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雨》
学习目标
1.了解戏剧的一般常识,理解舞台说明的作用。
2.分析《雷雨》(节选)的戏剧冲突,结构布局特点。
3.体会戏剧中个性化的语言和人物性格。
4.概括戏剧中揭示的思想主题。
重难点
5.掌握通过戏剧语言分析人物复杂个性的方法。
6.透过文本语言感受周朴园的人物形象。
第二课时
一、课堂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了解了《雷雨》的大体内容,梳理了所节选的部分的情节结构,探究了文章的重要问题。这节课我们将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戏剧语言。
二、形象分析
1.周朴园
(1)周朴园是怎样认出鲁侍萍的?请用词语概括鲁侍萍和周朴园的见面时周朴园的心理历程。
明确:两人相见是不期而遇,而鲁侍萍首先认出了周朴园,随之,鲁侍萍隐瞒了自己的身份,并且在言语上顺着周朴园的话,试探周朴园对于梅侍萍的感情。然后再透露自己的身份,从而相认。两人的见面经历了以下变化:
随着鲁侍萍的试探,周朴园的心理历程是:奇怪——疑惑——慌张——惊惧
(2)在交谈中他多次询问鲁侍萍的身份,我们可以从这些语言中看出他什么样的情绪呢?
明确:你,你贵姓 似曾相识,感到奇怪
(抬起头来)你姓什么? 感到意外,疑惑
(忽然立起)你是谁? 更疑惑,有点慌
(徐徐立起)哦,你,你,你是—— 不知所措
哦,侍萍!(低声)是你? 不愿也不敢承认这是真实的
你来干什么?谁指使你来的? 恼怒,害怕
(3)相认后,周朴园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转变?
明确:你来干什么?谁指使你来的? 责问
你可以冷静点。你我都是有子女的人了。 稳住
你的生日,每年我都记得。 安抚
关窗户的习惯,我都保留着。
好!痛痛快快的!你现在要多少钱吧! 收买
(4)周朴园对鲁侍萍是否还怀有真情?
明确:三十年来,周朴园对待“死去”的鲁侍萍:
多次向人打听,特地派人到无锡打听侍萍的下落;
一直保留着侍萍绣了花的衬衣;
每年的4月18日都为她做生日;
30年来他从南到北都带着侍萍用过的旧家具并一律按她过去喜欢的样式摆设;
因生周萍着了凉,侍萍总要关窗户,于是30年来即使是闷热的夏天,周朴园也不允许开窗户;
听到陌生的“鲁妈”的无锡口音便打听“梅小姐”的下落;客厅里总是摆放着侍萍的大照片;
口中时时不离“前妻”。
三十年后,周朴园对待“活着”的鲁侍萍:
听到侍萍还活着,感到惊愕,更是避而不愿见;
得知侍萍就是眼前的鲁妈时,先是声色俱变的责问;
接着企图稳住侍萍,希望用金钱平息侍萍的旧恨新仇;
最后凶相毕露,辞退四凤和鲁贵,开除鲁大海。
前一秒温情脉脉怀念旧人,后一秒突然暴起咄咄逼人,周朴园变脸了!
周朴园心中的侍萍是三十年前的那个“梅侍萍”,他所感怀的是青葱少年时期的那段美好的爱情,而绝非现在站在他眼前的是“鲁侍萍”。他知道侍萍的出现将威胁到他的名誉、地位、家庭,以前他的行为会昭然于天下。
周朴园是虚伪的,但周朴园对“死去的”侍萍的怀念 “是真实的,绝对真实的”(曹禺语) 。
周朴园的思想感情是复杂的。我们既不能因他见到侍萍后的惶恐暴怒,而否定他对侍萍怀念的某种真实性和特殊的赎罪心理,当然也不能因他以往对侍萍的怀念而否定他与侍萍见面时的自私、冷酷。他的思想行动的变化,正是他这一个人物的思想性格在彼时彼地和在此时此地的特殊表现。
(5)课文第二场中周朴园已经知道了鲁大海是他的亲生儿子,那么面对三十年未见的儿子,周朴园是什么样的态度呢?
明确:冷酷、傲慢、嘲讽、开除
两人之间的冲突不是父子矛盾,而是阶级斗争。
(6)小结:周朴园的形象
明确:由封建地主转化而成的资本家。他残忍、冷酷、自私、贪婪、虚伪、狡猾。
2.鲁侍萍
(1)侍萍多次隐瞒自己的身份,又多次用往事试探,她究竟想不想与周朴园相认?
明确:周朴园四次问到她姓什么,是谁,前三次她都很自然地掩饰过去,语调平缓,不露声色。
但侍萍的话步步都在引导,处处设玄机,句句都带有暗示性,说明侍萍希望被认出,希望谈话能继续下去。
这样矛盾的行为实际反映出她复杂的心理,30年前的事刻骨铭心,难以忘怀,有对当年大少爷的复杂感情,也有三十年来积累的痛苦与怨愤;想知道现在的周朴园如果知道她就是当年的侍萍,会以什么态度对待她。
(2)三十年后的鲁侍萍是否认清了周朴园虚伪的爱?
