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八年级上册 2.2 汽化和液化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如图所示,汽车后视镜有水雾时,司机按车上的“除雾”开关可以除掉水雾,以保障行车安全。除雾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及吸、放热情况是( )
A.液化 放热 B.熔化 放热 C.升华 吸热 D.汽化 吸热
2.人们高温作业时大汗淋漓,这是人体自我保护的生理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汗液蒸发时吸热,对体表有降温作用
B.汗液蒸发时吸热,对体表有升温作用
C.汗液蒸发时放热,对体表有降温作用
D.汗液蒸发时放热,对体表有升温作用
3.在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特点的实验中,某同学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实验,并绘制了如图乙所示的图线①.现将烧杯中的水冷却至室温,倒掉约三分之一的水,保持其他条件不变,重做上述实验并绘制了图线,此图线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4.如图所示,是“水沸腾实验”装置,下列相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
A.该实验应该从下向上组装器材
B.该实验测得水的沸点总是100℃
C.水沸腾时温度不变,需要吸热
D.加盖子可以减少热量的散失
5.在“新冠”疫情期间,口罩成为防疫“神器”。到了冬天,戴眼镜的人常因口罩佩戴不严实,出现眼镜“起雾”的现象,下列关于“起雾”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汽化吸热现象 B.液化吸热现象
C.液化放热现象 D.凝固放热现象
6.室温恒定不变的情况下,有两支示数相同、规格相同且完好无损的温度计甲、乙,温度计甲保持表面干燥,将温度计乙的玻璃泡用浸透水的湿润棉花包裹(湿润棉花的温度与室温相同),如图所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温度计甲、乙的示数会一直相同
B.包裹温度计乙的湿润棉花中的水蒸发降温致冷,需要放热
C.温度计乙的示数会减小,原因是棉花中的水蒸发,需要吸热
D.如果用扇子扇温度计甲,只要有风,没有液体蒸发,它的示数也会下降
7.对锅加热,锅内的水持续沸腾时,水面上的“白气”并不明显,如果突然停止加热,水面上很快出现许多“白气”。这是因为( )
A.沸腾时水不蒸发
B.沸腾时水面上的蒸气温度高于100℃
C.停火后水开始大量蒸发
D.停火后水面上方的温度明显低于水蒸气的温度,大量水蒸气液化为小的水珠,形成“白气”
8.下列措施中,能加快蒸发的是( )
A.把湿毛巾晾晒在阳光下 B.把新鲜的水果放入冰箱冷藏
C.把装有酒精的玻璃瓶瓶盖拧紧 D.在新疆吐鲁番地区修建坎儿井
9.下列措施中,能使蒸发减慢的是( )
A.用吹风机将湿头发吹干
B.把新鲜的水果装入保鲜袋
C.将湿衣服晾在通风向阳处
D.将地上的积水向四周扫开
10.下列四个实例中,能够使蒸发加快的是( )
A.将水果放在低温冷藏柜中
B.将新鲜的蔬菜封装在保鲜袋中
C.给播种后的农田覆盖地膜
D.将新采摘的辣椒摊开晾晒在阳光下
11.如图所示,关于“观察水蒸气液化”的实验,下列几个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金属盘中放冰块可使液化现象更明显
B.瓶口上方看到的“白气”是水蒸气
C.水蒸气液化过程中要吸收热量
D.瓶口上方的“白气”是大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12.小吃街上出现了一种“冒烟”的冰激凌, 只见店员将-196℃的液氮倒入容器中,然后放入液体牛奶和五颜六色爆米花,冰激凌原料瞬间冷冻成型而容器中的液氮发生了肉眼可见的“沸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碗里液体“沸腾”是因为液氮沸腾
