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检测卷(有解析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检测卷(有解析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4-04 22:00: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1-2022学年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检测卷
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3分)毛泽东《沁园春 雪》中说:“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其中“宋祖”和“一代天骄”分别是(  )
A.赵匡胤和铁木真 B.赵匡胤和忽必烈
C.赵构和铁木真 D.赵构和忽必烈
2.(3分)刚上完历史课,小明把一件黄色的夹克衫披在小亮的身上,同学们笑了,说:“你要政变啊!”你能判断出同学们模仿的是历史上的哪一幕(  )
A.靖康之变 B.陈桥(驿)兵变
C.玄武门之变 D.葵丘会盟
3.(3分)“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苏轼:栾城集)。出现该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
A.民族融合加强 B.宋辽边境开设榷场
C.宋辽订立澶渊之盟 D.岳家军的抵抗
4.(3分)“兴东北,建大金。占辽朝,灭北宋。战南宋,归元兵。”此三字经概括了哪一民族的兴起与建立政权(  )
A.契丹族 B.蒙古族 C.党项族 D.女真族
5.(3分)金庸武侠小说著《射雕英雄传》讲述的是发生在南宋时期的故事,其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全真七子之一的丘处机这两个未出世的孩子分别取名:郭靖和杨康。并各赠一剑。丘处机此举是让孩子们勿忘国耻,根据所学推断当时的国耻是指(  )
A.澶渊之盟 B.靖康之变 C.宋金和议 D.南宋灭亡
6.(3分)南宋著的抗金领,他所率的军队作战勇敢所向无敌,但他最后却遭臣诬,以莫须有的罪被杀害。后来,的冤狱得以平。在他墓门上一副联:青山有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就是(  )
A.寇准 B.岳飞 C.文天祥 D.李自成
7.(3分)图示法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一种方法。下面对辽、西夏与北宋并立局面示意正确的是(  )
A. B.
C. D.
8.(3分)“蓝蓝的天空,清清的湖水,绿绿的草原,这是我的家。奔驰的骏马,洁白的羊群…《天堂》这首歌曲深情表达了蒙古族歌手腾格尔对家乡的赞美,历史上蒙古族曾经建立了疆域空前辽阔的王朝,其建立者是(  )
A.成吉思汗 B.忽必烈 C.努尔哈赤 D.阿保机
9.(3分)据史料记载我国古代某一制度:“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据此判断这一制度是(  )
A.行省制 B.郡县制 C.分封制 D.科举制
10.(3分)“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北宋王安石的诗句,它隐含的科技发明是(  )
A.造纸术 B.活字印刷术 C.火药 D.指南针
11.(3分)某同学选用如下图片,进行研究性学习。他确立的研究主题应是(  )
A.宋代商业繁荣 B.民族政权并立
C.元朝国家统一 D.大都闻名世界
12.(3分)费正清、赖肖尔在《中国的传统与变革》一书中认为,宋代经济的大发展,特别是商业方面的发展,或许可以恰当的称之为中国的“商业革命”。下面最能够论证这一观点的史实是(  )
A.都城长安成为国际性的大都市
B.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C.郑和下西洋
D.在广州设立十三行
13.(3分)《东京梦华录》记载:“瓦中多有货药、卖卦……饮食、剃剪、纸画、令曲之类。终日居此,不觉抵暮。”该材料反映宋代(  )
A.社会分工完成 B.市民生活丰富
C.民间艺术精湛 D.边境贸易繁荣
14.(3分)“南海一号”古沉船为研究宋代历史提供了极其重要的材料。当年“南海一号”从广州出发前往海外贸易应到哪一机构办理手续(  )
A.蕃坊 B.市舶司 C.蕃市 D.知府衙门
15.(3分)一位法国学者说,(宋代中国)“现代化”的程度令人吃惊……在经济和人民日常生活方面,中国是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国家。下列名词能够反映宋代社会经济与人民生活“现代化”水平的有(  )
①会子 ②市舶司 ③瓦子 ④岁币 ⑤夜市、早市
A.①②④⑤ B.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⑤
16.(3分)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的科技成就是(  )
A.蔡伦改进造纸术 B.华佗制成“麻沸散”
C.雕版印刷术的发明 D.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
17.(3分)有西方学者认为“近代世界赖以建立的种种发明与发现可能有一半来源于中国”。由中国传入欧洲,并由欧洲“发现世界”进而产生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的科技成就是(  )
A.指南针 B.造纸术 C.印刷术 D.火药
18.(3分)中国古代史上实现从长期分裂走向统一的朝代有(  )
①秦朝 ②隋朝 ③唐朝 ④元朝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9.(3分)《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此书内容包括(  )
①夏商西周三代的更替 ②战国七雄 ③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④宋金南北对峙
A.①②④ B.②③ C.①②③ D.③④
20.(3分)学习宋元历史后,某班四位同学作了如下主题的演讲,你认为能准确概括这段历史基本特征的是(  )
A.国家产生和社会变革
B.政权分立和民族交融
C.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D.民族关系的发展和经济重心的南移
二、非选择题(21题13分;22题13分;23题14分,计40分)
21.(13分)识读如图,回答问题。
(1)图一中的A、B、C分别代表哪三个政权?其中A是由哪一个民族建立?
