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测试卷
一、选择题(48分)
1.图中的陈桥驿纪念馆门柱上镌刻着:“陈桥兵变奠宋代基业,黄袍加身定赵氏乾坤。”与此相关的历史人物是( )
A.李世民 B.武则天 C.赵普 D.赵匡胤
2.据史料记载,1000年前的北宋都城“人口过百万、富华甲天下”,是当时的世界第一都市。北宋的都城是( )
A.长安 B.洛阳 C.开封 D.北京
3.假如你是北宋与西夏议和的一名使臣,你可以答应的是( )
A.宋向元昊称臣 B.宋给西夏岁币
C.北宋撤回军队 D.西夏给宋岁币
4.北宋与西夏和辽进行了多年的战争,但最终都进行了议和,其主要原因是( )
A.双方都爱好和平 B.北宋战争失败被迫求和
C.契丹和西夏归顺了北宋 D.双方势力均衡
5.“辽国号的意思是镔铁,显示它们的坚硬,但镔铁也会锈坏,只有金永不变质,我们国家就称大金吧。”你认为说这段话的人物最有可能是( )
A.阿保机 B.阿骨打 C.元昊 D.赵构
6.如果请你为《完颜阿骨打》这本书写一份人物简介,合格的是( )
A.契丹族首领,建立辽朝
B.党项族首领,建立大夏国
C.女真族首领,建立金朝
D.蒙古族首领,建立元朝
7.两宋时期,南方农业发展速度加快,逐渐超过北方,其原因有( )
①南方战乱较少,社会环境安定
②中原人口南迁,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和劳动力
③引进了日本的优良稻种,提高了粮食产量
④南方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兴修水利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8.《食货志》记载“大中祥符四年(1101年)……帝以江、淮、两浙稍旱即水田不登,遣使就福建取占城稻三万斛,分给三路为种……内出种法,命转运使揭榜示民……稻比中国者,穗长而无芒,粒差(稍)小,不择地而生。”这段材料反映了北宋时期( )
①占城稻传入中国
②朝廷指导农民种植占城稻
③占城稻生长适应性强
④棉花种植区向北推进到黄河流域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9.《蒙古秘史》中有“星天旋转,诸国争战……没有逃避地方,只有冲锋打仗。没有平安幸福,只有互相杀伐”的记载,蒙古草原上长期存在的这种混乱局面结束于( )
A.成吉思汗攻灭西夏和金朝
B.忽必烈完成对全国的统一
C.元大军攻陷临安,南宋灭亡
D.铁木真统一了蒙古各部
10.如图是某同学总结的元朝统一的历史进程,其中①处发生的历史事件是( )
A.陈桥兵变,北宋建立 B.靖康之变,北宋灭亡
C.忽必烈改国号为元 D.攻克兴庆,灭亡西夏
11.元朝疆域“北逾阴山,西及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超越汉朝和唐朝。元朝为治理广袤疆土而确立的行政制度是( )
A.分封制 B.郡县制 C.行省制度 D.三省六部制
12.“在人事权方面,元代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行省不能独立行使军权,大多数情况下,遵照朝廷的敕命行事。”由此可见行省制度( )
A.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B.有利于地方与中央抗衡
C.地方机构过多,效率低 D.造成丞相权力威胁皇权
13.《东京梦华录》里详细描述了“相国寺每月五次开放,万姓交易”的盛况。伴随着城市的发展,杂剧、评剧、杂技、木偶戏等娱乐活动,亦在寺内出现。材料直接体现了宋代( )
①寺院建筑宏伟
②商业贸易发达
③城市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④生活奢侈腐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14.宋代汴京最盛时人口达150万,无地少地的农民纷纷涌入城市谋生,城内酒楼、茶肆不胜其数,有的茶楼用音乐、杂技活动来吸引客人,瓦舍遍地,瓦舍内小唱、大曲、杂剧等表演不断。材料反映了( )
A.文化娱乐活动供特权阶层享用
B.城市发展促进儒家文化生活化
C.城市功能结构正逐渐发生变革
D.城市的发展带动娱乐活动兴盛
15.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写道:“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材料中的“极为神速”主要得益于( )
A.宋代经济的发展 B.造纸术的重大改进
C.雕版印刷术的发明 D.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16.古代四大发明是中国奉献给世界的伟大成果;中国人的“书”从竹木简演化为精美的图书,主要得益于下列表述中的哪些重要发明?( )
①北宋时发明,为欧洲航海家发现新大陆提供了重要条件
②东汉蔡伦改进了技术,掀起了一场人类文字载体的革命
③唐朝炼丹家在炼制“仙丹”的过程中发现,改变了人类的作战方式
④毕昇的发明,促进了世界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A.①④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二、非选择题(52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显德七年正月初一,风闻契丹和北汉联兵南下,后周宰相范质等人不辨真假,匆忙派遣赵匡胤统帅诸军北上抵御。初三夜晚,大军哗变,将士于隔日清晨拥立赵匡胤为帝……他先后两次“杯酒释兵权”,解除禁军将领及地方藩镇的兵权,解决自唐朝中叶以来地方节度使佣兵自擅的局面……
