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中古时期欧亚地区的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以及世界其他地区的社会状况,认识这一时期世界各区域文明的多元面貌。
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亚洲全称是亚细亚洲,意思是“太阳升起的地方”,全世界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一个洲。
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的中国、印度和古巴比伦都位于亚洲大陆,在工业革命之前,亚洲的经济和文化水平曾经在世界上长期居于领先地位。
亚洲是世界三大宗教的发源地
伊斯兰教、基督教和佛教
亚洲也是古代世界科技的主要推动者
古中国:四大发明;
印度和阿拉伯:十进制计算法
亚洲历史长河中出现众多帝国
波斯帝国,阿拉伯帝国,蒙古帝国,奥斯曼帝国
“亚洲”概况
一、阿拉伯帝国——东西文明的中转站
清真寺:伊斯兰教信徒礼拜的地方。
克尔白是一座南北长12米,东西宽10.10米,高15米,用灰褐色硬石砌成的立方体建筑。殿内用3根沉香大木柱支撑,顶上有许多小方格,书写着“安拉至大”的经文。殿内四壁挂着玫瑰色丝绸帷幕;地面全部用大理石铺成。整个建筑终年罩着黑色锦缎帷幔,上面绣着金色的《古兰经》文,每年更换一次。
现在的克尔白由伊斯兰教先知易卜拉欣建造,作为伊斯兰教正式朝觐圣地,则是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依照《古兰经》载述:“为世人创设的最古的清真寺,确是在麦加那所吉祥的天房,全世界的向导”的启示确定的。
伊斯兰教以一神崇拜代替氏族部落的多神崇拜,以
共同的宗教信仰把阿拉伯各氏族部落团结在伊斯兰
的旗帜下,从而为打破氏族部落之间的壁垒,建立
阿拉伯统一国家,奠定了思想基础。
穆罕默德(570-632)
“据说,穆罕默德40岁那年(610)离家出走,到麦加东北的希拉山洞里隐居潜修。一天夜里,真主派天使哲步勒伊莱前来,指示他以真主的名义传道,信仰‘安拉’真神。”
—孟广林《世界中世纪史》
《古兰经》:具有法律效力,是伊斯兰教的根本经典,根据穆罕默德生前言行(启示)纪录编纂而成,共114章,6200余节,内容丰富,对虔诚徒众生活的各个方面,对风俗和卫生、结婚和离婚、商业和政治、犯罪及惩罚、和平与战争予以指导。
伊斯兰教的“五功”
念功:信徒一生必须完全理解、绝对接受地背诵“除安拉外,再无神灵,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
拜功:信徒每日礼拜5次,分别在晨、晌、晡、昏、宵5个时间内举行;脱掉鞋子,戴上头巾,在一张地毯上面朝麦加方向祈祷。
课功:穆斯林应慷慨施舍,作为献给安拉的贡品和虔诚的行为。
斋功:穆斯林必须在斋月每日从黎明到日落禁食。
朝功:穆斯林一生如条件允许应朝觐麦加一次。
伊斯兰教的基本概况
“伊斯兰”原意 顺从安拉的旨意
创立者 穆罕穆德
信仰者 穆斯林
经典 《古兰经》
圣地 麦加、麦地那、耶路撒冷
基本教义 万物非主,唯有真主(安拉)
主要内容 ①安拉是独一无二的万能的真神(独尊安拉);②“五功”:念、拜、斋、课、朝;③圣战(保卫传教布道活动或反对异教徒而进行的战争)
622年
632年
661年
750年
1258年
四大哈里发时期
阿拔斯王朝定都巴格达
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
610年
1.阿拉伯帝国的发展简史
穆罕穆德迁居麦地那并建立政权
穆罕穆德去世,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
帝国时代,对外扩张
倭马亚王朝,定都大马士革
9世纪中叶
开拓
奠基
扩张
统一
鼎盛
衰落
灭亡
建立起跨欧亚非三洲的阿拉伯帝国
蒙古骑兵攻陷巴格达,阿拉伯帝国灭亡
阿拉伯人一手拿古兰经,一手执剑,向外扩张,到8世纪中期,阿拉伯国家成为横跨亚非欧的洲际大帝国。— 比鲁尼
2.阿拉伯帝国的发展概况
①政治稳定
形成了以哈里发为核心的政教合一的专制统治体系
②经济繁荣
手工业和商业发达、外贸繁荣,巴格达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③文化兴盛
融合东西方文化,兼融并畜,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阿拉伯人改造古印度数字——阿拉伯数字演变过程
君主集军政大权于一身,也是宗教最高精神领袖。
开放性·包容性·多元性
穆罕默德去世后,“哈里发”被用于指称穆罕默德的继承人。
思考1:阿拉伯帝国在沟通世界贸易中的作用是什么?
