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学习目标
1.了解文章写作的历史背景,全面理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深刻内涵及其重大现实意义。
2.了解时政评论类文体特点,学习本文事理论证和破立结合的论证方法。
3.梳理本文小标题之间的内在联系,体会文章的严谨准确的语言特色。
胡福明,男,1935年7月生,江苏无锡人。1955年9月就读于北京大学新闻专业,翌年进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研究班学习,1962年毕业后,到南京大学政治系(后更名哲学系)任教。1982年11月调至江苏省委工作,历任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部长、省委常委、省委党校校长、江苏省政协副主席等职。是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主要作者。2001年退休。
作者介绍
1976年10月,中央政治局一举粉碎 “四人帮”,结束了延续10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举国欢腾,人心思变,百业待举。党面临着思想、政治、组织等各个领域全面拨乱反正的任务。但是,这一进程受到“两个凡是”错误方针的严重阻碍,党和国家的工作在前进中出现徘徊局面。
写作背景
【注】①“四人帮”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所形成的一个政治集团的名称,形成于中国共产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之后,其成员为江青、张春桥、姚文元和王洪文。1976年10月6日晚,“四人帮”被抓。
② “两个凡是”即华国锋提出的“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针对这种状况,邓小平多次提出,“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人们要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1977年7月,党的十届三中全会恢复了邓小平在党内、政府和军队中的全部领导职务。与此同时,其他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不少老同志也从不同角度提出,要恢复和发扬党的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正确认识与把握理论和实践的关系,把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1977年秋季,南京大学哲学系副主任胡福明完成了两篇稿子,其中一篇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经过中央党校和《光明日报》多人修改后,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头版刊登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特约评论员文章,由此引发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成为党和国家实现历史性伟大转折的思想先导。
真理
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具有客观性、一元性、相对性(相对真理)、绝对性(绝对真理)、具体性的特点。
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真理永远处在由相对向绝对的转化和发展中。真理发展的过程就是同谬误作斗争并战胜谬误的过程,并且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资料链接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引言
——开展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原因和必要性
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
(1)毛主席的论述
(2)自然科学史上的事例
(3)社会科学史上的事例:马克思主义
①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
②哥白尼的太阳系学说
整体感知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
(1)破:驳“实践标
准会削弱理论意
义”的观点(正反
对照)
反:“四人帮”的谬论经不起实践检验
正: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经过了实践检验
(2)立:新理论是否正确只能用实践来检验
革命导师是坚持用实践检验真理的榜样
——为上一论点提供了有力的论据
任何理论都要不断接受实践的检验
(1)要从发展的观点看待实践标准
(2)任何思想、任何理论必须无例外地、永
远地、不断地接受实践的检验的观点
(3)要敢于去触及“禁区”,敢于去弄清是
非。科学无禁区。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本文的中心观点是什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个题目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明确:本文的中心观点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题目是一个简短的判断句,“唯一”强调其不可替代性,题目简洁明了,言简意赅,振聋发聩,发人深思。
研读文本
2.《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有四个小标题,这四个小标题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试简要分析。
明确:第一个小标题提出了全文的观点;第二个小标题表明了自己的观点不是杜撰的,而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的,是论证的第一个层次;第三个小标题证明“革命导师”是“实践检验真理”自觉或者不自觉的践行者,而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是论证的第二层次;第四个小标题补充说明了实践检验的无穷性。四个小标题,环环相扣,呈现出层递式结构。