材料二:有宋一代,文士地位的显赫尊崇是历代不曾有过的……宋朝大力发展科举,彻 底取消了门第限制,社会各阶级的优秀子弟都被允许应试入仕。提倡读书,重用文人,这里既有“不能马上治天下”的客观需要,更重要的是以此来抑制武将权势。因此,历宋一朝,高级官员都使用文人,就连专门掌管全国的枢密院长官也大都是由文官担任的。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显得七年”具体是哪一年?当时将士是在哪里拥立赵匡胤为帝的?
(2)材料一中赵匡胤“解除禁军将领及地方藩镇的兵权”的目的是什么?为了达成此目的,他在中央采取了哪些措施?
(3)材料二反映了宋朝的什么政策?结合赵匡胤的经历谈谈宋朝实行这一政策的原因及积极作用。
(4)宋代注重文教,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对宋代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北宋结束了A 时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并与辽和西夏之间进行了长时间的战争。
(2)指出南宋抗击B政权的一位英雄人物,并举出一相关战役。之后南宋和B政权之间议和,其内容是什么?
(3)谈一谈你对两宋时期中原王朝与少数民族政权关系的看法。
19.改革创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重要历史人物也能推动社会的进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考之前代,北方奄有中夏,必行汉法,可以长久。故后魏、辽、金能用汉法,历年最多,其他不能实用汉法,皆乱亡相继,史册具载,昭昭可见也。
﹣﹣(元)许衡《鲁斋遗书》
材料二:他是入主中原的第一位蒙古族帝王,大元帝国的创立者。他结束了中华民族数百年的分裂局面,重新统一了中国。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以论从史出的核心观点说明许衡建议“行汉法”的主要历史依据。
(2)材料二赞颂的历史人物是谁?他在继承汗位后,接受汉族儒臣建议对边疆地区的管辖有哪些具体举措?
(3)材料二赞颂的历史人物最终完成了全国的统一,有何重大意义?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
20.某兴趣小组在学习完宋元文化后,对本节内容进行探究性整理,请一起参与完成。
步骤一 文化典籍
(1)仔细阅读下列图片,写出相应文化典籍的名称。
名称:图一: 图二: 图三:
步骤二 作品欣赏
材料一 全书网罗“善可为法,恶可为戒”的历史事实,以与历代朝政兴衰得失相关的政治、军事、民族关系为主要内容。
材料二“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材料三 元曲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它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上都体现了独有的特色,和唐诗宋词鼎足并举,成为我国文学史上三座重要的里程碑。
(2)写出材料一中文学作品的历史地位。
(3)材料二中词句的作者分别是谁?请写出两人词风的特点。
(4)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完成下列示意图。
步骤三 感悟历史
(5)通过学习,请你谈谈宋元文化的历史地位。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分析】本题考查北宋的建立,知道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建立北宋。
【解答】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建立北宋,故与“陈桥兵变奠宋代基业,黄袍加身定赵氏乾坤”相关的历史人物是赵匡胤。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北宋的建立,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2.【分析】本题考查北宋的都城,结合所学即可作答。
【解答】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建立宋朝,取代后周,以开封为东京,作为都城,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北宋建立后,陆续消灭各地的割据势力,统一了中原和南方的广大地区,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局面。
故选:C。
【点评】注意识记宋朝建立的时间、建立者及都城所在地。
3.【分析】本题以历史情景“假如你是北宋与西夏议和的一名使臣”为切入点,考查宋夏议和的相关知识。
【解答】庆历和议即公元1044年的“宋夏和议”,元昊称帝后,连年与北宋交战,双方损失很大。后来,双方议和,元昊向北宋称臣,北宋给西夏岁币。议和后宋夏边界贸易兴旺,西夏积极吸取中原文化。所以作为北宋与西夏议和的一名使臣,你可以答应的是宋给西夏岁币。
故选:B。
【点评】辽宋夏金元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民族政权并立、民族关系发展的时期,期间关系错综复杂,要注意理顺史实间的关系。
4.【分析】本题考查辽宋夏金时期的民族政权并立,知道北宋与西夏和辽进行了多年的战争,但最终都进行了议和,其主要原因是双方势力均衡。
【解答】北宋与西夏和辽进行了多年的战争,但最终都进行了议和,其主要原因是双方势力均衡,谁也吞并不了谁。
故选:D。
【点评】本题以宋辽议和、宋夏议和为背景,考查的是学生对辽宋夏金时期民族政权并立的有关知识的记忆、理解能力。
5.【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阿骨打。1115年,女真族杰出首领完颜阿骨打建立金。
