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庄子》二则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课件+教案(共2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1《庄子》二则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课件+教案(共29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06 09:51:08

内容文字预览

第六单元第 21 课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教学设计
年级 八年级 学科 语文 课序 第六单元 第 21 课 课型 新授课
课题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授课教师
课程 标准 本课所依据的课程标准的相应部分是: 1.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 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教学 分析 1.教材分析: 本文选自《庄子》,内容平实简短。濠梁之辩是哲学上一大命题,但教参也说,不 要求学生做过分的理解。那么这节课究竟应该教给学生什么呢? 体会庄子的巧辩机 智自然是一重点,但我们往往忽略了惠子的严密逻辑。在论辩中,其实惠子的逻辑 才是经得起推敲的,两人的观点不同恰恰是因为角度不同,思维方式不同。因此在 教学中,可以通过庄子和惠子谁胜谁负的辩论,培养学生多角度看问题的思维方式, 此为其一。其二,这则寓言故事,意在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他们对传统文化 经典的了解。部编版新教材要求构建“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课程标准》 强调 “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 强调由单篇文章阅读到更多同类文章 或整部作品阅读的拓展,强调由课内向课外的延伸。因此笔者在备课时把本课的第 二个教学目标定为: 通过拓展《庄子》 中其他有趣的寓言故事,既可以帮助学生更 好理解蕴含庄子的自由追求和诗意人生,也可以调动学生阅读《庄子》 的兴趣,以 期达到“1+X”的群文阅读效果。 2.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虽具备一定的文言文理解能力,但《庄子》 一书有极强的思想性和艺 术性,理解起来有相当的难度,这则寓言故事,意在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他 们对传统文化经典的了解,而并不要求他们对《庄子》 有较全面、深入的认识和把 握。而本文的论辩风格巧妙幽默,富有生活趣味,所以本节课选择让学生体会庄子 论辩的机智,同时也通过课外拓展的形式了解庄子物我相融的思想。
教学 目标 1.欣赏庄子机智巧妙的论辩艺术。 2.体味“鱼之乐”中蕴含的庄子自由追求和诗意人生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教学 重点 欣赏庄子机智巧妙的论辩艺术。
教学 难点 体味“鱼之乐”中蕴含的庄子自由追求和诗意人生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导入新课 在《北冥有鱼》 中,我们感受到了庄子丰富的想像和奇特的夸张,以及对 自由的无限向往,今天这堂课我们要一起聆听庄子与惠子的一场千古之辩, 体会庄子的诗意人生。
讲授新课 一、读濠梁千古之辩。 1 、师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 2 、文章内容比较简单,这里我们稍作梳理,请同学们注意红色字词的解释 疏通文意 整场辩论从庄子一句不经意的感叹开始——— 庄子认为“鲦鱼出游从 容,是鱼之乐”, 这句话被惠子抓住不放,惠子质问“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这样的质问原本很难回答,但庄子以“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这样 的反问摆脱被动,暂时化解“危机”。 惠子又以退为进,承认“我非子,固 不知子矣”, 进而又强调“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把庄子 逼到了更为尴尬的境地。庄子只好偷换概念,在一个“安”字上做文章。“安”, 既有“怎样” “如何”的意思,也有“哪里”的意思。