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练习题(含解析)期中复习2021-2022学年下学期北京各地七年级历史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练习题(含解析)期中复习2021-2022学年下学期北京各地七年级历史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71.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4-04 22:38: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7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练习题
一、选择题
1.(2021·北京·中国农业大学附属中学七年级期中)学生甲:“堂堂中原王朝,在没有战败的情况下与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妥协议和,不仅称兄道弟,还岁币绢帛,这难道不是一种耻辱?”学生乙:“客观上说,这次议和取得了通过战争没有取得的结果。之后的一百多年里,双方之间再无大规模战事,礼尚往来、榷场贸易、互通有无,不也造福百姓?”据此可知,两位同学谈论的“议和”出现在下列哪两个政权之间( )
A.宋、辽 B.宋、夏 C.宋、金 D.辽、夏
2.(2021·北京·北师大大兴附中七年级期中)使用如图文字的是( )
A.契丹族 B.党项族 C.女真族 D.蒙古族
3.(2021·北京·中国农业大学附属中学七年级期中)下列少数民族政权与其建立者对应正确的是
A.契丹——耶律阿保机 B.金——元昊
C.辽——完颜阿骨打 D.西夏——铁木真
4.(2021·北京·清华大学附属中学上地学校七年级期中)考古发掘宋代墓葬时,在辽人的墓葬里发现了辽人备茶(汉人习俗)的壁画,在汉人的墓葬里发现了汉人火葬(辽人习俗)的琉璃棺,这样的现象比比皆是。这反映了当时
A.民族之间的差别已经消失
B.民族之间的交融日益加深
C.民族之间的仇恨逐渐扩大
D.北宋已经收复幽云十六州
5.(2021·北京延庆·七年级期中)如图不能反映的主题是
A.民族政权的并立 B.中外政权的纷争
C.民族的交流与交融 D.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交流
6.(2021·北京延庆·七年级期中)下图中的货币分别为契丹货币和西夏货币,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契丹和西夏
A.都在同一区域建立政权 B.都是由同一民族建立的政权
C.都受到少数民族的影响 D.都与中原文化联系密切
7.(2021·北京·北师大大兴附中七年级期中)下列历史人物与事件对应正确的是( )
A.耶律阿保机——灭亡西夏 B.完颜阿骨打——统一契丹
C.李元昊——进攻南宋 D.赵构——定都开封
8.(2021·北京·北师大大兴附中七年级期中)“两国经历了数十年的战争,双方都已筋疲力尽,都需要有一个保持双方体面的方式来结束这种局面……符合两国人民的利益和愿望;整个河北地区也因和平而全面恢复生产,两国不再因无休止的战争而使无数生灵涂炭……(双方)不用兵达百余年,如此长期的和平局面对两国的经济文化发展蕴含的积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文中所评述的和议,可能是( )
A.澶渊之盟 B.宋夏和议 C.宋金和议 D.辽金和议
9.(2021·北京·101中学七年级期中)下面是民族政权并立的示意图,其正确的演变顺序是( )
A.①④③② B.②③④① C.③④①② D.①②③④
10.(2021·北京市第四十三中学七年级期中)山西民间有“六郎站在雁门关,一箭射到大青山(位于内蒙古)”的传说。下列对这一传说的理解,说法最合理的是(  )
A.杨六郎勇武过人,这种传说完全可能发生
B.当时与杨六郎发生冲突的是成吉思汗率领的蒙古军
C.历史传说多虚拟夸张,不可作为历史研究资料
D.传说虽有夸张,但可以推测出北宋与北方民族处于战争状态
11.(2021·北京·中国农业大学附属中学七年级期中)金庸在《天龙八部》中有一段描写丐帮帮主乔峰与群雄相斗的惨烈文字,导火索是群雄发现了乔峰是契丹人的身世,发生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
A.当时契丹与北宋冲突加剧,双方处于战争状态
B.丐帮帮规不允许契丹人做帮主
C.因为乔峰欺骗了大家
D.有人嫉妒乔峰,想找借口把他除去
12.(2021·北京·中国农业大学附属中学七年级期中)澶渊之盟后,宋辽边境“生育蕃息,牛羊被野(遍地),戴白之人,不识干戈(战争)”这说明
A.北宋的军事力量遭到极大的打击 B.宋辽双方建立了平等友好的关系
C.南方社会经济出现了繁荣的局面 D.宋辽之间维持了长久的和平局面
13.(2021·北京·清华大学附属中学上地学校七年级期中)对以下大事年表解读正确的是
960年 1005年 1038年 1044年 1125年 1127年 1140年 1141年
北宋建立 宋辽订立澶渊之盟 西夏建立 宋夏达成和议 金灭辽 金灭北宋 南宋取得郾城大捷 南宋与金签订和约
A.各民族政权始终处于战争状态
B.北宋政权存在不超过一百年
C.辽与南宋维持相对和平的局面
D.各民族政权并立与力量消长
二、综合题
14.(2021·北京·清华大学附属中学上地学校七年级期中)民族和睦和中外友好交流促进国家发展。