B.冰激凌周围的“白气”是液氮汽化成的氮气
C.液体“沸腾”是因为液氮汽化使容器中的水吸热后沸腾
D.冰激凌周围的“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的现象
13.下面四个有关生活实例的分析正确的是( )
A.北方寒冷的冬季玻璃窗上会产生冰花,是凝固现象
B.晾晒在太阳光下的湿衣服不久会变干,是沸腾现象
C.炒菜前滴入热锅的小水滴很快不见了,是升华现象
D.医务工作者戴的护目镜内侧产生水珠,是液化现象
14.如图是某款隔水炖锅,号称“免看管,不溢锅”。加热器对外锅中的水直接加热,然后将热量传给内锅的食物和水。炖锅正常工作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外锅中的水无法沸腾
B.内锅中的水会沸腾
C.内锅中的水温有时会等于外锅中的水温
D.“免看管,不溢锅”是虚假宣传
15.如图甲所示是“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特点”的实验装置。图乙是水沸腾时温度计的读数,图丙中的a是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温度与时间关系的图象。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由图乙可知,当地大气压高于标准大气压
B.图乙温度计的示数是98℃
C.水沸腾过程中,持续吸热,温度不变
D.若只增加水的质量,则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线应该是图丙中的c
二、填空题
16.烟熏、风干、暴晒是中国人制作腊味的传统工艺。从物理学角度分析,不同的制作工艺都能使食品中的水___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都需要___________热。
17.小明在透明塑料袋中滴入几滴酒精,将塑料袋挤瘪,排尽袋中空气后把口扎紧,然后放入热水中,过一会儿,塑料袋______这是因为塑料袋里的酒精发生______的缘故(填物态变化名称),这个物态变化过程______(填“吸热”或“放热”)。
18.小明在生活中仔细观察到把湿衣服晾在通风向阳处更容易晾干,是因为“通风”加快了衣服表面空气的______,“向阳”可以提高温度,加快水分的______。
19.一次性打火机里的液体燃料丁烷在常温下呈气态,有人称其不小心将打火机破碎在口袋中,致使身体冻伤,你认为他的说法是______(选填“正确”或“不正确”)的。你判断的依据是______。
20.2021年12月9日,王亚平在天宫授课时展示了太空厨房中的热风加热装置和微波加热装置,还介绍了实现空间站水的循环利用的饮水循环分配机。饮水循环分配机的工作原理是应用蒸汽压缩蒸馏技术,将预处理后的废水进行旋转蒸馏发生______形成水蒸气,然后通过压缩冷凝发生______形成蒸馏水,净化后循环使用。(均填物态变化名称)
三、综合题
21.阅读短文,完成问题:
体育比赛中,有时运动员突然受伤,医护人员在实施急救时,常会对着受伤部位喷一种雾状的药剂,如图所示。运动员如果伤得不重,经过这种紧急救治,往往能重返赛场,坚持比赛。这究竟是一种什么神奇的药剂?为什么能对伤痛产生这么大的效果?
原来,这是一种叫作氯乙烷的有机物。它的沸点只有12.5℃,通常它被储压在压强较大金属罐中。在喷出来的一刹那,立即减压且由于接触到温暖的皮肤,氯乙烷立刻变成气体,从运动员受伤部位的皮肤上吸收了大量的热,使受伤的部位温度迅速降低,神经被麻痹,于是疼痛就迅速缓解了,比赛结束后,运动员还要接受正式的治疗。
(1)氯乙烷在常温常压下的存在形式是 _______态,储存在金属罐中的氯乙烷是_______态,它是在常温下采用_______的方法使其______后储存在罐中的。
(2)氯乙烷喷到运动员受伤部位后发生的物态变化名称是_______,在这个过程会_______(选填“吸收”或“放出”)大量热量。
22.请阅读《“冰丝带”——国家速滑馆》回答问题。
“冰丝带”——国家速滑馆
