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三单元学习任务《如何清晰地说明事理》课件(7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三单元学习任务《如何清晰地说明事理》课件(7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9.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05 15:59: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73张PPT)
如何清晰地说明事理
统编版必修下册第三单元学习任务
学习目标
1
2
3
学习本单元作者的思维方法,探究实际问题,形成自己的见解,写一篇事理说明文。
了解事理说明文的基本特征,熟悉说明方法。
掌握事理说明文写作的基本方法,并在写作实践中灵活运用。
目录
1
明文体 辨事理
2
学方法 理顺序
作探究 写文章
3
01
明文体 辨事理
明文体 辨事理
统编必修下册第三单元
说明文
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而给人知识的文章体裁。
它通过揭示概念来说明事物特征、本质及其规律性。
说明文一般介绍事物的形状、构造、类别、关系、功能,解释事物的原理、含义、特点、演变等。
说明文实用性很强,它包括广告、说明书、提要、提示、规则、章程、解说词、科学小品等。
统编必修下册第三单元
分类
依据说明对象与说明目的的不同
事理说明文
事物说明文
根据说明语言的不同特色与表达方式的使用情况的不同
生动的说明文
平实的说明文
文艺性说明文,通过文艺的形式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
明文体 辨事理
统编必修下册第三单元
事理说明文与事物说明文的区别
事理说明文
事物说明文
针对事物
针对道理
回答“是什么”
回答“为什么”
说明对象是具体事物
通过对具体事物的形状、构造、性质、特点、用途等作客观而准确的说明,使读者了解、认识这个或这类事物。
说明对象是某个抽象事理
将抽象事理的成因、关系、原理等说清楚,使读者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明白这个事理“为什么是这样”
明文体 辨事理
统编必修下册第三单元
事理说明文
以分析事物的因果关系、介绍科学道理为主
通过对事物进行典型性分析,在分析的基础上阐释出隐藏的社会价值
在当下时代中,事理说明文的价值体现在其超越记叙文和议论文的思维广度上,写作时不仅要对事物本身进行鞭辟入里的纵深化写作,同时还需要结合社会实用价值作横向思考。我们在写作时要摆脱初中说明文写作的简化思维,要把事理说明文当作一种综合性文本来写,体现出科学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而不是单纯地说明某个事物。
明文体 辨事理
统编必修下册第三单元
说明事理“三要点”
认识事理,准确深入
梳理关系,明确要素
说明事理,符合规律
明文体 辨事理
统编必修下册第三单元
认识事理,准确深入
需要说明的事物都有一定的复杂性,要在写作前收集相关资料做些研究,深入理解要说明的事理,对事理的理解越到位,就越容易将其解说清楚,所谓思之愈深,说之愈明。
《说“木叶”》
意在言外
语言形象中的潜在力量
概念中的意义
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木叶
“木头”“木料”等木质的东西
茂密的“叶”
落叶
明文体 辨事理
统编必修下册第三单元
梳理关系,明确要素
所谓关键要素,包括重要概念,因果关系,事物间的联系,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等。把这些重点阐述清楚,文章才能纲举目张。
“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产生的机制:
语言敏感→认识潜在力量→明确概念意义→相互整合组合→言说有限而意义无限→暗示性产生
