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鉴赏3--表达技巧讲义

文档属性

名称 古代诗歌鉴赏3--表达技巧讲义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01-26 22:56: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古典诗歌鉴赏讲义(第三讲)
教学内容:鉴赏中国古代诗歌
教学目标:(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教学重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1)什么事诗歌的表达技巧
(2)高考中怎样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
(3)组织答案的思路
教学过程:
一、什么事诗歌的表达技巧?
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多种多样,难以穷尽。概括起来说,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常见的修辞方法是“表达技巧”里面的最基本的元素。考纲明确要求掌握八种修辞方法,即比喻、比拟、借代、双关、衬托、排比、设问、反问、用典、对偶、夸张、反复、互文、化用、委婉、叠词、倒装等辞格。修辞方法的考查,是古典诗歌鉴赏命题的基本内容。
应用示例:
1、1994年全国高考试题《菊花》选肢中的“C”考查了“烘托渲染”的修辞手法;
2、1995年全国高考试题李清照的《如梦令》设题选肢 “B”:“绿肥红瘦”的“绿”“红”分别形容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考查了修辞中的“借代”;
3、1997年全国高考试题比较鉴赏《题君山》《望洞庭》的选肢“C”考查了“比喻”的方法,在诗中,作者将皓月当空下的山比做银盘中的“青螺”;将倒影在湖中的山比成仙女青黛色的螺髻;
4、1999年全国高考试题是杜甫的《漫成一首》“C”项考查了“对比”的修辞格。
第二、表达方法及其延伸。
表达方式有记叙、议论、抒情、描写。其中重点的方式是抒情和描写。
抒情: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寓情于景)
描写:点面结合、正侧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明暗结合、工笔细描和粗笔勾勒、乐景写哀、哀景写乐、诗画结合等等;
第三、常用的文艺表现手法:
赋比兴、渲染、烘托、寄托、讽喻、联想、想象、铺排、用典、象征、含蓄、欲扬先抑、欲抑先扬、无理反衬等等。
**在中国古典诗歌里面,诗画结合一直是一个包孕极深的带有普遍性的特征。
示例:2001年全国春季高考题《鸟鸣涧》 王维
这首诗选项设置 “C”项内容:“全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淡雅而意境幽远的春山月夜图,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就是针对“诗画结合”的技法的。而且,在中国古典诗歌里面,这样的例子可以说是大有人在,不胜枚举。
**需要特别指出地是古人普遍运用“寄托”手法,又叫“寄兴”或“托物言志”。它具有“托物寓意、托物言志”“言在此而意在彼”和“醉蓊之意不在酒,在于山水之间”的特点。从《诗经》开始,“托物寄兴”就成了历代先贤们所普遍使用的一种“感发志意”宣泄方式。高考试题中,这种表现方法也是屡见不鲜的。
典型赏析示例:1994年的元稹的《菊花》和1997年虞世南的《蝉》两首咏物诗。
在《菊花》里面,作者在直陈作者喜爱“菊花”的同时,也寄寓了作者对高洁品行高山仰止的景仰情愫;
在《蝉》里,我们通过对“垂诿饮清露”蝉的象征意义的解读,完全可以想象作者那因仕途通达、志向高洁、备受皇帝宠信因而神采飞扬的情态。同时,作者向读者暗示的那种隐然自得而又不假借外力的自得和自信,都是通过“居高”而“饮清露”的蝉来体现的。换句话说,作者是借“蝉”的形象来展现自己的抱负的。难怪《白雨斋词话》说“人心不能无所感,有感不能无所寄托,寄托不厚,感人不深”。诚哉斯言!
按照诗歌的表现内容,寄托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①、抒写个人际遇和感怀。
示例一:2001年高考试题贾岛的《题李凝幽居》,作者借对李凝幽居的环境的描写和点化,对“草径入荒园”的寂寥和冷寂;“鸟宿池边树”的空寂和“僧敲月下门”的静寂描绘,无一不寄托了作者对高洁品行的倾慕和甘做隐士的志向。
示例二、刘禹锡的《秋风引》“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作者借“秋风”的意象,寄托自己的羁旅之情和思归之心。
示例三、杜牧的《题木兰庙》“弯弓征战作男儿,梦里曾经与画眉。几度思归还把酒,拂云堆上祝明妃。”作者借“木兰庙”的意象,抒发自己对于历史的深沉感慨以及对“木兰”和“王昭君”的景仰之情。
