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音版音乐一年级下册 第3课 鸭子拌嘴(3)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音版音乐一年级下册 第3课 鸭子拌嘴(3)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音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22-04-05 19:44: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音版小学音乐第二册
《鸭子拌嘴》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音版小学音乐一年级下册《鸭子拌嘴》
课程类型:
欣赏课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民间打击乐合奏《鸭子拌嘴》,让学生养成倾听音乐的习惯,感受民间打击乐的丰富表现力。
2、通过介绍,让学生能认识几种民间打击乐器,引导学生运用打击乐器表现乐曲形象和情景,激发学生参与乐器演奏活动的兴趣。
3、鼓励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表现鸭子活泼可爱的形态,生动地再现鸭子拌嘴的热闹场面,感受朋友间和睦相处的快乐,懂得团结友爱的可贵。
教材分析:
《鸭子拌嘴》是民间打击乐器合奏。使用乐器以小镲为主,其他有水镲、圪垯钹、大锣、排木鱼、云锣。在演奏上充分发挥各种乐器的特性,进行各类形式的组合,形象逼真地表现了一群蹒跚而来的鸭子,时而引颈鸣叫,高声喧哗,时而窃窃私语,最后摇摆而去,生动地勾画出他们游水嬉戏和相互拌嘴的情景,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乐曲分为四段,分别为出门、玩耍、拌嘴、回家。
学情分析:
小学低年级学生爱唱、爱跳、爱动,对音乐有着一定的兴趣。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行为习惯方面进步较大,对音乐的学习积极性非常高,学习目的性也有所增强,举手发言的学生很多。本课的聆听曲目《鸭子拌嘴》学生听起来有些难度,不容易理解,也不容易听懂,教师需要好好的引导学生去听。对学生应用欣赏的眼光看待,让他们在鼓励和赞扬声中不断增强学习音乐的兴趣。
教学重点:
1、欣赏民间打击乐合奏《鸭子拌嘴》,感受民间打击乐器的音色特点与演奏方法。
2、学生能运用打击乐器创造性地表现乐曲形象和情景。
教学难点:
用打击乐器表现鸭子游戏和争吵的不同,感受民族打击乐器的特色。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动物头饰、小镲、水镲、双响筒。
教学流程:
导入
1、师生问好,请学生观看唐老鸭与好朋友吵架的动画视频,揭示本课课题中“拌嘴”两个字。
【设计意图:通过轻松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本课课题中“拌嘴”的含义。】
2、教师亮出自己农场管理员的身份,邀请学生来自己的农场帮忙劝一劝经常拌嘴的小鸭子们。
【设计意图:通过带入情境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让他们感觉到自己在本节课中的重要性,带着任务地学习这节课的内容。】
初次欣赏乐曲片段(第三乐段)
教师以观察情况为由,带领学生观赏《鸭子拌嘴》第三乐段的动画视频。
【设计意图:通过动画的直观方式,让学生初步感受打击乐器所表现的鸭子拌嘴时热闹与激烈的场景。】
揭示本课课题中“鸭子”两字,补全课题。
教师设问:鸭子们到底因为什么而拌嘴?
通过动画人物嘎嘎的讲述,了解拌嘴的主人翁是小鸭和大鸭,并接受嘎嘎的挑战。
【设计意图:通过提出问题的方式,让学生主动猜想,动画人物的出现,加深学生对《鸭子拌嘴》故事的好奇心与挑战欲。】
三、认识乐曲中的几样打击乐器
1、第一关:认识打击乐器小镲和水镲。
动画人物嘎嘎设问:小侦探们,请听一听哪个代表小鸭说话的声音,哪个代表大鸭说话的声音?(播放小镲与水镲音效)
(1)介绍表现小鸭声音的打击乐器:小镲(出示小镲的图片与拼音和文字),了解其外形与其清脆明亮的音色特点。
(2)教师示范演奏小镲(平击),并请学生尝试演奏,指导学生演奏动作。
(3)介绍表现大鸭声音的打击乐器:水镲(出示水镲的图片与拼音和文字),了解其外形与小镲的不同,并了解其大而强的音色特点。
(4)教师示范演奏水镲(平击),并请学生尝试演奏,指导学生演奏动作。
【设计意图:通过拟人的方式充满趣味性的让学生认识打击乐器小镲与水镲,并通过自身演奏加深对小镲与水镲音效的认识】
2、第二关:认识打击乐器排木鱼、双响筒,并了解水镲闷击的音效。
动画人物嘎嘎设问:第一关的暗号这么快就破解了,小侦探们果然厉害!那我要增加难度了!下面,是我故事中还会出现的几种暗号,你们能猜出它们表现的是什么声音吗?请连一连。
(1)播放排木鱼的音效,了解其一低一高起伏的声音表现的是鸭子走路(连线),出示排木鱼的图片与拼音和文字。
(2)教师用双响筒代替排木鱼,示范演奏,表现鸭子们走路的声音,并让学生跟着模仿
(3)播放闷击的水镲音效,了解其闷闷的声音表现的是鸭子拍翅膀(连线),出示水镲的图片与拼音和文字,并带领学生模仿鸭子拍翅膀的动作。
(4)教师示范演奏水镲(闷击),让学生了解水镲不同的演奏方式音效是不同的。
【设计意图:通过对鸭子形象的探索去了解排木鱼、双响筒和水镲闷击后的音效,有助于学生在后面欣赏乐曲时理解乐曲中表达的内容。】
四、分段欣赏乐曲
1、欣赏乐曲第一部分
(1)播放音频,教师设问:故事中的鸭子们在干嘛呢?(拍翅膀、走路。)
(2)教师讲述第一部分的故事:早上天气明媚,鸭妈妈高兴地拍着翅膀喊鸭宝宝们出去玩儿,然后它们一摇一摆地向小池塘走去。
(3)为第一部分的故事起一个标题——“出门”(在黑板上贴上标签)。
【设计意图: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于排木鱼和闷击的水镲音效都较为熟悉了,所以听辨出乐曲第一部分表现的内容就容易多了。】
2、欣赏乐曲第二部分
(1)播放音频,教师设问:这时的小鸭和大鸭开始拌嘴了吗?它们在干嘛?(没有开始拌嘴,在聊天玩耍)
(2)教师讲述第二部分的故事:这时的小鸭和大鸭关系可好了,鸭妈妈组织鸭宝宝们排好队跳进小池塘玩水,小鸭和大鸭还一起笑嘻嘻的聊天玩耍呢!
