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礼记二则 虽有嘉肴课件+教案(共3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2礼记二则 虽有嘉肴课件+教案(共32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06 09:49:54

文档简介

(共32张PPT)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2
0
2
2
课题:虽有嘉肴
学习目标
1.了解《礼记》相关知识,积累重点文言词语,准确翻译课文。
2.学习本文论述方法,初步理解儒家“教学相长”的观点。
3.熟读成诵,体会本文句式特点。
初读课文 走近作品
本文节选自《礼记·学记》。《礼记》,是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典章制度和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与《诗经》《尚书》《周易》《春秋》合称“五经”。
读准字音
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 “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结合注释 翻译课文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好,美
虽然有美味的肉食,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味道的甘美;
最好的道理
好处
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味美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所以,因此
困惑
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
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
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思;
自我反思
勉励自己
知道了自己困惑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所以说,“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
《兑命》说 “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这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同“敩”,教导
精读课文 探究内容
这篇短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述的?
这篇短文的主要观点是“教学相长”,“教”与“学”相互促进,“教”是“学”的另一种形式。
作者用类比的方法切入话题,先说“嘉肴”,指出“弗食,不知其旨”,自然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的道理;然后,再对举“学”与“教”所产生的“知不足”和“知困”两种情境,并进一步解释,将论述引向深入,提出“教学相长”的观点,最后引用《兑命》中的话印证。
我们现代教育理念里的“教学相长”,强调的是教师和学生的互相促进,“教”和“学”是两个主体;而课文所说的“教学相长”,“教”和“学”是对同一个主体而言的,指教师自身的学习与他教导学生的教育实践都是一种学习,这两者是互相促进的。既强调教育者自己要亲身学习,体验道,了解自己的不足,并自我反思,同时强调教育者在教的过程中,也会深化认识,发现自己理解上不透彻的地方,并努力改进。
本文的句式特点是什么?试举例加以分析。
本文多用对偶句,造成铺排效果,增强了文章的气势。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选自《孟子》)
这里所说的对偶句式,不同于骈体文和律诗中的严格意义上的对偶;只要上下句涉及的内容相对,句式基本一致,皆属此类。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学然后知不足,
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虽有嘉肴》先以“虽有……,弗……,不知……”的句式类比论证,然后用两个“然后能……”的句式,说明“学”与“教”的两种情境,再用两个“知……然后能……”的句式,进一步论述。
这种句式,两相对举,结构相同,用词相对,语气一致,连用铺排,强化了说理的效果。
拓展阅读
《礼记·学记》中的格言警句
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2.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
3.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4.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
拓展阅读一
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2.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
玉不雕琢,就不能成为器物;人不学习,就不会明白道理。
(强调学习的重要性)
就学年龄过了然后才去学习,那么就劳苦而难有成就。
(强调学习的时效性)
3.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4.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
独自学习而没有学友(一起研讨),就会孤陋寡闻。
(提倡共同探讨交流、相互启发、增广见闻的学习方法。)
善于提问的人,如同砍伐坚硬的树,先砍伐纹理平顺的地方,最后砍伐(纹理不平顺)有疙瘩的地方。
(提倡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学习方法。)
拓展阅读二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
之王者,建国君①民,教学为先。《兑命》曰
“念终始②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节选自《礼记·学礼》)
【注释】①君:这里的意思是统治。
②念终始:始终想着。
【译文】
玉不雕琢,就不能成为器物;人不学习,就不会明白道理。所以古代君王建立国家,统治民众,都把教育当作首要的事情。《兑命》中说“始终想着学习”,这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课堂小结
同学们,《礼记》中很多篇章具有相当的文学价值,有的气势磅礴、结构严谨,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它对我国几千年的思想、教育和文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谈了对“教”与“学”关系的深刻认识,希望对我们的学习有所启发。
作 业
1.背诵并默写本文。
2.自主探究,查找资料,读一读《礼记·学记》。
预习提示:《大道之行也》《虽有嘉肴》
教学设计
年级 八年级 学科 语文 课序 第六单元 第 22 课 课型 新授课
课题 《虽有嘉肴》 授课教师
课程 标准 本课所依据的课程标准的相应部分是: 1. 诵读古文,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和运用。 2. 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3. 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
教学 分析 1.教材分析: 本文仅 70 字,文字较浅近,可能只有“学学半”一句需要稍作点拨。 2.学情分析: 学生有了一定的文言文知识积累,根据注释完全能理解字面意思。
教学 目标 1. 了解《礼记》 相关知识,积累重点文言词语,准确翻译课文。 2.学习本文论述方法,初步理解儒家“教学相长”的观点。 3.熟读成诵,体会本文句式特点。
教学 重点 1.积累重点文言词语,准确翻译课文。 2.学习本文论述方法,初步理解儒家“教学相长”的观点。
