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物态变化(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物态变化(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90.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2-04-05 02:57: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 第二章 物态变化
一、单选题
1.“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的壳体使用了我国白主研发的新型高强、高韧钛合金。金属钛是一种晶体,其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为图中的(  )
A. B. C. D.
2.如图所示是某种物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BC段表示熔化过程,其特点是吸热温度不变
B.在第6min时该物质已全部熔化
C.该曲线可能是松香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D.该物质的熔点和凝固点不同
3.中华诗词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下列诗词中有关物态变化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露的形成是液化现象,需要放热
B.“岚雾今朝重,江山此地深”雾的形成是汽化现象,需要吸热
C.“霜叶红于二月花”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需要放热
D.“已是悬崖百丈冰”,冰的形成是凝固现象,需要放热
4.淡水资源缺乏已是一个世界性的普遍现象,利用太阳能、海水等资源获得淡水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如图为小明设计的太阳能海水淡化器,在海水淡化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A.先升华,后液化 B.先汽化,后液化
C.先汽化,后凝华 D.先液化,后汽化
5.风把汗水吹干的过程中,汗水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A.熔化 B.汽化 C.液化 D.升华
6.下列物态变化过程不需要吸热的是(  )
A.杯子里的冰化成水
B.清晨的雾在太阳出来后散去
C.盘子里的水,过一段时间会变少
D.夏天,从冰箱中取出的鸡蛋在“冒汗”
7.《舌尖上的中国》展示了很多美食,在烹饪的过程中常能看到一些物理现象,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牛肉火锅中正在沸腾的水温度保持不变
B.蒸好的水晶虾饺冒出“白气”是水蒸气
C.油能把糍粑炸得金黄是因为油的沸点高
D.煮饺子时盖上锅盖,可以节约加热时间
8.下列关于物态变化现象说法正确的是( )
A.烧水时壶嘴冒出“白气”是液化现象,需要吸收热量
B.用铁水浇铸工件是凝固现象,要放出热量
C.“窗花”是水在寒冷的玻璃上凝华形成的,要放出热量
D.冰块液化为水,需要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
9.下列对生活中一些现象的解释错误的是(  )
A.用冰袋给高热病人降温,是因为冰熔化吸热
B.用手沾些冷水去拿包子不会太烫,是因为水汽化吸热
C.舞台上用干冰能制造白雾,是因为干冰升华吸热使水蒸气液化
D.用久了的电灯泡玻璃壁会变黑,是因为灯丝发生了汽化和凝固现象
10.下列诗词中涉及的物态变化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
A.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雪是升华形成的
B.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霜是凝固形成的
C.岚雾今朝重,江山此地深﹣﹣雾是汽化形成的
D.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露是液化形成的
11.下面四个有关生活实例的分析正确的是(  )
A.北方寒冷的冬季玻璃窗上会产生冰花,是凝固现象
B.晾晒在太阳光下的湿衣服不久会变干,是沸腾现象
C.炒菜前滴入热锅的小水滴很快不见了,是升华现象
D.医务工作者戴的护目镜内侧产生水珠,是液化现象