②、抒写作者的报国之志和君国之忧。请看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韩愈因上《论佛骨表》触犯“人主之怒”,被贬为潮洲刺史。韩愈悲歌当哭,慷慨激昂地写下了这首诗。诗歌尤以颈联“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最为著名。作者借“云”“横”的“秦岭”,借“拥蓝关”而“马不前”的大雪,抒写作者伤怀国事,联想到前路的艰危和自身的思念家人而不得见的悲凉,寄寓了作者国不得报的君国之忧的英雄失路之悲。
③、表达作者的羁旅之思和客心之愁。如杜甫的《南征》。开头的前两句“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营造了一种“欢快”的气氛。但“偷生”“沾襟”“老病”“长避”等词语,向读者暗示了作者穷年愁苦,壮志难酬的悲凉的情绪和作者穷途思归的心境。2002年高考试题《洛城春夜闻笛》更是经典的一例。
④、咏物咏史之作。唐代著名诗人杜牧的《泊秦淮》是典型的一例。在这首诗里作者借“烟笼寒水月笼沙”和“夜泊秦淮”的“酒家”,抒发了作者深沉的历史感慨和对现时的深深的忧愁。
总之,寄托在古典诗歌里是一种普遍的表情达意的手段。恰如清代沈祥龙《论词随笔》所说:“咏物之作,在借物以寓性情,凡身世之感,君国之忧,隐然蕴于其内,斯寄托遥深。
***在唐宋诗歌里,有一种“无理反衬”的表现手法。这种手法的特点是用“物”或“景”的无情来突显“人”的有情,貌似荒唐,实则是情感真切。古人称为“诗词无理而妙”。
示例1、韦庄的《台城》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历史的盛衰兴亡与“台城柳”有何关系,诗人却指责“柳”的无情。传达出了诗人的伤痛之情。
示例2、李商隐的《蝉》中的“本已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蝉”的饥饱原本就与身旁的树无关,但作者却对“无情”的树,大加挞伐。寄托了作者的不幸身世遭际。“无情”最为有情。
示例3、姜夔的《扬州慢》的诗前小序中的“寒水自碧”的“自”字,也是典型的“无理而妙”。
其他的如讽喻、铺排等表现手法,因应用的情况比较狭窄,不再一一列举。
第四、谋篇布局的技巧
篇章结构方面。常用的术语及表达程式有:
首句标目、卒章显志、首尾呼应、有总有分;
以小见大、层层深入、伏笔照应、过度铺垫;
**律诗和绝句以及词曲内部实际存在的“起、承、转、合”的结构模式。
典型示例(一):1995年高考题 《如梦令》 李清照
在题设的四个选肢中,“C”项:“这首词从一般的叙述转入到一问一答,然后是设问和慨叹,层层拓展、深入。”考的就是“篇章结构”里面的“层层深入”。
示例(二)、2001年高考题 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的两道鉴赏题中,选项“A”“首联两句写黄昏时节,诗人伫立在细雨蒙蒙的江边。这既点明了诗题中的‘暮雨’又照应了诗题中的‘送’字”。考查的就是篇章结构里面“伏笔和照应”。
第五、语言的表达技巧。
语言表达技巧指的是语言使用技巧:
1、动态化的词语;
2、语言应用上的“细节”;
3、化静为动的本领;
4、表示词语色彩的词语;
5、表示作者的主观感受的词语(移情、通感)
语言的技巧主要指语言应用方面的特色;明快、含蓄、淡雅、繁复、朴实、清新、简洁等
示例:2001年全国春季高考试题《鸟鸣涧》的选项设置是第一小题的D项,“全诗语言清新自然,不堆砌典故,但却细致地表现出自然界光色和音响的变化”。就是在语言特色上设置的题目。
小结:
1、修辞----比喻、比拟、借代、双关、衬托、排比、设问、反问、用典、对偶、夸张、反复、互文、化用、委婉、叠词、倒装辞格。
2、表达方式----
抒情: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寓情于景)
描写:点面结合、正侧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明暗结合、工笔细描和粗笔勾勒、乐景写哀、哀景写乐、诗画结合等等;
3、表现手法----赋比兴、渲染、烘托、寄托、讽喻、联想、想象、铺排、用典、象征、含蓄、欲扬先抑、欲抑先扬、无理反衬等等。
4、谋篇布局----首句标目、卒章显志、首尾呼应、有总有分;
以小见大、层层深入、伏笔照应、过度铺垫;
5、语言的表达技巧----(1)动态化的词语;(2)语言应用上的“细节”;(3)化静为动的本领;(4)表示词语色彩的词语;(5)表示作者的主观感受的词语(移情、通感)(6)作家的语言风格:明快、含蓄、淡雅、繁复、朴实、清新、简洁等
二、高考中怎样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
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答题步骤:表达技巧有三个层面的内容:修辞方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回答时应包括三个要点:(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表达技巧鉴赏题组织答案时,应包括两个方面:
