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议论文结构之
层进式
《2017新课标》要求
学习任务群6“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中说:在以往的母语教育中,思维训练尤其是逻辑思维训练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本任务群作为专门训练学生逻辑思维、理性思维和思维品质的课程内容,是第一次整体集中出现在国家课程架构中。
本任务群的特点是:注重思维的逻辑层次与深刻,强调理性思维与思维品质。要求:有条理地表达观点,有逻辑地表达认识。
议论文常用的四种结构方式:
总分式、并列式、层进式、对照式。
层进式论证结构
层进式俗称“剥笋法”,一层一层“剥壳”,层层深入、步步推进,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最后显出问题本质。前后顺序不能随意变更。
1、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安排论证结构,即围绕中心论点回答三个问题:①是什么→②为什么→③怎么办。
如:何永康老师写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结构:当天下人未忧之时,你能体察到潜伏着的危机,并因此食不甘味、夜不成寐,是为“先忧”。(什么是“先忧”?)→“先忧”者并不是天生的“先知”者。(为什么能“先忧”?)→“先忧”者还必须是“先行”者。(怎样才能“先忧”?)→当忧转化为乐之后,“先忧”者应当如何行事呢?应当“后乐”。(“后”的深意)
2、针对某些不好的现象,分析其危害,挖掘其根源,指出解决的办法,即“摆现象→挖根源→析危害→提方法”。
如:《给爱一点空间》的结构,开头由故事引出观点“给你爱的人一个自由的空间,过多的爱会使爱窒息”→列举一些爱的方式给所爱的人带来的禁锢。→说危害并析原因:溺爱他,毁了本该灿烂的前程。→给对策:老鹰把她的孩子们推下山崖,迫使它们自己飞起来。
3、就某一点展开“浅层次——中层次——深层次”的论证
如:儒家目标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再如玩游戏的危害:损害学业——危害家庭——垮掉了一代人。即就“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危害”“根源”等方面,抓住一点层层深入议论。
历史——现实——未来(纵向时间)
浅层次中层次深层次的角度示例:
自我——他人——社会(由小及大)
读书—做事—做人(为人处事方面)
政治—经济—文化(不同领域)
自然—社会——思想(由实到虚)
历史延伸——社会发展——文化需求
价值判断——人生追求——精神坐标(道德评判)
结构升格
同学们在拟分论点时常犯的错:①不能围绕观点展开。②层次错乱。③层次重复。请看下面两个结构提纲: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起点是指开始的地方或时间。起点,意味着从零起步;起点,又意味着新的出发。
【原结构】
中心论点:起点,意味着从零起步。
①起点,意味着从过去的成功中走出,将过去清零。
②起点,是一个人对过往历史的反思与总结。
【升格】
中心论点:起点,意味着从零起步。
①起点,意味着从过去的成功中走出,将过去清零。
②起点,不代表否认过去,而是不忘初心,记着心中的风帆要驶向何方。
③起点处,从零起步,可以规划更美好的蓝图。
例2:【原结构】
中心论点:起点,意味着新的出发。
①起点,是一切的开始,站在起点上,需要勇气。
②起点,也是关键点,把握好起点,才能成就非凡人生。
③一旦选择了起点,便要风雨兼程。
【升格】中心论点:起点,意味着新的出发。
①起点,也是关键点,把握好起点,出发才有意义。
②起点,意味着新的责任,这份新责任,召唤人们重新出发。
③在起点处出发,未来有坎坷,要我们风雨兼程。
范作引路
(2020全国1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春秋时期,齐国的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夺君位,管仲和鲍叔分别辅佐他们。管仲带兵阻击小白,用箭射中他的衣带钩,小白装死逃脱。后来小白即位为君,史称齐桓公。鲍叔对桓公说,要想成就霸王之业,非管仲不可。于是桓公重用管仲,鲍叔甘居其下,终成一代霸业。后人称颂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春秋五霸”之首。孔子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司马迁说:“天下不多(称赞)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班级计划举行读书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春秋时期,齐襄公被杀,齐国可谓是内忧外患,但即位的公子小白,却在危急存亡之秋,完美地交出一份齐国崛起的答卷,材料让学生思考对哪个感触最深,其实是在思考齐国完成答卷的三个方面因素,你最认可,赞许哪一个。
