庖丁解牛
【学习目标】
1、积累常见文言字词,掌握文言句式;体会人物形象。
2、培养质疑探究合作精神,分析人物形象及作品主旨.
3、理解“庄子之道”的内涵;培养学生敢于实践、运用规律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疏通课文大意,归纳文言要点,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重难点】
对本文“庄子之道”以及所具有启示意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先秦的诸子百家之中对后世的影响之大莫过于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学派,庄子主张“无为”,放弃生活中的一切争斗。在知识分子的心目中,老庄,尤其是庄子的哲学最贴合他们内心深处隐蔽的部分的。它在儒家的规矩严整与佛家的禁欲之间,给中国的知识分子提供了一块可以自由呼吸的空间,它是率性的,是顺应自然的,反对人为的束缚的,它在保全自由“生命”的过程中,竭尽了最大的心力。。庄子的思想被后人称之为最早的关注人心灵的哲学。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庄子,走进庄子的哲学,领略庄子哲学的魅力。
作者介绍
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名周,字子休(一说子沐),战国时代宋国蒙(今安徽省蒙城县)人。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老子的哲学。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
他的思想包含着朴素辩证法因素,认为一切事物都在变化,他认为“道”是“先天生地”的,从“道未始有封”(即“道”是无界限差别的)。主张“无为”,放弃生活中的一切争斗。又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因此他否定知识,否定一切事物的本质区别,极力否定现实,幻想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主观精神境界,安时处顺,逍遥自得,倒向了相对主义和宿命论。
庄子的文章,想象力很强,文笔变化多端,想象奇妙,构思巧妙,意境开阔,描绘生动,善于用寓言和比喻手法,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讽刺的意味,对后世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著作有《庄子》,亦称《南华经》,道家经典之一。《汉书艺文志》著录《庄子》五十二篇,但留下来的只有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篇,一般定为庄子著;外篇杂篇可能掺杂有他的门人和后来道家的作品。
《庄子》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研究价值。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养生主》中的“庖丁解牛”尤为后世传诵。
解题
庖:厨师
丁:厨师的名字
解牛:剖开,分解牛的肢体
庖丁解牛:一个叫丁的厨师分解牛的肢体
学习文本
1、自读课文,并扫除字词障碍,疏通文意。
2、请一位同学用现代汉语复述故事。
3、研读第一、二段:
探究一:找出文中描写“解牛”场面的句子。庖丁解牛给我们什么样的一种感受
明确:视觉:动作:手触 肩倚 足履 膝踦(舞蹈化)
听觉:响声:砉、騞;--莫不中音(音乐化)
探究二:作者写解牛场面,为什么避而不谈实况--牛的挣扎之状、血流之景、惨叫之声,而极写庖丁解牛动作的“合于《桑林》之舞”,奏刀发出的声音“中《经首》之会”
明确:为了突出庖丁解牛技艺的高超,看庖丁解牛是一种艺术的享受。
齐读第一段,欣赏“解牛之美”。
探究三:为什么要借文惠君的口夸赞庖丁
明确:借文惠君的赞叹和提问,过渡下文。(技盖至此乎)
研读第三段(探讨解牛经)
探究一:向庖丁取经,看看他是如何达到这一出神入化的境界的
明确:
(1)臣之所好者道也(追求规律),不满足于技艺,不断追求更高的境界,总的概述技艺高超的原因。(总说)
(2)长期的摸索,反复的实践,去了解牛的复杂的结构(必经之路)。
解牛的三种境界:
始臣之解牛,无非牛者(不懂规律)
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懂得规律)
方今之时,以神遇不以目视(运用规律)。
补充:王国维(清)在《人间词话》里提出古之做学问的三种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臣之所好者,道也--不畏艰难,目标高远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
----------三年之后、方今之时--坚定不移,孜孜以求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千锤百炼,终成正果
国学大师王国维精妙地以三句词道破人生之路:起初的迷惘,继而的执着和最终的顿悟
(3)虽技艺高超,却不掉以轻心,尊重规律(态度)。
合作探究:庖丁解牛技术高超的原因是什么
其一,对“道”的追求超过了对技术的追求(“进乎技矣”)。他不停留在掌握具体的“技”上,而是探求“道”--解牛的规律--作为实践的目标。
其二,不懈实践,在反复实践中积累经验,探求规律,运用规律。
其三,谨慎小心,尊重规律:“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从来不骄傲大意。