材料一 ①唐朝处于我国好建经济繁荣上升阶段,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也大大发展,②例如,唐朝时期,日本来中国的遣唐使有十多批。③那时,对中日交往有突出贡献的人物有日本的古备真备。他年轻时,随日本遣唐使来长安留学,研习儒家经典、天文历算、军事等,④由阿拉伯商人撰写的《中国印度见闻录》记载了唐朝出口的丝绸质量很高,唐朝海船坚固庞大,可以从事远海航行,⑤唐朝允许外商长期在中国居住,和中国人通婚,在中国任官,⑥唐朝的对外交往极大地影响了日本等周边国家。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
(1)历史史实是指己经发生过的客观存在:历史解释是对史实的分析或评判。请区分材料的资料类型,完成填空。(填序号,每空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
历史史实:
历史解释:
材料二 贞观年间,唐太宗发兵先后击败东、西突厥,取得军事上胜利。此后唐朝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这一时期,汉族和一些北方少数民族杂居、通婚,民族之间的交融进一步发展。在朝廷中,有很多重要的官职由少数民族人士担任。东北西北、西南等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与唐王朝关系密切,如唐玄宗封勃海国首领为渤海郡王,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封南诏首领为云南王。
——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2)依据材料二,概括唐朝对少数民族政策的特点。
材料三
(3)比较材料三的图1和图2,完成以下表格。
特点 地图中对应信息图
共同点 图1有辽、宋、西夏政权 图2有宋、金、西夏政权
材料四 交流互鉴是世界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应该是对等的、平等的、多元的、多向的,……我们应该以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打破中外文化交往的壁垒,以兼收并蓄的态度道取其他文明的养分,促进各国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前进。——习近平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
(4)依据材料四,思考在世界文明融合的浪潮中,怎样做才能使中华文明更放异彩?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解析】
北宋建立后,曾对辽用兵,失败后改为消极防御,真宗时,辽军大举进攻,一直打到黄河岸边的澶州城下,威胁东京。皇帝在宰相寇准的力劝下亲征到澶州城,鼓舞了宋军士气,打退辽军,后辽宋议和,辽朝撤兵,宋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和平局面。A符合题意,故选A。
2.B
【解析】
根据“西夏文”可知图中的文字是西夏政权的文字,西夏政权是党项族建立的,所以图中的文字是党项族文字,故选B,排除ACD。
3.A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契丹族的耶律阿保机建立了契丹国,故A对应正确,符合题意;元昊建立的是西夏,金的建立者是阿骨打。故B对应错误,不符合题意;完颜阿骨打建立的是金,辽的建立者是阿保机。故C对应错误,不符合题意;元昊建立的是西夏,铁木真建立的是蒙古国。故D对应错误,不符合题意。故选A。
4.B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时期,形成了辽和北宋政权并立的局面,双方虽然前期有战争,但是澶渊之盟签订后,双方保持了近百年的和平局面,促进了双方经济和文化的往来,促进了民族融合的发展,所以题干笔画描述的是民族之间的交融日益加深,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的内容不符合题意;故选B。
5.B
【解析】
依据题干“澶渊之盟、宋夏和议、榷场”,结合所学知识,澶渊之盟的订立结束了宋辽之间几十年的战争,使此后的宋辽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稳定的状态。宋夏议和结束了双方大规模的战争状态,有利于双方和平相处。榷场是宋辽金元时期位于民族政权交界地区所设的互市市场。从而得出以上反映的主题是民族政权的并立、民族的交流与交融、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交流。但是不能体现出中外政权的纷争,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6.D
【解析】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契丹货币和西夏货币都采用了中原外圆内方的货币样式,由此可知契丹和西夏都与中原文化联系密切,故选D;契丹和西夏没有在统一区域建立政权,而且它们是不同民族建立的政权,排除AB;契丹和西夏是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而非受到少数民族的影响,排除C。
7.C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李元昊建立西夏,后进攻南宋,C符合题意;1227年,蒙古灭西夏,排除A;统一契丹的是耶律阿保机,排除B;赵构建立南宋政权,都城在临安,不是开封,排除D。故选择C。
8.A
【解析】