我们看第一个人,齐桓公,他的身份是君主,是齐国的掌舵者,在齐国崛起的考试中,它是如何作答的呢?从材料中我们看,他“装死逃脱”,说明他是一个机智的人,懂得隐忍。即位为君后他能重用差点射杀自己的管仲,说明他是一个胸怀宽广,不计前嫌的人。
第二个人,管仲,他本是公子纠的辅臣,原本人生错位,但当历史给了他机会后,他却能很好把握机会,辅佐齐桓公就合诸侯,说明硬核的人生是需要实力的,鲍叔牙之所以举荐管仲,齐桓公愿意摒弃前嫌,重用管仲,也是因为他掌握了强国的核心技术。
第三个人,鲍叔牙,本来是齐桓公的辅臣,一个“甘居其下”,写出了他的智慧与伟大,它是智慧的,他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与其做一个碌碌无为的权臣,倒不如做一个名垂青史的伯乐,所以甘愿让贤。
齐国式答卷中我们看到的是今日中国式答卷,从历史中发现时代的影子,感触历史的兴盛,也是对当下的思考,2020高考作文不是“穿越”,而是让考生透过历史,思考当下,在历史审视中展现纵横思辨,鉴照历史,是为了准确把握今天,创造更好的明天。
海纳百川,大气乾乾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又到了我们读书会的时间,今天我发言的主题是“海纳百川,大气乾乾”。
摈前嫌,任良相,贤君海纳百川,彰显王者气度;合诸侯,匡天下,霸主大气乾乾,书写传奇春秋。读罢齐桓公的故事,我深深感慨于齐桓公博大的胸襟和恢弘的气度。同学们,如果我们想要成就一番伟大的事业,就应该向齐桓公学习:海纳百川,大气乾乾。(中心论点)
古语有云: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而《周易·乾卦》中说:“君子终日乾乾。”齐桓公成就大业的原之一正是在于以君子大气,包含容纳了意见,人才和天下。(紧扣材料)
纳言,此为从谏如流之气度。(分论点一)齐桓公对于鲍叔的推荐、谏言欣然接受,这是他依靠管仲强大齐国的第一步,也是关键一步。中国的历史一再证明,唯有博纳良言、从谏如流的领导者才能有所作为。楚汉之争中,刘邦对张良萧何的建议欣然采纳,与项羽的刚愎自用形成鲜明对比,最后汉朝一统天下也就不足为奇了。纳言,实际上是以他人的智慧,弥补个人认识的局限。这需要有虚怀若谷的气度。
纳才,此为任人唯贤的气度。(分论点二)齐桓公放下成见,不计前嫌,任人唯贤。这样的胸襟在历史上着实少见。曹操曾发布求贤令,于官渡大胜后一举焚毁手下暗投袁绍的简册;唐太宗在科考后也感慨天下英雄尽纳朝中矣。曾国藩说:“以责人之心责己,则寡过;以恕己之心恕人,则全交。”这种广纳贤才的智慧背后,其实是“恕”的美德与高义。学生问仁,孔子便以“忠恕”二字回答之,可见,欲想成大事就必须懂合作,而合作首先要有一颗像齐桓公一样宽恕他人的心,任人唯贤不唯情。
纳天下,这是胸怀四海的气度。(分论点三)正所谓”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中国读书人自古以来都是把治国平天下作为崇高的精神追求。张载说过,“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怀一腔兼济天下之志,毛泽东挥笔书就“人生无处不青山”成为历史的主宰者,国家的掌舵者;心怀让“全国人民吃饱饭”的恢宏愿景,袁隆平成就了历史的丰碑。没有胸怀天下的公子小白,就没有葵丘会盟的齐桓公!
同学们,作为新时代的主人,我们肩负着崇高的历史使命,让我们领悟、效法齐桓公纳言、纳才、纳天下的乾乾大气,做自己的主人,做国家的主人,做历史的主人!(回归材料,联系自身)
红日出沧海,时代起狂涛,吾辈青年纳百川,大气乾乾!
谢谢大家,我的发言完毕。
【点评】优点:①观点鲜明,第③段明确观点,最后几段再次重申;②层次清楚,围绕“纳言—纳才—纳天下”展开;③扣题紧密,始终围绕历史人物说理,没有抛开材料;④材料丰富,有十多个事例和名言,足见平时积累丰富。
缺点:语言虽然老练,但稍显艰涩,不太适合发言稿的口语化要求。
编者的话:这是全国卷满分作文,说理层次值得我们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