12.在炎热夏季无风的环境中,剥出冰棒后可以看到冰棒周围会冒“白气”。小明和小强分别画出甲、乙两幅图来反映冰棒周围“白气”的情形。则下列有关物态变化过程和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图甲符合实际,“白气”属于液化现象
B.图乙符合实际,“白气”属于汽化现象
C.吃冰棒解热是熔化过程,吸热
D.冰棒从冰箱拿出后包装袋上出现的“白霜”属于凝固现象
13.下列物理现象成因分析正确的是(  )
A.吹电扇感觉凉快是因为电风扇吹出的风能加快人体汗液的蒸发,蒸发吸热
B.手背上擦酒精时感到凉,是因为酒精升华吸热
C.用冰块给发热病人降温,是利用了冰块熔化时放热
D.夏天从冰箱里取出的饮料瓶外有小水珠出现是凝华现象
14.根据图表所提供的数据(标准大气压下),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
物质 熔点 沸点/℃
酒精 ﹣117 78
水银 ﹣39 357
铅 328 1740
铁 1535 2750
A.80℃的酒精是液态
B.用酒精做温度计的测温液体可以测量我国全国各地的气温
C.﹣39℃的水银吸热,温度一定升高
D.铅掉入铁水中不会熔化
15.将盛水的烧瓶加热,水沸腾后把烧瓶从火焰上拿开,并迅速塞上瓶塞,再把烧瓶倒置后向瓶底浇上冷水,如图所示。关于烧瓶内的水,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一直沸腾,浇上冷水时,水面气压增大,水会停止沸腾
B.先停止沸腾,浇上冷水时,水面气压增大,水会再次沸腾
C.因没有继续加热,浇上冷水时,水的温度降低,不会沸腾
D.先停止沸腾,浇上冷水时,水面气压减小,水会再次沸腾
二、填空题
16.截止2021年12月21日,我国新冠疫苗接种突破27亿剂次。小红在接种新冠疫苗过程中,护士用蘸有酒精的消毒棉球给她擦拭手臂后,小红发现手臂上的酒精很快消失,是因为酒精发生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此过程需要______热量(选填“吸收”或“放出”)。
17.二十四节气中的“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象征了温度的变化,要准确地判断温度的高低,就要用温度计进行测量。如图甲是一个自制温度计,把它从热水中取出,再放入冷水中,可观察到细管中液面的位置缓慢______(选填“升高”或“降低”);在读数时,乙图中的______(选填“A”“B”或“C”)方法是正确的;丙图中温度计的示数为______℃。
18.如图,烧杯里盛有足够的水,把盛着水的试管放在烧杯里用酒精灯加热,当烧杯中的水沸腾后继续加热,则试管中的水______(填能或不能)沸腾,原因是______。
19.如图所示,图中tA、tB两点坐标的温度分别对应是某晶体物质的熔点和沸点,如该晶体物质由Ⅲ区域的状态到Ⅰ区域状态时,则该晶体物质发生______现象。
20.初秋的清晨,树叶枝头会挂有露珠,露珠的形成是_______现象,太阳升起后,这些露珠又会慢慢消失,这是因为发生了______现象。寒冷的冬天,常常会发现教室的玻璃窗______(选填“内”或“外”)表面会形成“冰花”,这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______形成的,此过程中______(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三、综合题
21.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汽车防冻液
汽车在行驶时,发动机的温度会升得很高。为了确保安全,可用水循环进行冷却。实际上,水中往往还要加入不易挥发的防冻液(原液),加入防冻液后的混合液冬天不容易凝固,长时间开车也不容易沸腾。有关资料表明,防冻液与水按不同的比例混合,混合液的凝固点、沸点不同,具体数值参见下表(表中防冻液含量是指防冻液在混合液中所占体积的百分比)。
防未液含量/% 30 40 50 60 70 80 90
混合液的凝固点/℃ -17 -28 -37 -49 -48 -46 -28
混合液的沸点/℃ 103 104 107 111 117 124 141
在给汽车水箱中加防冻液时,宜使混合液的凝固点比本地常年最低气温低10~15oC。考虑到混合液比热容的减小会影响散热效果,因此,混合液中防冻液的含量不宜过高。
(1)在混合液中,如果防冻液含量由30%逐渐增大到90%,则混合液凝固点的变化情况是:( )
A.逐渐升高 B.逐渐降低 C.先升高后降低 D.先降低后升高
(2)若某地常年最低气温为-15℃,对该地区汽车来说,在下列不同防冻液含量的混合液中,宜选:( )
A.30% B.40% C.60% D.90%
