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生物选择性必修第二册 第2章 第1节 群落的结构 习题课件(共12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生物选择性必修第二册 第2章 第1节 群落的结构 习题课件(共12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2-09-08 16:53: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20张PPT)
第2章 群落及其演替
第1节 群落的结构
课标解读 课标要求 学习目标 学法指导
描述群落具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等特征,并可随时间而改变 1.提出群落水平研究的问题,认同探究视角的重要性,尝试从不同视角提出新问题(生命观念) 2.分析群落内的物种组成、种间关系和空间结构等,说明群落是物种通过复杂的种间关系形成的有机整体(科学思维、科学探究) 3.通过分析当地自然群落中某种生物的生态位,说出生态位的概念及生态位分化的意义(社会责任) 4.尝试运用取样调查的方法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科学思维、科学探究) 1.能运用结构与功能观概括群落的概念,分析群落中的种间关系,并分析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的特点
2.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概括物种丰富度对于群落和物种的意义
一、群落及在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1.群落的概念
在相同时间聚集在一定地域中各种①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集合,叫作生物群落,简称群落。
生物种群
2.研究的问题
空间
演替
种间
物种
二、群落的物种组成
1.作用:是区别⑥________________的重要特征,也是决定群落性质最重要的因素。
2.衡量指标:物种丰富度,即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规律:不同群落丰富度⑧____________,越靠近热带地区,单位面积内的物种⑨______________。
4.特点:群落中有的物种占优势,有的物种不占优势;群落中的物种组成不是⑩________________的。
不同群落
一个群落中的物种数目
不同
越丰富
固定不变
三、种间关系
1.常见种间关系
(1)原始合作: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时,双方都受益,但分开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互利共生:两种生物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 ___________。
(3)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 ____________的现象。
(4)寄生:一种生物从另一种生物(宿主)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获取营养并通常对 _________________产生危害的现象。
各自也能独立生活
有利
为食
体液、组织或已消化的物质中
宿主
(5)种间竞争:两种或更多种生物共同利用同样的有限资源和空间而产生的相互 ____________的现象。
2.种间关系的实例(连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排斥
a—Ⅲ、b—Ⅳ、c—Ⅰ、d—Ⅱ、e—Ⅴ
四、群落的空间结构
1.形成原因:在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 ___________。
2.类型
类型 现象 决定因素
垂直结构 分层 植物分层: ________________、温度等。动物分层:栖息空间、食物条件
水平结构 ________分布 ___________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不同、人与动物的影响等
空间
光照强度
镶嵌
地形
自身生长特点
五、群落的季节性和生态位
1.群落的季节性
(1)原因:由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随季节而变化。
(2)结果:群落的外貌和结构也会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
2.生态位
(1)概念: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 __________________,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 ________________的情况,以及与其他 ____________的关系等,称为这个物种的生态位。
阳光、温度、水分
地位或作用
占用资源
物种
(2)研究某种生物生态位时,要注意的问题
Ⅰ.研究某种动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的 ______________、食物、
____________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
Ⅱ.研究某种植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在研究区域内的出现频率、
_______________、植株高度等特征,以及它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
(3)意义: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这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是群落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果。
栖息地
天敌
种群密度
物种之间及生物与环境间协同进化
六、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1.调查方法: ______________取样的方法。
2.常用的统计物种相对数量的方法有两种:一是 _______________法; 二是 ________________法。
取样器
记名计算
目测估计
主题学习一 种间关系
①~④为四组生物的种间关系图(纵轴为个体数,横轴为时间)。A是地衣中的藻类和真菌;B是大、小草履虫;C是兔与狐;D是细菌和噬菌体。
2. 图中④与②相比,结果_________(填“相同”或“不同”)。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同
④(寄生关系)不像②(种间竞争关系)那样,不可能使宿主全部死亡,寄生生物的生存依赖于宿主。
3. 从两种生物的数量变化趋势看,哪种关系中一种生物数量增加(减少),同时另一种生物数量也增加(减少)它们是否同步增加或减少
提示:捕食和互利共生。捕食关系中的两种生物数量非同步增加或减少,互利共生中的两种生物数量同步增加或减少。
A._______;B._______;C._______;D._______。




1. 判断四组生物关系对应曲线:
4. 如何判断捕食关系图中的捕食者和被捕食者
提示:先增加或先减少的是被捕食者,如图①中的b;后增加或后减少的是捕食者,如图①中的a。
5. 同一群落中有没有生态位完全相同的两个物种 若有,这两个物种的关系会呈现为哪个图所示的曲线
提示:没有。若有,会呈现图②所示曲线,两种生物生态位完全相同,对资源争夺激烈,竞争力强的占优势,另一种则灭绝。
1.种间关系的比较
关系名称 数量坐标图 能量关系图 特点 举例
捕食 图甲 数量上呈现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不同步性变化 羊与草;狼与兔;青蛙与蚊子
关系名称 数量坐标图 能量关系图 特点 举例
种间竞争 图乙 图丙 数量上呈现出“你死我活”的同步性变化。两种生物生存能力不同,如图乙;生存能力相同,如图丙 牛与羊;农作物与杂草;大草履虫与小草履虫
续表
关系名称 数量坐标图 能量关系图 特点 举例
寄生 图丁 A寄生生物 B宿主 如果分开,则寄生生物难以单独生存,而寄主会生活得更好 蛔虫与人;菟丝子与大豆;噬菌体与被侵染的细菌
续表
关系名称 数量坐标图 能量关系图 特点 举例