明文体 辨事理
统编必修下册第三单元
说明事理,符合规律
说明事理时,还要考虑人们认识事理的一般规律,根据说明对象的具体情况安排说明顺序。
可以由具体的现象出发,归纳并说明其中的道理;也可以由浅入深,逐步揭示事理的不同层面;还可以在比较中凸现事理的特征。
中国建筑的九个基本特征,从整体布局、建筑结构写到重要构件、装饰风格,这种说明顺序和人们对房屋的观察顺序一致。
人们观察一个建筑总是先看到建筑物的外观、整体组成,然后注意到内部结构、建筑的细节。
明文体 辨事理
02
学方法 理顺序
学方法 理顺序
统编必修下册第三单元
写说明文要根据说明对象和写作目的,选用最佳方法。采用什么说明方法,一方面服从内容的需要,另一方面作者有选择的自由。说明方法的选取考察的是学生写作思维的严谨性,所选取的方法必须要做到精确。
常见的说明方法:
举例子
分类别
作比较
列数据(列数字)
下定义
作诠释
打比方
摹状貌
引用
画图表(作图表、列图表)
统编必修下册第三单元
举例子
使文章更加具体,更有说服力,更客观地说明了事物。
使比较抽象,负责的事情或事物变得通俗易懂,让人信服。
其实“树”倒是常见的,例如屈原在《橘颂》里就说:“后皇嘉树,橘徕服兮。”而淮南小山的《招隐士》里又说:“桂树丛生兮山之幽。”无名氏古诗里也说:“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分类别
将被说明的对象,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成不同的类别,一类一类地加以说明,这种说明方法,叫分类别。帮助读者掌握特征,头绪分明。
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下列九点。……
学方法 理顺序
统编必修下册第三单元
作比较
列数字
说明某些抽象的或者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
为了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还可以采用列数据的方法,以便读者理解。
需要注意的是,引用的数字,一定要准确无误,不准确的数字绝对不能用,即使是估计的数字,也要有可靠的根据,并力求近似。
在项目的第一阶段,我们调查了2000种中草药,确定了640个可能具有抗疟效应的成分。从200种中药中提取了380余种成分用于老鼠模型测试其抗疟效果,然而进展甚微。
在其他体系建筑中,屋顶素来是不受重视的部分,……但在中国,古代智慧的匠师们很早就发挥了屋顶部分的巨大的装饰性。
学方法 理顺序
学方法 理顺序
统编必修下册第三单元
下定义
作诠释
用简明的语言对某一概念的本质特征作规定性的说明叫下定义。下定义能准确揭示事物的本质,是科技说明文常用的方法。
从一个侧面,就事物的某一个特点做些解释,这种方法叫诠释法。
梁架上的梁是多层的;上一层总比下一层短;两层之间的矮柱(或柁墩)总是逐渐加高的。这叫做“举架”。
这种“词汇”和“文法”到底是什么呢 归根说来,它们是从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在长期建筑活动的实践中所累积的经验中提炼岀来,经过千百年的考验,而普通地受到承认而守的规则和惯例。
区别:
作诠释是解释,是大略;下定义是定义,详细,独一无二。
学方法 理顺序
统编必修下册第三单元
打比方
摹状貌
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事物的形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的说明方法叫做打比方。
说明文中的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同修辞格上的比喻是一致的。用这个方法,可以使抽象复杂说得浅显易懂,具体生动。不同的是,比喻修辞有明喻、暗喻、和借喻,而说明多用明喻和暗喻,借喻则不宜使用。
至如梁、柱、枋、檩(lǐn)、门、窗、墙、瓦、槛、阶、栏杆、隔扇、斗拱、正脊、垂脊、正吻、戗兽(qiāng)、正房、廂房、游廊、庭院、夹道等等,那就是我们建筑上的“词汇”,是构成一座或一组建筑的不可少的构件和因素。
