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唐诗三首——石壕吏》课件(共16张PPT)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4课《唐诗三首——石壕吏》课件(共16张PPT)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06 16:21:30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16张PPT)
石 壕 吏
作者简介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他在诗中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为杜少陵。他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为我们留下了1400多首诗歌。这些诗篇像一面镜子,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自唐以来,他的诗歌即被公认为“诗史”,诗人本人也被看作一代诗宗,被尊为“诗圣”。
“三吏”:
《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
“三别”:
《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代表作
   暮投石壕(háo)村,有吏(lì)夜捉人。老翁(yú)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tí)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yè)城戍( shù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yù)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 y ì ),犹得备晨炊(chuī)。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yè)。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投宿
越过
逃跑
多么

防守
书信
最近
姑且
停止

离去
衣服
老妇
应征
还能够
早饭
消失
对……说话
跟从
低声、断续的哭声
复述诗歌所写的故事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暮夜
石壕村
石壕吏、老妇、老翁、儿媳、孙子
有吏夜捉人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请从吏夜归
独与老翁别





想一想
1、差吏抓丁为什么在夜间进行?
2、“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一句有何作用?
3、老妇哭诉的内容有几层意思?
4、老翁为什么要“逾墙走”?老妇为什么要自请应役?
5、“泣幽咽”的人是谁?“独与老翁别”交代了什么?
想一想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一句有何作用?
结构上:承上启下、统领后文
内容上: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对比鲜明,两个“一何”加强感彩,一方如狼似虎,一方悲愤凄苦,体现诗人强烈憎恶差役,深刻同情老妇的感情。
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
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
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三男二死
(战争惨烈)
家中困境
(战争破坏严重)
自请应役
(百姓饱受
战难之苦)

妇啼一何
插上想象的翅膀
老妇的话不是一口气说出来的,而是吏一步步逼问出来的。试据此想象吏与老妇对话的情景。
石壕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妪: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
   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石壕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妪:室中更无人。
石壕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妪:惟有乳下孙。
石壕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妪: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石壕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妪: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
   阳役,犹得备晨炊。
汝家有男丁否
尚有他人否
内室是何人
孙子的母亲呢?
还有他人否






通过对话,我们能够看出:
差役是( )的
老妇是( )的
战争是( )的
作者对老妇一家是( )的
作者对战争是( )的
凶恶、蛮横
可怜
残酷
同情
憎恶
想一想
1、差吏抓丁为什么在夜间进行?
2、“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一句有何作用?
3、老妇哭诉的内容有几层意思?
4、老翁为什么要“逾墙走”?老妇为什么要自请应役?
5、“泣幽咽”的人是谁?“独与老翁别”交代了什么?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冬末,杜甫回到洛阳,看看遭受安史之乱的故乡。可是不到两个月,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在邺城大败,郭子仪退守河阳,河阳一带又骚动起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诗人这时被迫离去,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一路上他所看到的都是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石壕吏》因构思巧妙、情节生动而流传最广,最为著名。
写作背景
全诗通过诗人的见闻,详写老妇的痛苦申诉,描绘出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揭露了官吏的横暴;表露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主 旨
结语
杜甫是我国古代伟大的诗人,郭沫若称颂他:“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在杜甫的诗中,“三吏”“三别”抒写民间疾苦最为深刻,杜甫风格沉郁顿挫,主要是因为他的作品抒写了一种忧国忧民的情怀。诗人的心与受苦受难的劳动大众息息相通,诗人的脉搏和着民众的脉搏一起跳动,杜甫是真正的人民的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