探究二:文中的良庖族庖分别比喻哪两类人
明确:不懂规律固执蛮干,容易受到伤害。
遇到事情不知道变通,也容易受到伤害
课文意旨探究-----“庄子之道”
探究一:庖丁的“解牛之道”和文惠君感悟到的“养生之道”有什么相似之处
若要理解庄子是怎样借解牛来比喻“保养生命之道”,须按步骤走:
首先,要读懂庖丁解牛的三个阶段的特点:
1、庖丁初解牛时,不熟牛的生理结构,眼中看到的,是庞然大物的牛,感到无从下手。
2、三年后庖丁对牛的生理结构了如指掌,对牛体各个部位的特点也都一清二楚,解牛时,面对的已不是整头牛了。
3、十九年后,庖丁掌握了养生的道理,解牛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心意从容刀而无须要感官接触。
其次,还要读懂庄子借族庖、良庖和庖丁比喻的三种人:
1、族庖,比喻做事固执蛮干的,他们的精神容易受到损害。
2、良庖,比喻较会处事的人,但因执着于解决问题,不识变通,他们的精神也会受到损害。
3、庖丁,比喻能够“缘督以为经”的人,他们懂得顺应自然之道,他们的精神不会受到损害。
接下来,庄子借“庖丁解牛”的寓言说明的“养生之道”才能迎刃而解了:
1、他以“刀”喻“生命”,“刀刃”喻“自然本性”;牛身筋骨错杂处喻世上纷繁的事物。庖丁解牛能“依乎天理”,“因其固然”,游刃于骨节的空隙,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比喻人如能顺应自然,无论事物如何纷繁,也可应付裕如,那么便本性无伤,天年尽享了。
2、而文惠君听到庖丁说解牛时只要寻找关节的空隙,不可乱砍乱割,他便领悟到做事或治国都一样,只要找出关键性的地方,顺乎自然的天理去做,事情便可迎刃而解。
这篇寓言故事实际上阐明了庄子的思想。庄子认为人类社会充满错综复杂的矛盾,人们只有像庖丁解牛那样避开矛盾,“以无厚入有间”,才能保身、全生、养亲、尽年,这是一种消极的人生哲学。但作为独立的寓言故事,启示却是普遍的,放之四海而皆准: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客观规律,只要反复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就能像庖丁一样,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规律,做到“游刃有余”。
探究二:你如何评价庄子的养生之道。
它在一定意义上陶冶、培育和丰富了人的精神世界。它可教人们忘怀得失,摆脱利害。超脱种种庸俗无聊的现实计较和生活束缚,或高举远慕,或怡然自适,与活泼流动,盎然生意的大自然融为一片,从中获得生活的力量和生命的意趣,从而抚慰人们心灵的创伤和生活的苦难,这也正是中国历代士大夫知识分子在巨人的失败和不幸之后,并没有真正毁灭,而更多的是保存生命,坚持节操却隐逸循世以山水自娱,洁身自好的道理。
拓展
有人认为庄子的养生之道是一种消极的人生哲学,你怎么看
学生讨论,各抒己见,言之有理则可。
成语积累:
游刃有余:现在使用他来比喻技术熟练高超,做事轻而易举。
目无全牛:现在用一般指技艺达到极其纯熟的程度,达到得心应手的境界。
踌躇满志:文中是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的意思。现指对自己的现状或取得的成就非常得意。
切中肯綮:正好切中事情的关键。
文言知识梳理
(一)一词多义
1、“为”的意义和用法。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介词:替、给)
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动词:①解;②作为)
视为止,行为迟(都是介词:因为)
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都是介词:因为)
2、“于”的意义和用法。
合于《桑林》之舞(介词,引出对象)
而刀刃若新发于硎(介词:从)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介词,对于)
虽然,每至于族(介词,引出对象)
3、“然”的意义和用法。
砉然向然(助词,前一个是象声词词尾,后一个是形容词词尾)
奏刀騞然(助词,象声词词尾)
因其固然(……的样子)
虽然,每至于族(代词:这样)
怵然为戒(助词,形容词词尾)
通假字
“向”“盖” “善”
古今异义词。
“依乎天理”中的“天理”:古:天然结构。 今:常指天然的道理。
“因其固然”中的“固然”:古:本来的样子。今:a.表示承认某一个事实,引起下文转折。b.表示承认甲事实,也不否认乙事实。
“虽然,每至于族”中的“虽然”:古:虽然如此,尽管那样。古:虽然如此,尽管那样。
几个重要句式
①“臣之所好者,道也。”
判断句,“……者,……也”
②“技经肯綮之未尝”
“之”字结构形成宾语前置:技未尝经肯綮
③“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代词“是”作“以”的宾语,前置;介词结构后置
作业布置
背诵第三段。
归纳文言知识。
3、结合课文,发挥想象,编写这《一代名“庖”的成长历程》。
附:板书计划
庖丁的“解牛经”-- 实践与规律。
1、始解之时--所见无非全牛 技术一般的阶段 目有全牛 (不懂规律)
2、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技术高超的阶段 目无全牛 (认识规律)
3、方今之时--神遇不以目视 进入道的阶段 游刃有余 (运用规律)
矛盾:牛体-(比喻)-社会
方法:刀--(比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