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检测题
选择题(48分)
1.“用这种方法,印二、三本谈不上什么效率,如果印数多了,几十本以至上千本,效率就很高了……常用的字如‘之’‘也’等字,每字制作20多个,以备一版内有重复时使用。”关于上述科技成就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它出现于隋唐时期
B.它是由毕昇发明的
C.它最早出现于北宋
D.它属于胶泥活字印刷术
2.中国古代从唐朝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下列哪一时期最后完成( )
A.北宋
B.南宋
C.五代
D.元朝
3.《资治通鉴》是著名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写的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下列历史人物不可能出现在该著作中的是( )
A. 秦始皇 B. 张骞
C. 毕昇 D. 唐太宗
4.很多诗词当中都可以找到历史的影子。有一首描绘契丹人生活的诗写道:“……一卓穹庐数乘车。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得到的历史信息有 ( )
①契丹族是一个游牧民族 ②契丹人居住在营帐里 ③契丹人过的是定居生活 ④契丹人靠打猎为生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5.为避免武将专横导致割据分裂局面的出现,北宋统治者确立的国策是( )
A.重农抑商
B.重武轻文
C.重文轻武
D.休养生息
6.宋太祖赵匡胤当皇帝后,解除了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同时他还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宋太祖这么做最主要的目的是 ( )
A.让高级将领享清福
B.加强皇帝的权力
C.提升军队战斗力
D.扭转尚武轻文的风气
7.“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危害之大。”宋太祖这一政治理念实施后产生的影响是( )
①造成重武轻文的局面
②使得军队战斗力增强
③士人更加受到尊重
④提高了官僚集团的整体素质
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③④ D.②③
8.元朝在中央掌管全国行政事务的机构是( )
A.御史台
B.枢密院
C.宣政院
D.中书省
9.“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历史上中央王朝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是( )
A.台湾府 B.宣政院
C.澎湖巡检司 D.台湾省
10.宋太祖问赵普:“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兵革不息,苍生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建长久之计,其道何如?”赵普的建议是( )
A.废分封、行郡县 B.废三省、置通判
C.收精兵、削实权 D.废丞相、设内阁
11.假如你穿越时空来到两宋时期,可能经历的事情有( )
①用“交子”在脚店换酒喝
②在“瓦子”里听说书
③在“宛囿”里赏花、喝茶,品茶
④去“夜市”吃夜宵
⑤在“勾栏”里听当时流行的散曲和看《窦娥冤》
A.①②④⑤
B.①②③⑤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⑤
12.北宋中期,“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其后,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这表明,交子( )
A.产生于商业纠纷中
B.是印刷技术进步的产物
C.是民间交易的凭证
D.只在少数富人之间流通
13.两宋时期“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内是座高峰”。下列史实不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是( )
A.城市商品经济高度繁荣
B.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
C.重文轻武,科举制得到发展
D.对外开放,海外贸易兴盛
14.元朝时来到大都,在扬州担任官职 3 年,其描绘的经历和见闻激起欧洲人对东方的无限想象和向往的意大利旅行家是( )
A.玄奘
B.鉴真
C.崔致远
D.马可·波罗
15.元世祖青年时代,便“思大有为于天下”;朱元璋称赞他“元自世祖混一天下,宽恤爱人,亦可谓有仁心矣。”那么,他为了“治国安民”,采取了哪些措施( )
①重文轻武 ②广开言论
③整顿吏治 ④创立科举制
⑤注重农桑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②③⑤
16.许多诗词当中都可以找到历史的影子。有一首描写契丹人生活的诗写道:“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获取的历史信息有 ( )
①契丹族是一个游牧民族
②契丹人居住在营帐里
③契丹族人过的是定居生活
④契丹人靠打猎为生
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非选择题(52分)
17.上海世博会把《清明上河图》制作成多媒体长卷,用北宋东京繁华的都市风貌,辉映“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观察下面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5分)
《清明上河图》(局部)
(1)当时该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它被称为什么 当时流行哪些娱乐活动
(2)从图中可以看出,宋朝有哪些交通工具 达官贵人出行多乘坐哪一种交通工具
(3)结合上述问题,谈谈你对北宋城市经济和生活的认识。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 西汉时,人们已经懂得了造纸的基本方法,东汉时,蔡伦改进造纸术。阿拉伯人将中国的造纸术传入欧洲,世界各国的造纸术也大都是从中国辗转流传过去的。
唐朝时,中国已发明了火药。中国的火药在13世纪传入阿拉伯地区,14世纪初又经阿拉伯人传到欧洲。
——摘编自统编教材《中国历史》
材料二
北宋缕悬 近代欧洲 泥活字 谷登堡改进印刷术
法指南针 指南针
(1)据材料一和材料二,说出这些发明传播的特点。
(2)英国著名科技史家李约瑟说,中国“在3到13世纪之间保持着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请再举出一例说明这一观点。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世祖皇帝建元中统以来,采取故老诸儒之言,考求前代之典,立朝廷而建官府,辅相者曰“中书省”,本兵者曰“枢密院”,主弹纠者曰“御史台”……夫外之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若有边徼之事者,则置宣慰司以达之……举刺之事,则有行御史台领监察御史、肃政廉访司以治之。
——《元文类》
材料二 据史书记载,元朝统一全国后的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即北到西伯利亚,南到南海,西南包括今西藏、云南,西北至今新疆,东北到鄂霍次克海。其疆域之广,居中国各朝之冠。与汉、唐极盛时期的疆域相比,元朝不仅在面积上大大超过了它们,而且在控制程度上也远胜于它们。
(1)材料一中的“中书省”是什么机构?
(2)阅读材料二,说说元朝实行的哪一制度,使其在对地方的控制程度上远胜汉、唐。这一制度有何作用?该制度对后世有什么影响?
(3)与前代比较,元朝中央政府与台湾、西藏的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 元朝是由蒙古族建立起来的统一全国的政权。为了巩固蒙古人在中原地区的统治,元朝统治者大力推行以“采用汉法”为主要内容的改革。
吸收中原地区历代封建统治的经验,建立包括行省制度在内的各项制度,逐步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注意农业生产,多次下诏禁止蒙古贵族圈占农田作牧场;采取一些劝课农桑、兴修水利的措施,使农业生产逐渐得到恢复和发展。接受中原先进文化,在中央设立专门学习儒家经典的学校,呈现以中原传统为主的文化认同趋向。
根据材料归纳元朝的统治政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朝统一的历史意义。
答案
1-5ABCBC 6-10BCDCC 11-16CCBDDB
17.(1)瓦子。说书、唱曲、演杂剧、耍杂技、蹴鞠等。
(2)轿子、骆驼等。轿子。
(3)商品经济繁荣;市民生活丰富多彩。
18、(1)特点:都是从中国传播过去的;都是由阿拉伯人传播的;都是经阿拉伯地区传播到欧洲的;传入欧洲后都经过了欧洲人的改进。
(2)3~13世纪科技成果或者说科技著作有:南北朝时期,祖冲之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第七位数字,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沈括的《梦溪笔谈》;孙思邈的《千金方》;贾思勰的《齐民要术》等。
19、(1)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
(2)行省制度。行省制度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辖。以后各朝基本延续下来,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始于元代。
(3)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行政机构;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
20、元朝的统治政策: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行省制度;禁止圈占农田作牧场;劝课农桑,兴修水利;设立专门学习儒家经典的学校。
元朝统一的意义:有利于社会进步和民族融合;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