(2)图二与图一相比,在政权名称上发生了变化。图二中的A、C分别代表哪两个政权?其中A是由哪一个民族建立?
(3)图三这种局面,是由哪一个政权完成的?以上图片反映了宋元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什么趋势?
22.(13分)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中国古代史上辉煌灿烂的农耕文明,令世界瞩目。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
材料一:
材料二:北宋时期,国家财政收入的百分之八十左右来自淮河以南地区,淮南每年向都城汴京运送粮食六百万石,丝绸、茶叶等物品也源源不断地输送到都城。南方经济持续发展,支撑了南宋的半壁江山。
﹣﹣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三: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
﹣﹣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四:宋代时期,中外交往主要依靠海路,海外贸易兴盛,政府鼓励海外贸易,收入颇丰。
(1)请写出材料一中唐朝农耕技术图一、图二对应的工具名称。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到两宋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出现了怎样的变化?概括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回答两点即可)
(3)根据材料三指出,元朝实行的是什么政策?为了保障该政策的实施又采取了哪些措施?(回答两点即可)
(4)根据材料四请写出政府鼓励海外贸易所设立的机构是什么?
23.(14分)某班正在进行有关我国“古代民族融合”的探究活动,请你参加。
【史料呈现】
材料一 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川教版七下《历史》教材
材料二(如图1)
材料三(如图2)
【问题探究】
(1)材料一体现了唐太宗怎样的民族政策?
(2)材料二中的历史人物是谁?他的主要事迹与全国经济重心的南移有何联系?
(3)材料三体现了元朝怎样的历史趋势?
【活动总结】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我国古代民族关系的认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主要历史人物的功绩。
【解答】宋祖是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北宋,宋太祖指的是赵匡胤。1206年蒙古族杰出首领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建立了蒙古政权,被尊称为“成吉思汗”。
故选:A。
【点评】识记中国历史上主要帝王的历史功绩。
2.【分析】本题考查陈桥兵变。
【解答】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黄袍加身,建立宋朝,取代后周,以开封为东京,作为都城,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同学们模仿的是历史上的陈桥驿兵变。
故选:B。
【点评】本题以角色扮演为依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注意掌握宋朝建立的相关知识。
3.【分析】本题考查了辽与北宋的战和。
【解答】根据题干给出的“辽与朝廷和好年深”可知出现该局面的主要原因宋辽订立澶渊之盟。宋真宗时(1004年),辽大举进攻北宋,宰相寇准力劝宋真宗来到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第二年辽宋议和,辽朝退兵,宋朝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和平局面。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辽与北宋的战和的史实。
4.【分析】本题考查了女真族。女真族原来生活在松花江和黑龙江流域,过着以渔猎骑射为主的生活。10世纪时,女真受到辽的控制和压迫,后来完颜部统一了女真各部。
【解答】根据题干材料中的“兴东北,建大金。占辽朝,灭北宋”可知这个民族是女真族。女真族原来生活在松花江和黑龙江流域,过着以渔猎骑射为主的生活。10世纪时,女真受到辽的控制和压迫,后来完颜部统一了女真各部。完颜阿骨打继任女真首领后,继续领导抗辽斗争,势力不断壮大。1115年,完颜阿骨打称帝,建立金政权,后定都会宁。金先灭辽,又于1127年灭北宋,后来金被元朝所灭。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女真族建立的金政权先后灭辽和北宋。
5.【分析】本题考查靖康之变。靖康之变标志着北宋灭亡。
【解答】“郭靖和杨康”取靖康之意。1127年,金军俘虏宋徽宗和宋钦宗以及宗室后妃三千多人北去,并掠走宫廷依仗、天下府州图、典籍、天文仪器、乐器以及大批珍宝器物,北宋灭亡。历史上把这次事件称为“靖康之变”。因此当时的国耻是指靖康之变。
故选:B。
【点评】本题以靖康之变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6.【分析】本题考查了岳飞的相关史实。“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中的忠骨是岳飞,佞臣是秦桧。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1127年金灭掉北宋,同年赵构在临安重建宋朝,史称南宋,出现西夏、金与南宋对峙的局面。金在南宋建立后不断南下,遭到了南宋抗金名将岳飞等人率领的力量的阻挡,岳飞曾在郾城强敌金兀术,收复了很多失地,因南宋统治者和权臣的破坏而被迫班师,后被迫害致死。岳飞是南宋著名的抗金英雄。ACD和抗金无关。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岳飞的相关史实。
7.【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两宋与辽、西夏、金并立的历史准确识记。
【解答】依据已学知识可知,辽朝,又称契丹国,是中国历史上由契丹人建立的一个封建王朝,在北宋的东北;1038年,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大夏国皇帝,都城在兴庆。夏在北宋的西北,史称西夏。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注意扎实掌握辽、宋、夏、金、元并立时期的主要史实。
8.【分析】本题以歌曲为切入点,考查的知识点是忽必烈建立元朝。
【解答】成吉思汗死后,忽必烈继承汗位,于1271年建立元朝,1276年灭南宋实现统一。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识记再现能力。准确识记元朝的建立者。
9.【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行省制度的掌握情况。