为了使被说明对象更形象、具体,可以进行状貌摹写,这种说明方法叫摹状貌。
每个柱头上都雕刻着不同姿态的狮子。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茅以升《中国石拱桥》
学方法 理顺序
统编必修下册第三单元
引用
列图表
为了把复杂的事物说清楚,还可以采用图表法,来弥补单用文字表达的缺欠,对有些事物解说更直接、更具体。使读者直观,一目了然的了解事物的特征。
为了使说明的内容更充实具体,可以引资料说明。引资料的范围很广,可以是经典著作,名家名言,公式定律,典故谚语等。
在诗经里就有“如鸟斯革”,“如翚斯飞”的句子来歌颂像翼舒展的屋顶和出檐。
学方法 理顺序
统编必修下册第三单元
在写作说明文时,要根据写作对象来进行综合选择,不能局限于单一的某个写作顺序,依据写作需求来考量,体现出写作思维的整体性和严谨性。
常用的说明顺序:
时间顺序
空间顺序
逻辑顺序
按事物空间结构的顺序来说明 ,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整体到局部来加以介绍。
按照事理发展过程的先后来介绍某一事物的说明顺序。
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及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
学方法 理顺序
统编必修下册第三单元
事理说明文的写作顺序主要考量时间和逻辑两个方向,尤其关注逻辑思维能力。
如事理的由小到大、由低到高、由弱到强、由古及今,如“礼”文化的变迁等,一般采用时间先后的说明顺序。
时间顺序即以事理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为序。
逻辑顺序主要用来说明事理,揭示事物的内函、性质及原因。
事物的内部联系包括因果关系、层递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等;认识事物或事理的过程则指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等等。
事理说明文写作要遵循事物的内在联系和认识事物的规律,常采用由现象到本质、由原因到结果等逻辑顺序。
学方法 理顺序
统编必修下册第三单元
在写作说明文时,要根据写作对象来进行综合选择,不能局限于单一的某个写作顺序,依据写作需求来考量,体现出写作思维的整体性和严谨性。
03
作探究 写文章
作探究 写文章
统编必修下册第三单元
学习了第三单元,知道了把握关键概念和术语,了解了阐释说明、逻辑推理的方法,我们要用所学的知识,探究实际的问题,尝试就自然科学或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某个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做一些探究,并把自己的探究所得写下来,形成一篇事理说明文。
作探究 写文章
统编必修下册第三单元
作探究 写文章
统编必修下册第三单元
你或你的家人通常是如何过清明节的?
你知道清明节的来历吗?清明节真的是为了纪念介子推吗?清明节与寒食节、上巳节是一回事吗?
清明节扫墓,并不是从古就有的习俗,那么这一习俗是从哪个朝代开始盛行的?
清明节除了扫墓、踏青、吃青团,还有哪些习俗?
你知道哪些与清明节有关的诗词、谚语,俗语?
除了中国有清明节,还有哪些国家也有清明节?
国人过节,要互致问候,比如“中秋节快乐”“元旦快乐”“新年快乐”,那清明节能给朋友发“清明节快乐”吗?
作探究 写文章
统编必修下册第三单元
清明习俗知多少
清明演变与传承
提笔撰文说清明
清明,乃天清地明之意。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
作探究 写文章
统编必修下册第三单元
《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作探究 写文章
统编必修下册第三单元
斗指丁
作探究 写文章
统编必修下册第三单元
斗柄指向法:斗指乙;
圭表测影法:冬至后105天;