原始合作 —— —— 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 时,双方都受益,但分开后各自也能独立生活 寄居蟹和海葵
互利共生 图戊 数量上两种生物同时增加,同时减少,呈现出“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 大豆与根瘤菌
续表
2.种间关系的判断
说明:在竞争力不同的两种生物中,一方会因竞争力弱灭绝,而寄生关系中,一般不会淘汰物种。
例1 [2020山东潍坊期末] 如图甲、乙、丙分别表示在有限空间内培养(或饲养)两种生物的实验结果,下列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C



A. 它们分别呈互利共生(甲)、捕食(乙)、种间竞争(丙)关系
B. 豆科植物和根瘤菌种群数量的消长关系如图甲所示
C. 噬菌体与细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如图乙所示
D. 丙实验过程中,两种生物之间的竞争强度由弱到强再到弱
[解析] 据题图可知,甲、乙、丙分别表示的种间关系为互利共生、捕食、种间竞争,A正确;豆科植物和根瘤菌的种间关系是互利共生,与图甲相符,B正确;噬菌体与细菌的种间关系为寄生,不是捕食关系,C错误;丙实验初期,两种生物数量都较少,因此竞争较弱,随着两种生物数量的增加,竞争加强,后来X种群数量增大,在竞争中占优势,另一种生物逐渐被淘汰,则竞争强度又变弱,D正确。
该题主要围绕着群落中种间关系的比较,通过比较互利共生、捕食和竞争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考查了识图分析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解析] 病毒V通过稻飞虱在水稻间传播,病毒V与水稻之间为寄生关系,青蛙数量的增加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该病毒在水稻间的传播,故可推测青蛙以稻飞虱为食,青蛙与稻飞虱之间为捕食关系,A正确。
A. 青蛙与稻飞虱是捕食关系 B. 水稻与青蛙是种间竞争关系
C. 病毒V与青蛙是寄生关系 D. 水稻和病毒V是互利共生关系
1. [2020山东济宁金乡一中质检] 某种植物病毒V是通过稻飞虱在水稻间传播的。稻田中青蛙数量的增加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该病毒在水稻间的传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主题学习二 群落的空间结构
如图a、b、c分别代表的是在的海拔内,山坡a、森林b、海洋c三个不同的自然区域内植物的分布状况。
1. a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影响它们分布的主要生态因素是什么 这是群落的垂直结构吗
提示:温度。不是群落的垂直结构,群落的垂直结构是一个群落的特征,而a区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着苔原、高原草甸、针叶林和阔叶林四个群落,所以a区不能视为同一个群落的垂直结构。
提示:b处森林中植物的垂直分层现象主要是受光照强度影响形成 的,c处藻类植物的分层现象是受光质(波长)影响形成的。这是群落的垂直结构。
3. b处动物在群落中也有垂直分层现象,这种分布与植物的分层有何关系
提示: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2. b、c处的植物在垂直方向上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影响它们分布的主要生态因素是什么 这是群落的垂直结构吗
提示:不对。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都是指群落中不同种生物的分层或分布关系。同种生物如桦树的不同分布属于种群层次,不能构成垂直结 构。而矮小的野草丛有垂直和水平结构存在。
4. 有人说:“b处桦树高低错落有致,只存在垂直结构,而野草丛比较矮 小,只存在水平结构。”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 为什么
1.群落的空间结构
(1)垂直结构
①群落的垂直结构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植物的分层现象主要与光照有关,群落中的光照强度总是随高度的下降而逐渐变化(如图所示)。
②群落中植物的垂直分层又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因此,动物也有分层现象。
③群落的分层现象不仅表现在地面上,也表现在地下,但地下分层现象主要与水分和矿质元素有关。水域中,某些水生动物也有分层现象,影响因素主要有阳光、温度、食物、含氧量。
(2)水平结构
影响群落水平结构的因素包括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它们常常呈镶嵌分布。
(3)群落结构的形成及意义
①群落的垂直结构与水平结构都与生态因素有关,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的具体表现都是在长期的自然选择基础上形成的对环境的适应。
②生物在垂直方向及水平方向上的位置关系,有利于提高生物群落整体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
例2 [2020湖南长沙南雅中学高二月考] 如图为植物群落生长的分层现象,对此现象解释不合理的是( )
C
A. 分层现象是植物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联系的一种形式
B. 决定这种现象的环境因素除光照外,还有温度和湿度等
C. 种植玉米时,因植物群落分层现象的存在,所以要合理密植
D. 在农业生产上,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现象,合理搭配种植的品种
[解析] 植物群落的分层现象,是群落垂直结构的表现,是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联系的一种形式,受多种生态因素的影响,A、B合理;农业生产上可以根据分层现象的存在,合理套种,搭配种植适当的品种,D合理;一块地中的玉米为一个种群,不存在群落分层现象,C不合理。
该题围绕群落的结构的相关知识,通过分析垂直结构的影响因素和特点,总结群落结构的意义。注重考查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2. [2020河北唐山开滦二中高二上期末] 下列关于群落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竹林中凤尾竹高低错落有致,体现了群落的分层现象
B. 谚语“苗多欺草,草多欺苗”反映的种间关系是互利共生
C. 森林群落中植物和动物均具有垂直分层现象,以提高光的利用率
D. 水平结构上种群的分布与土壤湿度、光照强度及生物自身的生长特点有关
D
[解析] 竹林中凤尾竹是一个种群,不能体现群落的特征,A错误;秧苗与杂草是种间竞争关系,B错误;群落中植物在垂直结构上有分层现象,植物的这种分布提高了群落对光的利用率,植物为动物提供栖息场所和食物条件,因此动物也有分层现象,动物的分层现象不能提高群落对光的利用率,C错误;影响群落水平结构的因素有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 光照强度的不同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和动物的影响等,D正确。
主题学习三 群落的季节性和生态位
1. 如果说植物种类组成在空间上的配置构成了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的话,那么不同生物种类的生命活动在时间上的差异,就导致了群落结构在时间上的相互配置,形成了群落的季节性。群落的季节性是指群落的外貌和结构随时间而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如有些种类的植物在早春来临时开始萌 发,并迅速开花和结实,到了夏季其生活周期结束;另一些种类的植物则在夏季到达生命活动的高峰。大多数典型的草原鸟类和高鼻羚羊等有蹄类动 物,在冬季都向南方迁移,到雪被较少、食物充足的地区生活。旱獭、仓鼠等啮齿类动物在冬季会休眠,有些动物在炎热的夏季进入夏眠。
(1) 请分析资料中群落的季节性形成的原因。
[答案] 在一年四季中,阳光、温度和水分等呈现季节性规律变化。不同的物种为了适应不同季节的气候特点,经过长期的进化而形成了规律性的适应策略。从而使得群落的外貌和结构呈现季节性的变化。
(2) 群落的季节性形成的意义是什么?