①通过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贸易的中转站。
②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③对东西方经济文化做出巨大贡献。
文学:《一千零一夜》,又译《天方夜谭》,以波斯民间故事为蓝本,后又吸收印度、希腊、埃及等童话寓言以及大量阿拉伯故事而成。
建筑艺术:清真寺是阿拉伯建筑艺术的集中体现,晚期受到印度建筑艺术的影响。
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等重大发明和印度数学、稻米、棉花、食糖等,都是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的,丰富了欧洲各国人民的经济文化生活,促进了欧洲社会发展的进程。阿拉伯人不愧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伟大使者。
——吴于廑 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下卷)》
思考2:阿拉伯帝国文化繁荣的原因?
①地处东西方传统商路的中心。
②所征服地区有数千年的文化积淀。
③阿拉伯人的好学精神,广泛吸收各地区文化成就加以融合创造,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阿拉伯文化。
学思之窗
奥斯曼帝国横跨亚非欧大陆的中央地带,扼守东西方之间传统贸易的十字路口,把地中海当成自家内海。它曾是欧洲人的梦魇,因为强势崛起,四处征战,蛮横霸道,逼得欧洲在16世纪铤而走险远洋出走。 ——《奥斯曼帝国史》
伊斯坦布尔的圣索菲亚大教堂:拜占庭建筑的典范,集教堂和清真寺于一体,是土耳其的一大象征。
二、奥斯曼帝国——政教合一的大帝国
14世纪中期
1453年
16世纪后期
在小亚细亚发展起来
13世纪
1.奥斯曼帝国的发展简史
征服巴尔干和东南欧
灭亡拜占庭帝国,将君士坦丁堡改为伊斯坦布尔,定为帝国首都
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土耳其人建立的多民族帝国,因创立者为奥斯曼一世而得名
奥斯曼土耳其人灭亡拜占庭帝国的影响
1.文艺复兴:君士坦丁堡陷落后,大量拜占庭帝国的学者逃到意大利,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发展。
2.新航路的开辟:奥斯曼帝国控制了东西方丝绸之路的咽喉,对过往商人征收重税,推动了欧洲开辟新的商路,揭开了欧洲殖民扩张的序幕。
3.欧洲社会的进步:在对抗奥斯曼帝国进攻的过程中,欧洲很多国家走上了民族国家的道路,君主专制强化。火器和火药得到广泛应用,推动欧洲进入火器时代。
4.巴尔干成为欧洲的火药桶:奥斯曼帝国征服巴尔干半岛使该地区的民族宗教成分更加复杂,逐渐演化成欧洲的火药桶。
2.奥斯曼帝国的发展概况
最高统治者
苏丹
统治阶级宗教上层和封建主
被统治阶级工商业者和农民
集宗教、政治、军事权力于一身
全国土地的最高所有者
承担各种
苛捐杂税
政治:
政教合一
15-16世纪一度繁荣,帝国控制了连接亚欧的商路,对过往商品征收重税,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受到一定的影响。
经济:
阻隔传统商路
文化:
继承与创新
苏丹:阿拉伯语中的一个尊称,意为“力量”、“治权”,后来变成伊斯兰国家世俗君王的称号,被苏丹统治的地方,称苏丹国。
继承了东正教文化与伊斯兰文化,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伊斯坦布尔取代巴格达成为东西方交流的中心
阿拉伯帝国:采取交流、吸收和融汇的方式,具有沟通东西的作用,促进了东西方贸易的发展。
奥斯曼帝国:控制亚欧商路,阻碍了东西方文化的传播与交流。
两大帝国对待外来文化的不同态度
世界历史上曾经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前6世纪—前4世纪
公元前4世纪
前27年—395年
395年—1453年
7—13世纪
1299年—1922年
三、中古印度——宗教繁多的次大陆
泰姬陵:建于1648年莫卧儿帝国时期,印度-伊斯兰建筑风格的最伟大成就
1.中古印度的发展简史
- 孔雀王朝(前324-前185年,第一个基本统一的古印度奴隶制王朝)