(一)评价(定性):即“怎样写”,也就是使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技巧、修辞方法,语言和篇章结构有什么特点等。
(二)分析:即“什么样”,也就是诗词内容是如何体现这种表达技巧或这一写作特点的。答出表达技巧的材料构件和表达效果。
如李白的《夜雪》:“已讶衾被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如果要求是“赏析这首诗的主要表现方法。”“参考答案”可为:这首诗主要使用了侧面烘托的表现方法。诗歌写的是“夜雪”,但作者没有直接描写雪如何大,而是写了“衾被冷”、“窗户明”、“折竹声”来表现雪下得大,鲜明突出而又形象生动。其中第一句是评价,后面的“夜雪”“衾被冷”“窗户明”“折竹声”是材料构件,“来表现雪下得大,鲜明突出而又形象生动”是表达效果。表达效果可以是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表达的具体内容,如“来表现雪下得大”,一是表达技巧的艺术效果(下面有提示),如“鲜明突出而又形象生动”,艺术效果有时可以省略,但表达的具体内容必须贴切而具体。
组织答案时,注意品评表达技巧的艺术效果:
一、直抒胸臆、对比、反衬、渲染、烘托,以及修辞中的夸张、反复、反问、排比——鲜明突出。
二、移位、移情(通感的一种特殊形式),修辞中的比喻、比拟、通感、借代——形象生动。
三、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动静结合、虚实相生、比兴、象征、托物言志、借古讽今、怀古伤己,修辞中的用典、双关、互文——含蓄蕴藉。
四、悬念、抑扬、铺垫、卒章显志,修辞中的顶针、设问——跌宕多姿。
如金德淑的《望江南》:“春睡起,积雪满燕山。万里长城横缟带,六街灯火已阑珊。人立玉楼间。”金德淑是南宋旧宫人。词中用了比喻、反衬等手法。作者把万里长城比作缟带,缟带,为传统孝仪之一重要丧服,这又是以雪为喻,形象地表达出国家破亡、山河披上缟素的神州陆沉之痛。“六街灯火已阑珊”。六街,指大都城。灯火阑珊,是灯火稀疏。作者用阑珊灯火反衬夜色沉沉。突出了暗淡的现境,透视出词人暗淡的心态,也意味着同样暗淡的现实。词的意境可谓重、拙、大。写亡国之哀,用笔不可谓不重。用笔朴素无华,此之谓拙。包举积雪燕山,万里长城,悲壮无比,是为大。词为悼南宋而作,调寄《望江南》,别有一番意味。这首词具有很高的价值,堪称亡宋之挽歌。这段分析中,“形象地、突出了”就是表达技巧的艺术效果。
为了更好地掌握表现方法,我们再举一些例子来作简要赏析。
高考诗歌鉴赏答题模式归类----分析技巧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3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是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托物言志,如《墨梅》、《石灰吟》,一般是咏物诗;托物寓理,如“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般是哲理诗。   描写手法主要有:(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正衬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反衬又有动静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声寂衬,如“日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乐景衬哀情,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等。(2)联想和想像,又叫虚实结合,如“野花留宝靥,碧草见罗裙”。(3)对比。(4)白描。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田野无闲田,农夫皆饿死”。   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1)比兴。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先言它物引起所咏之物。(2)比喻。(3)拟人。(4)夸张。(5)双关。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暗指感情的“情”。(6)用典。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反语等。 4答题步骤:(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三、典型试题分析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望海楼
米 芾
云问铁瓮近青天,缥缈飞楼百尺连。
三峡江声流笔底,六朝帆影落樽前。
几番画角催红日,无事沧洲起白烟。
忽忆赏心何处是,春风秋月两茫然。
[注]①望海楼:宋时在镇江城内。②铁瓮:镇江古有“铁瓮城”之称。③沧洲:滨水的地方。
(1)本诗所咏的是望海楼,却先写铁瓮城矗立云间,邻近青天,作用是

