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被压扁的沙子》课件+教案(共2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被压扁的沙子》课件+教案(共25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06 09:40:01

内容文字预览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第 2 课时)
教学设计
年级 八年级 学科 语文 课序 第二单元 第 6 课 课型 新授课
课题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第 2 课时《被压扁的沙子》) 授课教师
课程 标准 本课所依据的课程标准的相应部分是: 1.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 500 字。 2.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 3.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 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4.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 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5.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6.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 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 评价;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 语言。 7.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
教学 分析 1.教材分析: 《被压扁的沙子》 是艾萨克 ·阿西莫夫所作的说明文,是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 册第 6 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的后一篇。与前一篇《恐龙无处不有》 相似,《被 压扁的沙子》 也贯彻了“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这一认识原则,用“被 压扁的沙子”这一物体说明“恐龙灭绝撞击说”。 文章逻辑严谨,说理充分,是运 用科学发现相互佐证来进行科学探究的杰作,表现了作者丰富的科学知识、敏锐的 科学眼力和深入探索的精神。 2.学情分析: 八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在经过上学期的第五单元的学习后,已基本掌握说明文阅 读的方法。但上学期第五单元的课文主要是事物说明文,学生对事理说明文仍比较 陌生,未掌握事理说明文的特点。 在疫情背景下,学生仍未返校,只能以 20 分钟录课的形式,引导学生梳理课 文,掌握事理说明文的阅读方法,感受作者行文的严谨充分和幽默风趣。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教学 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分析文章的说明对象和说明角度; 2. 明确说明顺序,体会事 理说明文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概括分层,梳理文章内在逻辑关系; 2. 品鉴语言,感受 文章“理趣”之美。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作者敏锐的科学眼力和深入探索的精神。
教学 重点 分析文章的说明对象和说明角度,明确说明顺序,梳理文章内在逻辑关系,体 会事理说明文的特点,感受文章“理趣”之美。
教学 难点 明确说明顺序,梳理文章内在逻辑关系,体会事理说明文的特点。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导入新课 一、浏览全文,分析说明对象 1.回顾《恐龙无处不有》 的说明对象。 【明确】 这篇文章说明对象并非题目本身。从文章最后一段“因此, 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 理论提供了另一个强有力的证据”, 我们可以明确是借“恐龙无处不有”这 一事实,说明“板块构造学说”。 2.举一反三,《被压扁的沙子》 的说明对象。 【明确】 本文说明对象也并非题目本身。也是从文章最后一段“这种 情况显示,在6500万年以前曾有一次巨大的撞击并形成了数吨重的斯石英。 这些斯石英在沉降之前曾被溅起到平流层中。那么,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 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我们可以明确本文是借“被压扁的沙子” 这一物体,说明“恐龙灭绝撞击说”。 3.小结说明角度。 【明确】 两篇文章都是“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去说明另一个科学 领域的道理。”
讲授新课 二、概括段意,明确说明顺序 1.概括段意,给文章分层。 【明确】 第一部分(第 1 段): 引出说明对象——“恐龙灭绝的一个新 观点”。 第二部分(第 2-6 段): 介绍“撞击说”和“火山说”, 揭示研究“恐 龙灭绝的原因”这一问题的意义。 第三部分(第 7-16 段): 说明斯石英性质及其成因,为排除“火山说” 并确认“撞击说”提供科学依据。 第四部分(第 17 段): 得出“恐龙灭绝撞击说”这一结论。 2.根据文章层次,明确说明顺序。 【明确】 本文按照“提出问题—— 产生观点——科学推理——得出结 论”行文,属于追本溯源、由因到果的逻辑顺序。 本课两篇事理说明文都 按照逻辑顺序行文。 3.深入探讨“科学推理”过程,给第三部分划分层次。 【明确】 第一层(第 7-10 段): 说明斯石英性质及其成因。(下定义, 列数字,作比较) 第二层(第 11-14 段): 通过斯石英确认撞击说。(举例子,作比较) 第三层(第 15-16 段): 由事实进一步证明撞击说。(举例子) 4.总结事理说明文的特点。 【明确】 层层推论,环环相扣,逻辑严密,深入浅出。 三、聚焦题目,探讨题目作用 1.根据全文梳理,探讨: “被压扁的沙子”是否离题? 换成“恐龙是怎样灭 绝的”好吗? 【明确】“被压扁的沙子”作为题目: 提示读者——恐龙灭绝的“撞击 说”的产生,与“被压扁的沙子”的科学发现和科学研究密不可分。形象 性极强,引起人们阅读的欲望和兴趣。“恐龙是怎样灭绝的”则对本文无法 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2.用“被压扁的沙子”, 既能准确表现作者推理依据,又能吸引读者阅读兴 趣。而这种“理趣”的统一,不仅表现在题目上,还表现在行文中。
四、品鉴语句,感受语言魅力 1.万一哪天某个星球要撞上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避免这种撞击。 (第 5 段) 【明确】 这句话俏皮幽默,但也并非无稽之谈。星球撞击地球虽然极 为罕见,但在地球的历史上确实发生过。作者作这样的假设,意在强调天 文学研究的现实意义。 2.即非常纯的沙子。(第 7 段) 【明确】 这是对“二氧化硅”的解释。一方面指出“二氧化硅”即沙 子的学名,另一方面也强调只有非常纯的沙子才能称得上“二氧化硅”, 一 般沙子都含有杂质。 3.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在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 但谁愿意这样做呢? (第 10 段) 【明确】 这句话是以金刚石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为普通的碳,类比斯 石英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为普通的沙子。也许没有人会在意斯石英的还原 问题,但没有人会愿意把金刚石变为碳,因为金刚石太名贵了。可见作者 思维活跃,语言幽默。
课堂小结 五、总结提升,收获阅读启示 1.总结本文知识要点。 【明确】 说明对象: 借“被压扁的沙子”这一物体,说明“恐龙灭绝 撞击说”。 说明顺序: 逻辑顺序。 事理说明文特点: 层层推论,环环相扣,逻辑严密,深入浅出。 语言特点: 严谨充分,幽默风趣。 2.谈谈收获与启示。 【明确】 不同学科领域之间紧密相连,我们要多角度、多侧面思考问题, 善于联系,深入探索。
作业布置 1.基础作业: 书 p37 第一、三题; 2.挑战作业: 书 p37-38 第五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共25张PPT)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2
0
2
2
课题:被压扁的沙子
学习目标
1.分析说明对象和说明角度。
2.梳理说明顺序和内在逻辑。
3.品评理趣之美和作者精神。
浏览全文,分析说明对象
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是“被压扁的沙子”吗?
