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单元综合练(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单元综合练(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05 10:57: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单元综合练
一、选择题
1.[字形]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舒适 疆硬 似曾相识 B.驾驶 钞票 腾云架雾
C.奥秘 账单 归根究底 D.证明 狡猾 横七坚八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收获(huò)依赖(lài) 连系 B.潜力(qiǎn) 兰花(lán) 哲学
C.船舶(bó) 索(suǒ)取 亿万 D.奥(ào)秘 的确(dí) 呼换
3.想“飞进太阳里”却“落到了水沟里”的那粒豌豆认为自己是最了不起的,下列对这粒豌豆的评价,最准确的一项是( )
A.随遇而安,理想远大
B.重视荣誉,不甘落后
C.安自尊大,目空一切
4.下面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霸占 绞猾 煤体 山蹦地裂 B.培育 气氛 屏障 腾云驾雾
C.逐渐 滚动 疆硬 齐头并进 D.玲巧 奥秘 摸仿 横七竖八
5.关于《熊先生和熊》这个故事的主题,描述不相符的是哪一项?( )
A.关于智慧与勇敢 B.关于爱和同情
C.关于保护动物 D.关于人和自然和谐相处
二、填空题
6.让生字走进语境。
(1)在shū shì___的房间里。我àn zhào___书上的提示,把wān dòu___浸泡在玻璃杯里。几天后,我看到豆芽tàn chū___杯口,心里yú kuài__极了。
(2)我céng jīng__有一把wán jù qiāng__。刚得到它时,我每天睡觉前都要看上它两眼,kǒng pà__它丢了。
7.照样子,写词语。
整整齐齐(AABB式)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金黄金黄(ABAC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暖洋洋(ABB式)___________ ___________
三、语言表达
8.青苔把它裹起来,它躺在那儿真可以说成了一个囚犯。
比喻句。裂缝非常狭小,而且长满青苔,这粒豌豆没有多少栖身之地,真像是被囚禁在这里,成了囚犯。
仿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读下面语段,把你的问题写下来。
母亲向窗边走去,把窗户打开一半。“啊!”她说,“我的天,原来是一粒小豌豆在这里生了根,还长出小叶子来了。它怎么钻进这个缝隙里去的?你现在有一个小花园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胖得够美了!”这粒(掉到水沟里的)豌豆说,“我胖得要爆裂开来了。我想任何豌豆从来不曾、也永远不会达到这种地步的。我是五粒豌豆中最了不起的一粒。”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现代文阅读
课内阅读。
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__________,它是用__________和___________配合起来探路的。
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它一边飞,一边从嘴里发出一种声音。这种声音叫做超声波,人的耳朵是听不见的,蝙蝠的耳朵却能听见。超声波像波浪一样向前推进,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传到蝙蝠的耳朵里,蝙蝠就立刻改变飞行的方向。
科学家模仿蝙蝠探路的办法,给飞机装上了雷达。雷达通过天线发出无线电波,无线电波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显示在荧光屏上。驾驶员从雷达的荧光屏上,能够看清楚前方有没有障碍物,所以飞机在夜里飞行也十分安全。
10.我知道这段文字选自课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在横线上按原文内容填空。
12.“碍”字按音序查字法要先查( ),“荧”字的部首是( )。
13.从文中找出近义词。
仿照—( ) 重复—( ) 阻碍—( )
14.读了这个片段,我知道雷达的天线、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雷达的荧光屏分别就像蝙蝠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雷达是怎样保证飞机夜间的飞行安全?用横线在文中画出来。
阅读课文片段,完成下面练习。
人类在上百万年的历史中,一直生活在一个依赖自然,生活在一个慢吞吞、静悄悄、一到夜里就黑暗无光的农耕社会。那时没有电灯,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也没有汽车。人们只能在神话中用“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来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我们的祖先大概谁也没有料到,在最近的一百年中,他们的那么多幻想纷纷变成了现实。20世纪的成就,真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
——节选自《呼风唤雨的时代》
16.读画“﹏﹏﹏”的句子,完成练习。
A.句子中的“那时”是指_______________,那时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
B.加点的词语词语表明这句话运用了______的修辞手法,起到了_____________的作用。
17.现实生活中,它们会是些什么?