[答案] ①群落的季节性与环境中的生态因素有关,群落的季节性的具体表现都是在长期的自然选择基础上形成的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②群落的外貌和结构随季节发生有规律的改变,有利于提高生物群落整体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
2. 俄罗斯生态学家格乌司利用双小核草履虫、大草履虫和袋状草履虫进行实验来研究群落的生态位问题,请分析实验并回答问题:
实验1:格乌司将双小核草履虫和大草履虫放在同一个环境中培养,并控制一定量的食物。16天后,发现双小核草履虫活着,而大草履虫却消失了。经过观察,并没有发现两种草履虫互相攻击的现象,两种草履虫也未分泌有害物质。只是双小核草履虫在与大草履虫竞争同一食物时增长速度比较快,大草履虫增长速度比较慢。
实验2:格乌司又把大草履虫与另一种袋状草履虫放在同一环境中进行培养。结果两者都能存活下来,并且达到一个稳定的平衡水平。这两种草履虫虽然 竞争同一食物,但袋状草履虫占用的是不被大草履虫所需要的那一部分食物。
(1) 请根据实验1分析:什么情况下,大草履虫会被双小核草履虫完全排除掉?
[答案] 在环境资源有限时,两种草履虫利用了完全相同的资源和空间,竞争优势较大的物种就会把另一个物种完全排除掉。
(2) 请根据实验2分析:大草履虫与袋状草履虫为什么能实现共存?
[答案] 两种草履虫的生态位发生部分重叠时,每个物种都会有一部分无竞争的生态位空间,生态位发生分化,减少或排除了相互竞争,共存下来。
1.群落的季节性变化
(2)群落中生态位相似的物种要通过竞争相互夺取生态位。
①生态位越近似的物种,竞争越激烈,选择压力越强。
②举例:如图为3个共存物种对资源利用曲线。图A和图B中3个物种的资源利用状况不同。图A中3个物种的生态位狭窄,种内竞争激烈;图B中3个物种的生态位重叠程度大,种间竞争激烈。
2.对生态位的理解
(1)生态位不只是具体的栖息地,它除了说明栖息地以外,还说明这一物种在群落中处于什么地位和起什么作用。
图A
图B
(d为曲线峰值间的距离;w为曲线与中间标准线间距)
③结果
a.其中一个物种趋于灭绝。
b.生态位发生分化,减少或排除了相互竞争,共存下来。
c.出现优势物种。
(3)生态位分化的意义:提高了生物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生态位的多样性是群落结构相对稳定的基础。
例3 [2020湖南长沙南雅中学高二月考] 下列关于生态位的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在一个稳定的群落中,没有生态位完全重合的两个种群
B. 同一个群落中的不同种群的生态位越接近,竞争越激烈
C. 生态位有重叠,就会导致其中的一个种群被消灭排除
D. 在进化过程中生态位会出现分化,降低竞争的激烈程度
C
[解析] 在一个稳定的群落中,没有生态位完全重合的两个种群,A正确;同一个群落中的不同种群的生态位越接近,它们竞争越激烈,B正确;生态位发生部分重叠,如果每个物种都会有一部分无竞争的生态空间,两种群可能会共存下来,C错误;在进化过程中,群落中的种群会出现生态位的分化,以减少生态位的重叠,降低竞争的激烈程度,D正确。
该题围绕群落的生态位的相关知识,考查了生态位的重叠与竞争的关系,及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生态位的分化与生物竞争的关系,注重考查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3. [2020河北唐山开滦二中高二上期末] 生态位是指一个种群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在时间、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下列生产实践中没有利用生态位原理的是( )
A. 稻田养鱼 B. “四大家鱼”混合放养
C. 适时捕捞 D. 不同农作物间作
C
[解析] 生态位的分化是群落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的基础,提高了生物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稻田养鱼通过生态位分化充分利用环境资源;“四大家鱼”分别位于不同的水层,混合放养通过生态位分化充分利用空间资源;适时捕捞则应用的是种群数量变化的规律;不同农作物间作,通过生态位分化充分利用了光和空间等自然资源。
主题学习四 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根据教材P30~P31“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的实验内容,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 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为什么不适合使用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
提示: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主要用于研究种群密度,而丰富度是从群落水平上研究动物的物种数目。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
2. 观察下列装置并判断正误。
甲 乙
(1) 装置甲的花盆壁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间留一定空隙的目的是便于空气流通。( )

(2) 装置乙通常用于对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进行采集。( )

(3) 装置甲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趋光、避高温、趋湿的习性采集小动物。( )
×
(4) 用装置乙采集的土壤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保存。( )