(3)请你在图中用描点画平滑曲线作出混合液沸点与防冻液含量的关系图像______:由图像可以推知防冻液的含量达到75%时,混合液的沸点大约是_______℃。
(4)长时间使用后,汽车水箱中的混合液会减少。与原来相比,混合液的沸点______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其原因是_________。
22.根据下面各图所给信息填空。
(1)图甲中温度计的读数是______℃;
(2)图乙是做某物质熔化实验得到的图象,该物质是______(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3)图丙是某物体运动25min的s-t图象,它的平均速度为______m/s;
(4)图丁中被测物体的长度为______cm。
23.综合开放题
(1)“……每一次上班都要穿上严密的防护服、穿上不透风的隔离衣、戴帽子、N95口罩、护目镜和面屏,再戴四层橡胶手套.穿上这一身装备,对于我一个男的来说走起路来已经很笨重了,但也还能撑得过去,最大的障碍是,护目镜容易雾化,才戴上不到两分钟眼前已经是一片模糊,感觉一下子从5.2的视力变成一个上千度近视一样,就算把东西凑到面屏前面,看到的都是模糊的,我作为护士要给患者打针,视野不清晰对我的工作无疑造成很大影响……“上述是这次抗击疫情中一名护士的日记选摘,请你根据学过的物理知识提出一种防止护目镜雾化的方法(写出方法和原理);
方法 利用的原理
______ ______
(2)仿照下列示例写出一个物理学家及其主要贡献;
示例:欧姆--电阻的单位--欧姆定律
解答:______
(3)小兰在做早餐时发现,同样情况下,煮沸一锅牛奶要比煮沸同样多的水快,这是为什么呢?请你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分析其中的原因,提出一个猜想,并简述验证猜想的方法:
①你的猜想是:______;
②验证猜想的方法是:______。
24.如图所示为某固体物质熔化、凝固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此固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______(吸热或放热),温度______,所以它是晶体;
(2)此晶体熔化过程的时间为______min,熔点为______℃;
(3)EF段为______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断______热;
(4)在第10min该物质是______(选填“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状态。
25.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新的水纯化技术,可以为世界解渴
全世界18亿人常年缺水,如何利用太阳能进行海水淡化,是人类水资源领域共同关注的焦点。2019年,33岁的南京大学教授朱嘉及其团队,模仿蘑菇的碳基吸收体,设计制作了集热蒸发一体化的人工蒸腾器件,如图是它的结构示意图。
供水通道利用毛细效应,把水供应到碳基吸收体上,碳基吸收体具有吸光性强且内部热导很低的特性,使其只能给界面处的水加热,让水一层一层蒸发。顶端像蘑菇一样的伞状结构,增大了水的表面积。这种材料和结构的巧妙设计使光蒸汽转化效率显著提高。在供水通道与海水接触处,团队受睡莲叶启发,设计了多级结构。成功实现水蒸发后,盐全部躺在容器底部,让水和盐溶质完全分离。保障器件不结垢,能长效利用。
这项变革性水纯化技术,便携、高效、低成本、无污染,让太阳能海水淡化技术成功产业化,为世界解渴,造福全人类。
(1)通过器件收集到大量的水蒸气,还要经历______(填写物态变化名称),才能变成淡水,这一过程需要______(选填“吸热”或“放热”;
(2)人工蒸腾器件在提高光蒸汽转化效率方面的做法有______(写出一条即可)。这项新的水纯化技术,还可以利用在哪些方面?______(列举一例即可)。
26.液态的露和固态的霜都是水蒸气凝结成的。水蒸气有时候会凝结成露,有时候会凝结成霜。
(1)是什么因素影响水蒸气凝结成露还是霜?请提出你的一个猜想;______
(2)小明同学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想,他找来一个空的易拉罐,在罐中装入一些冰水,并用温度计测量其温度为1°C,过了一会,小明发现易拉罐的外壁出现了大量的小水珠。这些小水珠是水蒸气遇冷______形成的;(填一种物态变化名称)
(3)接下来,小明擦干易拉罐外壁的水珠,在冰水中加入一些盐,并不断的搅拌。不一会,发现易拉罐外壁出现大量的小冰晶,再次用温度计测量易拉罐中混合物的温度,温度计的示数为-15°C。这些小冰晶是水蒸气遇冷______形成的;(填一种物态变化名称)