惠子的本意是问庄 子如何知道“鱼之乐”, 却被庄子故意理解为“在哪里知道”, 于是庄子答 以“我知之濠上也”, 论辩至此戛然而止。由此,我们也可以读出庄子的机 智、幽默。 二、论庄惠胜负之分 在庄子和惠子的辩论中,谁是胜者? 从逻辑上来说,惠子是胜者。原本人和鱼是两种不同的生物,人不可能感 受到鱼的喜怒哀乐。 但从故事本身上来看,庄子处于上风,他通过偷换概念,从“安”字上动 手脚,故意曲解惠子的意思,让惠子无从辩驳。 二人其实没有是非输赢之分,只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这与他们两人的思 想主张有关 我们且来看看这一则材料 补充资料一: 庄子,名周,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平民哲学家。他追求自由自在的隐居生 活,主张“无为而治”。
惠子,名施,政治家、逻辑学家和哲学家。“名家”的代表人物。名家是以 思维的形式、规律和名实关系为研究对象的哲学派别。主要以逻辑原理来 分析事物两人隶属于不同学派,其思想主张及看问题的角度自然不同。不 信,我们也可以来看看他们的另一场论辩——关于大树有用无用之辩 补充资料二: 大树有用无用之辩 惠子对庄子说: “我有棵大树,人们叫它‘樗’(chū) 。它的树干疙里疙瘩, 不符合绳墨取直的要求,它的树枝弯弯扭扭,也不适应圆规和角尺取材的 需要。虽然生长在道路旁,木匠连看也不看。”庄子说 :“你有这么大一棵 树,却担忧它没有什么用处,怎么不把它栽种在什么也不生长的地方,栽 种在无边无际的旷野里,悠然自得地徘徊于树旁,优游自在地躺卧于树下。 大树不会遭到刀斧砍伐,也没有什么东西会去伤害它。虽然没有派上 ( 你 所说的 ) 什么用场,可是哪又会有什么困苦呢? 面对同一棵大树,惠子是从树的实用性来评价,认为大树无用,因为它不 符合绳墨取直的要求,也不适应圆规和角尺取材的需要。而庄子却认为树 是有用的,因为把它栽种在无边无际的旷野里,我们可以悠然自得地徘徊 于树旁,优游自在地躺卧于树下,得到精神上的享受。 以上两则材料充分体现出庄子和惠子在认知事物角度上的区别: 庄子是道 家,超然物外,对事物总抱着欣赏的态度,更像艺术家,追求审美的享受; 惠子是名家,求真知,重分析,重功用,更像逻辑家,对于事物更多的是 进行客观的评价和理解。他们一个是从审美的角度,一个是从逻辑的角度, 二者角度不同,自然得出不同的结论,也自然难定胜负。在这两场辩论中, 我们既看到了惠子求真求实的理性逻辑,也感受到了庄子超然物外的感性 审美。但无论从哪个角度,我们都能感受到他们敏捷思路和睿智的交谈, 得到怡情益智的享受。同时,这也启示我们: 学会多角度看待事物,我们 能收获不一样的惊喜,就如苏轼诗中所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 不同”。 三、悟庄子诗意人生 (一)那么,庄子为什么坚持说他知道“鱼之乐”呢? 以下两则材料或许可以帮助我们找到答案: (1)我游濠上而乐,则知鱼游濠下亦乐也。 ——清 宣颖(清代研究《南 华经》 的学者) (2)一个歌咏自然的人,用自己的心感悟自然,看见了一支花,觉得花能 解语,遇着了一只鸟,觉得鸟亦知情…… ——美学大师宗白华 从以上两则材料中,我们可以推断,庄子之所以认为鱼很快乐,其实是他 自己内心愉悦的折射,这和庄子超然的思想境界有关,因为庄子心境旷达, 就如文中所说的“从容”一般,他内心从容洒脱,自由快乐,所以觉得鱼 也是这样从容快乐。把自己的感情投射到事物上,使事物也染上人的情感, 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移情。这种移情的现象在后世也多有体现,比如: 柳宗元: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 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柳宗元被小石潭的美景感染, 内心欢乐,所以在他眼中,水中鱼儿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乎是在与游 人一同欢乐) 杜甫: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唐代诗人杜甫在感伤国破家亡之时,发 出了“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感叹)