【解答】据“辽国号的意思是镔铁,显示它们的坚硬,但镔铁也会锈坏,只有金永不变质,我们国家就称大金吧。”可知,说这段话的人物最有可能是阿骨打。1115年,女真族杰出首领完颜阿骨打统一了女真族各部,在会宁称帝,建立金。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宋金南北对峙的相关史实。
6.【分析】本题考查金的建立,知道1115年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建立金。
【解答】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2世纪初,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起兵抗辽,1115年完颜阿骨打建立金。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金的建立,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7.【分析】本题考查了宋代南方经济的发展。自北宋开始,我国古代商业空前繁荣,主要表现有:南方都市商业发达,海外贸易兴盛,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在此基础上,到南宋时期,我国古代的经济重心转移到了南方。
【解答】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是南方战乱较少,有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自然条件优越,适宜农作物生长;大量中原人口南迁,带去了先进生产技术和充足的劳动力,南方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兴修水利,①②④是正确的选项;③错误,从越南引进的优良品种占城稻,很快在江南地区推广。
故选:C。
【点评】解答本题要明确考查的知识点是宋代南方经济的发展,分析题意,运用所学知识正确作答即可。
8.【分析】本题以《食货志》记载的内容为切入点,考查宋代南方经济发展的相关知识点。
【解答】据材料可知体现了北宋政府对南方农业的重视,北宋政府重视农业的措施有政府遣使引进占城稻;让转运使宣传占城稻种植方法,体现了占城稻生长适应性强,①②③是正确的选项。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宋代南方经济发展的相关史实。
9.【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成吉思汗的贡献。公元1206年,在斡难河畔,蒙古各部首领召开了大会,一致推举铁木真为全蒙古的大汗,尊号成吉思汗,统一了蒙古,建立了蒙古国,结束蒙古混战局面。
【解答】公元1206年,在斡难河畔,蒙古各部首领召开了大会,一致推举铁木真为全蒙古的大汗,尊号成吉思汗,统一了蒙古,建立了蒙古国,结束蒙古混战局面,D符合题意;西夏是在成吉思汗去世后灭亡。A排除;忽必烈完成对全国的统一是在蒙古草原的混乱局面结束之后,B排除;元大军攻陷临安,南宋灭亡是忽必烈的功绩,C排除。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成吉思汗统一蒙古的相关史实。
10.【分析】本题考查元朝的建立,知道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
【解答】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次年定都于大都。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元朝的建立,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1.【分析】本题考查元朝行省制度,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元朝疆域空前辽阔,为了对全国进行有效统治,元朝开创了行省制度。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元朝行省制度的相关知识。
12.【分析】本题以“在人事权方面,元代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行省不能独立行使军权,大多数情况下,遵照朝廷的敕命行事。”为依托,考查元朝的建立、统一以及巩固的知识点。
【解答】据“在人事权方面,元代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行省不能独立行使军权,大多数情况下,遵照朝廷的敕命行事。”关键信息“行省不能独立行使军权,大多数情况下,遵照朝廷的敕命行事”并结合所学可知,行省制度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蒙古统一、元朝的建立以及巩固统一的措施。
13.【分析】本题考查了宋代的社会生活。随着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与之相适应的民俗文化也大放异彩。宋代开始出现的瓦子是当时市民阶层娱乐的重要场所,是宋代市民阶层文化生活的重要标志。节庆活动作为一个民族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解答】分析材料可知,体现了北宋时商业贸易和文艺娱乐最繁华的地方是大相国寺,体现了宋代商业贸易发达,城市文化生活丰富多彩,②③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本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本题的关键点是分析题干,注意准确识记宋代的社会生活的相关知识点。