明确:当她感觉到周朴圆对侍萍的思恋和怀念时,表面上否定自己,实质上揭露周朴园的隐私,嘲笑、讽刺周朴园的卑鄙无耻,体现了她的冷静和清醒。
当她面对周朴圆的声色俱变的责问时,叱责周朴园的始乱终弃,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展现自己的刚强与自尊。
(3)小结:鲁侍萍的形象
明确:旧中国受侮辱、被损害的劳动妇女形象。善良、屈辱而刚毅、倔强、有自尊。由一个无知幼稚的侍女成为一个有骨气、有尊严的女人。
3.鲁大海
在与周朴园的斗争中,鲁大海展现出了什么样的形象?
明确:作为新生工人阶级中的一分子,罢工工人的领导者之一,鲁大海与老奸巨滑的周朴园相比较,确乎显得幼稚而又缺乏斗争经验;但是,他有着可贵的坚定的阶级立场,不屈的斗争精神和对资本家清醒而又深刻的认识。这些,都会给人们留下深刻而又清晰的认识。同周朴园谈判的失败,使我们叹惜大海之幼稚;揭露周朴园唆使矿警杀害工人,用金钱收买工贼破坏罢工斗争时,让我们看到了大海在这场斗争中显示出的力量。
三、鉴赏语言
1.课文开头一段"舞台说明"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这段"舞台说明"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舞台气氛。这种气氛同剧情紧密配合,烘托了人物的烦躁、郁闷不安的情绪,预示着一场雷雨的到来。不仅为完整地塑造人物服务,而且感染了读者或观众,也随之产生一种压抑感。这一点跟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是相同的。(铺垫情节,渲染气氛)
2.剧作题名为“雷雨”,这个标题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①交代故事的背景和环境气氛。②预示着情节的发展,暗示情节的高潮。③“雷雨”是来势凶猛、冲决一切的事物的象征,象征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沉闷的空气里,一场暴风骤雨式的斗争即将到来。
四、写作特点
1.个性化的语言。
在课文中,每个人物在用词、语气上都因出身、地位、经历、个性不同而各有特色,而且随着剧情的发展和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而变化。如周朴园的盛气凌人、侍萍的抑郁平缓、鲁大海的直截了当等都符合人物特有的身份。而周朴园和鲁侍萍见面后的对话,更表现了他们在特定情境下的心理活动。另外,鲁侍萍看到周萍打鲁大海后那两句欲言又止、随口又改的话,把她当时痛苦、愤恨、失望的心情充分表现出来了。
2.紧凑集中的戏剧结构。
作者把三十年来发生的一系列事件以及众多的人物和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浓缩在一个夏天午后的客厅里,通过主要人物的对话来交代,既写了过去的事,又写了当时的事。可谓巧于安排、精于布局,而笔墨之经济、条理之清晰,又令人叹为观止。作品之所以能达到这样高的艺术境界,主要是因为作者采用了两种方法:一是抓住主要矛盾冲突以带动其他内容;二是采用“回顾”与“穿插”的方法,通过事后人们的侧面介绍,追溯以往的故事。
3.含义丰富的潜台词。
潜台词就是演员所扮演的角色虽然嘴上未说,但心中已想;或嘴上这样说,而心中却那样想;或嘴上已说完,心中意未尽。潜台词大大扩展了舞台语言艺术的内涵,韵味无穷,耐人咀嚼。
比如,当侍萍关上窗户,慢慢地走向中门时,周朴园却喊住她:“你站一站。”周朴园觉得她关窗户的动作很眼熟:真像一个人!这时,他内心开始将面前的“她”与三十年前的“她”互相比照,忽而生疑,忽又释疑,心迷神乱,在略带沉思的交谈中使真相逐渐明朗。动作、口音、生活地点、生活时间、生活秘事,每一次交谈,内心认定的分量愈趋沉重。终于,侍萍情不自禁地挑出以丝线绣梅花补衬衣窟窿的隐私,于是,周朴园“徐徐立起”,“低声”地说出“哦,侍萍!怎么,是你 ”的话语。以上这一段的台词,未曾说出口的心理内容大大超过了舞台上所能耳闻的对白,三十年前的生活经历奇迹般浓缩在简短的意外重逢的交谈中,潜台词的心理脉流时而奔流恣肆,时而受抑阻塞,时而回旋往复,令人心弦震颤,回味无穷。
五、课堂总结
《雷雨》(节选)以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社会为背景,通过描写一个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内部的尖锐冲突以及周、鲁两家之间复杂的矛盾纠葛,生动地展现了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剥削阶级家庭的罪恶历史,也对旧社会人吃人的现象和资产阶级家庭的腐朽、没落进行了深刻而又细致的揭露。
六、拓展延伸
戏剧语言中最具魅力、最耐人寻味的就是潜台词。它是推动戏剧情节、展示戏剧冲突和表现人物形象的灵魂。
《雷雨》作为中国现代戏剧的经典之作,其丰富的潜台词充满了言说不尽的艺术魅力。课文节选的第二幕“周鲁相认”的全过程,联系上下语境,我们可以看到,周朴园从对死去的侍萍的温情怀念,到对活着的侍萍的惊恐不安,再到对眼前的鲁侍萍的严厉责问,直到以一纸支票快速打发了结,语言表层的冻土逐层融化,戏剧冲突层层撕开,隐藏在人物灵魂深处的污垢层层裸露:一个自私、虚伪、冷酷、无情的周朴园昭然若揭。正是这些韵味无穷的潜台词,展示了人物与人物之间,人物自身内心紧张激烈、令人窒息的矛盾冲突,从而深刻地揭示出人性自身的弱点,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矛盾与复杂。
七、布置作业
完成课时练(二)
4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