(4)通过小明的实验,你认为水蒸气在什么条件下凝结成露,什么条件下凝结成霜?______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
金属钛是一种晶体,熔化时温度不变,熔化前和熔化后温度要升高,故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选B。
2.A
【详解】
A.由图象知,在BC段该物质温度不随时间改变,说明该物质是晶体且正在熔化,所以BC段为晶体的熔化过程,其特点是继续吸热温度不变,故A正确;
B.由图可知,在第5min时该物质刚开始熔化,第10min时该物质刚完全熔化,第6min时该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故B错误;
C.由图象知,该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所以该物质为晶体;而松香是非晶体,所以不可能是松香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故C错误;
D.该物质是晶体,同一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故D错误。
故选A。
3.B
【详解】
A.露的形成是水蒸气的液化现象,需要放热,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雾的形成是水蒸气的液化现象,需要放热,故B错误,符合题意;
C.霜的形成是水蒸气的凝华现象,需要放热,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冰的形成是水的凝固现象,需要放热,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4.B
【详解】
污水杯中的水分首先从液态变成气态的水蒸气,发生汽化现象然后水蒸气遇到塑料瓶做的外罩,凝结成液态的小水珠,发生液化现象,小水珠越积越多,最后落下来,被收集到洁净水收集杯中,整个过程先汽化,后液化,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5.B
【详解】
风把汗水吹干是液态水变为气体水蒸气的过程,属于汽化现象,故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6.D
【详解】
A.杯子里的冰化成水,属于熔化现象,熔化吸热,故A不符合题意;
B.清晨的雾在太阳出来后散去,属于汽化现象,汽化吸热,故B不符合题意;
C.盘子里的水,过一段时间会变少,属于汽化现象,汽化吸热,故C不符合题意;
D.夏天,从冰箱中取出的鸡蛋在“冒汗”,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珠,液化放热,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7.B
【详解】
A.水沸腾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蒸好的水晶虾饺冒“白气”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液态小水滴,故B错误,符合题意;
C.因为油的沸点高,所以油能把糍粑炸得金黄,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煮饺子时盖上盖子,可以减少蒸发,减少热量的散失,缩短加热的时间,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8.B
【详解】
A.烧水时壶嘴冒出“白气”是液化现象,液化放热,故A错误;
B.用铁水浇铸工件是凝固现象,凝固放热,故B正确;
C.“窗花”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在寒冷的玻璃上凝华形成的,凝华放热,故C错误;
D.冰块熔化为水,需要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故D错误。
故选B。
9.D
【详解】
A.用冰袋给高热病人降温,是因为冰熔化时从人体吸热,使人温度降低,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用手沾些冷水去拿包子不会太烫,是因为水遇到热的包子汽化时从手上吸热,使手的温度不至于太高,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舞台上用干冰能制造白雾,是因为干冰升华时从周围空气中迅速吸热,空气温度急剧下降,空气中的水蒸气放热液化,形成小水珠悬浮在空中,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用久了的电灯泡玻璃壁会变黑,是因为灯丝发光时温度很高,一部分钨升华为钨蒸气,熄灭时温度下降,钨蒸气遇冷凝华成固态钨,附在灯泡的内壁上,导致玻璃壁变黑,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10.D