黄经度数法:太阳黄经为15°。
地球公转轨道在天球上的反映称为黄道。黄经就是黄道上的度量坐标(经度)。
按天文学惯例,以春分点为起点自西向东度量,分360度。
古人把太阳黄经的360度划分成24等份,每份15度,每15度为一个节气。两个节气间相隔日数为15天左右,全年即有二十四节气。
作探究 写文章
统编必修下册第三单元
《淮南子·天文训》:“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
《岁时百问》:“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月令七十二侯集解》:“三月节,物至此时皆以结齐而清明矣。”
清明是干支历辰月的起始。
公历4月04-06日交节。
作探究 写文章
统编必修下册第三单元
清明
节气
节日
春耕春种的大好时机
民间寄放情感和慰劳自己的传统日子
清明节气在时间和天气物候特点上为清明节俗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条件
作探究 写文章
统编必修下册第三单元
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古人将清明分为“三候”——初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驽;三候虹始见。
即在这个时节先是白桐花开放,接着喜阴的田鼠不见了,全回到了地下的洞中,然后是雨后的天空可以见到彩虹了。
作探究 写文章
统编必修下册第三单元
与清明有关的谚语、俗语
清明断雪,谷雨断霜。
清明前后,种瓜点豆。
雨打清明前,洼地好种田。
清明起尘,黄土埋人。
清明杨柳朝北摆,一年能换十年债。
过了清明节,就不会再下雪;过了谷雨节,就不会再有霜。
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
“春雨贵如油”,春雨对于农作物很有利,可以给它们输送营养元素,加速萌发繁育。
清明前后如果有特别大的狂风,带起很多尘土的话,那么当年就很有可能会闹旱灾和饥荒。
如果在清明节前后,杨柳树枝随风向北摆动,这也就是刮起了南风。那么这一年的收成就要比往年好得多,甚至当年的收成就可以还清以前欠下很多年的债。
作探究 写文章
统编必修下册第三单元
清明蔗,毒过蛇。
说法并不科学,“吃甘蔗中毒”和“清明节”没有必然关系。之所以会把清明节和吃甘蔗中毒联系起来,主要和天气变暖有关。春季气温不断升高,霉菌等杂菌适宜生长繁殖,导致甘蔗"有毒”。
作探究 写文章
统编必修下册第三单元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夜》[唐]白居易
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独绕回廊行复歇,遥听弦管暗看花。
《清明二首》[唐]杜甫
朝来新火起新烟,湖色春光净客船。绣羽衔花他自得,红颜骑竹我无缘。
胡童结束还难有,楚女腰肢亦可怜。不见定王城旧处,长怀贾傅井依然。
虚沾焦举为寒食,实藉严君卖卜钱。钟鼎山林各天性,浊醪粗饭任吾年。
此身飘泊苦西东,右臂偏枯半耳聋。寂寂系舟双下泪,悠悠伏枕左书空。
十年蹴踘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旅雁上云归紫塞,家人钻火用青枫。
秦城楼阁烟花里,汉主山河锦绣中。风水春来洞庭阔,白蘋愁杀白头翁。
与清明有关的古代名家诗篇
作探究 写文章
统编必修下册第三单元
《清明日园林寄友人》[唐]贾岛
今日清明节,园林胜事偏。晴风吹柳絮,新火起厨烟。
杜草开三径,文章忆二贤。几时能命驾,对酒落花前。
《采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宋]欧阳修
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争道谁家。绿柳朱轮走钿车。
游人日暮相将去,醒醉喧哗。路转堤斜。直到城头总是花。
《清明》[宋]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清明即事》[唐] 孟浩然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