(2)本诗颔联分别冠以“三峡”和“六朝”,从 和 两方面拓展了诗歌的境界,增强了诗歌的气势。
(3)对“三峡江声流笔底,六朝帆影落樽前”的理解不确切的一项是 ( )
A.登楼望江,联想到了三峡的险峻
B.片片帆影,倒映在诗人的酒樽里。
C.征帆流舸,激起诗人饮酒的豪情。
D.涛声阵阵,引发诗人作诗的雅兴。
(4)这首诗的颈联多角度写景,请具体说明其中的两点。


这是2003年高考上海卷的第17至20题。米芾的诗题为“望海楼”,而从楼所踞的城池写起,这是为望海楼铺设高接云天又有雄奇之概的地理环境。于是第二句开始写楼,楼而能“飞”是形容楼高如同凌空架构,又是形容楼檐上翘,楼体大有飞腾之势。首联二句是诗人自远方对望海楼的仰视。坚如铁瓮的城池是楼的根基,无限的天宇是楼的背景,极写望海楼的高峻奇伟。可见第(1)题的答案是:烘托望海楼的高峻。
命题者就诗的第二联出了两道题。这一联写诗人登楼俯瞰的情景。望海楼下临大江,昼夜奔腾,涛声入耳,触发了诗人挥笔作诗的雅兴,但诗人却说江声流到了笔底,江上片片征帆映入眼帘,又引动了举樽饮酒的豪情,但诗人却说帆影落到了樽前,可谓妙趣横生。在这两句之首分别冠以“三峡”、“六朝”二字,景与情一下就脱开了眼前的实际,空间、时间大大拓展。诗人驰骋想象,让江声带着三峡崔巍险峻,让帆影映着六朝的繁盛。这样,诗人的见闻感受便突出了望海楼的高大久远。可见第(2)题的答案是:空间、时间;第(3)题的答案是B。
就在诗人尽情观赏、兴致勃勃之际,黄昏来临,远处传来阵阵的画角声,像在催促红日西沉。日落了,平静的江边升腾起白色的雾气。这一联写景是自楼内向楼外远望,视线随地平线延伸。在这里,红日、白烟形成色彩对比,日落、烟起形成动态对比,画角之声与黄昏的静又形成对比。它们又融合起来构成完整的画面。这样看来,第(4)题的答案是①色彩(红、白);②声音(画角);③动态(催、起)。(写出其中两点即可)
尾联由“忽忆”二字领起,诗歌的情调急剧变换,透露出茫然、低沉、伤感的情绪。本联因与试题无关,不再作分析。
四、练习及答案
1.阅读下边一首诗,完成(1)—(2)题。
秋 思
张 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空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1)秋风本无形,诗人为什么用“见”?请说说你的理解。
答:


(2)“行人临发又开封”这是一个成功的细节描写。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这一细节描写的成功之处。
答:


2.阅读下边一首诗,完成(1)—(2)题。
画眉鸟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1)这首诗写了几种画眉鸟?是怎样写画眉鸟的?
答:


(2)作者写画眉鸟,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3.阅读下边一首诗,完成(1)—(2)题。
东栏梨花
苏 轼
梨花淡白柳色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1)诗人为什么见“东栏一株雪”而“惆怅”?请联系全诗作简要分析。
答:


(2)有人认为“梨花淡白”与“一株雪”相重复,主张将“梨花淡白”改为“桃花烂熳”。你对这一主张有什么看法?
答:


4.阅读下边一首诗,完成(1)—(2)题。
渡湘江
杜审言
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
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注]杜审言,唐代诗人,唐中宗时曾被贬到极为偏远的降州。这首诗是他被贬的途中所作。
(1)清人吴乔说:“情能移境,境亦能移情。”试据此对“今春花鸟作边愁”一句作评析。
答:


(2)简析“独怜京国人南窜”在整首诗中的作用。
答:


5.阅读下边一首词,完成(1)—(2)题。
鹊桥仙 夜闻杜鹃
陆 游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鸣杜宇。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乡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注]①惊残:惊醒。②故乡:即家乡。
(1)这首词“茅檐人静”等三句描写了什么景象?有什么作用?
答:


(2)词中“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鹃”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答:


附:答案及简析
1.(1)秋风无形,但它可使草木枯黄,百花凋零,给自然带来秋光秋色,因此虽无形却可见。用“见”可将秋风及其带来的秋景联系起来,给读者以暗示和联想。
(2)这一细节看似平常,但它既照应了“意万重”,又紧承“复恐”,刻画出心有千言万语惟恐言之不尽的复杂而微妙的心理。能让读者体味其中浓浓的乡思之情。
2.(1)这首诗写了两种画眉鸟,一是林中的,一是笼中的。作者用对比的手法写画眉鸟。前者在林中“随意移”、“自在啼”,自由自在;后者锁于金笼之中,完全没有自由。
(2)这首诗借鸟咏怀,表达了对自由的赞美之情和对束缚个性、窒息性灵的憎恶之意。
3.(1)诗人见梨花而“惆怅”是因为他感到春光易逝,人生短促。(梨花盛开、柳色深青远是春末夏初之景,已暗含伤春之感;“人生看得几清明”便是直接感叹人生短促)
(2)不能改为“桃光烂熳”,因为“梨花淡白”是紧扣诗题写景,如果改为“桃花烂熳”本诗就变成写桃花了。“花满城”也就成了“桃花满城”了。
4.(1)“今春花鸟作边愁”是从忆昔游转到今春的边愁。鸟语花香本应给人以欢乐,然而诗人在流放途中,只能引发远去边疆的哀愁。这是以心中的情移眼前的境(景)。诗人缘情写景,因而景随情,且句中“花鸟”更反衬出边愁。
(2)这是全诗的中心,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前两句忆昔游而悲,见花鸟而愁;后一句为江水北流而感叹。这都是诗人远离京城,正在南窜途中的感慨。这三句都是从“独怜京国人南窜”生发出来的。
5.(1)这三句描写了春晚寂静、昏暗、风雨凄迷的景象。其作用在于为杜鹃出场作铺垫,也为后文表达词人飘零身世和凄凉的心境作铺垫。
(2)运用烘托手法,其好处是以“静”衬托出杜鹃啼声的悲切。(“总无声”衬“啼杜宇”,而啼声“催成清泪”)。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