14.【分析】本题考查了宋代的社会生活。宋代开始出现的瓦子是当时市民阶层娱乐的重要场所,是宋代市民阶层文化生活的重要标志。节庆活动作为一个民族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解答】分析材料可知,体现了随着城市的发展,宋代的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的丰富。汴京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的场所,叫作“瓦子”;瓦子中圈出许多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勾栏”,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解答本题要正确理解题意,考查了宋代的社会生活,在此基础上,结合分析各个选项,选出正确答案。
15.【分析】本题以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的内容为切入点,考查的是活字印刷术发明的相关知识点。
【解答】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这种方法既经济,又省时,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传播,活字印刷术后来陆续传到世界各地,15世纪,欧洲才出现活字印刷,比我国晚约400年。材料中“极为神速”主要得益于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和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区分开。
16.【分析】本题以中国人的“书”从竹木简演化为精美的图书为切入点,考查造纸术、活字印刷术。
【解答】①北宋时发明,为欧洲航海家发现新大陆提供了重要条件指的是指南针;③唐朝炼丹家在炼制“仙丹”的过程中发现,改变了人类的作战方式指的是火药。与图书无关。②东汉蔡伦改进了技术,掀起了一场人类文字载体的革命指的是造纸术;④毕昇的发明,促进了世界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指的是活字印刷术,促进了中国人的“书”从竹木简演化为精美的图书。②④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本题以造纸术、活字印刷术为背景,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二、非选择题
17.【分析】本题以显德七年正月初一,风闻契丹和北汉联兵南下,后周宰相范质等人不辨真假,匆忙派遣赵匡胤统帅诸军北上抵御。初三夜晚,大军哗变,将士于隔日清晨拥立赵匡胤为帝为切入点,考查北宋建立、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措施、重文轻武政策。
【解答】(1)由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夺取后周政权,建立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可知,材料一中的“显得七年”是960年,当时将士拥立赵匡胤为帝的地点是陈桥驿。
(2)由“解决自唐朝中叶以来地方节度使佣兵自擅的局面”可知,材料一中赵匡胤“解除禁军将领及地方藩镇的兵权”的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为加强中央集权,宋太祖采取的措施有采取分化事权的方法,削弱相权;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
(3)由“重用文人、抑制武将权势”可知,材料二反映的是重文轻武的政策。原因是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跋扈的弊端重现。作用是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定和社会的安定。
(4)宋代注重文教,改革和发展了科举的影响是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故答案为:
(1)960年;陈桥驿。
(2)目的:加强中央集权;措施:①采取分化事权的方法,削弱相权;②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
(3)政策:重文轻武的政策;原因: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跋扈的弊端重现;积极作用: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定和社会的安定。
(4)影响: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点评】本题以北宋建立、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措施、重文轻武政策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18.【分析】本题以一幅历史图表为切入点,主要考查两宋时期的民族政权并立。
【解答】(1)结合图示回顾所学可知,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时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并与辽和西夏之间进行了长时间的战争,故A为五代十国。
(2)结合图示回顾所学可知,B为女真族建立的金。1115年,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称帝,建立金政权,后定都会宁。金灭北宋后,赵构逃往南方建立南宋。南宋建立之后,金军不断南下进攻。岳飞是当时著名的抗金将领。1140年,岳飞带领的宋军在哪城大败金军主力,取得大捷,史称郾城大捷。