根据材料“整个河北地区也因和平而全面恢复生产,两国不再因无休止的战争而使无数生灵涂炭……(双方)不用兵达百余年,如此长期的和平局面对两国的经济文化发展蕴含的积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澶渊之盟,宋真宗时(1004年),辽大举进攻北宋,宰相寇准力劝宋真宗来到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第二年辽宋议和,辽朝退兵,宋朝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和平局面,A符合题意;BCD项材料没有涉及,排除。故选择A。
9.A
【解析】
唐朝之后是五代、辽、宋、夏和金时期。此时期北方政权的出现顺序为辽、夏、金,南方政权的出现顺序为五代十国、北宋、南宋,①④③②符合题意,A项正确;排除B、C、D项。故选A项。
10.D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文属于民间传说,这种传说完全可能说法错误,故A不符合题意;杨六郎是北宋的传说人物,和他发生冲突的是辽,故B不符合题意;历史传说有较多的虚拟夸张,有时候可以作为历史研究资料,故C说法错误;历史传说多虚拟夸张,但从题文的“六郎站在雁门关,一箭射到大青山(位于内蒙古)”的传说可以推测出北宋与北方民族处于战争状态。故D符合题意。故选D。
11.A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乔峰是契丹人的身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时期,与北宋并立的政权中,北方有契丹族建立的辽,而此时的辽正与北宋冲突加剧,处于战争状态,故选A。
12.D
【解析】
根据所学,宋真宗时,辽大举攻宋,澶州之战宰相寇准力劝宋真宗亲征,击退辽军。之后辽宋议和,签订“澶渊之盟”,辽军撤回,宋给辽岁币。“澶渊之盟”是宋辽双方均势的体现,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生育蕃息,牛羊被野(遍地),戴白之人,不识干戈(战争)”反映的是正是宋辽之间维持了长久的和平局面,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军事情况,排除A项;双方并不平等,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边境,而不是南方,排除C项。故选D项。
13.D
【解析】
依据题干的表格的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宋朝时期,是多个政权并立的时期,北宋和辽经历了多次战争,最后签订了澶渊之盟,保持了很多年的和平,北宋和西夏,金,南宋和金等国家政权之间也是战争不断,但总体上说,此时期是一个各民族政权并立,力量彼此消长,各民族之间相互影响的时期,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的说法都违背了史实,排除;故选D。
14.(1)历史史实:②③④⑤;
历史解释:①⑥。
(2)特点:民族政策开明。
(3)第一处共同点的特点:民族政权并立(对峙)。第二处共同点的特点:各民族间进行经贸往来;第二处地图中对应信息图:两幅地图中,民族政权边界都设有榷场。
(4)做法:坚定中华文化自信,坚守民族文化的特色;在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时要注意与时俱进,创新发展,使之代代相传;吸收、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为我所用等等。
【解析】
(1)结合所学可知,历史史实是指己经发生过的客观存在。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中的②③④⑤都是关于唐朝对外关系的史实,所以材料中的②③④⑤属于历史史实;结合所学可知,历史解释是对史实的分析或评判。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可知,①⑥是关于唐朝对外关系的评价,属于材料中的①⑥属于历史解释。
(2)根据材料二“贞观年间……汉族和一些北方少数民族杂居、通婚,民族之间的交融进一步发展。在朝廷中,有很多重要的官职由少数民族人士担任。东北西北、西南等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与唐王朝关系密切……”,可知,唐朝政府与少数民族关系融洽,说明唐朝对少数民族政策的特点是民族政策开明。
(3)根据材料三可知,图1有辽、宋、西夏政权,图2有宋、金、西夏政权,由此得出,两幅图共同特点是民族政权并立(对峙),所以第一处共同点的特点应填:民族政权并立(对峙)。根据材料三可知,图1、图2中民族政权边界都设有榷场,说明两幅图共同特点是:各民族间进行经贸往来。所以,第二处地图中对应信息是:两幅地图中,民族政权边界都设有榷场;第二处共同点的特点是:各民族间进行经贸往来。
(4)根据材料四“……我们应该以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打破中外文化交往的壁垒,以兼收并蓄的态度道取其他文明的养分,促进各国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前进”,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坚定中华文化自信,坚守民族文化的特色;在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时要注意与时俱进,创新发展,使之代代相传;吸收、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为我所用等方面回答在世界文明融合的浪潮中,能使中华文明更放异彩的做法。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