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第 2 课时)
教学设计
年级 八年级 学科 语文 课序 第六单元 第 21 课 课型 新授课
课题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第 2 课时) 授课教师
课程 标准 本课所依据的课程标准的相应部分是: 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 (道理、 事实、数据、图表等 ),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做出判断.
教学 分析 1.教材分析: 本文节选自丁肇中的一份报告,是一篇漫谈式的议论文。作者针对中 国学生的实际状况,依据自己对中西方教育的深刻认识,从传统教育入手,结合自 己的亲身经历,分析实验精神对科学研究的重要性,提出我们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敢于怀疑求真、靠实践发现事实的真相。本文思路灵活有序,深入浅出,语言通俗 易懂,平实严谨,灵活运用各种论证手法,娓娓道来,亲切有味,现身说法,少说 教气,给人以很多的启发。 2.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掌握了一般议论文的写法,但是初次接触演讲稿.
教学 目标 1.探究演讲稿的写作特点,重点理解演讲中事例对于观点的印证作用。 2.明晰演讲者的观点,能就作者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用事例印证。
教学 重点 探究演讲稿的写作特点,重点理解演讲中事例对于观点的印证作用。
教学 难点 明晰演讲者的观点,能就作者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用事例印证。
教学过程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导入新课 温故知新: 上节课,我们整体感知了课文,理解了格物致知的含义,明确 了本文的观点,梳理了文章的思路,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 1.格物致知的 含义 2.演讲稿观点 3.演讲稿的思路
讲授新课 深入探究: 我们刚才从观点和思路的两个方面进行了归纳总结。除此之外,这篇 文章还有一个最大的特色就是运用了一些事例来印证观点,为什么要举这 些例子呢 1. 丁肇中先生为什么要举阳明格竹的例子? 2. 为什么要举自己的例子? 归纳小结: 归纳本篇演讲词的特色
1.观点明确,有针对性 2.思路清晰,逻辑严密 3.例证有力,内容充实 符合听众需求。 便于听众理解。 拉近听众距离
拓展延伸: 对于作者表达的观点,你有怎样的看法呢? 请表明你的观点,并试着举例印 证。
课堂小结 四千年以来中国在人类自然发展史上有过很多重要贡献,今后一定能 作出更大的贡献。我希望在自己能工作的时间内,为中国培养更多的人才。” ——丁肇中 因为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作业布置 推荐阅读(上网搜索篇名可得) ①《丁肇中致同学们的一封信》 ②丁肇中 《太空站找反物质实验》 演讲(实录) 。
本篇演讲词的特色:
板书设计 1 观点明确,有针对性 2.思路清晰,逻辑严密 3.例证有力,内容充实 符合听众需求。 便于听众理解。 拉近听众距离。
教学反思(共34张PPT)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2
0
2
2
课题: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下)
温故知新
1.观点:
2.思路:
中国学生应该用格物致知的精神学习自然科学
观点鲜明 有针对性
思路清晰 层层递进
提出问题 -- 分析问题 -- 解决问题
印 证
演讲者用一个或若干个例子来使听众明白他想
表达的观点。
学习目标
1.理解演讲中事例对于观点的印证作用。
2.能就作者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用事例印证。
理解演讲中事例对于观点的印证作用。
思考:
文中举了哪些事例,有什么作用?