作者把感情投射在物象上,正如王国维说: “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 这是天人合一的美学境界,而这种境界恰恰与庄子的“万物合一”思想完 美契合。 (二) 庄子“万物与我合一”的思想 庄子追求“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 ·齐物论》) ,和万物 平等共生,与外界契合无间。 《庄周梦蝶》 这则故事就很好地体现了庄子物我合一的思想。 补充资料二:《庄周梦蝶》 ——《庄子 ·齐物论》 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 自喻适志与! 不知周也。俄然觉,则 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 蝴蝶之梦为周与? 周与蝴蝶则必有分 矣。此之谓物化。 解析: 庄子梦中幻化为栩栩如生的蝴蝶,忘记了自己原来是人,醒来后才 发觉自己仍然是庄子。究竟是庄子梦中变为蝴蝶,还是蝴蝶梦中变为庄子, 实在难以分辨。这就可叫作物、我的交合与变化。 在庄子看来,人与万物是相通的,万事万物最后都是要合而为一的。世界 中的一草一木都是人的朋友,这种与万物相融相印的心理状态,是一种诗 意的情怀。所谓山水云鸟之乐,并非存在于山水云鸟本身,而在人的心态。 所以庄子对于外界的认识,常常带着观赏的态度,因此他快乐,也就觉得 鱼是快乐的。 在庄子的眼中,天地自然是一个伟大的作品,而真正有智慧的人,是要感 受它,融合它。所以他自己也一向是追求自由自在,主张回归天地自然的。 在《庄子秋水》 中有这样一个故事,讲的就是庄子对自由的追求。 补充资料三:《曳尾涂中》 ——《庄子 ·秋水》节选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 “愿以境内累矣!” 庄子持竿不顾,曰: “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 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宁其生而曳尾涂中乎? ” 二大夫曰:“宁 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 “往矣! 吾将曳尾于涂中。” 译文: 庄子在濮河钓鱼,楚王派两位大夫前去见他(先申明自己想请他做官的意 思),(他们对庄子) 说: “(楚王) 想将国内的事务托付给您啊!” 庄子拿着鱼竿头也不回,说: “我听说楚国有只神龟,死了已经三千年 了,国王用锦缎包好放在竹匣中珍藏在宗庙的堂上。这只龟,宁愿死去留 下骨头享受尊贵呢,还是情愿活着在烂泥里摇尾巴呢? ”两个大夫说:“情 愿活着在烂泥里摇尾巴。”庄子说: “请回吧! 我要在烂泥里摇尾巴。 庄子就是这样的超然洒脱,他宁愿做那只在烂泥里摇尾巴的神龟,他追求 的是 悠游于天地之间的自由自在,用一种审美的艺术的心态,感悟天地的 大美。所以他所强调的“鱼之乐”, 也就是他的“余”(自己的) 之乐。
四、结语: 聪明的庄子早已用自己睿智的目光超越了人与物的界限,他是用心在感受 这个世界,因此他的人生是自由的,诗意的。人生处处是风景,生活处处 皆诗意。若我们都能像庄子一般,用观赏的态度审视万物,用心捕捉生活
中的诗意,那么我们的生活中多一些意趣,多一些幸福。
课堂小结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一文中庄子与惠子关于人是否“知鱼之乐” 的论辩,表现了庄子机智、巧妙的论辩风格,也表现了庄子的“万物与我 为一”的思想。
作业布置 1.课后搜集与庄子有关的寓言故事,进一步了解庄子的思想与追求 2.预习《虽有佳肴》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共29张PPT)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2
0
2
2
课题: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学习目标
1.欣赏庄子机智巧妙的论辩艺术。
2.体味“鱼之乐”中蕴含的庄子的精神追求。
读濠梁千古之辩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庄子与惠施在濠水的桥上游玩。
庄子说:“白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
惠子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 ”
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 ”

怎么
疏通文意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
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庄子曰:“请循其本。
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
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
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可以完全肯定的!”