【详解】
A.雪是高空中水蒸气凝华形成的固态小冰晶,故A错误;
B.霜是空气中水蒸气凝华形成的固态小冰晶,故B错误;
C.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液态小水滴,故C错误;
D.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液态小水滴,故D正确。
故选D。
11.D
【详解】
A.北方寒冷的冬季玻璃上产生的冰花,是室外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玻璃直接形成的小冰晶,是凝华现象,故A错误;
B.晾晒在太阳光下的湿衣服变干,是衣服上的水变成了水蒸气跑掉了,是蒸发现象,故B错误;
C.炒菜前滴入热锅的小水滴不见了,是小水滴变成了水蒸气,是蒸发现象,故C错误;
D.医务工作者戴的护目镜内侧产生的水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镜片形成的小水珠,是液化现象,故D正确。
故选D。
12.C
【详解】
AB.冰棒周围会冒“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低的冰棒后,液化形成的小水珠,由于小水珠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故“白气”应向下运动,故AB错误;
C.吃冰棒解热是因为冰棒熔化需要吸收热量,达到降温的效果,故C正确;
D.冰棒从冰箱拿出后包装袋上出现的“白霜”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低温的冰棒直接凝华形成的小冰晶,故D错误。
故选C。
13.A
【详解】
A.电风扇吹出的风使空气流动速度加快,从而加快了人体汗液的蒸发,蒸发吸热降低了人的温度,所以人感到凉快,故A正确;
B.酒精易蒸发,蒸发吸热使人感到凉快,故B错误;
C.熔化要吸热,用冰块给发热病人降温,是利用了冰块熔化时吸热,故C错误;
D.小水珠是液体,是液化所致,故D错误。
故选A。
14.B
【详解】
A.酒精的沸点78℃,80℃的酒精是气态,故A错误;
B.的熔点是﹣117℃,沸点是78℃,我国全国各地的气温在这个范围内,故B正确;
C.水银的熔点是﹣39℃,﹣39℃的水银吸热熔化,但温度不升高,故C错误;
D.铁的熔点1535℃,铁水的温度至少是1535℃,铅的熔点是328℃,铜球放在铁水中会熔化,故D错误。
故选B。
15.D
【详解】
盛有水的烧瓶放在火焰上加热,达到沸点,继续吸热,水沸腾,沸腾后把烧瓶从火焰上拿开,瞬间水的温度还保持在沸点,但无法继续吸收热量,此时停止沸腾;迅速塞上瓶塞,烧瓶内封住了大量的水蒸气;再把烧瓶倒置后向瓶底浇上冷水,烧瓶内的水蒸气遇冷的烧瓶壁而液化,烧瓶内的气压减小,沸点降低,同时烧瓶内的水温度降低,放出热量,放出的热量用来完成水在低沸点时的沸腾,水会再次沸腾。
故选D。
16. 汽化 吸收
【详解】
[1]酒精从液态变为气态进入空气中,所以酒精消失。酒精发生汽化现象。
[2]汽化吸热,酒精在汽化过程中需要从人体吸收热量。
17. 降低 B -10
【详解】
[1]该温度计的原理是液体的热胀冷缩,把它从热水中取出,再放入冷水中,液体的体积会变小,细管中液面会下降,所以液面的位置会降低。
[2]温度计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内液柱的液面相平,故B正确。
[3]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图中所示的温度计的刻度是越往下示数越大,因此对应的温度是零摄氏度以下的温度值,该温度计的示数为-10℃。
18. 不能 到达沸点后不能继续吸热
【详解】
[1][2]液体沸腾的条件是达到沸点继续吸热。当大烧杯中的水沸腾后,尽管不断吸热,但烧杯中的水温度不再升高,保持水的沸点温度不变,而小试管中的水要从大烧杯中吸热,温度达到水的沸点后,不能发生热传递,就不能从烧杯中继续吸热,所以试管中的水不会沸腾,即原因是到达沸点后不能继续吸热。
19.凝华
【详解】
对于晶体,低于熔点时是固态,高于熔点而低于沸点时是液态,高于沸点时是气态。所以,在Ⅰ区域该物质对应的是固态,在Ⅱ区域是液态,在Ⅲ区域是气态。若该晶体物质由Ⅲ区域的状态到Ⅰ区域状态时,即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则该晶体物质发生凝华现象。
20. 液化 汽化 内 凝华 放热
【详解】