国家速滑馆(如图1所示),它有一个晶莹美丽的昵称——“冰丝带”。 场馆的曲面幕墙系统,由3360块曲面玻璃单元拼装而成,打造出象征速滑运动员高速滑动的“丝带”造型。国家速滑馆是2022年北京冬奥会北京主赛区标志性场馆,也是唯一新建的冰上竞赛场馆。馆内拥有亚洲最大的冰面,面积达1.2万平方米。其中包括3条400米速滑比赛道、1条速滑比赛练习道、2块多功能冰场及1块活动冰场(如图2所示)。
国家速滑馆力求打造出世界上平原地区“最快的冰”。要想提高在冰面上滑行的速度,冰面要平整,冰温要均匀,是必不可少的条件。工人师傅们制出的混凝土冰板层水平高差在4毫米左右,非常平整。制冰时,混凝土冰板层下方总长约为130km的管道内输入的是低温的液态二氧化碳。液态二氧化碳在管道中直接蒸发,使混凝土冰板层的温度降低到零下十几摄氏度,通过洒水作业,冻成厚度为几毫米的冰面,经过很多次这样的工序,厚度几十毫米的冰面才能冻结成功。冰面温差被控制在0.5℃以内,有利于运动员创造好成绩。不同冰面可进行分区制冷,对每块冰面单独控温,实现场馆“同时运行、不同使用”。场馆制冰系统集成设计和冰板结构设计两个关键设计方案已取得专利。
二氧化碳制冷剂是环保性最好的冷媒之一,碳排放值趋近于零。同时,二氧化碳跨临界直接蒸发制冷过程中排出的余热还可以回收再利用,满足观众席供暖、运动员生活热水、融冰池融冰、冰面维护浇冰等能源需求,冷热综合利用能效比较高,国家速滑馆是一个绿色环保、节能型场馆。
(1)要想提高运动员在冰面上滑行的速度,对冰面和冰温的要求是______。
(2)制冰时,使冰板混凝土温度下降的原因是______。
(3)为什么说国家速滑馆是一个绿色节能型场馆______?
23.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获年诺贝尔医学奖,阅读关于她研究过程中的一段描述,回答问题.
屠呦呦与同事一起查阅了大量药方,最后整理了一个多种包括青蒿在内的草药《抗疟单验方集》,从中找出了现在频率较高的抗疟中草药或方剂.可在最初的动物实验中,青蒿的效果并不出彩,屠呦呦也一度陷入僵局.年下半年,屠呦呦从东晋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一书中受到了启发.书中记载了“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内容,屠呦呦由此认为高温有可能对青蒿有效成分造成破坏,从而影响疗效.于是,她降低了提取温度,由乙醇提取改为用沸点更低的乙醚提取,结果发现,乙醚提取法的提取物对于鼠疟的猴疟的抑制率均达到!1972年,该成果得到得视,研究人员从这一提取物中提炼出抗疟有效成分青蒿素.
()最初屠呦呦提取的青蒿素抗疟效果并不好,屠呦呦由此认为__________有可能对青蒿有效成分造成破坏,从而影响疗效;
()屠呦呦改用乙醚来提取青蒿素,因为乙醚的__________,加热的过程中乙醚__________(填物态变化的名称),实现在了较低温度下成功提取抗疟成分青蒿素.
24.气体液化的难易
所有的气体都可以被液化,但每一种气体都有一特定的温度,在这个温度以上,无论怎样压缩,气体都不会液化,这个温度叫临界温度.临界温度是物质以液态形式出现的最高温度,各种物质的临界温度不同,有的高于常温,如水蒸气的温度是374℃,远比常温要高,因此平常的水蒸气极易冷却成水,其他如乙醚、氨、二氧化碳等,它们的临界温度略高于或接近室温,这样的物质在常温下很容易被压缩成液体,但也有一些临界温度很低的物质,如氧是﹣119℃,氢是﹣240℃,所以我们时常认为它们是气态的.要使这些气体液化,必须具备一定的低温技术和设备,使它们达到各自的临界温度以下,而后用压缩体积的方法使其液化,由以上知识可知:
(1)对于某些气体,只使用压缩体积的方法是不行的,首先要_____.
(2)氧气和氢气的混合物,采用降温液化的方法分离,首先液化的是_____.
(3)氧气的沸点是﹣183℃,氮气的沸点是﹣196℃,氦气的沸点是﹣269℃,采用液化空气提取这些气体.当温度升高时,液化空气汽化,首先分离出来的是_____.
25.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汽车防冻液
汽车在行驶时,发动机的温度会很高.为了确保安全,可用水循环进行冷却.实际上,水中往往还要加入不易挥发的防冻液(原液),加入防冻液后的混合液冬天不易凝固,长时间开车也不易沸腾.有关资料表明混合液的凝固点、沸点与防冻液在混合液中所占比例如下表:
混合液的凝固点比本地常年最低气温低10~15℃.