千里眼:______________ 顺风耳:_______________
18.引用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两句诗,表现了( )
A.科学给世界带来了美丽景象,科学成果像梨花一样开满枝头。
B.现代科学技术成就变化之快、变化之大,是人们始料未及的惊喜。
五、书面表达
19.练笔。
从《我的妈妈是个傻瓜》里小作者对妈妈、爸爸“傻”的描述中,我们分明看见了一位勤劳、忙碌的妈妈,一位敬业、慈爱的爸爸。你的家人又是怎样的呢?选择其中一位,写一写。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
本题考查了学生辨析错别字的能力。
根据平时所学生字及平时的积累,对每个词中的字进行分析完成即可。
A项,“疆硬”改为“僵硬”;
B项,“腾云架雾”改为“腾云驾雾”;
C项,正确。
D项,“横七坚八”改为“横七竖八”。
2.C
【详解】
本题考查字音及字形。
A项,“连系”改为“联系”。
B 项,“潜”的读音为“qián”;
C 项,正确。
D 项,“呼换”改为“呼唤”。
3.C
【详解】
本题考查对童话形象的理解。
这就要求我们上课积极动脑,认真听讲,主动质疑,把课文学懂,学活。
第二粒豆的想法和最重的结果可以体现出它的形象。它的梦想是飞到太阳里去,做最伟大的豆子,这个梦想不可能实现。后来它落到了水沟里,涨得大大的,还自认为很不错。这些都是妄自尊大、目空一切的体现。
4.B
【详解】
本题考查字形易错字。
A项:“绞猾”应为“狡猾”,“煤体”应为“媒体”,“山蹦地裂”应为“山崩地裂”。
C项:“疆硬”应为“僵硬”。
D项:“玲巧”应为“灵巧”,“摸仿”应为“模仿”。
5.A
【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故事的主题进行分析,根据题干的内容,本题考查的是《熊先生和熊》熊先生是脾气古怪的老头,他独自一人住在山顶上一所昏暗的大房子里,因为“脾气暴躁得像头熊”,村里的人都叫他“熊先生”。一次偶然的机会,熊先生在小镇的集市上遇到了一头真正的熊。这头熊被人用铁链拴着,用棍子戳着,被迫为人们表演跳舞。当所有人都为这只会“跳舞”的熊鼓掌欢呼的时候,只有熊先生从熊那呆滞的目光中看到了熊的悲伤,于是,他制定了一个计划,决心救出这头可怜的熊。所以本题中并没有和课文内容有关的内容是A项。
6. 舒适 按照 豌豆 探出 愉快 曾经 玩具枪 恐怕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对字词的拼写能力。
解答本题,首先读一读拼音,知道要写什么字词,然后写出正确的汉字,写完后读一读,看看是否正确。注意掌握生字的结构和易错点。书写时要注意“舒、照、豌、愉、曾、恐”容易写错。书写时要注意这些字的笔画、结构。要做到规范、正确和美观。
7. 清清楚楚 密密麻麻 干干净净 忽闪忽闪 彼此彼此 半明半昧 绿油油 红彤彤
【详解】
本题考查了学生进行词语仿写的能力,完成此类题目要注意分析所给例词在结构及内容上的特点,然后进行仿写。
整整齐齐(AABB式):口口声声、断断续续、浩浩荡荡、稀稀拉拉、琐琐碎碎。
金黄金黄(ABAC式):来荡去、游来游去、飞来飞去、爬来爬去、走来走去。
暖洋洋(ABB式):懒洋洋、孤零零、绿油油、急匆匆、黑乎乎、慢吞吞、暖烘烘。
8.岸边的渔火,江心的灯标,接连地亮起来;连同它们在水面映出的红色光晕,使长江像是眨着眼睛,沉沉欲睡。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仿写句子的能力。
作答仿写类题目时,一定要看清题目的具体要求,分析透彻例句的特征,所仿写的句子定要与例句主题相关,格式相同,修辞一样。
比喻是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是修辞学的辞格之一。学生容易搞混比喻句和“像”字句,在这里教师要明确,比喻句不仅要有比喻词,还要把一个事物比作另一个事物,两个事物不能是同类。
题干把“它”比喻成“囚犯”,运用了比喻的手法。仿写时注意。
9. 母亲为什么要把一株豌豆苗称为“一个小花园”呢? (掉到水沟里的)这粒豌豆真的是最了不起的吗?
【详解】
1.本题考查了学生根据内容提出问题的能力。
结合内容理解,例:母亲为什么把一棵小豌苗称为“一个小花园”呢?
2.考查了学生根据内容提出问题的能力。
结合内容理解,例:这粒豌豆是真的最了不起吗?
10.夜间飞行的秘密
11.眼睛 嘴 耳朵
12. A 艹
13. 模仿 反复 障碍
14. 嘴 超声波 耳朵
15.雷达通过天线发出无线电波,无线电波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显示在荧光屏上。驾驶员从雷达的荧光屏上,能够看清楚前方有没有障碍物,所以飞机在夜里飞行也十分安全。
10.
本题考查课文的识记,同学们要可以结合平常所学课文进行回答。
通过文章来看本文出自于《夜间飞行的秘密》
11.
本题考查课文的默写,同学们要可以结合平常所学课文进行回答,注意个别字的书写,避免错别字。
12.
本题考查学生查字典的能力、音序、偏旁部首知识。因此,应全面扎实地掌握各方面的知识,同时在运用知识时,注意把握其不同的特点和要求。对不认识的字用部首查字法,对不会写的字用音序查字法。
碍的音序查字法首先查A。荧的部首是艹。
13.