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空堂坐相忆,酌茗聊代醉。
作探究 写文章
统编必修下册第三单元
《江城子》[宋]秦观
清明天气醉游郎。莺儿狂。燕儿狂。翠盖红缨,道上往来忙。记得相逢垂柳下,雕玉珮,缕金裳。
春光还是旧春光。桃花香。李花香。浅白深红,一一斗新妆。惆怅惜花人不见,歌一阕,泪千行。
《清明日狸渡道中》[宋]范成大
洒洒沾巾雨,披披侧帽风。花燃山色里,柳卧水声中。
石马立当道,纸鸢鸣半空。墦间人散後,乌鸟正西东。
《郊行即事》[宋]程颢
芳原绿野恣行时,春入遥山碧四围。兴逐乱红穿柳巷,困临流水坐苔矶。
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飞。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作探究 写文章
统编必修下册第三单元
《送陈秀才归沙上看墓》[明]高启
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风雨梨花寒食后,几家坟上子孙来。
《破阵子·春景》[宋]晏殊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寒食》[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作探究 写文章
统编必修下册第三单元
清明节
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冬至后的108天。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
寒食节
上巳节
我国古代传统节日
作探究 写文章
统编必修下册第三单元
寒食节
清明节前一二日。是日禁烟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
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
寒食节是汉族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
作探究 写文章
统编必修下册第三单元
据史籍记载: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躲避祸乱而流亡他国长达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终追随左右、不离不弃;甚至“割股啖君”。重耳励精图治,成为一代名君“晋文公”。但介子推不求利禄,与母亲归隐绵山,晋文公为了迫其出山相见而下令放火烧山,介子推坚决不出山、最终被火焚而死。晋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将其葬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但从《左传》《史记》等史书上看,虽有介子推不言禄而隐绵山的记载,但并无被烧死一说。
寒食节起源
作探究 写文章
统编必修下册第三单元
上巳(sì)节,俗称三月三、三月节、三日节、小清明、女儿节,在汉代以前定为三月上旬的巳日,后来固定在夏历三月初三。
上巳节是古代举行“祓除畔浴”活动中最重要的节日,人们结伴去水边沐浴,称为“祓禊(fú xì,临河洗浴,以祈福消灾)”,此后又增加了祭祀宴饮、曲水流觞、郊外游春等内容。
作探究 写文章
统编必修下册第三单元
这两大传统礼俗主题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
如今,寒食节与上巳节已渐渐退出历史舞台,清明节一跃而上,成为包含着两个节日寓意与习俗的一大节日。
2008年,“清明节”正式成为中国法定节假日,放假一天。
扫墓祭祖
踏青郊游
清明节的两大礼俗主题
作探究 写文章
统编必修下册第三单元
作探究 写文章
统编必修下册第三单元