提示:调查水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时,种类不同,取样设备也不同,例如用网兜、瓶子等。取样和采集时要考虑定点、定量等因素。定点就是要选取有代表性的地点取样;定量就是每次取样的数量(如一瓶、一网等)要相同。
3. 若研究水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则应该如何改进使用的方法
1.探究步骤
2.易混淆的采集小动物仪器
A图
B图
(1)诱虫器(A图)
诱虫器中的电灯是发挥作用的主要装置,诱虫器利用土壤动物具有趋暗、趋湿、避高温的习性,使土壤动物远离光源、热源。
(2)吸虫器(B图)
吸虫器中的纱布作用是防止吸气时将土壤小动物吸走。
例4 [2020山东滨州惠民一中月考] 下列有关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研究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可采用标记重捕法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
B. 调查时间和取样深度影响调查结果
C. 目测估计法适于统计种群个体大、数量少的物种
D. 通常应尽量在潮湿处取样以满足各种调查目的
B
[解析] 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常用取样器取样法,A错误;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土壤深度分布的土壤小动物种类和数量是有差别的,所以调 查时间和取样深度会影响调查结果,B正确;记名计算法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物种,C错误;根据调查的目的不同,所选取的土壤采集地点和采集深度以及时间可能不同,D错误。
该题围绕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的实验,通过某地区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调查研究,掌握科学研究计划的制订与实施能力,注重考查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4. [2020河北唐山开滦二中高二上期末] 土壤动物是土壤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某一地区人工绿地、林地、农田3种不同类型土地的地下土壤动物进行调查,结果见表。由表中数据分析可知( )
样地 类群数 个体数
第1层 第2层 第3层 第1层 第2层 第3层
人工广场绿地 14 8 3 182 74 22
某植物园 13 7 4 190 92 18
农用地 1 8 4 92 13 21
D
注:第1层为距地表;第2层为距地表;第3层为距地表。
A. 所有土壤中的动物组成群落
B. 各样地相同土层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有明显的差异
C. 各样地不同土层土壤中各动物类群个体数没有明显的差异
D. 人类活动对土壤动物的数量有影响
[解析] 仅由土壤动物不能组成群落;由表格可知人工广场绿地、农用地和某植物园相同土层中动物类群丰富度差别不大;各样地不同土层土壤中各动物类群的个体数有较大的差异;由表可知,人类活动对土壤动物的数量和分布有一定影响。
1. 下列叙述,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 鄱阳湖中的所有动物、植物构成群落。( )
×
(2) 洪泽湖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 )

(3) 某校园有一片草坪和一片树林,草坪中的动物没有分层现象,而树林中的动物具有分层现象。( )
×
(4) 某培养瓶中生活的两种绿藻,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数量减少,它属于种间竞争的实例。( )

(5) 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常用标记重捕法。( )
×
2. 下列关于生物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群落中植物的垂直分层现象与光照强度有关
B. 群落中动物的水平分布一般都是均匀的
C. 群落中动物的垂直分层现象与植物有关
D. 群落中植物的水平分布现象与地形有关
B
[解析] 群落中动物的分布受栖息条件和食物来源等影响,所以动物的水平分布不一定均匀,B错误。
3. 下列有关物种丰富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丰富度是指单位面积或空间内生物个体数目的多少
B. 越靠近热带地区,物种丰富度一定越高
C. 不同季节,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一般不同
D. 在探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的过程中,要对取样土壤中的各种生物个体逐个计数
C
[解析] 丰富度是指一个群落中的物种数目,A错误;越靠近热带地区,生物的丰富度不一定越高,如沙漠,B错误;对于土壤中个体较微小、数目较多的生物,一般采用目测估计法,不必逐个计数,D错误。
4. 下列关于生态位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草食性动物和肉食性动物占有不同的生态位
B. 如果两种生物的生态位相同,可能发生激烈的竞争
C. 不同种的草食性动物的生态位都是相同的
D. 昼行性动物和夜伏性动物占有不同的生态位
C
[解析] 不同种的草食性动物可能因为食物的种类不同或栖息环境不同而占有不同的生态位,C错误。
5. 如图中物种Ⅰ表示捕食者,物种Ⅱ表示被捕食者的是( )
A.
B.
C.
D.