(1)在混合液中,如果防冻液含量由30%逐渐增大到90%,则混合液凝固点的变化是__________.
(2)若某地常年最低气温为-20℃,对该地区的汽车来说,宜选用下列防冻液含量为多少的混合液B____
A.30%
B.40%
C.60%
D.90%
(3)长时间使用后,汽车水箱中的混合液会减少,与原来相比,混合液的沸点_________(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保留水分是蔬菜和水果保鲜的一个方面,为了探究影响蔬菜和水果水分散失快慢的因素,有甲、乙、丙 三组同学各自做了探究实验,如图-3-6所示是他们所做实验的部分情景示意图(实验材料是均匀剖开的胡萝卜).
观察如图-,回答下列问题:
(1)这三组实验中,探究方法正确的是________组(填组别字母).
(2)探究方法正确的小组是依据什么物理知识来设计实验的_____?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2页,共2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
除雾过程中后视镜上的水滴吸收热量蒸发,是汽化现象,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2.A
【详解】
液体温度高有利于蒸发,蒸发具有吸热致冷的作用,汗液蒸发时吸热,对体表有降温作用。故BCD错误,A正确。
故选A。
3.D
【详解】
保持其他条件不变,说明气压、液体都不变,所以水的沸点不变,当水的质量减小时,由可知,水升高的温度较快,水达到沸点的时间缩短,故图线④符合题意。
故选D。
4.B
【详解】
A.为了使酒精灯的外焰加热,组装时自下而上,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水的沸点不一定是100℃,因为沸点与大气压有关,故B错误,符合题意;
C.水沸腾时,温度不再变化,但是需要继续吸热,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加盖子可以减少热量散失,能缩短把水加热到沸腾的时间,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5.C
【详解】
眼镜“起雾”的现象是口中呼出的水蒸气遇到温度低的镜片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是气体变成液体,所以液化放热,故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6.C
【详解】
温度计甲保持表面干燥,无论有风还是无风,没有液体蒸发吸热,温度计的示数都与室温保持相同,不会下降;温度计乙的玻璃泡因为用浸透水的湿润棉花包裹,棉花中的水会蒸发,需要吸收热量,会导致玻璃泡温度降低,示数会下降;由以上分析可知,温度计甲的示数保持不变,温度乙的示数会下降,所以温度计甲的示数会大于温度计乙的示数,故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点睛】
7.D
【详解】
A.沸腾是一种剧烈的汽化现象,液体在沸腾的过程中,也伴随着蒸发,故A不符合题意;
B.1标准大气压下,沸腾时水的温度是100℃,产生的水蒸气的温度也是100℃,所以此时大量的水蒸气在水面处不能液化,也就看不到大量的“白气”,故B不符合题意;
CD.停火后出现大量的“白气”,是由于停火后水面上方的温度明显低于水蒸气的温度,热的水蒸气遇冷从而发生液化形成大量的小水珠,形成“白气”,故D符合题意,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8.A
【详解】
A.湿毛巾晾晒在阳光下,提高了温度,加快蒸发,故A符合题意;
B.把新鲜的水果放入冰箱冷藏,降低了水果的温度,减慢水分蒸发,故B不符合题意;
C.把装有酒精的玻璃瓶瓶盖拧紧,减小了液体表面的空气流速,减慢蒸发。故C不符合题意;
D.坎儿井很深,且井口很小,减小了表面积和表面的空气流速,减慢蒸发,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9.B
【详解】
A.用吹风机吹头发,提高了液体的温度,加快了空气的流动,两种措施都加快了液体的蒸发,故A不合题意;