教学 难点 1.体会本文句式特点。 2.学习本文论述方法,初步理解儒家“教学相长”的观点。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今天很高兴能有机会和大家一起学习。同学们在这个特殊的 时期,坚持在家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学习,那古时候人们的学习是什么样的 呢? 老师给同学们看几幅图片:
导入新课 你看出,图片中的字是什么字吗? 这就是学习的“学”字。 × ,交叠的算筹, ∩ ,表示练算习字的房屋。有的甲骨文在 算筹两边加(爪,手),突出“手把手”教的含义。金文在房屋下 面加“子” ,表明教的对象。
这幅图片里的字是什么呢? 是“教”字。教,甲骨文(爻,算筹)(子, 孩童)(攴,手持鞭子、棍杖),表示孩童学习的时候,出错了,老师是会 在旁边监督敲打的呢。 你看,从我们的汉字字形中,你就可以察觉到,“教”和“学”两者间 的关系是多么密切了吧。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一篇《礼记》 里的短文, 看看文中是怎样论述“教”和“学”的关系的。
讲授新课 二、初读课文 走近作品 1.关于《礼记》 本文节选自《礼记 ·学记》。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 纂的,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典章制度和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与《诗 经》《尚书》《周易》《春秋》 合称“五经”。 2.读准字音 嘉肴( ) 自强( ) 兑命( ) 学学半( ) 教学相长( )
3.朗读课文。 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 后/能自强也。故曰: 教学/相长也。《兑命》 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三、结合注释,翻译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1.解释词语 虽有嘉肴: 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 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教学相长也: 《兑命》 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2.翻译课文 虽然有美味的肉食,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味道的甘美;虽然有 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 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 然后就能自我反思。知道了自己困惑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所 以说,“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的。《兑命》 说“教别人, 占自己学 习的一半”, 这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四、精读课文,内容探究: 1.说说这篇短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述的。 这篇短文的主要观点是“教学相长”, 即“教”与“学”相互促进,“教” 是“学”的另一种形式。 作者用类比的方法切入话题,先说“嘉肴”, 指出“弗食不知其旨”, 自然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的道理; 以“嘉肴”与“至道”
作类比,指出学习的重要性,然后,再对举“学”与“教”所产生的“知 不足”和“知困”两种情境; 并进一步解释,将论述引向深入,只有学习 了之后,才能了解自己认识上的不足; 只有把知识教给别人,也才能知道 自己哪些地方真正懂了,哪些地方还不懂。知道了不足,才能自我反思; 知道了自已不懂的地方,才能勉励自己,更努力地去弄懂。由此,提出课 文的主要观点: 教学相长。最后,引用《兑命》 中的话印证,我们看到《兑 命》 中“敩”和“学”字形上都用的是“学”字,正表明了二者密不可分 的关系。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现代教育理念理解的“教学相长”, 强调的是教师 和学生的互相促进,“教”和“学”是两个主体; 而课文所说的“教学相长”, “教”和“学”是对同一个主体而言的,指教师自身的学习与他教导学生 的教育实践都是一种学习,这两者是互相促进的。既强调教育者自己要亲 身学习,体验道,了解自己的不足,并自我反思,同时强调教育者在教的 过程中,也会深化认识,发现自己理解上不透彻的地方,并努力改进。
2.本文的句式特点是什么? 试举例加以分析。 本文多用对偶句,造成铺排效果,增强了文章的气势。这里所说的对 偶句式不同于骈体文和律诗中的严格意义上的对偶; 只要上下句涉及的内 容相对,句式基本一致,皆属此类。 例如: 同学们一起回忆学习过的《孟子》 文章里,这些句子的特点: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我们一起品味本文的一些句子,体会它们的句式特点: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学然后知不足, 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虽有嘉肴》 先以“虽有…… ,弗…… ,不知…… ”的句式类比论证, 然后用两个“然后能…… ”的句式,说明“学”与“教”的两种情境,再 用两个“知……然后能…… ”的句式,进一步论述。 这种句式,两相对举,结构相同,用词相对,语气一致,连用铺排, 强化了说理的效果。
五、拓展阅读: 1.拓展阅读一——《礼记 ·学记》 中的格言警句 1.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道。 2.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 3.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4.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
明确: 1.玉不雕琢,就不能成为器物; 人不学习,就不会明白道理。(强调学 习的重要性)
2.就学年龄过了然后才去学习,那么就劳苦而难有成就。 (强调学习的时效性)
3.独自学习而没有学友(一起研讨),就会孤陋寡闻。 (提倡共同探讨交流、相互启发、增广见闻的学习方法)
4.善于提问的人,如同砍伐坚硬的树,先砍伐纹理平顺的地方,最后 砍伐(纹理不平顺)有疙瘩的地方。 (提倡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学习方法)。
2.拓展阅读二: 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①民,教 学为先。《兑命》 曰“念终始②典于学”, 其此之谓乎! (节选自《礼记 ·学礼》)
【注释】 ①君: 这里的意思是统治。 ②念终始: 始终想着。 【译文】 玉不雕琢,就不能成为器物; 人不学习,就不会明白道理。所以古代 的君王建立国家,统治民众,都把教育当作首要的事情。《兑命》 中说“始 终想着学习”, 这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我们可以发现,这段话,和《虽有嘉肴》 一样,都是运用了类比的方 法来说理,突出学习的重要性,后面引用《兑命》 里的话来印证。
六、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 同学们,《礼记》 中很多篇章具有相当的文学价值,有的气势磅礴、结 构严谨,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它对我国几千年的思想、教育和文化 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谈了对“教”与“学”关系的深刻认识,希望 对我们的学习有所启发。
作业布置 课后作业: 1.背诵并默写本文。 2.自主探究,查找资料,读一读《礼记 ·学记》。
板书设计 嘉肴---------类比---------- 〉至道 中心论点: 教学相长。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