回顾旧知:《恐龙无处不有》
“因此,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提供了另一个强有力的证据。”
借“恐龙无处不有”这一事实,
说明“板块构造学说”。
方法迁移:《被压扁的沙子》
“这种情况显示,在6500万年以前曾有一次巨大的撞击并形成了数吨重的斯石英。这些斯石英在沉降之前曾被溅到了平流层中。那么,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借“被压扁的沙子”这一物体,
说明“恐龙灭绝撞击说”。
归纳总结:两文说明角度相同
“恐龙无处不有” “被压扁的沙子”
“板块构造学说” “恐龙灭绝撞击说”
说明角度: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
去说明另一个科学领域的道理。
概括分层,梳理说明顺序
本文的说明顺序是怎样的?
第一部分(第1段):引出说明对象——“恐龙灭绝的一个新观点”。
第二部分(第2-6段):介绍“撞击说”和“火山说”,揭示研究“恐龙灭绝的原因”这一问题的意义。
第三部分(第7-16段):说明斯石英性质及其成因,为排除“火山说”并确认“撞击说”提供科学依据。
第四部分(第17段):得出“恐龙灭绝撞击说”这一结论。
说明顺序
提出问题
产生观点
科学推理
得出结论
追本溯源
由因到果
(逻辑顺序)
第三部分(第7-16段):说明斯石英性质及其成因,为排除“火山说”并确认“撞击说”提供科学依据。
第一层(第7-10段):说明斯石英性质及其成因。
第二层(第11-14段):通过斯石英确认撞击说。
第三层(第15-16段):由事实进一步证明撞击说。
层层推论
环环相扣
逻辑严密
深入浅出
聚焦比较,探讨标题作用
把题目“被压扁的沙子”换成
“恐龙是怎样灭绝的”好吗?
“被压扁的沙子”作为题目:
①提示读者——“恐龙灭绝撞击说”的产生与“被压扁的沙子”的科学发现和科学研究密不可分。
②形象性极强,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恐龙是怎样灭绝的”则无法对本文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咬文嚼字,品评理趣之美
文章中,放在括号里的
补充说明文字有什么作用?
①万一哪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第5段)
这句话俏皮幽默,但也并非无稽之谈。星体撞击地球虽然极为罕见,但在地球的历史上确实发生过。作者做这样的假设,意在强调天文学研究的现实意义。
②即非常纯的沙子(第7段)
这是对“二氧化硅”的解释。一方面指出“二氧化硅”即沙子的学名,另一方面也强调只有非常纯的沙子才能称得上“二氧化硅”,一般沙子都含有杂质。
③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在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第10段)
这句话是以金刚石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为普通的碳,类比斯石英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为普通的沙子。也许没有人会在意斯石英的还原问题,但没有人会愿意把金刚石变为碳,因为金刚石太名贵了。可见作者思维活跃,语言幽默。
收获启示,感受作者精神
如何以本文学习为契机,
提升我们自己的科学素养?
①本文借“被压扁的沙子”这一物体,说明“恐龙灭绝撞击说”。
由物理学知识,联系到生物考古学,可见不同学科领域之间是紧密联系的。作者善于联系的思维方法,正是科学创新的重要特征,也是我们开展科学研究的必要前提。
②本文按照逻辑顺序展开,层层推论,环环相扣,逻辑严密,深入浅出。
作者运用科学发现相互佐证的方法来进行科学探究,其丰富的科学知识、敏锐的科学眼力和深入探索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③ 本文语言既严谨充分,又幽默风趣,具有理趣之美。
科学是建立在客观材料基础上的, 在文章中,科学家们正是在搜集大量确凿可靠的材料基础上,展开研究,解释事物的奥秘的。同时,文中洋溢着作者对科学探究的兴趣与热情,而这正是我们持之以恒追求真理的动力。
科学是个极具活力的领域,而且它从来也没有像现在这样充满活力。今天,有更多的科学家,正得心应手地采用更多的技术,带着比以往更大的热情,在更多的领域进行研究。因此,人类的知识领域正在比以往更气势磅礴、更令人惊异地扩展着。
——阿西莫夫《新疆域(序)》
作业
1.基础作业:书P37第一、三题
2.挑战作业:书P38第五题
预习提示:《大雁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