庄子说:“请从我们最初的话题说起。
你说‘你哪儿知道鱼快乐’的话,
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在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固然
本来
完全(是这样)
追溯
哪儿
疏通文意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
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
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怎么,疑问副词
哪儿,疑问代词
偷换概念
庄子:机智、幽默
论庄惠胜负之分
在庄子和惠子的辩论中,谁是胜者?
从逻辑上来说,惠子是胜者。原本人和鱼是两种不同的生物,人不可能感受到鱼的喜怒哀乐。
从故事本身上来看,庄子处于上风,他通过偷换概念,从“安”字上动手脚,故意曲解惠子的意思,让惠子无从辩驳。
庄子,战国时哲学家,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他追求自由自在的隐居生活,主张“无为而治”。
惠子,战国时政治家、逻辑学家和哲学家,名家代表人物。名家是以思维的形式、规律和名实关系为研究对象的哲学派别,主要用逻辑原理分析事物。
补充资料一
惠子对庄子说:“我有棵大树,人们叫它‘樗’。它的树干疙里疙瘩,不符合绳墨取直的要求,它的树枝弯弯扭扭,也不适应圆规和角尺取材的需要。虽然生长在道路旁,木匠连看也不看。”庄子说:“你有这么大一棵树,却担忧它没有什么用处,怎么不把它栽种在什么也不生长的地方,栽种在无边无际的旷野里,悠然自得地徘徊于树旁,优游自在地躺卧于树下。大树不会遭到刀斧砍伐,也没有什么东西会去伤害它。虽然没有派上 ( 你所说的 ) 什么用场,可是哪又会有什么困苦呢?
——《大树有用无用之辩》译文
补充资料二
庄子是道家,超然物外,对事物总抱着欣赏的态度,更像艺术家,追求审美的享受。
惠子是名家,求真知,重分析,重功用,更像逻辑家,对于事物更多的是进行客观的评价和理解。
角度不同
多角度看待事物
悟庄子诗意人生
庄子为什么坚持说他知道“鱼之乐”呢?
我游濠上而乐,则知鱼游濠下亦乐也。
——(清)宣颖
一个歌咏自然的人,用自己的心感悟自然,看见了一支花,觉得花能解语,遇着了一只鸟,觉得鸟亦知情……
——美学大师宗白华
庄子认为鱼很快乐,其实是他自己愉悦心情的折射。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柳宗元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杜甫
以我之观物,则物皆着我之色彩。
——王国维
天人合一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庄子·齐物论》
物我相融
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庄周梦蝶》
补充资料三
补充资料四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
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sì)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宁其生而曳尾涂中乎?” 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曳尾涂中》
译文:
庄子在濮河钓鱼,楚王派两位大夫前去见他(先申明自己想请他做官的意思),(他们对庄子)说:“(楚王)想将国内的事务托付给您啊!”
庄子拿着鱼竿头也不回,说:“我听说楚国有只神龟,死了已经三千年了,国王用锦缎包好放在竹匣中珍藏在宗庙的堂上。这只龟,宁愿死去留下骨头享受尊贵呢,还是情愿活着在烂泥里摇尾巴呢?”两个大夫说:“情愿活着在烂泥里摇尾巴。”庄子说:“请回吧!我要在烂泥里摇尾巴。”
追求自由自在,感悟天地大美
“鱼之乐”
“余之乐”
聪明的庄子早已用自己睿智的目光超越了人与物的界限,他是用心在感受这个世界,因此他的人生是自由的,诗意的。人生处处是风景,生活处处皆诗意。若我们都能像庄子一般,用观赏的态度审视万物,用心捕捉生活中的诗意,那么我们的生活中多一些意趣,多一些幸福。
诗意人生
文章小结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一文中庄子与惠子关于人是否“知鱼之乐”展开论辩,从中我们感受到了惠子的求真求知,也领略到庄子的机智幽默,体会到庄子的精神追求。
作 业
搜集与庄子有关的寓言故事,进一步了解庄子的思想与追求。
预习提示:《虽有嘉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