A
[解析] 具有捕食关系的两种生物呈现“此消彼长”的不同步性连续变化特点,只有A、D项符合这一特点,捕食者以被捕食者为食,因此被捕食者个体数先增加先减少,捕食者个体数后增加后减少,则A项中Ⅰ表示捕食者,Ⅱ表示被捕食者,D项中Ⅱ表示捕食者,Ⅰ表示被捕食者,故A符合题意。
6. [2021山东济南期末] 据《氾胜之书》记载,在瓜田中“又种薤(xiè)十根……居瓜子外。至五月瓜熟,薤可拔卖之,与瓜相避。又可种小豆于瓜中,亩四五升,其藿可卖。此法宜平地,瓜收亩万钱。”这种生产就是立体农业的雏形。现代立体农业的实例有:湖北省某林场在板栗林里栽培茶树,通过精心管理取得了板栗茶树两旺,提高了经济效益。板栗是一种深根性树种,一般高度为;茶树是根系较浅的小灌木,高度为左右。
(1) 题干中两种立体农业生产模式都取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这是因为在有限的空间里,不同植物高矮结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高了作物产量。
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
[解析] 题干中两种立体农业生产模式均利用了群落的空间结构原理,充分利用了阳光等环境资源,提高了作物产量,都取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
(2) 板栗与茶树的根系深度不同,这体现了植物地下部分具有_________现象,这有利于植物充分利用___________________等资源。
分层
水分、矿质营养
[解析] 板栗是一种深根性树种,一般高度为;茶树是根系较浅的小灌木,高度为左右,两树种合理搭配,植物的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有利于植物充分利用阳光(地上部分)和水分、矿质元素(地下部分)等资源。
(3) 若要调查板栗园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可以用_______________法进行采集、调查。采集到小动物可以放入______________溶液中保存,也可以放入试管中。
取样器取样
70%的酒精
[解析] 土壤中小动物身体微小,活动能力较强,可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采集到小动物可以放入70%的酒精溶液中保存,也可以放入试管中。
一、选择题
1. [2020黑龙江哈尔滨六中月考] 下列有关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B. 群落中的物种组成不是固定不变的
C. 群落中的优势物种通常占有绝对竞争优势,且这种优势是不会改变的
D. 测定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可以直接识别群落中的各种生物并列出它们的名录
C
[解析] 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A正确;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原来不占优势的物种可能逐渐变得有优势,B正确;群落中的优势物种会发生改变,C错误;测定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可以直接识别群落中的各种生物并列出它们的名录,D正确。
2. [2020山东泰安二中高二考试] 河里生活着一种和鳑鲏鱼共生在一起的无齿蚌。当雌鱼快产卵时,就游到河蚌身边,把产卵管插进贝壳缝隙里,将卵产在蚌体内,雄鱼则紧随其后,也把精子产在蚌体内,使卵受精。受精卵在蚌体内孵化成小鱼,逐渐长大。当小鱼即将离开蚌体时,蚌将自己的幼子寄存在小鱼的鳃腔中,鱼又成了小蚌的“保姆”了。小鱼到处游动,待小蚌能独立生活时,便从鱼鳃中脱落,沉到河底,逐渐长大成蚌。经以上描述分 析,无齿蚌种群和鳑鲏鱼种群之间的关系为( )
竞争 B. 捕食 C. 互利共生 D. 原始合作
C
[解析] 无齿蚌和鳑鲏鱼共同生活在一起,彼此有利,两者分开以后彼此不能正常生存,属于互利共生关系,所以选C项。
3. [2020北京师大附中高二期末] 判断一个群落中的优势种的最重要的指标是 ( )
A. 在群落中作用最大的物种 B. 在群落中个体数量最多的物种
C. 个体体积最大的物种 D. 繁殖和传播能力最强的物种
A
[解析] 在群落中作用最大的物种对其他物种的生存和生长有很大的影响,是群落中优势种最重要的指标,A符合题意;群落中个体数量最多的有可能是寄生生物,不一定是优势种,B不符合题意;群落中个体体积最大的物种不一定是优势种,C不符合题意;群落中繁殖和传播能力最强的物种不一定是优势种,例如细菌、病毒繁殖和传播能力强但不一定是优势种,D不符合题意。
4. 下列有关种间关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马蛔虫和马属于寄生
B. 食性相同的异种鸟类分布在树林的不同位置能有效减小种间竞争
C. 同一区域的两种动物之间没有共同的食物,不存在竞争关系
D. 组成地衣的藻类和真菌之间属于互利共生的关系
C
[解析] 马蛔虫寄生在马体内,种间关系属于寄生,A正确;食性相同的异种鸟类分布在树林的不同位置能有效减小种间竞争,B正确;同一区域的两种动物之间虽没有共同的食物,但也可能存在对生存空间的竞争,C错误;地衣中的真菌与藻类是一种互利共生关系,藻类通过光合作用为真菌提供有机物,真菌可以供给藻类水和无机盐,二者互惠互利,共同生活,D正确。
5. [2020黑龙江鹤岗一中月考] 在某自然区域中逐年引入一定数量的三种生物A、B、C,这三种生物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种间关系,其种群密度随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D
A. 物种A、B之间是捕食关系
B. 物种B、C之间可能是种间竞争关系
C. 物种A的种群密度减小会使物种C的种群密度间接增大
D. 增大物种A、C的种群密度均会增加物种B的环境容纳量
[解析] 由图可知,物种B以物种A为食,二者之间是捕食关系,A正确;物种B和C的种群密度变化正好相反,两者最可能是种间竞争关系,B正确;从曲线可知物种A的种群密度减小后,物种B的种群密度也减小,物种C可获得更多的资源进而种群密度增大,C正确;增大物种C的种群密度,物种B的种群密度会减小,其环境容纳量减少,D错误。
6. 下列有关群落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槐树林中刺槐树高低错落有致,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B. 群落的垂直结构显著提高了植物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
C. 淡水鱼占据不同的水层而出现分层现象,与各种鱼的食性有关
D. 不同地段的群落植被在水平方向上呈现斑块性和镶嵌性分布
A
[解析] 槐树林中刺槐树高低错落有致是一个种群的空间分布,不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A错误。
7. [2020江苏盐城伍佑中学月考] 下列有关群落结构描述不正确的是
( )
A. 植被的分层结构适于预测鸟类的多样性
B. 水生群落的层次性是由光的穿透性决定的
C. 陆地上决定植物地上分层和地下分层的环境因素有多种
D. 温带森林的外貌在春、夏、秋、冬有很大不同
B
[解析] 因植物的分层现象,不同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会影响鸟类的多样性,所以植被的分层结构适于预测鸟类的多样性,A正确;水生群落的层次性是由光的穿透性、温度和氧含量等因素决定的,B错误;陆地上决定植物地上分层的环境因素有光照、温度等条件,决定植物地下分层的环境因素有水分、无机盐等条件,C正确;由于阳光、温度、水分等随季节而变化,群落的外貌和结构也会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温带森林的外貌在春、夏、 秋、冬有很大不同,D正确。
8. 下图是生态位关系图,乙的生态位空间有较大比例被共占的一组是( )
A.