3.“社会主义对于我们来说,有许多地方还是未被认识的必然王国。……我们要有共产党人的责任心和胆略,勇于研究生动的实际生活,研究现实的确切事实,研究新的实践中提出的新问题。只有这样,才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才能够逐步地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前进,顺利地进行新的伟大的长征。”请结合本段内容,解释“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的含义。
明确:(示例)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是指人类在客观世界面前所处的两种不同的社会活动状态。在认识上,必然王国是指人们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还没有形成真正的认识而不能自觉地支配自己和外部世界的一种社会状态;自由王国则指人们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认识了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并自觉依照这一认识来支配自己和外部世界的一种社会状态。
4.本文语言通俗,准确,饱含感情。请赏析下列各句。
(1)怎样区别真理与谬误呢?1845年,马克思就提出了检验真理的标准问题……这就非常清楚地告诉我们,一个理论,是否正确反映了客观实际,是不是真理,只能靠社会实践来检验。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个基本原理。
明确:采用设问开头,发人深省,自问自答,水到渠成地引出了自己的观点。
(2)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就不能到主观领域内去寻找,不能到理论领域内去寻找,思想、理论自身不能成为检验自身是否符合客观实际的标准,正如在法律上原告是否属实,不能依他自己的起诉为标准一样。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必须具有把人的思想和客观世界联系起来的特性,否则就无法检验。
明确:首先是用三个否定句,旗帜鲜明地反对错误的做法;接着运用类比,“正如在法律上原告是否属实,不能依他自己的起诉为标准一样”,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必须”语气坚定,气势夺人。
(3)但是,这些五花八门的谬论,根本经不起革命实践的检验,它们连同“四人帮”另立的“真理标准”,一个个都像肥皂泡那样很快破灭了。
明确:语言简洁有力,连用“根本”“很快”,表达出谬论经受不起实践的考验的事实;“像肥皂泡那样”,运用比喻,淋漓尽致地写出了谬论破灭之惨状。
(4)革命导师们不仅提出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且亲自作出了用实践去检验一切理论包括自己所提出的理论的光辉榜样。
明确:“不仅”“而且”表递进,用最简约的文字表达了最丰富的内容;放置段首,总领全段。
(5)实践证明,他们所说的绝不是毛泽东思想的真理,而是他们冒充毛泽东思想的谬论。
明确:“绝不是”否定一个,“而是”肯定一个,运用对比的手法,写出了林彪、“四人帮”之流所谓“真理”的实质。
5.这篇时政评论,破立结合,试作分析。
明确:总标题和第一个小标题交代了本文的观点,这是“立”。第二个小标题下有这样的内容:“有的同志担心,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会削弱理论的意义。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凡是科学的理论,都不会害怕实践的检验。相反,只有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才能够使伪科学、伪理论现出原形,从而捍卫真正的科学与理论。”“有的同志说,我们批判修正主义,难道不是用马
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去衡量,从而证明修正主义是错误的吗?我们说,是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我们批判修正主义的锐利武器,也是我们论证的根据。”列举有的人的错误认识或者错误观点,提供批驳的靶子,这是“破”。全文以立论为主,立中有破,破立结合,增强了论证的力量。
先破后立,破立结合——时评文的一种写法
先破后立,是写时评文的常用方式。写时评文时,常常要在评析某种生活现象或错误言论的同时,针锋相对地提己的观点。这就是先破后立,破立结合的结构方式。这种文章观点鲜明,逻辑严密,思路清晰,说理充分,文章更容易出彩。
“破”就是分析、评论或驳斥,指出其不足或错误之处。文中的“破”是为了“立”,是为了确立不违背常理的观点。并且,这个观点是与某种生活现象或错误言论完全相反或对立的。
技法点拨
在“破”与“立”之间,过渡要自然,衔接要紧密,以使文章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方法指津】
1.引述现象,为立论作依据。例如:
时下,一些名曲、名句出于商业目的被大肆窜改,而不同艺术类别的鉴赏,引用,结合必须服从于一个崇高的主旨——美。席勒的《欢乐颂》被贝多芬谱以音乐,广为传唱;世界名曲被作为广告歌曲,两者同样是艺术主题的再创造,产生的效果却截然不同。
(引)前者是审美的升华,后者却是审美的毁灭。(破)而只有例如前者的事物,才能让我们在成长中获得美的教育,美的熏陶,美的享受,才能培养性情。(立)
这是一段先破后立的文字,“时下……却截然不同”是引述生活现象:一些名曲、名句或被被大肆窜改,或广为传唱。接着是“破”:“前者是审美的升华,后者却是审美的毁灭。”最后是“立”:“而只有例如前者的事物,才能让我们在成长中获得美的教育,美的熏陶,美的享受,才能培养性情。”
2.摘引不当言论,为立论作依据。例如:
这就是中国教育的一个现状:对科学知识抓得狠,也把各类奥赛搞得红红火火,但却似乎对常识的教育力度不够。学校的课程包罗万象,可以独缺“常识”。学生们便因此被搁在高高在上的“象牙之塔”,只搞着高端学问。当今中国要强国,靠的是飞机、大炮、火箭这些高科技,似乎就应该给学生“喂饱”科技知识。“常识那些小事儿,何足挂齿,成大事者不拘小节嘛。”(边引边破)每当看到这些言论,我真想拍案而起,高呼一句:“此言谬矣,别拿常识不当干粮!”(立)
这也是一段先破后立的文字,在“这就是中国教育的一个现状……成大事者不拘小节嘛。”这段文字中,边引边破,从破的角度表明为什么要讲常识。并且抓住“常识那些小事儿,何足挂齿,成大事者不拘小节嘛”一句立论:“此言谬矣,别拿常识不当干粮!”乘势提出常识的重要,一语千钧,振聋发聩。
还有一种,就是以某种不好的结果作为立论的依据。总之,不论是引述反常现象,摘引不当言论,还是例举某种不好结果,其目的都是为了给自己的立论找到依据,或者是为批驳竖立起靶子。
谢 谢 观 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