-贵霜帝国(55-425年,大月氏人入侵)
- 笈多帝国(320-540年,中世纪统一印度的第一个封建王朝)
- 拉其普特时期(7世纪中叶-12世纪末穆斯林征服北印度)
- 德里苏丹国(1206-1526年突厥人入侵)
- 莫卧儿帝国(1526-1857年蒙古入侵)
- 英属印度(1858-1947年)
- “印巴分治”(1947至今)
中古时期
2.中古印度的发展概况
320-540
1206-1526
笈多帝国 德里苏丹国
民族
政治 政令不统一 中央集权
宗教 教 宗教同化政策,
伊斯兰教为国教
政令不统一,实行种姓制度,最高统治者是大王,皇亲贵族和婆罗门高僧构成王室顾问和各部门重臣
中央集权,政教合一。最高统治者称苏丹,握有最高权力;地方划分为行省。
伊斯兰教为国教
印度人
突厥人
多元宗教并存,政治上宗教色彩浓厚
印度教兴起,对佛教实行宽容政策
江户城:日本最庄严典雅的历史古城,建于1457年,曾经是江户幕府将军的居城
千年古刹海印寺——八万大藏经藏经处寺中藏有高丽大藏经版,是现存最完整的佛教全书。
四、日本与朝鲜——借鉴进步的小邻国
1.日本的发展概况
德川幕府建立,实行锁国政策
17世纪
镰仓幕府建立,进入幕府政治时期
12世纪末
中央集权体制瓦解,形成庄园,豢养武士
10世纪
出现严重社会危机
6-7世纪
中国人民把冶铁和水稻种植技术带到日本,推动了日本社会的发展
秦汉之际
646年
开始“大化改新”,经过约半个世纪的改革,日本模仿隋唐律令制度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
②经济:庄园经济
③文化:武士道、茶道文化
①政治:大化改新,幕府统治
646年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推动了日本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古代日本庄园复原图
大庄园享有“不输不入”的特权,既不向国家纳税,也不准地方官吏干涉庄园事务。中央对地方逐渐丧失了控制能力。
日本武士:卫士或随从,主要从事与战争有关活动
地方豪强为了保护自己的庄园,把自己
家族和仆从中的青壮男子武装起来,组
成一种血缘关系和主从制相结合的军事
集团,成员称为“武士”。
武士道精神:名,忠,勇,义,礼,诚,克,仁。武士道精神是武士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绝对服从主君,重言诺,轻生命,勇于战斗,曾被日本军国主义宣传利用。
日本·善于学习的民族
②藩国掌握实际的地方权力,造成封建分裂割据
问题探究
结合视频和所学,概括幕府统治的特点,
谈谈你的认识。
①天皇是名义的中央首脑,没有实权幕府掌握
实际的中央权力
③武士与将军结成主从关系,成为将军的家臣;
幕府统治一定程度上确保了日本封建等级秩序的稳定,有利于社会安定,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但是后期面对西方殖民者侵略扩张,意图以锁国加强统治,抵御外来影响。阻碍了对外交流与商品经济发展,造成日本在近代的落后,为19世纪中期的内外危机留下了隐患。
(1)特点:
(2)认识:
2.朝鲜的发展概况
①政治:中央集权制,科举制
10世纪,新罗人王建建立高丽王朝,14世纪末,高丽大将李桂成建立朝鲜,改国号为朝鲜。16世纪联合明朝抗击日本侵略。
——九年级《世界历史》(上册)
②经济: 农耕经济,土地国有
③文化:儒家思想,汉字文化
朝鲜·学习借鉴,推陈出新
方面 表现
政治 仿效唐朝制度,在中央设三省六部,将地方划分为十道
选官 引入科举考试选拔官员
经济 推行土地国有
文化 传播中国的儒家经典和辞章之学
西亚:伊斯兰教文明 南亚:多教并存文明 东亚:儒家文化文明
特点 东西方文明的使者 多宗教并存 融汇中华千年文化因子
政治 政教合一的专制统治 政教合一的君主集权体制,但由于宗教冲突仍处于分裂割据的状态 君主中央集权体制
经济 农业、手工业、商业繁荣,对外贸易发达 农业、手工业、商业繁荣,对外贸易发达 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较快,对外贸易兴盛
文化 多民族文化异彩纷呈,对世界文明做出了重大贡献 多种宗教文化并存,在相互借鉴中发展 以中国儒学文化为中心,相互影响、相互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