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盛大的祭祖大节,属于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清明节凝聚着民族精神,传承了中华文明的祭祀文化,抒发人们尊祖敬宗、继志述事的道德情怀。
清明节
一般是在公历4月5号前后,节期很长,有10日前8日后及10日前10日后两种说法,这近20天内均属清明节。
作探究 写文章
统编必修下册第三单元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扫墓祭祖
作探究 写文章
统编必修下册第三单元
清明节扫墓并不是从古就有的习俗,
那么这一习俗是从哪朝哪代开始盛行的呢?
▲上古“不封不树,葬之中野”(既没有聚土为堆,也不种植树木以为标志,埋葬在荒野中),无墓可扫;
▲商周时代“墓而不坟”,即只埋葬而不立坟,自然也无坟可添;
▲汉代皇室虽建立了陵园,每年都要举行祭祀活动,但时间不一定在清明,民间也没有普及;
▲至隋唐,清明墓祭才形成俗例,见之官方文书。《旧唐书》载,开元二十年敕云:“寒食上坟,《礼经》无文。近代相传,浸以成俗。士庶有不合庙享,何以用展孝思?宜许上墓,同拜扫礼。仍编入五礼,永为恒式。”《梦粱录》说:“清明日,官员士庶俱出郊省坟。”以至出现了“纸灰化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的现象。
由此可知,清明扫墓的习俗是唐宋之后逐渐形成的。
清明节
统编版必修下册第三单元学习任务
依《唐六典》规定,是500里5年给一次拜扫假15天,并除去往来路程所占天数。这项规定距今已经1200多年,说明从那时起清明开始具有某种国家法定节日的色彩。
唐代墓祭风俗传至宋元时期,《东京梦华录》说从寒食到清明三日,人们皆出城上坟,尤以一百零五日最盛。
扫墓祭祖
作探究 写文章
统编必修下册第三单元
踏青郊游
春游、踏青是流传至今的清明节俗。
《荆楚岁时记》记载,南朝楚地已有寒食春游的行为,是寒食、清明春游的先驱,其含义是迎新。
明嘉靖《河间府志》也有清明
日踏青、挑菜的记载。
元稹《寒食日》
今年寒食好风流,此日一家同出游。
碧水青山无限思,莫将心道是通州。
作探究 写文章
统编必修下册第三单元
清明节除了踏春,还有荡秋千、打马球、蹴鞠、施钩、斗鸡、雕画鸡蛋、斗鸡卵、插柳等等活动。相传这是因为寒食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伤身,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锻炼身体。
荡秋千
寒食作秋千之戏唐代盛行。
《开元天宝遗事》记载:每到寒食、清明之时,宫中树起千架,妃嫔宫女坐之凌空悠荡,裙衣飘扬,若仙女自天而降,唐玄宗高兴地称之为半仙之戏,长安市民纷纷仿效,风靡一时。
韦庄《丙辰幸鄜州遇寒食城外醉吟》
满街杨柳绿丝烟,画出清明三月天。好是隔帘花树动,女郎撩乱送秋千。
作探究 写文章
统编必修下册第三单元
打球运动
打球
踢球(蹴鞠)
骑驴“小打”
步打(徒步持杖打球)
白打(个人独踢/多人互踢)
骑马“大打”
抛接彩球
唐人仲无颇《气球赋》:
寒食景妍,交争竞逐,驰突喧阗,或略地以丸走,乍临空以月圆。
王建《宫词》
殿前铺设两边楼,寒食宫人步打球。一半走来争跪拜,上棚先谢得头筹。
打球运动,盛于唐代,保留到南宋时代。寒食蹴鞠,同样具有祈求丰穰的含义。
作探究 写文章
统编必修下册第三单元
施钩
用吸水绳子做成轻巧相连的缆索,长达几里,鸣鼓为号,两端紧绷。
施钩之戏即拔河活动,兴起于楚地,寒食节传入楚地后成为该节游戏。
寒食拔河在唐以后很少见到,
由此可见,拔河活动脱离了寒食、清明。
——施钩之戏是祈求丰收的活动
《隋书·地理志下》:南阳、襄阳有牵钩戏,俗言以此厌胜,用致丰穰。
唐玄宗《观拔河俗戏》诗序:此戏必致年丰,故命北军以求岁稔。
作探究 写文章
统编必修下册第三单元
斗鸡
斗鸡之俗起源很早,西周已有;到南朝,斗鸡与寒食的结合;至唐代,寒食、清明时节斗鸡盛行。
杜淹《咏寒食斗鸡应秦王教》
雕画鸡蛋
骆宾王有《镂鸡子》
雕刻鸡蛋然后染上颜色,辗转相送,也有放在菜盘和祭器里的。
《荆楚岁时记》注引董仲舒看法,认为鸡蛋类似人的心脏,因此斗卵就是斗心、斗智等。
斗鸡卵