【解答】注意抓住题干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十省分天下之治”,联系所学可知,为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元朝在地方设行省,派遣官吏,征收赋税,进行有效的统治。“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说明行省制的实行,旨在牵制地方重臣,防止其割据一方。
故选:A。
【点评】本题略有难度,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注意扎实掌握历代政府加强对地方官吏的重要举措。
10.【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火药的发明和应用。
【解答】唐朝时期已经发明火药,唐朝末年已经开始用于军事,宋元时期广泛应用于战争。题目中的“爆竹”即是火药的应用。
故选:C。
【点评】理解和识记火药的发明和应用。
11.【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宋代南方经济发展的掌握情况。
【解答】注意识读图片,可以看出宋代商业发展,出现商标、纸币等,南宋海船说明这一时期海外贸易的繁荣。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注意把握住图片中的关键信息,结合所学做出正确的分析。
12.【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宋代南方商品经济发展的情况。从材料中的“商业革命”可知在商业发展方面的影响巨大。纸币﹣﹣交子的出现体现了商业的繁荣。交子的出现又发生在宋代,这样就好选择答案了。
【解答】A项发生在唐朝;C项是明朝明成祖在位时期;D项属于清朝实行“海禁”政策。纸币的出现是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反过来也有利于商业的发展。
故选:B。
【点评】本题重点让学生认识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难度较小。
13.【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宋代的生活,把握瓦子的相关内容。
【解答】宋代的瓦子是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题目材料是反映了瓦子的场景,体现市民生活的丰富多彩。
故选:B。
【点评】理解瓦子的出现反映宋代社会生活丰富多彩。
14.【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宋代南方经济发展的有关内容.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时,为了鼓励海外贸易,加强对海外贸易的管理,设立专门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市舶司,所以当年“南海一号”从广州出发前往海外贸易应到市舶司办理手续。
故选:B。
【点评】本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本题的关键点是分析题干,注意准确识记市舶司的有关内容.
15.【分析】本题以一位法国学者说,(宋代中国)“现代化”的程度令人吃惊为切入点,考查的是宋代的社会生活。
【解答】依据课本所学,会子,是南宋于高宗绍兴三十年由政府官办、户部发行的货币,会子是宋朝发行量最大的纸币,起源于临安;宋朝的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朝廷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宋代的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开封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做瓦子;宋朝商业繁荣,经商的时间不再受限制,出现了早市和夜市;①②③⑤能够反映宋代社会经济与人民生活“现代化”水平;岁币是宋与周边政权签订条约,每年缴纳的钱物,④不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宋代社会生活的相关知识点。
16.【分析】依据图片中“胶泥刻字”“印刷”“更互用之”等信息可以得出是有关活字印刷术的记载,考查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
【解答】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北宋庆历年间中国的毕昇发明的泥活字标志活字印刷术的诞生。胶泥活字印刷技术,即在胶泥片上刻字,一字一印,用火烧硬后,便成活字。他是世界上第一个发明活字印刷术的人,是印刷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比德国J 谷登堡活字印术早约400年。
故选:D。
【点评】北宋时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用来排版印刷,既经济,又省时,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17.【分析】本题以有西方学者认为“近代世界赖以建立的种种发明与发现可能有一半来源于中国”为切入点,考查的是四大发明的影响。
【解答】依据题意,由中国传入欧洲的科技成就,并促进欧洲“发现世界”。结合课本所学,宋代开始用人造磁铁制成指南的工具,发明了罗盘。北宋末年,中国的海船上开始使用指南针,乘坐中国海船的阿拉伯商人将指南针传到阿拉伯国家,后来又传到欧洲,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A符合题意;欧洲“发现世界”指的是欧洲开辟了新航路,发现了整个世界。中国造纸术、印刷术的发明促进了世界文化的巨大贡献,BC不合题意;火药传入欧洲,对欧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战产生巨大影响,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D不合题意。由此可知BCD不合题意,选择答案A。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指南针的相关知识点。
18.【分析】本题以中国古代史上实现从长期分裂走向统一的朝代为切入点,考查秦朝、隋朝、元朝的建立。
【解答】从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王嬴政陆续灭掉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581年杨坚建立隋朝,杨坚就是隋文帝,589年隋朝灭亡南方的陈,结束了东汉末年以来400多年的分裂局面。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建立元朝,1276年元朝灭亡南宋,结束长期分裂局,统一全国。①②④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本题以秦朝、隋朝、元朝的建立为背景,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19.【分析】此题考查了司马光和《资治通鉴》,要把握《资治通鉴》记录历史的时间范围。