本题考查了写出词语的近义词,首先要理解题干所给词语的意思,再从文章内寻找与其意思相近的词语。
仿照:按照已有的方法或式样去做。文中的近义词是模仿。
重复:(相同的东西)又一次出现。文中的近义词是反复。
阻碍:指在生活或者做事情当中遇到人为或者自然阻挡的事情。文中的近义词是障碍。
14.
考查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从它一边飞,一边从嘴里发出一种声音。这种声音叫做超声波,人的耳朵是听不见的,蝙蝠的耳朵却能听见。超声波像波浪一样向前推进,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传到蝙蝠的耳朵里,蝙蝠就立刻改变飞行的方向。科学家模仿蝙蝠探路的办法,给飞机装上了雷达。可知雷达的天线、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雷达的荧光屏分别像蝙蝠的嘴、超声波、耳朵。
15.
考查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从雷达通过天线发出无线电波,无线电波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显示在荧光屏上。驾驶员从雷达的荧光屏上,能够看清楚前方有没有障碍物,所以飞机在夜里飞行也十分安全。可以得知雷达是这样保证飞机夜间的飞行安全。
16. 农耕时代 慢吞吞、静悄悄 排比 强调科技不发达
17. 视频、卫星、望远镜等 手机、电话、无线电等
18.B
16.
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句子的理解与修辞手法的掌握能力。解答时注意结合具体内容分析作答。
A.结合内容联系上下文理解,从“人类在上百万年的历史中一直很依赖自然,生活在一个慢吞吞、静悄悄,一到夜单就黑暗无光的世界。”与“那时没有电灯,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也没有汽车。”可知,句中的“那时”是指依赖自然的时代,即农耕时代;那时的特点是慢吞吞、静悄悄的。
B.从“那时没有电灯,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也没有汽车”四个句式相同语义连贯的句子连用可知,加点词语既表明这句话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起到了强调的作用,即强调了科技不发达。据此整理作答即可。
17.
本题考查了学生对词语的理解与的思维拓展。结合内容联系实际理解即可。
千里眼:旧小说中指能看到很远地方的人。例:现实生活中的望远镜。卫星等。
顺风耳:原指听得远的人。例:现实生活中的手机、电话等。
18.
本题考查了学生内容与诗句的理解能力。可联系上下文理解完成作答。
通过阅读文中语段,从“在最近的一百年中,他们的那么多幻想纷纷变成了现实”可知,语段中引用了“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两句诗,表现了现代科学技术成就变化之快,变化之大,是人们始料未及的惊喜。
故选:B。
19.
爱“唠叨”的妈妈
清早,闹钟“丁零零”的在我耳边响起,我睡眼朦胧地睁开眼一看才6点钟,正想翻身再睡一下的时候,妈妈叫起来了:“快点起床,别睡了,再睡上学就要迟到了,快穿好衣服”。我极不情愿地爬起来穿了衣服,刚穿好,妈妈的声音又来了:“先刷牙洗脸,然后快点吃早餐了,多吃点,不然上午会饿,人一饿记忆力会下降的,会影响学习的。”我不愿吃的煮鸡蛋硬让我吃了两个。在我终于可以背起书包准备出门时,妈妈又唠叨起来了:“检查好书包,看东西带齐了没有?”
放学回来了,我书包一丢,正想跑出家门找朋友玩弹珠,妈妈又叫了起来:“先写作业,认真一点写,早一点把作业写完,别到很晚还没写完”,好不容易写完作业,刚打开电视准备“大饱眼福”的时候,妈妈的唠叨又来了:“洗澡睡觉了,早睡早起精神好”。你看,妈妈的唠叨从早到晚都没停过,你说烦不烦。
可是有一次,我彻底改变了对妈妈唠叨的看法,有一个早上,妈妈要我检查好书包,看东西带齐了没有,我看都没看就说带齐了,到了学校,第二节语文课时,我发现我的语文书忘在家里了,整堂课我的心都忐忑不安,生怕老师发现批评我,那节语文课也没学好,直后悔没听妈妈的话检查好书包。
我现在才明白妈妈的唠叨是为了我好,所以我已经喜欢妈妈的唠叨了,因为那一句句的唠叨也是一句句的爱。
【详解】
本题为自命题的叙人作文,从《我的妈妈是个傻瓜》里小作者对妈妈、爸爸“傻”的描述中,我们分明看见了一位勤劳、忙碌的妈妈,一位敬业、慈爱的爸爸。你的家人又是怎样的呢?选择其中一位,写一写。要求写一写自己家人的特点。我们每天都和家人相处在一起,想想自己的家人都有什么特点,然后构思写作。在写作时,要选择典型的事例表现他(她)的特点,要抓住重点,不要面面俱到。重点部分要详写,写具体,写详尽,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这一过程中,一定要把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活动等写细致,写逼真,这样才能表达出人物的思想品质,才能更好地表达这件事所包含的意义,即文章的中心思想。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