明朝的大哲学家王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第4段)
比如,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特地栽种竹子,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把叶子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去观察,绝不是袖手旁观就可以得到知识的。(第8段)
传统儒家对于实验态度是
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是探察自己。
实验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
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
对比
为什么要举阳明格竹的例子
典型,有代表性
贴近生活,便于听众理解
“明朝的大哲学家王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第4段)
{
“在这方面,我有个人的经验为证。我是受传统教育长大的。到美国大学念物理的时候,起先以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遵照老师的指导,就可以一帆风顺了,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一开始做研究便马上发现不能光靠教师,需要自己做主张、出主意。当时因为事先没有准备,不知吃了多少苦。最使我彷徨恐慌的,是当时的唯一办法——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第12段)
演讲者举自己的例子有什么优势呢
{
真实而亲切,拉近与听众的距离
示范性和说服力
明朝的大哲学家王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第4段)
在这方面,我有个人的经验为证。我是受传统教育长大的。到美国大学念物理的时候,起先以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遵照老师的指导,就可以一帆风顺了,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一开始做研究便马上发现不能光靠教师,需要自己做主张、出主意。当时因为事先没有准备,不知吃了多少苦。最使我彷徨恐慌的,是当时的唯一办法——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第12段)
典型详实
我们的发现: 演讲词的印证
为了增加说服力和感染力,需围绕观点,添加典型详实
的论证材料,可以加入自己的亲身体验,拉近听众距离。(议
论文一般不用自己的例子)
符合听众需求
便于听众理解
拉近听众距离
1.观点鲜明 有针对性
心中有听众
3.举例典型 详实有力
2.思路清晰 层层递进
本篇演讲词的写作特点
就作者的观点提出看法并用事例印证。
思考:
对于作者表达的观点,你有怎样的看法呢?请表
明态度,并试着举例印证。
要求: 举例典型、详实有力 (可以举自己的例子)。
“在我们的身边也有一些高分低能的现象:有个别同学考试成绩不错,但是处理实际问题时却束手无策。
我还听说,四川省的一名女生以比较高的分数考入了中国科技大学。入学后,她高超的计算能力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一致好评。可是,她做实验的能力非常差,一连三周下来,她竟未能完整地做好一个实验,这又使她的老师大为恼火。这是一个典型的高分低能的例子。”
反面举例,典型详实
“比如说我们学校的生物和物理学科都有实验课,我们还开设了劳动技术课、电脑课等……这些课程的开展培养了我们的实验动手能力,使我们的成绩更好,能力有更大提升。”
亲身经历,真实亲切
比如郦道元,南北朝时期北魏的地理学家,他在《水经注》序言中提到重视野外考察的重要性。
明代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曾云:“医者贵在格物也。”古代医家对药物的认识无不建立在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中晓人事,远取诸物,近取诸身并加以研究总结出来的。
这样的例子我们现代也有很多,比如:邓稼先、袁隆平等等。
典型详实
太过笼统
“两弹”元勋邓稼先数十年如一日,进行了无数次的实验。为证实实验效果,经常率领研究人员在试验后迅速进入爆炸现场采样,先后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投身到水稻增产的研究。为实验秧苗,他日夜守护在秧田边,亲身实践,奋斗九年,终于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创造世界一大奇迹。
丁老师示范:
举例要典型详实
写在最后:
“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丁肇中先生说这句话的时候是1991年。
近三十年过去了,中国的进步举世瞩目,中国的科技今非昔比。
“蛟龙号”载人深潜器是目前世界上下潜能力最强的作业型载人潜水器。
嫦娥四号传回人类首张月背影像图,这是人类首次登陆月背。
长征五号遥三火箭成功发射,意味着我国具备将航天器送向更远的深空的能力。
如今,新冠肺炎疫情正在全球蔓延,世界各国都面临严峻考验。我们的基因测序、人工智能、5G技术等为全球抗疫提供坚实科技支撑。
30年来,中国的科技实力伴随着经济发展同步壮大,
实现了从难以望其项背到跟跑、并跑乃至领跑的历史
性跨越。
2019年11月,丁肇中先生参加中国科学院前沿科学国际战略研讨会并发言。
他说:“过去40年,有很多优秀的中国科学家和我合作,他们对实验作出重要的贡献。每个实验,都自己发明新的仪器,使实验成功;实验的结果,改变了对宇宙的认识。”
他还说:“四千年以来中国在人类自然发展史上有过很多重要贡献,今后一定能作出更大的贡献。”
从“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到“一定能作出更大贡献”,这是一个多么大的转变呀!
中国早已不是三十年前的中国!中国学生也不是丁先生三十年前认识的学生!
世界已经开始重新认识中国!
这是因为:中国有邓稼先、袁隆平,有屠呦呦、钟南山,有无数科研工作者,有千千万万的拥有格物致知精神的有识之士......
我们坚信:中华民族有你,有我,有我们大家的努力,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一定会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作 业
推荐阅读:
1.《丁肇中致同学们的一封信》
2. 丁肇中《太空站找反物质实验》演讲(实录)
预习提示:《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