊端。故①②③正确,故选项A符合题意;宋朝政府没有轻视武备和军队,只是重文轻武政策导致军队战斗力减弱,故④不符合题意,故选项BC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
9.B
【解析】
宋朝枢密院主要分管军政。军政要务由文人负责。同时大力提高文人地位,发展文教,这些体现了宋朝重文轻武的政策。B正确;扩大科举不能反映出抑制武将势力,A错误;减少政府开支在材料中没有体现,C错误;枢密院由文人负责,不能体现重视人才选拔,D错误。综上故选B。
10.B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宋太祖为加强君主权力,实行二府三司制,设“中书门下”作为宰相办公机构,宰相只保留行政权,军政归枢密院,财政归“三司”,权力相互制衡,削弱相权;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为强化中央集权,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互相牵制,以分知州的权力,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②③④正确,故B项正确。唐朝时期设置节度使,导致后来地方割据,宋朝采取杯酒释兵权、派文臣做知州等措施,削弱了节度使的权力,①错误,排除ACD,故选B。
11.A
【解析】
根据材料“陈桥驿站披旒冕……杯酒之间销兵权。南征北守定宏图,玉斧一挥指大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黄袍加身。建立宋朝,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北宋建立后,赵匡胤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局面重演,采取杯酒释兵权等办法,解除统兵大将的兵权,此外赵匡胤通过南征北战,基本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A正确;耶律阿保机是契丹族首领,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或辽政权,完颜阿骨打是女真族首领,统一女真各部,建立金政权,BC错误;忽必烈是在1260年继承蒙古汗位后,于1271年改国号为元,建立元朝。与题意不符,D错误。综上故选A。
12.B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北宋为防止知州权力过大难以控制,在各州设置通判,故B符合题意;节度使、禁军将领、三司使与题干无关,故AC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B。
13.D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建立后,吸取唐朝末期藩镇割据的危害,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注重文人的地位,出现了最高军事机构枢密院的正副长官累计超过200人,其中文臣出身者162人,武将出身者39人的现象,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D。
14.D
【解析】
依据材料“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大致意思是所有行业都是低贱的,只有读书入仕才是正途。即读书的行为高于一切。反映了宋朝重文,重读书;“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的意思是好男儿不当兵,好铁不做针。反映当时人们重文轻武,不以从军为荣。D项符合题意。由此可知ABC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D。
点睛:材料“宋朝”是时间提示,理解“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的意思是解题的关键,说明宋朝比较重视读书,不做军人,结合所学,宋朝为了防止唐末以来武装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由此可确定答案。
15.D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为了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行政控制,宋代在各州郡设置通判,通判有权向朝廷直接奏报。D项符合题意,排除ABC。故此题选D。
16.D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初年,宋太祖采纳宰相赵普的建议,以禁军分驻京师与外郡,内外轮换,定期回驻京师,故称更戍法;通常戍军,以三年为期轮换;朝廷临时任命戍军统兵将官,造成兵不知将,将不识兵,易于控制。故选D。
17.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辽是契丹族建立的,西夏是党项族建立的,女真族建立的是金,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18.D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驿兵变,黄袍加身建立了北宋王朝。北宋建立后,为加强中央集权,赵匡胤又通过“杯酒释兵权”,剥夺了朝中大将的兵权。D符合题意。A项描述的是唐太宗,B项描写的是武则天,C项描写的是唐玄宗,ABC不符合题意,故选择D。
19.(1)社会安定,人民生活都很富足。
(2)轻徭薄赋,发展生产的措施,减轻人民的负担;大臣魏征敢于直言,是他知得失的”镜子”。
(3)三省六部制;A、B分别是指中书省、门下省;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有利于加强皇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得到完善,对后世影响深远。
(4)使皇帝掌握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军事、财政、行政和司法大权,铲除了封建藩镇割据的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但是也使宋朝官冗而办事效率低,导致了后来严重的社会危机。
【解析】
(1)根据材料一,由“文景之治:海内殷富,兴于礼义,断狱数百,几致刑措……谷至石数十钱,上下饶羡”,意思是天下定死罪者仅数百人,几乎不用刑罚,稻米的价格低到几十个铜钱就可以买到一石,可知社会安定,全国人民生活都很富足;由“贞观之治: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常空,马牛布野,外户不闭。又频致丰稔,米斗三四钱,行旅自京师至于岭表,自山东至于沧海,皆不粮,取给于路”,意思是出门旅游或做生意的人,也不会碰上小偷强盗,国家的牢房常常是空的,野外放牧的牛马不用看管,夜晚家家户户的门也不用上锁,可知唐朝贞观四年,经济发达,人民安居乐业,犯罪的人少,监狱里也没有什么犯人,原野上马牛遍布,人走了门也不需要关。;由“开元盛世:是时(唐玄宗开元时期)海内富实……道路列肆,具酒食以待行人,店有驿驴,行千里不持尺兵”,可知唐玄宗前期社会安定,人民生活都很富足;因此我国古代盛世的相同点都是社会安定,全国人民生活都很富足。
(2)依据材料二“由于它接近儒家的纳谏爱民为治国之本这一理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所说的“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太宗认识到了黎民百姓的安居乐业对于巩固统治的重要作用,所以他采取了轻徭薄赋,发展生产的措施,减轻人民的负担,从而赢得民心,赢得天下;他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大臣魏征敢于直言,前后进谏200多次,魏征死后,唐太宗痛惜失去一面可以知得失的 “镜子”。因此唐太宗在“纳谏爱民”方面的措施或事有轻徭薄赋,发展生产的措施,减轻人民的负担;大臣魏征敢于直言,是他知得失的”镜子”。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时期推行了一系列革新的措施,在政治上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唐朝三省指的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分工明确,中书省负责草拟与颁布皇帝的诏书;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无事不总”,负责执行国家的政令。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长官均称尚书,六部分领各种政治事务。三省的长官共议国政,行宰相之权,其议政场所为政事堂。因此A、B分别是指中书省、门下省;这样安排使三省之间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 皇帝不能独裁,宰相同样不能独裁,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得到完善,对后世影响深远。
(4)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中央权力逐渐加强,地方权力被削弱。宋代首先是地方政府结构的创新,其核心就是将高层地方政府的权力分散,不设路一级的单一长官,将这一级政府的权力分散在转运使(主管财赋)、提点刑狱使(掌司法)、安抚使(管治安)、提举常平使(管平抑物价)身上;派遣中央朝官担任地方官员,以知州代替刺史,以知县代替县令。宋代统治措施的实行,保证了空前的高度中央集权,最明显的好处是自宋代以后,中国再未曾出现过分裂割据的局面,但弊病也很明显,那就是宋代的积弱,兵众而不能打仗,官冗而办事效率低;导致了后来严重的社会危机。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