B.把新鲜的水果装入保鲜袋,控制了水果的表面积和表面上方空气流动的影响,从而减慢了液体的蒸发,故B符合题意;
C.把湿衣服晾在通风向阳处,“通风”加快了液体表面空气的流动,“向阳”提高了液体的温度,这两个措施都加快了液体的蒸发,故C不合题意;
D.将地上的积水向四周扫开,增大了液体的表面积,可加快水的蒸发,故D不合题意。
故选B。
10.D
【详解】
A.将水果放在低温冷藏柜中,降低温度可以使蒸发变慢,故A不符合题意;
B.将新鲜的蔬菜封装在保鲜袋中,减小蔬菜表面空气流动速度,可以使蒸发变慢,故B不符合题意;
C.给播种后的农田覆盖地膜,减小农田表面空气流动速度,可以使蒸发变慢,故C不符合题意;
D.将新采摘的辣椒摊开晾晒在阳光下,提高温度可以使蒸发变快,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11.A
【详解】
A.金属盘中放冰块可以使金属盘的温度降低,这样从瓶口出来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金属盘,可以更快液化,可以使液化现象更明显,故A正确;
BD.瓶口上方看到的“白气”是液态的小水珠,是瓶内水沸腾时产生的水蒸气在瓶口遇到较冷的空气液化而形成的,不是水蒸气,故BD错误;
C.水蒸气遇冷液化,液化过程中要释放热量,故C错误。
故选A。
12.D
【详解】
A.碗里液体“沸腾”是因为液氮变为了气体,是汽化现象,并不是沸腾现象,故A错误;
BD.冰激凌周围的“白气”是小水珠,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故B错误,D正确;
C.液体“沸腾”是因为液氮汽化后吸收热量,容器中的水放热,容器中的水不会沸腾,故C错误。
故选D。
13.D
【详解】
A.北方寒冷的冬季玻璃上产生的冰花,是室外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玻璃直接形成的小冰晶,是凝华现象,故A错误;
B.晾晒在太阳光下的湿衣服变干,是衣服上的水变成了水蒸气跑掉了,是蒸发现象,故B错误;
C.炒菜前滴入热锅的小水滴不见了,是小水滴变成了水蒸气,是蒸发现象,故C错误;
D.医务工作者戴的护目镜内侧产生的水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镜片形成的小水珠,是液化现象,故D正确。
故选D。
14.C
【详解】
A.由题意可知,加热器对外锅中的水直接加热,不断有热量传递给外锅中的水,并且外锅中的水达到沸点后,还能继续吸热,所以外锅中的水可以沸腾,故A错误;
B.外锅中的水沸腾后,温度保持不变,当内锅中的水达到沸点后,内锅中的水和外锅中的水温度是相同的,内锅中的水不能继续吸收热量,所以内锅中的水不会沸腾,故B错误;
C.外锅中的水沸腾后,温度保持在沸点不变,内锅中的水虽然不能沸腾,但是可以达到沸点,所以内锅中的水温有时会等于外锅中的水温,故C正确;
D.由于内锅中的水不会沸腾,所以内锅中的水不会溢锅,人不用看管,则“免看管,不溢锅”是真实宣传,故D错误。
故选C。
15.A
【详解】
AB.由图乙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则温度计的示数为98℃,那么当地大气压低于标准大气压,因为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为100℃,故A错误,符合题意,B正确,不符合题意;
C.水沸腾过程中,持续吸热,但温度不变,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若只增加水的质量,则水的沸点不变,但加热至水沸腾所需的时间会增长,所以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线应该是图丙中的c。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6. 汽化##蒸发 吸
【详解】
[1][2]烟熏、风干、暴晒都能使食品中的水变成水蒸气,属于汽化现象,汽化吸收热量。
17. 鼓起来 汽化 吸热
【详解】
[1]当把滴入几滴酒精的塑料袋放入热水中时,酒精液体受热变成酒精气体,体积变大,所以塑料袋鼓起来。
[2][3]酒精由液态变为气态,发生的是汽化现象,汽化需要吸收热量。
18. 流动速度 蒸发
【详解】
