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单元《海水中的化学》测试题
一、单选题
1.下列做法中一定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用石油分馏制得汽油、柴油等 B.用柠檬酸和小苏打、白糖配置汽水
C.用钢丝球擦除灶具上的污渍 D.用汽油清洗衣服上的油污
2.十一世纪,中国就用“卓筒井”凿井技术获取食盐。食盐的主要成分是( )
A.NaHCO3 B.Na2CO3 C.NaCl D.NaOH
3.河道两旁有甲、乙两厂,它们排放的工业废水中共含有H+、Na+、Ba2+、Cl-、SO、CO六种离子。两厂废水中各含三种离子,其中甲厂的废水明显呈酸性,甲厂废水中的离子是( )
A.H+、Na+、Ba2+ B.H+、Ba2+、Cl- C.Na+、SO、CO D.H+、SO、CO
4.有关“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实验中说法不正确的是
A.多加水,让粗盐加速溶解
B.玻璃棒用了4次,但作用各不相同
C.粗盐经过溶解、过滤、蒸发、结晶可以得到初步提纯
D.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量固体时,停止加热,利用余热使滤液蒸干
5.下列方法能使硝酸钾固体在水中溶解度增大的是
A.增加水的质量 B.增加硝酸钾的质量
C.升高溶液的温度 D.将硝酸钾固体粉碎
6.能使气体物质溶解度增大的操作是
A.增加溶剂 B.振荡溶液 C.增大压强 D.升高温度
7.某温度下,甲、乙两个烧杯中各盛有100g相同浓度的氯化钾溶液,现将甲烧杯中的溶液蒸发掉35g水,析出5g晶体;乙烧杯中的溶液蒸发掉45g水,析出10g晶体.则原溶液的质量分数为 ( )
A.10% B.25% C.20% D.15%
8.在下列各组物质中,每组的3种物质两两之间都能发生化学反应的是
①Cu、稀硫酸、CuO ②稀盐酸、Ca(OH)2溶液、Na2CO3溶液 ③C、CO、Fe2O3
A.①② B.①③ C.② D.①②③
9.下列物质间能够发生反应,但没有出现明显现象的是
A.将稀盐酸滴入盛石灰石的试管中
B.将CO2通入NaOH溶液中
C.将碳酸钠溶液滴入澄清石灰水中
D.将稀硫酸滴入NaCl溶液中
10.课外实验具有趣味性、实践性等特点。鸡蛋壳成分的探究过程如下,其中正确的是
A.实验①证明蛋壳成分是CaCO3
B.实验②可证明蛋壳中含钙元素
C.实验③得到的固体能与水反应
D.实验中每步操作都是规范的
11.已知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甲+乙→丙+丁,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甲、乙、丙、丁不可能含有同一种元素
B.丙为Cu(NO3)2,则甲可能为单质或氧化物或碱
C.参加反应的甲、乙质量比一定等于生成丙、丁质量比
D.若甲、乙为化合物,则该反应一定为复分解反应
12.在“粗盐的提纯”实验中,一定用不到的仪器是
A.铁架台、蒸发皿 B.酒精灯、漏斗
C.细口瓶、试管 D.量筒、烧杯
二、简答题
13.如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P点的含义是_______。
(2)t2℃时,将50克a物质加入到100克水中,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的质量是_______克。
(3)若a中含有少量b,可用_______的方法提纯a(选填“蒸发结晶”或“降温结晶”);
(4)t2℃时,等质量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剂质量由大到小的顺序为_______。
(5)t2℃时,等质量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时,析出晶体的质量关系为:____。
14.下图1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均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t1℃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_________ 。
(2)P点表示,t2℃时,甲、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相等,均为 _____ 。
(3)t2℃时,取甲、乙两种固体各15g分别加入40g水中充分溶解,实验现象如图2所示,
则烧杯a中溶解的物质是 ________ (填“甲”或‘‘乙”),所得溶液的质量为 ______ g。
(4)当甲中含有少量的乙和丙(甲、乙、丙相互间均不发生化学反应)时,可采用 ______ (填(“降温”或“蒸发”)结晶的方法提纯甲物质。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____ (填字母序号)。
A 将甲物质的溶液由t3℃降温到t2℃,一定有晶体析出
B 将甲物质的饱和溶液由t2℃升温至t3℃时,其溶质质量分数增大
C 将t3℃时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恒温蒸发等质量的水,析出溶质的质量:甲>乙>丙
D 将t3℃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2℃,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乙>甲=丙
三、推断题
15.某固体粉末可能含有KOH、K2CO3、K2SO4中的一种或几种,为了确定其成分,进行如下实验:
根据上述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实验中,“产生气泡”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2)分析实验现象,推断原固体粉末的成分是____(填化学式)。
(3)能区别K2CO3溶液和NaCl溶液的试剂是______(填标号)。
A NaOH溶液
B 盐酸
C 酚酞溶液
D NaNO3溶液
16.A~F是初中化学常见的六种物质,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表示物质间的转化关系,“﹣”表示两种物质能相互反应;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未标出).物质A可以与酸、碱、盐三类物质发生反应,D是厨房中常用的调味品,F的溶液呈黄色,反应①和②都有白色沉淀生成,请回答:
(1)写出A、C、D的化学式:A _________ 、C ________ 、D _______ .