B.
C.
D.
D
[解析] A图显示甲、乙存在共同的环境梯度,属于种间竞争,但是乙的空间被共占的比例较小,A不符合题意;B图中甲、乙几乎没有共同的环境梯度,种间竞争很小,B不符合题意;C图中甲、乙没有共同的环境梯度,不存在种间竞争关系,C不符合题意;D图中甲、乙有共同的环境梯度,且乙空间有较大比例被共占,D符合题意。
9. [2020内蒙古集宁一中月考] 下列关于“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 度”实验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在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研究时,常用记名计算法或目测估计法进行调查
B. 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不存在群落的空间结构
C. 采集的小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也可放入试管中
D. 利用小动物的趋光趋热性收集土样中的小动物,可采用带灯罩的热光源
C
[解析] 在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研究时,常用取样器取样法进行调查,用记名计算法或目测估计法记录实验结果,A错误;土壤中小动物类群食物来源和生活条件有差异,也存在群落的空间结构,B错误;采集的小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也可放入试管中,C正确;利用小动物的避光、避热、趋湿性收集土样中的小动物,可采用带灯罩的热光源,D错误。
二、非选择题
10. [2020江苏常州江苏省前黄高级中学高二上期末] 回答下列有关群落的问题。
(1) 热带雨林中的植物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这与环境因素_________有关;动物也有类似的分层现象,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光照
植物的垂直结构为动物创造了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解析] 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森林植物的分层与对光的利用有关。植物的垂直结构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2) 科研人员对林地植被进行了调查,发现不同环境群落特征各异,阳坡和阴坡植被差异明显。对阳坡的物种生态位重叠(对同一环境中的资源需求类型或需求量相近)系数进行分析,其结果如表所示。通过表中数据分析可知,阳坡植被种间竞争最激烈的两个种群是_______________,原因是阳坡光照较强,温度较 高,导致植物对_________的竞争较激烈。
种名 山桃 丁香 油松 刺槐
山桃 1 0.12 0.13 0.14
丁香 0.12 1 0.73 0.76
油松 0.13 0.73 1 0.88
刺槐 0.14 0.76 0.88 1
油松和刺槐
水分
[解析] 分析题意可知,物种生态位重叠系数越高,表明物种生存所需的环境条件越相似,种间竞争越激烈。根据表中数据可知,油松和刺槐的生态位重叠系数最大,所以两者的种间竞争最激烈。阳坡光照充足,能够满足较多植物的生存需要,但温度高,水分缺乏,所以物种间竞争水分比较激烈。
(3) 叶片的大小、形状等直接影响群落的结构与功能。生态学家构建的叶片大小与光照、水分的关系模型如图所示。请根据该图分析:
① 热带雨林草本层的植物叶片大小与图中的第______号相似,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热带雨林中湿度较大,且植物位于草本层,接受的光照较少
② 调查发现,热带旱生林的植物叶片较小,类似图中的3号,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阳光充足,炎热干旱,叶片小,有利于减少水分蒸腾
[解析] 分析题图可知,图中7号叶片的植物,适于生长在阴湿环境中。热带雨林中的草本层植物所生活的环境,刚好类似于这样的环境。图中3号叶片较小,有利于减少水分蒸腾,具有这种叶片的植物适于生活在阳光充足,炎热干旱的环境。
一、选择题
1. [2020山东济南外国语学校高三考试] 榕树、榕小蜂是迄今已知的最紧密严格的专性传粉系统,长期的进化过程中,两者在形态结构上已出现了许多适应性进化。榕树的雌花释放出一种特殊的花香吸引榕小蜂前来为其传粉,同时也提供部分花柱较短的雌花子房让榕小蜂产卵繁殖后代。关于榕树和榕小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A. 二者之间是寄生关系
B. 二者之间依靠某种信息建立联系
C. 二者之间协同进化,获得生存优势
D. 专性传粉可提高传粉的效率和成功率
[解析] 榕树和榕小蜂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彼此有利,两者分开以后彼此不能正常生存,属于互利共生关系,A错误;由“榕树的雌花释放出一种特殊的花香吸引榕小蜂”可推测,它们之间依靠某种信息建立联系,B正确;榕树和榕小蜂之间协同进化,适应环境,获得生存优势,C正确;专性传粉避免了花粉的浪费,可提高传粉的效率和成功率,D正确。
2. [2020江苏海安高级中学考试] 下表是同一座山不同海拔处植被类型和蝶类种数的研究结果,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垂直带 Ⅰ Ⅱ Ⅲ Ⅳ Ⅴ Ⅵ
海拔(m) <1000 1000~2000 2000~2500 2500~3000 3000~3500 >3500
植被类型 热带季雨林 常绿阔叶林 常绿落叶混交林 针阔混交林 针叶林 高寒灌丛草甸
蝶类种数 349 452 201 136 125 100