[1]清晨在树叶枝头和蜻蜓身体上会挂有露珠,这是由于夜间温度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
[2]在阳光照射下这些露珠又会慢慢消失,是由于露珠发生了汽化的缘故,汽化需要吸收热量。
[3][4][5]寒冷的冬天,常常会发现教室的玻璃窗上会形成“冰花”,这是室内空气中较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小冰晶,所以形成在窗玻璃的内表面,凝华放热。
21. D B 120 升高 见解析
【详解】
(1)[1]观察表中数据得出,当防冻液含量由30%逐渐增大到90%时,混合液凝固点先降低后升高,故选D。
(2)[2]某地常年最低气温为-15℃,由于混合液的凝固点比本地常年最低气温低10~15℃,则混合液的凝固点约为-30~-25℃,由表中数据可知选择40%和90%的防冻液,而混合液中防冻液的含量不宜过高,所以选择40%的防冻液较为合适,故选B。
(3)[3]混合液沸点与防冻液含量的关系图象如图所示:
[4]由图象可以找出当防冻液的含量达到75%时,混合液的沸点为120℃。
(4)[5][6]防冻液不易挥发,减少后混合液中防冻液浓度增加,由表格可知,防冻液浓度增加会使得沸点升高。
22. ﹣4 晶体 2.4 2.70
【详解】
(1)[1]由图可知温度计的分度值是1℃,读数为﹣4℃。
(2)[2]由图可知,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图像中有一段时间内温度保持不变,所以是晶体。
(3)[3]由图可知,在25min内通过的路程是3600m,所以平均速度为
(4)由图可知,刻度值的分度值是0.1cm,物体的长度为
3.70cm-1.00cm=2.70cm
23. 给护目镜和面屏加热 见解析 牛顿--力的单位--牛顿第一定律 标准大气压下,牛奶沸点比水低 分别测量牛奶和水沸腾时的温度,并比较
【详解】
(1)[1][2]水蒸气遇冷会液化,形成小水滴,影响视线,给护目镜和面屏加热可防止水蒸气液化;护目镜和面屏温度越高,口腔呼出的水蒸气遇到护目镜和面屏越不容易液化,不会雾化。
(2)[3]物理学中有许多科学家的名字作单位,如牛顿--力的单位--牛顿第一定律,焦耳--功的单位--焦耳定律。
(3)[4][5]相同条件时,水和牛奶吸热,牛奶先沸腾,水后沸腾,可能与各自的沸点有关,可以通过测量沸腾时的温度进行比较。
24. 吸热 不变 10 50 凝固 放 固液共存
【详解】
(1)[1][2]]图象可知,该固体有固定的熔点,因此该固体是晶体,固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不变,所以它是晶体。
(2)[3][4]由图象可知,物质在AB段温度不断升高,从B点开始在BC段物体不断吸热,
但物体温度不变,晶体从B点开始熔化,C点时熔化结束,所以熔化时间为
它的熔点是50℃。
(3)[5][6]该晶体在DE段温度不断降低,在EF温度不变,该晶体在EF凝固,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放热。
(4)[7]由图像知,该晶体从第5分钟开始熔化,在第15分钟时熔化结束,所以在第10min该物质处于熔化过程,是固液共存状态。
25. 液化 放热 碳基吸收体的顶端制成像蘑菇一样的伞状结构 污水处理
【详解】
(1)[1][2]通过器件收集到大量的水蒸气,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滴,变成淡水,这个过程放热。
(2)[3][4]根据题意知碳基吸收体的顶端制成像蘑菇一样的伞状结构,增大了水的表面积,这种材料和结构的巧妙设计使光蒸汽转化效率显著提高;这项新的水纯化技术,还可以利用在污水处理上。
26. 猜想:水蒸气所处的环境温度(或温度) 液化 凝华 条件:当水蒸气所处的环境温度较低,不低于0°C时水蒸气液化成露。当水蒸气所处的环境温度很低,低于0°C以下时水蒸气凝华成霜。
【详解】
(1)[1]根据霜和露的形成时间可以提出一个合理的猜想:水蒸气所处的环境温度(或温度)。
(2)[2]易拉罐的外壁的小水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低温的罐壁液化形成的。
(3)[3]在在冰水中加入一些盐,并不断的搅拌,易拉罐的温度变得更低,易拉罐外壁出现大量的小冰晶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罐壁凝华形成的。
(4)[4]通过小明的两次实验对比分析可知水蒸气凝结成露的条件:当水蒸气所处的环境温度较低,不低于0°C时水蒸气液化成露。当水蒸气所处的环境温度很低,低于0°C以下时水蒸气凝华成霜。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