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有:液体的表面积大小、液体表面的空气流速快慢、温度高低。
[1]晾衣服时要晾在通风处,通过加快衣服表面的空气流动速度来加快水分的蒸发。
[2]晾衣服时要晾在向阳处,通过提高温度来加快水分的蒸发。
19. 正确 打火机里面的液体(或丁烷)迅速汽化吸收大量的热
【详解】
[1][2]此人的说法正确,因为打火机破碎后,打火机里面的液体迅速汽化,而汽化过程吸收热量,使身体温度降低,所以会冻伤。
20. 汽化 液化
【详解】
[1][2]将预处理后的废水进行旋转蒸馏,水变成水蒸气,发生汽化现象,通过压缩冷凝,水蒸气变成水,发生液化现象。
21. 气 液 压缩体积 液化 汽化 吸收
【详解】
(1)[1]由于氯乙烷的沸点只有12.5℃,因此氯乙烷在常温常压下的存在形式是气态。
[2][3][4]储存在金属罐中的氯乙烷是液态,它是在常温下采用压缩体积的方法使其液化后储存在罐中的。
(2)[5][6]氯乙烷喷到运动员受伤的部位后发生的物态变化是汽化,从液态变为气态,在这个过程中氯乙烷从皮肤上吸收大量热量。
22. 冰面平整,冰温均匀 液态二氧化碳蒸发吸热,有致冷作用 见解析
【详解】
(1)[1]由题意“要想提高在冰面上滑行的速度,冰面要平整,冰温要均匀,是必不可少的条件”可知,要想提高运动员在冰面上滑行的速度,要求冰面平整,冰温均匀。
(2)[2]由题意可知液态二氧化碳蒸发吸热,有致冷作用,所以在制冰时会使冰板混凝土温度下降。
(3)[3]因为国家速滑馆在采用二氧化碳跨临界直接蒸发制冷过程中,碳排放值趋近于零;制冷过程中排出的余热还可以回收再利用,满足观众席供暖、运动员生活热水、融冰池融冰、冰面维护浇冰等能源需求,所以说它是一个绿色节能型场馆。
23. 高温 沸点低 汽化.
【详解】
解答:最初的动物实验中,青蒿的效果并不出彩,屠呦呦也一度陷入僵局.1971年下半年,屠呦呦从东晋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一书中受到了启发.书中记载了“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内容,屠呦呦由此认为高温有可能对青蒿有效成分造成破坏,从而影响疗效,改用乙醚来提取青蒿素,因为乙醚的沸点低,加热的过程中乙醚汽化,实现在了较低温度下成.
24. 使它们达到各自临界温度以下 氧气 氦气
【详解】
(1)根据短文最后一句“要使这些气体液化,必须具备一定的低温技术和设备,使它们达到各自的临界温度以下,而后用压缩体积的方法使其液化”知道:使气体液化时,首先要使它们达到各自临界温度以下,然后再用压缩体积的方法使气体液化;
(2)根据题意知道氧的临界温度是﹣119℃,氢的临界温度是﹣240℃,所以要想通过降低温度的方法使气体液化,当然是临界温度高的物体先达到临界点,先液化,即氧气的临界温度高,要使氧气先液化;
(3)液态空气温度升高时,沸点低的液体先达到沸点,先汽化,氦气的沸点低,先汽化.
点睛:本题考查了气体液化的方法,解题的关键是从题干找有用的信息进行分析,要求学会自学,学会学习.
25. 先降低后升高 B 升高 水由于汽化而减少,防冻液含量增大
【详解】
(1)在混合液中,如果防冻液含量由30%逐渐增大到90%,由图表可知,混合液凝固点的变化是先降低后升高.
(2)若某地常年最低气温为-20℃,则该地汽车所用防冻液凝固点要低于-20℃,由图表数据可知,宜选用防冻液含量为40%的混合液B.
(3)水由于汽化而减少,防冻液含量增大,与原来相比,混合液的沸点升高.
26. 甲、丙 甲组和丙组同学分别依据温度的高低和空气流动的快慢对蒸发快慢的影响来设计实验的.
【详解】
(1)蔬菜和水果水分散是水分的蒸发过程,而影响水蒸发快慢的因素有:温度、液体的表面积、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速度,所以探究过程要考虑控制变量法.三组学生设计的探究方案中,甲、丙两组都设置了实验变量,而乙组设计的实验方案中没有实验变量,将所有因素都控制在同一条件下,这样就无法探究蒸发与哪个因素有关,故探究方法正确的是甲组和丙组.
(2)探究方法正确的小组依据的物理知识是:影响水蒸发快慢的因素有温度、液体的表面积、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速度.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