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13 短文两篇
C
【点拨】A项,“颖”应读yǐnɡ;B项,“滞”应读zhì;D项,“馏”应读liú。
2.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傅彩 伦理 因小失大 咬文嚼字
B.涉猎 枝节 全神贯注 开卷有益
C.推敲 统筹 狂妄自大 诸如此类
D.死抠 炼达 高谈阔论 不求甚解
【点拨】炼—练。
D
B
【点拨】A项,“豁然贯通”指一下子弄通了某个道理。不能形容高铁的通车。C项,“吹毛求疵”指刻意挑剔毛病,寻找差错。是贬义词,不能形容老师的教学。D项,“味同嚼蜡”形容写文章或说话枯燥无味。不能形容做事。
4.(江西中考)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民俗是民间流传的习俗、风尚,是由民众创造并世代传承的民间文化。
B.中餐的推广使豆腐日益受到各国的欢迎是可以预期的。
C.不仅议论要提出观点,还要有能证明观点的材料。
D.《水浒传》记述了梁山好汉们从起义到兴盛再到最终失败。
【点拨】B项,句式杂糅,删去“是可以预期的”;C项,关联词语位置不当,应把“不仅”和“议论”的位置互换;D项,成分残缺,应在句末加“的过程”。
A
5.(江西中考)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两句诗值得每个读书人悬为座右铭。
②与其读十部无关轻重的书,不如以读十部书的时间和精力去读一部真正值得读的书。
③少读如果彻底,必能养成深思熟虑的习惯,涵泳优游,以至于变化气质。
④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
⑤读书原为自己受用,多读不能算是荣誉,少读也不能算是羞耻。
A.①②⑤③④ B.①②③⑤④
C.④②①⑤③ D.④②①③⑤
C
6.经营二手图书的张伯要为自己的书店选副对联,下列选项中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上联:锦绣成文,原非我有 下联:琳琅满架,唯待人求
B.上联:远求海外珍本 下联:精印人间好书
C.上联:楚辞汉赋,江山何磅礴 下联:夏鼎周钟,金石足光辉
D.上联:不是本店铺,扁鹊难医微恙 下联:若非此效药,华佗无奈小虫
A
(一)
阅读培根的《谈读书》,回答下列问题。
7.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的?
首先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接着阐述读书的方法,最后阐述读书的作用——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的各种缺陷。
8.下列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运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先列举六门学科的作用,最后加以归纳,论证了“读书能够塑造人的性格”这一观点。
9.作者论述了读书的重要,为什么又说“不可尽信书上所言”?这和孟子的哪句话意思相近?
书上的内容,也许对,也许错;对读者来说也许有用,也许无用。不加分析,全盘吸收,效果不会好。孟子:“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10.对不同的书,作者又主张怎样读?
主张采用不同的读书方法:或选读,或浏览,或通读,或精读,有的书可只读摘要。
(二)(德阳中考改编)
不要秘诀的秘诀
邓拓
①以前在书店里常常可以看见有所谓《读书秘诀》《作文秘诀》之类的小册子,内容毫无价值,目的只是骗人。但是,有些读者贪图省力,不肯下苦工夫,一见有这些秘诀,满心欢喜,结果就不免上当。现在这类秘诀大概已经无人问津了吧!然而,我觉得还有人仍然抱着找秘诀的心情,而不肯立志用功。因此,向他们敲一下警钟还是有必要的。
②历来真正做学问有成就的学者,都不懂得什么秘诀。你即便问他,他实在也说不出。明代的学者吴梦祥自己定了一份学规,上面写道:“古人读书,皆须专心致志,不出门户。如此痛下工夫,庶可立些根本,可以向上。或作或辍,一曝十寒,则虽读书百年,吾未见其可也。”
③看来这个学规,除了“不出门户”的关门读书的态度不值得提倡以外,一般都是很好的见解。事实的确是这样。不管你学习和研究什么东西,只要专心致志,痛下工夫,坚持不断地努力,就一定会有收获。最怕的是不能坚持学习和研究,抓一阵子又放松了,这就是“或作或辍,一曝十寒”的状态,必须注意克服。吴梦祥的这个学规对我们今天仍然有些用处。
④这种学规早在宋代就十分流行,特别是朱熹等理学家总喜欢搞这一套。但是其中也有的不是学规,而是一些经验之谈。如陈善的《扪虱新话》一书写道:“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盖不能入得书,则不知古人用心处;不能出得书,则又死在言下。唯知出知入,得尽读书之法也。”
⑤我们要知道,陈善是南宋淳熙年间,即公元十二世纪后半期的人。在那个时候他就能够提出这样鲜明的主张,也算是难能可贵的了。他主张要读活书而不要读死书,就是说要知入知出;要体会古人著作的精神和实质而不要死背一些字句,就是说要体会古人用心处而不可死在言下。不但这样,他还反对为读书而读书的倾向。他主张读书要求实际运用,并且要用得灵活,即所谓“透脱”。你看他的这些主张,难道不是一种反教条主义的主张吗?他的这个主张,过去很少有人注意,因为他的名声远不如朱熹等人,但是他根据自己读书的经验而提出了这种主张,我想这还是值得推荐的。