【解答】《资治通鉴》叙述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①④不在其范围内。
故选:B。
【点评】熟记《资治通鉴》记录历史的时间范围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20.【分析】本题以学习宋元历史后,某班四位同学作了主题演讲为切入点,考查的是宋元历史的相关知识点。
【解答】南宋时期完成了经济重心的南移,元朝时期在民族融合的基础上形成了新的民族回族,能准确概括这段历史基本特征的是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宋元时期社会特点相关知识的掌握,学生应重点掌握秦汉、隋唐、三国两晋南北朝、宋元时期的主要社会特点。
二、非选择题(21题13分;22题13分;23题14分,计40分)
21.【分析】本题由三张历史地图,考查辽夏金的并立与和战、元朝的建立。
【解答】(1)观察图一并结合所学知,A是辽,916年,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政权,后契丹改国号为辽;B是西夏,1038年,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大夏国皇帝,定都兴庆,夏位于宋的西北,史称西夏。C是北宋,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夺取后周政权,建立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是汉族建立的政权。
(2)观察图二并结合所学知,A是金,1115年,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建立金,定都会宁,1125年,金灭辽,1127年,金灭北宋。B是西夏。C是南宋,1127年北宋灭亡后,赵构在临安建立南宋。
(3)由“大都、行省”可知,图三反映的是元朝的疆域。元朝是蒙古族建立的政权。为管理辽阔的疆域,元世祖创立了行省制度。行省制度在中央设中书省掌管全国行政事务,下设六部;设枢密院负责全国军务;设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在地方设10个行省,下设路、府、州、县。以上图片反映了宋元时期我国历史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趋势。
故答案为:
(1)A.辽;B.西夏;C.北宋;契丹族。
(2)A.金;C.南宋;女真族。
(3)元朝;由分裂走向统一。
【点评】本题以辽夏金的并立与和战、元朝的建立为背景,考查学生识图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22.【分析】本题考查盛唐气象、经济重心南移、宋代的经济发展等相关史实,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1)材料一中唐朝农耕技术图一、图二对应的工具名称是曲辕犁、筒车。唐朝农民改进犁的构造制成曲辕犁,还创制了新式灌溉工具筒车。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可知,到两宋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出现的变化是由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从唐朝中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时最后完成。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南方社会相对稳定,人口增长,劳动力增加,特别是北方农民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统治者的重视,南方自然条件优越,有利农业发展等。
(3)根据材料三可知,元朝实行的是重农政策,为了保障该政策的实施元朝采取了重新恢复牧场为农田,设立专管农业的机构“司农司”,编写农书《农桑辑要》等措施。
(4)根据材料四可知,政府鼓励海外贸易所设立的机构是市舶司。宋代朝廷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
故答案为:
(1)曲辕犁、筒车。
(2)由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南方社会相对稳定,人口增长,劳动力增加,特别是北方农民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统治者的重视,南方自然条件优越,有利农业发展等。
(3)重农政策;重新恢复牧场为农田,设立专管农业的机构“司农司”,编写农书《农桑辑要》等。
(4)市舶司。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盛唐气象、经济重心南移、宋代的经济发展等相关史实。
23.【分析】(1)本题考查唐朝的民族政策。
(2)本题考查岳飞抗金与经济重心的南移的关系。
(3)本题考查回族的形成。
(4)本题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
【解答】(1)据材料“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可知,材料一体现了唐太宗平等开明的民族政策。
(2)据材料可知,材料二中的历史人物是岳飞,他所领导的抗金斗争,使南方地区获得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为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创造必要条件。
(3)据材料可知,材料三体现了元朝民族融合的趋势,唐朝以来,不少定居中国的波斯人、阿拉伯人,信仰伊斯兰教,他们同汉、蒙、畏吾儿等族,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体现了这一时期民族融合历史发展趋势。
(4)本题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可围绕“国家的统一,有利于民族的交往与融合;我国古代民族关系有战有和,和是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作答。
故答案为:
(1)平等开明。
(2)岳飞;他所领导的抗金斗争,使南方地区获得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为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创造必要条件。
(3)回族的形成。
(4)国家的统一,有利于民族的交往与融合;我国古代民族关系有战有和,和是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
【点评】本题考查唐朝的民族关系、岳飞抗金、元朝民族融合和回族的形成,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