(3)请学生用小镲和水镲模仿小鸭和大鸭愉快聊天的场景。
(4)为第二部分的故事起一个标题——“玩耍”(在黑板上贴上标签)。
【设计意图: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小镲和水镲都较为了解,用小镲和水镲模仿小鸭和大鸭愉快聊天的场景,不仅能帮助学生加深对乐曲第二部分的理解,同时也再次巩固了学生对小镲和水镲演奏方式的记忆。】
3、欣赏乐曲第三部分
(1)播放音频,教师设问:猜一猜,这是时发生了什么?(小鸭和大鸭拌嘴了)
(2)教师讲述第三部分的故事:原来小鸭和大鸭想吃同一条鱼,但是谁也不让谁,所以开始拌嘴了。
(3)与第二部分音乐的速度与力度作对比,并了解第三部分音乐变化的原因。(速度更快了,力度更强了)
(4)再次请学生用小镲和水镲表现小鸭和大鸭拌嘴时的激烈场景,提示学生速度与力度的变化。
(5)为第三部分的故事起一个标题——“拌嘴”(在黑板上贴上标签)。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演奏的方式,让学生更能体会乐曲第三部分小鸭与大鸭拌嘴时的激烈场面。】
(6)教教鸭妈妈该如何劝说小鸭与大鸭不要拌嘴了,邀请学生扮演拌嘴中的小鸭与大鸭,以及前来劝说它们的鸭妈妈。
(7)教师做小结:友情是这世上最珍贵的感情之一,千万别因为一点小事儿就闹脾气拌嘴,要为对方着想,这样才是好朋友嘛!
【设计意图:通过演一演的活动,用学生乐于去接受的方式,向学生渗透德育教育。】
4、欣赏乐曲第四部分
(1)播放音频,教师设问:我们教鸭妈妈说的话有没有效果,小鸭和大鸭和好了吗?(有效果,小鸭和大鸭和好了)
(2)教师讲述故事最后的结局:小鸭和大鸭和好了,然后在夕阳中和鸭妈妈一起一摇一摆的回家了。
(3)为第四部分的故事起一个标题——“回家”(在黑板上贴上标签)。
【设计意图:通过了解故事美好的结局,让学生觉得与他们的努力是息息相关的,增加学生的自豪感、荣誉感。】
五、观赏《鸭子拌嘴》的现场表演视频
(1)播放演奏视频
教师:故事听完了,小鸭子们从开心地出门,到快乐地玩耍,再到遇到一点小事儿激烈地拌嘴,到最后因为你们教鸭妈妈说的话而和好,愉快的回家。小鸭子们可爱的形象吸引了很多人,音乐艺术家们也忍不住了,把《鸭子拌嘴》的故事搬上了舞台,你们想看吗?那我们一起去欣赏一下吧!
(2)教师小结:哇,太精彩了!简单的几样打击乐器,变换了多种演奏方式,就把一个生活中的小故事用音乐的方式,活灵活现的展现在了大家的眼前,真是太有趣了!
【设计意图:通过观赏表演视频,既让学生完整地欣赏了乐曲,又让学生感受了我国民间打击乐器的艺术魅力,同时,观察到了打击乐器的多种演奏方式,为下面的配音环节做铺垫。】
六、拓展,选择打击乐器为无声动画片段配音
(1)播放无声动画
教师:我这里为大家准备了一段好玩儿的动画,可惜没有声音,我想请一位同学待会儿选择一样打击乐器来为这段动画配配音,好不好?那我们先来看看这段无声的动画吧!
(2)邀请学生选择一样打击乐器为动画配音,使得动画更加的生动。
【设计意图:通过为动画配音的活动,让学生多了解并运用打击乐器的多种演奏方式,同时,培养学生对我国民间打击乐器的兴趣与爱好。】
七、总结
教师:很开心能认识大家,今天我们一起听了故事、破了谜题、劝了鸭子、看了表演,还配了动画声音。这快乐的时光不知不觉就过去了,天色不早了,同学们也该回家了,欢迎你们下次再来我的农场游玩!同学们,再见啦!
【设计意图:通过依依不舍的告别,让学生期待下次的音乐课。】
板书设计:
鸭 子 拌 嘴
出门 玩耍 拌嘴 回家
课后反思:
整节课的教学,学生是在好奇、惊喜、开心、体验中度过的,教学环节较为流畅,从一开始我就带着学生进入情境当中,将自己比作一个遇到困难的农场管理员,寻求学生的帮助,课堂中我一直将这个情境贯彻到了结尾,果然学生一直在我预设的情境中。而教学中我融入了一些有趣的活动,从听觉、视觉、感觉等方面入手,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地调动起来,让学生在玩中学,且学有所获。通过德育渗透的方式,让学生懂得珍惜好朋友间的友情。在与学生课后的交流中,学生反映这一课给他们的印象很深,对我国的民间打击乐器充满了兴趣,对音乐课更是充满了期待,这让我觉得非常开心,同时也会让学生继续感受更多的音乐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