竞胜负→丰穰祈念的形式→实质是一种生殖崇拜的隐喻
作探究 写文章
统编必修下册第三单元
白居易《和春深二十首》之十六
何处春深好,春深寒食家。
玲珑镂鸡子,宛转彩球花。
碧草追游骑,红尘拜扫车。
秋千细腰女,摇曳逐风斜。
唐 韦庄《长安清明》
蚤是伤春梦雨天,可堪芳草更芊芊。
内官初赐清明火,上相闲分白打钱。
紫陌乱嘶红叱拨,绿杨高映画秋千。
游人记得承平事,暗喜风光似昔年。
作探究 写文章
统编必修下册第三单元
插柳与簪柳
民谚:“清明不插柳,红颜变皓首。”
“清明不戴柳,死后变黄狗。”
清 杨韫华《山塘棹歌·插柳枝》
清明一霎又今朝,听得沿街卖柳条。相约比邻诸姊妹,一枝斜插绿云翘。
▲插柳的风俗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
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
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
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荫。
作探究 写文章
统编必修下册第三单元
▲柳枝有灵性,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具有避邪的作用,所以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装饰物。
▲此俗是为了纪念介子推。传说,当年晋文公和群臣徒步登山祭拜介子推时,发现当年被烧毁的那棵老柳树居然死而复生。晋文公当下便将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并且当场折下几枝柳条戴在头上,以示怀念之情。清明插柳成为纪念介子推的一种象征。
作探究 写文章
统编必修下册第三单元
晚唐诗人温庭筠《清明日》
清娥画扇中,春树郁金红。
出犯繁花露,归穿弱柳风。
马骄偏避幰(xiǎn),鸡骇乍开笼。
柘弹何人发,黄鹂隔故宫。
温庭筠此诗短短40个字,充满诗情画意,画面丰富多彩,写尽人们在清明节外出踏青的喜悦心情。在历代一百余首清明诗中一枝独秀。
作探究 写文章
统编必修下册第三单元
青团在各地有不同的叫法。上海、宁波叫青团,苏州叫青团子,杭州叫青团子或清明团子,南京称清明团或春团,温州叫清明饼儿,金华叫清明果儿(月牙形的叫清明饺儿)。
清明时节有吃青团的风俗习惯
青团又称清明饼,清明包艾叶粑粑,艾滋清明科,清明团子等。
用艾草的汁拌进糯米粉里,再包上豆沙、枣泥等馅料,用芦叶垫底放到蒸笼内,蒸熟出笼的青团色泽鲜绿,香气扑鼻。现在做青团,有的采用浆麦草,有的采用青艾汁,也有用其他绿叶蔬菜汁和糯米粉捣制,馅的品种有甜有咸。青团作为祭祀的功能日益淡化,而更多被人用来当做春游小吃。
作探究 写文章
统编必修下册第三单元
▲清明节这天,还要办社酒。同一宗祠的人家在一起聚餐。没有宗祠的人家,一般同一高祖下各房子孙们在一起聚餐。社酒的菜肴,荤以鱼肉为主,素以豆腐青菜为主,酒以家酿甜白酒为主。
▲在浙江湖州,清明节家家裹粽子,可作上坟的祭品,也可做踏青带的干粮。俗话说:“清明粽子稳牢牢。
作探究 写文章
统编必修下册第三单元
▲浙江桐乡河山镇有“清明大似年”的说法,清明夜重视全家团圆吃晚餐,饭桌上少不了这样几个传统菜:炒螺蛳、糯米嵌藕、发芽豆、马兰头等。这几样菜都跟养蚕有关。
▲清明前后,螺蛳肥壮。俗话说:“清明螺,赛只鹅。”农家有清明吃螺蛳的习惯,这天用针挑出螺蛳肉烹食,叫“挑青”。吃后将螺蛳壳扔到房顶上,据说屋瓦上发出的滚动声能吓跑老鼠,有利于清明后的养蚕。
作探究 写文章
统编必修下册第三单元
东汉崔寔(shí)《四民月令》说:清明节,命蚕妾治蚕室,涂隙穴,具槌、持箔、笼。
唐末五代韩鄂《四时纂要》也记载:清明之日,修蚕具蚕室,宜蚕。可见汉以来人们认为清明是预祝蚕室的吉时。
直到明清时期,暖蚕种、祀蚕姑仍是清明的农桑习俗。
崇祯浙江《乌程县志》就说:其日农夫浸谷种,晚则育蚕之家设祭以禳白虎,门前用石灰画弯弓之状,盖却蚕祟也。
嘉靖安徽《石埭dài县志》则有妇女制米茧祀蚕姑以祈蚕之俗。
供奉蚕神,准备养蚕
作探究 写文章
统编必修下册第三单元
世界上还有哪些国家过清明节
