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六单元12.《祝福》 教学设计(Word版,共3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六单元12.《祝福》 教学设计(Word版,共3课时)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05 08:59: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祝福
一、设计意图
  实施研究性学习是当前教改的一个重要课题,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是贯穿于学生一切活动之中的。课堂始终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因此,研究性学习是课堂学习的主要方式,课堂阅读教学实施研究性教学,必然是今后课堂阅读教学的主要方向。本设计旨在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探讨新的研究性教学方式,使学生由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变成自主式学习。
二、教材分析
学习这个单元,要注意欣赏小说的人物形象和语言。欣赏人物形象,要分析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及其发展变化,注意情节、环境与人物的关系。欣赏小说语言,要品味语言的内涵,学习作者语言运用的技巧,鉴赏作者不同的语言风格。而《祝福》是一篇典型的传统小说,无论是情节,人物还是环境,在这篇小说中都有典范的意义。通过本课的示范性讲读,学生能学会通过小说的三要素鉴赏小说的方法。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小说三要素及小说情节结构,理解小说创作的社会背景。
过程与方法 :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教学重难点:
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
2.理解人物形象现实意义
四、学习者特征分析
高一学生构成比较复杂,学生原有的人文环境和学习基础不同,他们对语文学科的兴趣、感受力和表达能力也都存在一定差异。许多学生对文本的重视程度不高,思辨、批判能力不够,课堂表述的语言组织能力较弱。教师合理引导,让学生运用讨论的方式,开展探究活动。并借助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教学中抓住祥林嫂悲剧的根源,引导学生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由于学生在认识问题的深度和人生阅历方面还很不足,要考虑学生的现状及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及教法学法。
五、教学资源准备:
学生利用课本及练习册进行预习,查找作者鲁迅的相关资料,教师利用PPT辅助整个教学过程。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
在辛亥革命后的某一天,浙江绍兴鲁镇发生了一桩命案。据说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年轻的老妇人在新年祝福的时候死在了冰天雪地里。而有一个人正好见证了整桩命案的发生,于是便将他所知道的叙述了出来。那么,这个没有春天的年轻的老妇人到底是谁呢,在她身上到底又发生了什么故事呢 又是谁是这桩命案的始作俑者呢 而这个故事的见证者又是怎样为我们展现这个故事的呢 今天让我们化身成福尔摩斯,侦破这一疑案,让我们一同走进鲁迅先生的《祝福》。
一、破案第一步:证人笔录。(把握故事脉络)
1、阅读全文,梳理故事情节
序幕:鲁镇准备祝福
结局:祝福之夜惨死
开端:逃避初到鲁镇
发展:被逼卖到贺家
高潮:再寡再到鲁镇
尾声:鲁镇正在祝福
2、梳理清楚后我们发现,本文的叙述顺序很有特点,是什么呢 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
明确:倒叙。把祥林嫂悲惨的结局放在开头,巧妙地设置了悬念,使读者寄予探求事情的原委,有一定的吸引力;