(2)写出①的基本反应类型是 ________ .
(3)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 .
四、实验题
17.碱石灰是氧化钙与氢氧化钠组成的粉末状混合物,在实验室里常用于干燥某些气体。为确定某久置的碱石灰是否变质,进行如下实验:
(1)不能用手直接接触碱石灰是由于它具有_______________性;
(2)实验中所得滤液b中所含离子是_____________;
(3)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____;
A 若碱石灰样品放入水中时温度升高,说明样品中一定含氧化钙
B 若向滤液a、滤液b的样品中滴入酚酞溶液,溶液一定变红
C 若将白色沉淀甲、白色沉淀乙、白色沉淀丙放入足量稀盐酸中一定全部溶解
D 该碱石灰仍可用于干燥氧气、氢气、氨气等
(4)通过以上实验,对原碱石灰样品成分的分析,下列结论可能正确的是________;
A Na2CO3 CaCO3
B CaO Na2CO3
C NaOH Na2CO3 CaCO3
18.用如图简易装置可以制取少量蒸馏水。操作方法是:在如图所示烧瓶中加入约三分之一体积的自来水,再加入几粒沸石(或碎瓷片)。在确定各连接部位严密不漏气后,加热烧瓶,弃去开始馏出的部分液体,试管内收集到10 mL左右蒸馏水后,停止加热。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仪器A、B的名称:A________,B___________。
(2)在水中放入几粒沸石(或碎瓷片)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右侧大烧杯中冷水的作用是__________,为使烧瓶受热均匀,需在烧瓶底部垫上__________(填仪器名称)再加热。
(3)水变水蒸气的过程中,发生变化的是_________。
a.分子的大小 b.分子的间隔
c.分子的种类 d.分子的结构
(4)利用该装置也可以将硬水软化。生活中区分硬水和软水的常用试剂是_________。
五、计算题
19.化学兴趣小组取26g石灰石样品(杂质不参加反应,也不溶于水)放在烧杯中,向其中加入90g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反应后烧杯中物质的总质量为105g,计算:
(1)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是____。
(2)反应后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____。
20.某碳酸钠样品中含少量氯化钠,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欲通过实验来测定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他们取6g该样品,配制成溶液,再向其中加入足量的氯化钙溶液(呈中性),测得加入氯化钙溶液的质量与产生沉淀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是多少?(写出计算步骤,计算结果精确到0.1%)
(2)如果反应开始前,向烧杯中滴加几滴无色酚酞试液,在整个测定过程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
参考答案:
1.B 2.C 3.B 4.A 5.C 6.C 7.B 8.C 9.B 10.C 11.B 12.C
13. t1℃时,a、c的溶解度相同都为25克 140 降温结晶 c、b、a(或c>b>a) a>b>c
14. 丙>乙>甲 1:4 甲 50g 降温 C
15. K2CO3 BC
16. Na2CO3 NaOH NaCl 复分解反应 HCl+AgNO3=HNO3+AgCl↓
17. 腐蚀 Na+、OH-、Ba2+、Cl- BC BC
18. 酒精灯 铁架台 防止加热时造成液体暴沸 使形成的水蒸气冷凝形成液态水 石棉网 b 肥皂水
19.(1)11克 (2) 26.7%
20.(1)
解:根据图示,反应中生成的碳酸钙质量为5g。
设该纯碱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为 x。
X=5.3g;
该纯碱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
答:纯碱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88.3%;
(2)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有白色沉淀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