(3)结合所学可知,虽然两宋时期中原王朝与少数民族政权多次发生战争,但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和平交往是民族关系的主流。
故答案为:
(1)A:五代十国。
(2)岳飞,郾城大捷。内容: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界限。
(3)虽然两宋时期中原王朝与少数民族政权多次发生战争,但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和平交往是民族关系的主流。
【点评】注意对材料图片的解读,掌握两宋时期的民族政权并立。
19.【分析】(1)本题考查许衡建议“行汉法”的主要历史依据。要求以论从史出的核心观点说明。
(2)本题考查忽必烈的历史功绩。1260年成吉思汗之孙忽必烈继承蒙古汗位,1271年改国号为元,1272年定都大都,结束了我国自唐朝以来的长期分裂割据局面,实现了全国的统一。
(3)本题考查元朝统一的历史意义。1279年元朝灭亡南宋完成统一。
(4)本题是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解答】(1)由材料一“考之前代,北方奄有中夏,必行汉法,可以长久。故后魏、辽、金能用汉法,历年最多,其他不能实用汉法,皆乱亡相继,史册具载,昭昭可见也”,由此可知,许衡建议“行汉法”的主要历史依据是北魏、辽、金因推行汉法统治时间较长,其他不行汉法的少数民族政权都很快相继败亡。
(2)由材料二“大元帝国的创立者”可知是忽必烈。他在继承汗位后,接受汉族儒臣建议推行的发展举措是“行汉法”“行仁政”“不嗜杀”,施行“治国安民”的方略,广开言路,整顿吏治,注重农桑。依照中原王朝的统治办法,设立各种机构,建立年号。
(3)元的统一,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4)本题是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如:我们要有锐意进取的精神,学习先进文化,敢于创新,与时俱进。
故答案为:
(1)北魏、辽、金因推行汉法统治时间较长,其他不行汉法的少数民族政权都很快相继败亡。
(2)元世祖忽必烈;措施:“行汉法”“行仁政”“不嗜杀”,施行“治国安民”的方略,广开言路,整顿吏治,注重农桑。依照中原王朝的统治办法,设立各种机构,建立年号。
(3)元的统一,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4)我们要有锐意进取的精神,学习先进文化,敢于创新,与时俱进。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元朝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归纳和综合运用历史史实的能力。
20.【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和关汉卿的《窦娥冤》。
(2)本题主要考查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的历史地位。
(3)本题主要考查李清照和辛弃疾的作品及词风的特点。
(4)本题主要考查我国古代的文学形式。
(5)本题主要考查宋元文化的历史地位。
【解答】(1)阅读图片可知,图一是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图二是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图三是关汉卿的《窦娥冤》。
(2)据材料一“全书网罗“善可为法,恶可为戒”的历史事实,以与历代朝政兴衰得失相关的政治、军事、民族关系为主要内容。”可知,这是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记述的内容;《资治通鉴》取材广泛,考证严密,叙事明晰,文笔生动,对研究古代历史有重要参考价值,是我国古代史书的典范。
(3)材料二“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是李清照的词句,“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是辛弃疾的词句。李清照的词风特点是风格委婉,感情真挚,善于运用口语,显得格外清新自然。辛弃疾的词风特点是风格豪放。
(4)宋朝文学成就最高的是词;中国戏剧历史悠久,元朝戏剧空前发达,出现了元曲,元曲由杂剧和散曲组成。元杂剧把音乐、歌舞、动作、念白熔于一炉,是比较成熟的戏剧形式
(5)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宋元文化的繁荣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这一时期史学和文学艺术的高度发展,留给后人的不仅是一笔宝贵的艺术财富,也是一笔难能可贵的精神财富。
故答案为:
(1)图一:《念奴娇 赤壁怀古》;图二:《资治通鉴》;图三:《窦娥冤》。
(2)取材广泛,考证严密,叙事明晰,文笔生动,对研究古代历史有重要参考价值,是我国古代史书的典范。
(3)李清照、辛弃疾。李清照:风格委婉,感情真挚,善于运用口语,显得格外清新自然。辛弃疾:风格豪放。
(4)宋词;散曲。
(5)宋元文化的繁荣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这一时期史学和文学艺术的高度发展,留给后人的不仅是一笔宝贵的艺术财富,也是一笔难能可贵的精神财富。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宋元文化,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归纳和综合运用历史史实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