A
A. 不同海拔的植被类型差异只与地形有关
B. 一般来说,随着海拔的升高物种的丰富度会降低
C. 蝶类在不同海拔的种类数与植被类型有关
D. 蝶类在不同海拔的种类数与各海拔地带的气候特征有关
[解析] 不同海拔的植被类型差异也与气候变化有关,如温度、光照等,A错误;一般来说,随着海拔升高温度逐渐降低,物种的丰富度会逐渐降低,B正确;蝶类在不同海拔的种类数与植被类型有关,植被的分布为动物提供栖息环境与食物条件,C正确;蝶类在不同海拔的种类数与气候特征如温度、湿度密切相关,D正确。
3. [2020山东日照高二上期末] 森林群落中老龄树木死亡造成林冠层出现空隙,称为林窗。研究者调查了某森林中林窗下与林下的土壤动物种类,得到如图所示的结果。据此可以推断出( )
A
A. 在各层次中林窗下的土壤动物丰富度均高于林下
B. 林窗下和林下土壤动物种类均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加
C. 光照只影响土壤动物不同种群的水平分布
D. 林窗下和林下不同层次的土壤动物种群密度相同
[解析] 由图可知,在各层次中林窗的土壤动物丰富度均高于林下,A正确;由图可知,林窗下和林下土壤动物种类均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少,B错误;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土壤动物种类数逐渐减少,由此可知光照明显影响了土壤动物不同种群的垂直分布,C错误;由图只能看出林窗下和林下不同层次的土壤动物种类数,无法判断各动物种群的密度,D错误。
命题分析 本题属于信息题,考查群落的结构特征,只要考生能正确分析题图,即可从中获取有效信息准确判断各选项。
解题思路 分析柱形图,随着深度的增加,土壤动物种类数逐渐减少,但林窗下和林下不同层次的土壤动物种群密度不相同,在各层次中林窗下的土壤动物丰富度均高于林下。
4(A) [2020江西南昌高三一模改编] 如图为北美某湿地草原泽鵟种群数量与田鼠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图中阴影部分表示喷洒DDT(一种农药)。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D
A. 两种生物的种间关系可能是竞争
B. 两种生物的种间关系可能是互利共生
C. 两种生物的种间关系可能是寄生
D. DDT的喷洒对草原泽鵟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大于对田鼠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解析] 图中出现“先增加者先减少”的不同步性变化,由图分析可知,两种生物的种间关系可能是捕食,A错误;互利共生的两种生物同时增加,同时减少,呈现出“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图中曲线变化不同步,不是互利共生关系,B错误;寄生关系中,若寄生者增多,宿主会减少,题中两种生物不是寄生关系,C错误;由图可知,DDT喷洒后,草原泽鵟种群数量骤 降,且难以恢复,DDT的喷洒对草原泽鵟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大于对田鼠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D正确。
4(B) [2020江西南昌高三一模改编] (不定项)如图为北美某湿地草原泽鵟种群数量与田鼠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图中阴影部分表示喷洒DDT(一种农药)。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BC
A. 两种生物的种间关系可能是捕食
B. 两种生物的种间关系可能是互利共生
C. 两种生物的种间关系可能是寄生
D. DDT的喷洒对草原泽鵟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大于对田鼠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解析] 图中出现“先增加者先减少”的不同步性变化,由图分析可知,两种生物的种间关系可能是捕食,A正确;互利共生的两种生物同时增加,同时减少,呈现出“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图中曲线变化不同步,不是互利共生关系,B错误;寄生关系中,若寄生者增多,宿主会减少,题中两种生物不是寄生关系,C错误;由图可知,DDT喷洒后,草原泽鵟种群数量骤 降,且难以恢复,DDT的喷洒对草原泽鵟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大于对田鼠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D正确。
5(A) [2020 河南信阳高二上期末改编] 如图为某一区域M、N两物种的资源利用曲线(纵、横坐标分别表示被M、N两个物种所摄取的食物数量和种 类)。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C
[解析] 仅从食物关系看,曲线不重叠时,M与N不存在竞争关系,但是二者在其他生存资源上可能存在竞争关系,A错误;b越大,说明该生物的食物种类越多,适应能力越强,B错误;d越小,说明两种生物的食物种类重叠部分越多,M与N竞争会越激烈,C正确;M、N两个物种种群数量受环境因素及其他因素的影响,不会呈现“J”形增长,D错误。
A. 曲线不重叠时,M与N不存在竞争 B. b越大,M适应环境能力越弱
C. d越小,M与N竞争越激烈 D. M、N将呈现“J”形增长
5(B) [2020河南信阳高二上期末改编] (不定项)如图为某一区域M、N两物种的资源利用曲线(纵、横坐标分别表示被M、N两个物种所摄取的食物数量和种类)。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BD
