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第二单元 单元活动 地理-鲁教版-必修第一册(共1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课件】第二单元 单元活动 地理-鲁教版-必修第一册(共1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鲁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04-06 15:44: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8张PPT)
地理-鲁教版-必修第一册
单元活动 学会自然地理野外考察
1.了解野外考察的目的和一般步骤。
2.结合示例了解野外考察的内容及步骤,撰写考察报告,交流考察成果。
一、野外考察的目的
1.提高地理 。
2.训练地理 。
3.培养 。
实践能力
综合思维
协作精神
二、野外考察一般步骤
1.选定 。
2.搜集相关 。
3.规划 ,选取 。
4.确定 。
5.准备 。
6.野外 。
7.总结分析 。
考察地点
文献资料
考察路线
观察点位
考察时间
考察装备
实地考察
考察成果
学会自然地理野外考察
1. 野外考察的目的
地理实践力指人们在野外考察、社会调查、模拟实验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行动能力和品质。地理实践力是地理学科的四大核心素养之一。学生具备地理实践力,就能够运用适当的地理工具完成既定的实践活动,对地理探究活动充满兴趣与激情,并会用地理眼光认识和欣赏地理环境。野外考察的目的如下:
(1)提高地理实践能力。野外考察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用实践印证理论,提高地理实践能力。
(2)训练地理综合思维。通过野外考察,对地表环境的综合认知可以得到提升,进而强化地理综合思维。
(3)培养协作精神。野外考察需要考察队员分工协作,可以提高合作意识,发挥团队力量,强化协作精神。
2. 野外考察的一般步骤
  野外实地考察是自然地理调查最常用的一种方法。进行野外实地考察之前要做好两个方面的准备工作:一是明确考察目的和内容,制定考察计划,确定考察时间和路线及完成任务的具体方法和步骤,以避免盲目性。二是搜集考察地区的有关资料和地图,仔细阅读、熟悉情况,使考察更具针对性。野外实地考察主要是对地表事物或现象进行观察、测量、分析,为地理研究取得第一手资料。野外实地考察方式一般包括路线考察和典型地段考察两种。前者是沿某一条选定的线路观察,主要了解地理现象的分布及变化规律;后者则是对一些重要的点做深入的调查研究,两者的结合,有利于正确认识某一地区的地理现象。具体步骤如右图:
3.自然地理野外考察要素及具体内容
考察要素 具体内容
气候 类型、降水、气温、光照、风向、风速、云雾等
地貌 类型、地质构造、山坡、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
水文 水量大小及变化、流速快慢、有无结冰期、有无瀑布与深潭、水质清澈还是浑浊等
植被 类型、特征等
土壤 母质、厚薄、颜色、分层、有机质含量等
其他 滑坡、塌落、人类活动影响等
例 某校学生于台风过后,前往某山区实习,观测溪谷的变化情况。右栏上面图为学生实习地区的等高线地形图。据此完成 1—2 题。
1.学生在实习中可以得知的是 (  )
A. 溪谷的坡度,溪谷的蒸发量
B. 溪谷的蒸发量,溪流的水深和流速
C. 溪谷的台风降水量,堆积物粒径大小
D. 溪谷的坡度,堆积物粒径大小
2.学生在溪谷的观测点是 (  )
A. 甲、乙 B. 甲、丙
C. 乙、丁 D. 乙、戊
1.D 2.B  解析:1. 因为是“台风过后”,测量本次台风的降水量已经不可能。溪谷中的蒸发量不是学生实习能够测量出来的。学生可以很直观地观测到溪谷所在地的坡度和因洪水过后形成的堆积物粒径的大小。2. 根据等值线的判读规律“凸高则低,凸低则高”,结合图中等高线数值的变化,可知甲、丙两地位于山谷;溪谷发育在山谷中,学生在溪谷的观测点自然在山谷中,而乙、丁、戊三地位于山脊。
某地理兴趣小组对某小流域进行水土流失的调查。据此完成 1—3题。
1.在调查之前,该组同学需要优先收集调查区的地形图和(  )
A. 气温分布图 B. 降水量分布图
C. 工业分布图 D. 旅游景点分布图
2. 流域产沙量(一定时间内流域内产出的泥沙总量)是水土流失调查中的一项重要指标。同学们提出了四种获得流域年产沙量的方法,可行的是 (  )
A. 测定一年内每次暴雨的土壤流失量做累加
B. 测定一年内每次暴雨的土壤流失量做平均
C. 在流域源头设置收集池,年终称取泥沙总量
D. 在流域出口处设置收集池,年终称取泥沙总量
3.下图是几位同学根据调查结果绘制的坡度与单位面积产沙量关系曲线,其中符合水土流失一般规律的是 (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1. B 2.D 3.A  解析:1.影响小流域水土流失的因素有地形、降水等,降水量的大小及季节分布状况与水土流失关系密切,因而针对小流域水土流失的调查,需要收集调查区的地形图和降水量分布图。2. 本题考查研究方法的比较。需要获得一定时间段流域内产出的泥沙总量,每次暴雨测定土壤流失量的累加不能代表全年流域内产出的泥沙总量,流域水土流失产生的泥沙最终全部流经流域的出口,在流域出口处设置收集池,年终称取泥沙总量较为合理。3. 水土流失一般的分布规律:坡度小的地方,受雨面积大,径流量大,但流速小,侵蚀程度较小;随坡度增大,侵蚀强烈,水土流失严重;当坡度大于 40°—50°时,受雨面积小,虽然流速大,但径流量小,侵蚀程度较小。所以图中坡度小于 20°时,单位面积产沙量应该较小,当坡度大于 20° 时,单位面积产沙量迅速增大,在坡度未达到 40° 之前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
人类活动导致的大气中含氮化合物浓度增加并产生沉降,是新出现的令人担忧的全球变化问题。一科研小组选择受人类干扰较小的某地,实验模拟大气氮沉降初期对植被的影响。实验地植被以灌木植物为主,伴生多年生草本植物。下表数据为实验地以 2009 年为基数,2010—2013 年实验中植被的变化值(测量时间为每年 9 月 30 日)。据此完成4—5 题。
4. 实验期间,植被变化表现为 (  )
①生物量提高 ②生物量降低 ③植株密度改变 ④植被分布改变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5. 实验期间,大气氮沉降导致灌木与草本两类植物出现此消彼长竞争的是 (  )
A. 植株数量 B. 总生物量
C. 地上生物量 D. 地下生物量
4. A 5. D  解析:4. 读表中数据可知,实验期间,植被变化表现为生物量提高;植株数量和结构变化,导致植株密度改变。5. 读表中数据可知,大气氮沉降导致灌木与草本两类植物出现此消彼长的是地下生物量。
我国科技工作者根据史料记载和考古调查,对塔里木盆地南缘绿洲分布的古今变化做了分析研究,并绘制成如下图所示的塔里木盆地南缘古绿洲的分布图。据此完成6—7题。
6.调查塔里木盆地南缘绿洲分布的变化,有利于 (  )
A. 防治荒漠化
B. 防治水土流失
C. 加快资源开发与利用
D. 产业结构升级换代
7.科技工作者对现代绿洲分布进行调查,采取的主要方法是(  )
A. 调查访问 B. 问卷调查
C. 野外实地考察 D. 上网查询
知易行难,重在行动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