把祝福的景象和祥林嫂的死连在一起,形成强烈的对比,有震撼人心的力量,突出反封建的主题。
二、破案第二步:了解死者。(了解祥林嫂的一生)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祥林嫂已经死了,优秀的侦探,要善于从繁杂的线索当中捋出重要信息。现在,让我们从证人的笔录当中(“我”的叙述)找出祥林嫂每个人生阶段的故事。
明确:
二十六岁之前:与祥林结婚。
二十六七岁:春季死了丈夫,冬初逃出来经卫老婆子介绍,到鲁镇做工。
二十七八岁,被婆婆抓回去,改嫁。(为什么会撞破头 老师补充封建礼教思想:三纲五常、三从四德)
二十八九:得到消息,改嫁,年底生小孩,孩子叫阿毛。这个时候的人生相对平稳。
三十、三十一岁:家里出现重大变故,先是丈夫患了风寒而死,然后是自己的孩子被狼给叼走了。估计两个家庭悲剧的发生不到半年的时间。然后重新回到鲁镇做短工。(礼教思想)
三十二三岁:在鲁镇做工。经常说起孩子被狼叼走的情景。捐门槛。祭祖事件。(迷信思想)
三十七八岁:最后来到鲁镇,死于鲁镇的大街上。
结语:
本节课我们主要把握了本篇文章的整个故事情节,然后对祥林嫂的几个人生阶段进行了概括,从我们的概括中知道了祥林嫂有三次到了鲁镇。那么每一次祥林嫂到鲁镇是什么样子呢 作者是怎样对的外貌进行描绘的呢 这些内容我们下节课在进行探讨。
第二课时
三、破案第三步:剖析死者(学习细节描写)
1、肖像描写
提问:分别找出祥林嫂三次来到鲁镇的不同的肖像描写,尤其注意眼睛的刻画,从对比中分析其生命状态的变化。
(1) 初到鲁镇
需要明确几点:
A、提问:"脸色青黄"这个告诉我们什么
明确:生活条件不好,遭遇丈夫去世,打击比较重。
B、"手脚都壮大"体现了劳动妇女的典型特征。
C、"顺着眼"是顺从的样子,二十六七岁从现在的角度来看,是年轻女性,很活泼、开朗、率性,但是祥林嫂二十六七岁的时候却是顺着眼,这应当是长期受到一些无形的规则规矩的限制所致。
D 、"两颊还是红的"以及来了之后,在劳动中"有了笑影,白胖了"。第一次来鲁镇,让我们看到了经历了一次丈夫去世的人生打击以后,祥林嫂有了人生的希望,我们应该对此感到欣慰。
总体明确:祥林嫂那时候忠厚老实,年轻,生命力和生命状态还是比较正常。
(2) 再到鲁镇:
与第一次进行对比:
A. 第一次来鲁镇,脸颊是红的,这一次"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 生命的活力已经没有了
B. 第二次来到鲁镇,"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生命中已经多了许多悲哀。
总体明确:被迫改嫁,丧父失子,精神备受打击,内心极度悲伤又诉说不出。守寡不成(遭劫被卖)、守家不成(丧夫失子)。
(3)最后来到鲁镇:
A、"脸上瘦削不堪"表示祥林嫂流浪了四五年,生活没有着落,人瘦削不堪是自然的。
B、"黄中带黑"强化了这几年所受的苦。原来是"青黄",现在是"黄中带黑",已经失去了正常的肤色。
C、"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可以看到,第二次来鲁镇的时候的神色是悲哀的,现在已经看不出任何喜怒哀乐,没有任何表情,没有任何神态上的变化。
D、"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说明祥林嫂站在那里像一个木雕,只有眼珠动一动,才知道原来是个活人。
总体明确:守命不成(赎身行乞)、人生尽头、垂死之相。
2、第三次来到鲁镇的动作描写。
将“空的”单独进行强调,说明在祝福的时候祥林嫂并没有乞讨到什么东西,突出人情的冷漠,祥林嫂的悲哀。
“下端开了裂”将全部的重量压在了竹竿上,已经没有力气了。
四、破案第四步:走进案发现场。(题目“祝福”的用意,分析环境描写)
1、我们通过对整篇文章的了解,知道这篇文章主要讲的是祥林嫂悲剧的一生,但为什么作者将题目命名为祝福,而不是祥林嫂呢 针对这个问题请同学们思考一下。
起于祝福,终于祝福,中间一再写到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密切相关;
祥林嫂的悲惨遭遇是在祝福的欢乐气氛中展开的,鲜明的对照增强了作品的悲剧色彩,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最先感到痛苦, 最多地承受了痛苦———因为要解决痛苦而最多地思考了痛苦最后也为此痛苦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所以, 《祝福》的主题, 应该是鲁迅先生对所有那些先知先觉者( 也包括他自己) 的深深祝福———这正好也是鲁迅先生这篇小说篇名“祝福”二字的真义。