⑥宋儒理学的代表人物中,如陆九渊的读书经验也有可取之处。《陆象山语录》有一则写道:“如今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接着,他又举出下面的一首诗:“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
⑦这就是所谓“读书不求甚解”的意思。本来说不求甚解也并非真的不要求把书读懂,而是主张对于难懂的地方先放它过去,不要死抠住不放。也许看完上下文之后,对于难懂的部分也就懂得了;如果仍然不懂,只好等日后再求解释。这个意思对于我们现在的青年读者似乎特别有用。
⑧至于我们现在提倡读书要用批判的眼光,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个主张古代的读书人却没有胆量提出。古代只有一个没有机会读书的木匠,曾经有过类似这种思想的萌芽。这个人就是齐国的轮扁。据《庄子·天道篇》记载:“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斫轮于堂下,释椎凿而上,问桓公曰:敢问公之所读何言耶?公曰:圣人之言也。曰:圣人在乎?公曰:已死矣。曰: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接着,轮扁还介绍了他自己进行生产劳动的经验。他的话虽然不免有很大的片面性,他不该把一切所谓“圣人”之言全部否定了;但是,他反对读古人的糟粕,强调要从生产劳动中去体会,这一点却有独到的见地。
⑨我们现在读书的态度和方法,从根本上说,也不过如此。而这些又算得是什么秘诀呢?!如果一定要说秘诀,那么,不要秘诀也就是秘诀了。
(有删改)
11.下列对作者文中观点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要有专心致志的读书态度。
B.要读书更要灵活地实际运用。
C.“不求甚解”也是读书的一种好方法。
D.在生产劳动中才能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D
12.根据对选文的理解填空。
题目“不要秘诀的秘诀”,前一个“秘诀”指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后一个“秘诀”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选文第①段的作用是什么?
第①段列举现实生活中关于读书的现象,其目的是引出自己的观点和论述,表明写作本文有极强的针对性。
不下苦功就会读书、作文的方法
专心致志的读书态度和科学的读书方法
14.选文第⑥⑦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作者举陆九渊读书的例子及引用他的诗,有力论证了“在读书的过程中,限于自身的知识和阅历,对于难懂的地方先放它过去,不死抠住不放,恰好是科学的读书方法”这一观点。
15.综观全文,选文的主体部分是四则引文,以及作者结合引文进行的多角度阐释,这四个部分的顺序可以颠倒吗?
不能。吴梦祥的学规主要体现了读书“只要专心致志,痛下工夫,坚持不断地努力,就一定会有收获”;陈善主张“要读活书而不要读死书,就是说要知入知出”,他主张读书注重实际运用,并且要用得灵活;陆九渊的读书经验是“读书不求甚解”;齐国的轮扁提倡读书要“去其糟粕”。四个部分先论述了读书的态度,再论述读书的科学方法,与第⑨段第一句话相呼应,因此顺序不可以颠倒。
16.在4月23日 “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九(2)班举行了与读书有关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问题。
(1)仔细观察下面的调查统计表,写出你的探究结论。
未成年人年度人均图书阅读量调查统计表
(根据2020年4月21日《 人民日报 》有关资料整理)
示例:2019年我国未成年人人均图书阅读量和2018年相比,除9~13周岁少年儿童人均图书阅读量略有下降外,其余年龄段均有上升。
(2)在横线处续写句子,使之与前后句构成一组排比。
阅读,为你打开一扇大门,吸引你探寻斑斓的世界;阅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阅读,为你点亮一盏明灯,指引你迈向辉煌的未来。
示例二:为你插上一双翅膀 带领你翱翔自由的天空
为你扬起一张风帆
引领你畅游蔚蓝的王国
(3)假如今年的世界读书日主题是“阅读关乎文明素养”,请你拟一条宣传标语。
示例一:倡导读书风尚,促进文明和谐!
示例二:开展全民读书活动,提高市民文明素质。
17.【写作借鉴】培根的《谈读书》综合运用了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生动形象、鲜明有力地表明了自己的观点。
【片段仿写】请你使用其中一种方法写一个片段,谈一谈你对读书的看法。(100字左右)
【例文】不读书,无以知窗外的精彩;不读书,无以知世界的宽广;不读书,无以知知识的力量。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唯有读书,才能将枯燥的生活变得鲜活,将遥远的过去变得亲近,将理想擦得熠熠生辉,将梦想拉得触手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