[解析] 仅从食物关系看,曲线不重叠时,M与N不存在竞争关系,但是二者在其他生存资源上可能存在竞争关系,A错误;b越大,说明该生物的食物种类越多,适应能力越强,B错误;d越小,说明两种生物的食物种类重叠部分越多,M与N竞争会越激烈,C正确;M、N两个物种种群数量受环境因素及其他因素的影响,不会呈现“J”形增长,D错误。
A. 曲线不重叠时,M与N不存在竞争 B. b越大,M适应环境能力越弱
C. d越小,M与N竞争越激烈 D. M、N将呈现“J”形增长
6(A) [2020湖南娄底双峰一中高二开学考试] 科研人员对江苏某地沿海滩涂米草群落和裸露泥滩的大型底栖(土壤)动物丰富度进行了对比研究。在相同取样条件下,利用一种常用底泥采样器采得各动物类群的物种数和个体总数如表。下列有关本研究的叙述,正确的是
( )
D
招潮蟹类 厚蟹类 沙蚕类 泥螺类 蛤类
物种数 个体总数 物种数 个体总数 物种数 个体总数 物种数 个体总数 物种数 个体总数
裸露泥滩 5 18 1 14 2 12 1 10 2 14
米草群落 3 12 2 9 0 0 1 10 0 0
A. 米草群落的大型底栖动物物种丰富度高于裸露泥滩
B. 米草群落的大型底栖动物种群密度高于裸露泥滩
C. 改用另一规格的常用底泥采样器会影响对比研究的结论
D. 改变采样的时间会影响采集到的物种数和个体总数
[解析] 分析表中信息可知:裸露泥滩的大型底栖动物共有11种,米草群落的大型底栖动物共有6种,因此米草群落的大型底栖动物的物种丰富度低于裸露泥滩,A错误;由表中数据不能对比米草群落和裸露泥滩的大型底栖动物(除泥螺类)的种群密度,B错误;改用另一规格的常用底泥采样器不会影响对比研究的结论,C错误;不同生物的活动时间存在差异,所以改变采样的时间会影响采集到的物种数和个体总数,D正确。
6(B) [2020湖南娄底双峰一中高二开学考试] (不定项)科研人员对江苏某地沿海滩涂米草群落和裸露泥滩的大型底栖(土壤)动物丰富度进行了对比研究。在相同取样条件下,利用一种常用底泥采样器采得各动物类群的物种数和个体总数如表。下列有关本研究的叙述,错误的是( )
ABC
招潮蟹类 厚蟹类 沙蚕类 泥螺类 蛤类
物种数 个体总数 物种数 个体总数 物种数 个体总数 物种数 个体总数 物种数 个体总数
裸露泥滩 5 18 1 14 2 12 1 10 2 14
米草群落 3 12 2 9 0 0 1 10 0 0
A. 米草群落的大型底栖动物物种丰富度高于裸露泥滩
B. 米草群落的大型底栖动物种群密度高于裸露泥滩
C. 改用另一规格的常用底泥采样器会影响对比研究的结论
D. 改变采样的时间会影响采集到的物种数和个体总数
[解析] 分析表中信息可知:裸露泥滩的大型底栖动物共有11种,米草群落的大型底栖动物共有6种,因此米草群落的大型底栖动物的物种丰富度低于裸露泥滩,A错误;由表中数据不能对比米草群落和裸露泥滩的大型底栖动物(除泥螺类)的种群密度,B错误;改用另一规格的常用底泥采样器不会影响对比研究的结论,C错误;不同生物的活动时间存在差异,所以改变采样的时间会影响采集到的物种数和个体总数,D正确。
二、非选择题
7. [2020重庆巴蜀中学月考] 下表是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调查被农药污染的废水对农田土壤中小动物类群影响的结果。请回答下列问题:
离污染河流的距离(km) 0.1 0.5 1.0 2.0 4.0
动物类群数(类) 20 23 37 50 58
动物个体总数(个) 365 665 750 1983 2490
[解析] 对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采用的方法是利用取样器进行取样,然后统计并推测某一区域内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1) 许多土壤中小动物的活动能力_________,而且身体_________,不适于用样方法或标记重捕法进行调查,通常采用___________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
较强
微小
取样器
(2) 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距离污染源___________,农药污染物的浓度 _________,土壤中小动物类群数和个体总数越多。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越远
越低
农药污染会降低土壤中小动物类群数和个体总数
[解析] 观察表中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可知,离污染源越远,污染物的浓度越低,对动物生存的影响也逐渐减弱。
(3) 该研究小组的同学在田中划出了5块面积和土壤肥力都相同的区域,分别种植了数量不等的大豆。每一区域内的植株分布是均匀的,待成熟后,统计数据如下表,请分析回答下面的问题。
区域号 区域植株数 荚果数/株 每个荚果中的种子数
1 20 8.3 6.0
2 40 6.8 5.9
3 60 3.9 6.2
4 80 2.7 5.9
5 100 2.1 6.0
① 请用生态学原理,简要解释各组大豆随植株数增多而平均每株植株上的荚果数减少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种植密度大,种内竞争激烈,平均每株大豆占有的资源(如水分、光、矿质养料等)少,所结荚果就少
② 通过分析表中数据,你还能得出什么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豆的种植密度对每个荚果中的种子数基本没有影响
[解析] 大豆所能利用的资源一定,种群数量越多,平均每株可利用的资源就越少。分析表中信息还可以发现,大豆的种植密度对每个荚果中的种子数基本没有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