2、对祝福的描写的时候总是有很多环境的描写,环境描写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找到具体描写片段,引导学生总结环境描写对于塑造人物和表现主题的作用。
明确:(1)社会环境描写:显示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农村的落后状况:阶级关系、风俗习惯、人们的思想意识没有变化,封建势力和封建迷信思想仍然统治着中国的农村。作者通过这些环境描写,不仅烘托了人物,而且还揭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必然性。
(2)自然环境:小说中四处写到雪,看似轻轻点染,实则颇具意蕴。第一处出现于序幕,祝福的社会环境与飞雪的自然环境结合,为祥林嫂悲惨的结局和人间的冷酷渲染了气氛。第二处在结局处,祥林嫂已百无聊赖地死去。这时着色,表面写雪的有声,实写世人的冷漠,还表现了“我”的无奈和愤懑。第三处写雪,是柳妈劝祥林嫂捐门槛时。一方面过去的短暂美好与现实的冷酷形成对比,另一方面暗示柳妈的言语将对祥林嫂造成严重的精神打击。第四处写雪,在小说的结尾处。雪花的团团飞舞,铺天盖地,愈显世界的冷,含蓄地表达了祥林嫂悲惨命运的无法抗拒。
第三课时
五、破案第五步:锁定嫌疑人。(分析祥林嫂死因)
活动:模拟法庭:谁是杀人凶手
(由同学展开辩论,教师根据同学的论辩内容进行总结)
鲁四老爷——族权
婆婆和大伯——夫权
柳妈——神权
鲁镇的人们
总结:
鲁镇上的所有的人,深受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思想毒害的人,正是由于这种思想统治了他们的灵魂,所以,他们鄙视祥林嫂,他们的态度,也增加了祥林嫂精神上的痛苦,他们和鲁四老爷一起,把祥林嫂逼上了死路。
“我”:
作品中的“我“是一个具有正义感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我”反感鲁四老爷,厌恶封建礼俗,同情祥林嫂,但另一方面又是软弱无能,无力给祥林嫂以帮助。在小说结构上,“我”又起着线索作用,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都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反映,“我”是事件的见证人。
六、破案第六步:水落石出。
所有人都是嫌疑人,都又不是直接凶手。祥林嫂对于这一切有过反抗么 其本质是什么
逃——躲避买卖,
撞——不愿二婚
捐——向封建迷信低头
抗争是自发的,缺乏明确的认识,而且方式方法都是错误的.所以,抗争的结果只能是逃出“苦海”,又进“狼窝”.封建礼教与迷信在祥林嫂头脑中也是根深蒂固的,落后与愚昧仍然是祥林嫂性格中相当突出的因素。所以祥林嫂,既是他杀,也是自杀。但不管是他杀还是自杀,归根到底,是封建礼教将可怜的祥林嫂逼上了绝路。小说反封建的深刻主题,也就不难理解了。正如鲁迅先生的挚友许寿裳先生有关《祝福》的一段精辟的论断所说:“(《祝福》)描写一个旧社会中的女牺牲者,极其深刻,使知人世惨事,不惨在狼吃阿毛,而惨在礼教吃祥林嫂。”
七、鲁迅和其作品介绍
鲁迅这篇文章写于1924年2月7日,是鲁迅短篇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为什么会将这个时候写的小说集命名为彷徨呢 其实当时的知识分子跟文中的 “我”非常相似——反对封建思想,同情弱者,但同时又不敢起来反抗他们不满的,他们所反对的。当时是处于犹豫彷徨的一个状态。于是命名为《彷徨》。但是鲁迅呢,毕竟是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淋漓的鲜血。他用他的笔,写出了他对整个社会强烈的控诉。结合我们所学过的几篇文章。我们可以看到,鲁迅的文章非常的犀利深刻。基本上都有以下特点:
①针砭在中国传统文化浸淫下国民性的卑怯
②对于卑怯者的恃强凌弱更为痛恨
③对封建节烈观念和等第思想十分憎恶
结语:
通过对祝福的学习,不知道同学们对鲁迅有没有更多的认识。但我希望通过我们对其作品的解读,我们能够理解这样一个处于封建残余社会里人性的冷漠。同时呢,我们更应该反思,其实鲁迅先生所批判的东西在我们现代社会也是屡见不鲜的,希望大家不会是一个纯粹的看客,不会是小说里欺负弱者的冷漠的鲁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