是世界上少数几个与中国一样使用农历的国家之一,清明节是越南民间祭扫先人墓和踏青的日子。祭扫者修理坟墓,清除坟墓上的杂草,焚香烧纸,有些还献上鲜花,有许多地方还有扫墓时燃放爆竹的习俗。在越南,清明节又称为汤团节。由于清明节与寒食节的时间接近,越南把二者结合起来,统一在农历三月初三这天吃凉食,比如汤圆、汤团。
越南
这个国家的文化基本上是来自中国的。日本的清明节叫做盂兰节,一共持续7天,他们会在这时扫墓祭祀,还会在门口摆放火盆,来迎接祖先。房子也会挂上灯笼用来指引祖先回家的路。在最后一天的时候会将贡品放到河里,送祖先离开。并且他们也有跳舞和汤秋千等习俗。
日本
作探究 写文章
统编必修下册第三单元
韩国人也有过清明的民俗。韩国的清明节是公历4月5日。不过清明不是韩国的法定节日。韩国人喜欢用鲜花祭祖,在扫墓时,会放上鲜花以示对故人的怀念。清明节为自己的祖先或者逝去的亲人重新整修坟墓是重要的一个环节,家人一起去墓地清除杂草,并在墓前郑重地摆上酒、水果、年糕等祭品,跪下叩拜或者行礼祭拜。
韩国
墨西哥
墨西哥的亡灵节分为两天,每年的11月1日是“幼灵节”,祭奠死去的孩子,11月2日是“成灵节”,祭奠死去的成人。每到此时,墨西哥人会在家里摆好祭坛,祭坛上放满鲜花、糖果、装饰物等,欢迎去世的亲人回家,或在墓地摆好宴席,放音乐,彻夜守候庆祝。
作探究 写文章
统编必修下册第三单元
每年的11月2日对波兰人来说是一个缅怀逝者的传统节日,被称作亡人节,它紧接着11月1日的万圣节。而如今在波兰,对死者祭奠活动则主要集中在11月1日,除了扫墓,波兰人还会去做弥撒,为死者祈祷。
波兰
叙利亚
每年夏初的5月6日是叙利亚政府规定的法定节日,也称之为“烈士节”。这一天,全国各地都要举行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向死难的烈士纪念碑敬献花圈,为烈士扫墓,慰问烈士家属。
菲律宾
菲律宾人通常会在每年秋天的万圣节和万灵节为逝去的亲人扫墓,他们会在墓地搭起帐篷过夜,并举行各种娱乐活动,在欢乐的气氛中缅怀亲人。
作探究 写文章
统编必修下册第三单元
清明节,能互致问候吗?
●有观点认为“不可以”。清明节的主要活动是祭祖、扫墓,庄重而肃穆。同时,祭祖、扫墓与死亡、鬼神有关,“快乐”这种态度是不可取的。
●北京民俗学会秘书长高巍认为说“清明节快乐”是可以的。清明节是春季最重要的节日,主题内容十分丰富。清明节的主题不只是扫墓,更重要的是把扫墓和踏青相结合。当我们去祝福快乐的时候,恰恰也代表着我们有战胜悲伤、困难的勇气,这也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
作探究 写文章
统编必修下册第三单元
作探究 写文章
统编必修下册第三单元
谢谢
观看
统编版必修下册
第三单元学习任务
作探究 写文章
统编必修下册第三单元
请从下列三个作文题中任选一个,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题一:你有机会参加所在高中组织的一次国际“姊妹学校”友好交流互访活动,交流活动中有一个环节是相互介绍各自国家的传统节日。请你拟写一篇发言稿,向外国小伙伴介绍中国的清明节,帮助外国小伙伴更好地了解中国。
作探究 写文章
统编必修下册第三单元
题二: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人的传统观念越来越淡薄。比如,不少年轻人对传统节日之一的清明节的内涵了解不多,也有不少人认为这些习俗都是繁文缛节。还有家长从不让孩子参加清明节的相关活动,认为过不过清明节不重要,不耽误孩子学习最重要。为了弘扬和传承传统文化,在清明节来临之际,校团委、学生会组织各班开展以“清明节”为主题的班会活动。请你拟写一篇发言稿,向同学们介绍清明节,让同学们对这一传统节日有更深入的了解。
作探究 写文章
统编必修下册第三单元
题三:你有机会参加“模拟政协”活动,请拟一份“关于清明节举行国家公祭”的提案。
作文评分要求 分值
对说明对象的认知较为全面准确 40
说明顺序合理,能运用多种说明方法 40
观点有启发性或语言表达有感染力 20
总分值 100
谢谢
观看
统编版必修下册第三单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