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8张PPT)
新课导入: 亚洲的六大地理区域划分
1
亚洲是世界七大洲之一,是七大洲当中面积最大的大洲。亚洲的总面积达4457万平方千米,约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30%,如此之大的面积,注定亚洲各地区的国家和人们由于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而区域内有具有很强的相似性。亚洲一般可以划分为六大地理区域,包括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中亚和北亚。
2
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中古时期亚洲地区的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认识这一时期亚洲的多元面貌。
中外历史纲要(下)
中古时期的亚洲目 录一、西亚:——阿拉伯和奥斯曼帝国二、南亚:——笈多帝国与德里苏丹三、东亚:——日出之国与朝鲜半岛中古时期的亚洲一、西亚:——阿拉伯和奥斯曼帝国西亚:阿拉伯和奥斯曼帝国(一)阿拉伯帝国1.建立过程:7C初--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622年--穆罕穆德迁居麦地那,建立政权(政教合一)632年--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7世纪--开始对外侵略扩张中叶8世纪--建立起跨欧亚非三中叶洲的阿拉伯帝国。阿拉伯人一手拿古兰经,一手执剑,向外扩张,到8世纪中期,阿拉伯国家成为横跨亚、非、欧的洲际大帝国。——比鲁尼伊斯兰教创立和传播的过程就是阿拉伯国家建立、扩张的过程。 阿拉伯国家,又称阿拉伯世界,是指以阿拉伯人为主要族群的国家,他们有统一的语言阿拉伯语,也有着相似的文化和风俗习惯,绝大部分阿拉伯人信奉伊斯兰教。
阿拉伯国家共包含22个国家,总面积1313万平方千米,总人口40645万(2016年)。阿拉伯国家包括阿尔及利亚、巴林、埃及、伊拉克、约旦、科威特、阿曼、巴勒斯坦、卡塔尔国、沙特阿拉伯、索马里、苏丹、突尼斯、阿联酋、也门、叙利亚等。
穆罕默德(约570-632)
穆罕默德出生于麦加城,12岁随叔父的商队来往于巴勒斯坦和叙利亚,见多识广,25岁与麦加富孀结婚。此后,他潜心思考社会与人生问题,创立了伊斯兰教。“伊斯兰”意为“顺从”,即顺从和信仰真主阿拉;信奉伊斯兰教的人称为“穆斯林”。伊斯兰教的经典是《古兰经》。
西亚:阿拉伯和奥斯曼帝国
6
(1)政治:
形成了以哈里发为中心的政教合一的专制集权的统治体系。
(一)阿拉伯帝国
2.统治概况:
①最高统治者哈里发掌握政治、军事和宗教大权;
②下设官僚机构辅助,重要的是宰相、枢密院和财政部等,以掌管财政和税务的部门最为重要。
阿拉伯帝国
7
①帝国经济繁荣,手工业、商业得到较快发展;
②阿拉伯商人成为连接欧亚非三洲贸易的桥梁,阿拉伯商人的活动范围东到中国,西到西欧,南到非洲的广大地区;
③境内城市繁多,都城巴格达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
材料2:帝国农作物种类繁多,产量也很高,叙利亚和大马士革地区、美索不达米亚南部、波斯湾东岸以及阿姆河流域,是当时帝国著名的四大谷仓;在手工业上,采矿、金属加工、纺织、制陶等部门都十分兴旺。如大马士革的锦缎、布哈拉的毛毯、叙利亚玻璃,都享誉很高……国内外贸易也相当繁荣,阿拉伯商人在东到中国、西到西欧、南至非洲的广大地区从事陆上和海洋贸易。
——孟广林 《世界中世纪史》
(2)经济:
(一)阿拉伯帝国
2.统治概况:
阿拉伯人商业活动示意图
巴格达城的码头,有好几英里长,那里停泊着数百艘各式各样的船只,有战舰和游艇,也有中国大船……市场上有从中国运来的瓷器、丝 绸和麝香;从印度和马来群岛运来的香料、矿物和染料;从中亚细亚突 厥人的地区运来的红宝石、青金石、织造品和奴隶;从斯堪的纳维亚和 俄罗斯运来的蜂蜜、黄蜡、毛皮和白奴;从非洲东部运来的象牙、金粉和黑奴。
——《阿拉伯通史》
结合上面的地图和材料,说说阿拉伯帝国在沟通世界贸易中的作用,并予以说明。
西亚:阿拉伯和奥斯曼帝国
巴格达城本身繁华;
贸易范围是当时所知世界的极限;
贸易深入人们日常生活;广泛实行奴隶制。
8
(一)阿拉伯帝国西亚:阿拉伯和奥斯曼帝国(2)文化:①表现:1.文化的吸收与融合:阿拉伯人吸收了被征服地区的文化。广泛翻译古代波斯、印度、希腊和罗马的文献,融合东西方文化,在文学、艺术、科学和思想等领域取得重要成就。2.文化交流与传播阿拉伯商人和旅行家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中国的造纸术、印度的数学等先后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徐进了西欧文化的发展。非常繁荣阿拉伯数字
阿拉伯医学
阿拉伯人发明的机械
伊德里斯绘制的世界地图的复制本
西亚:阿拉伯和奥斯曼帝国
(一)阿拉伯帝国
9
西亚:阿拉伯和奥斯曼帝国
830年,哈里发在巴格达设立“智慧宫”,集科学院、图书馆、翻译馆于一体。为延揽翻译人才,哈里发以黄金支付稿酬,其重量与译著重量相等。于是,大量的希腊、波斯、印度的典籍被译为阿拉伯文。
——齐世荣 《世界历史》
(一)阿拉伯帝国
阿拉伯文学
阿拉伯商人
10
该作讲述古代阿拉伯地区有一位国王叫山鲁亚尔,他生性残暴嫉妒,因王后行为不端,将其杀死,此后每日娶一少女,翌日晨即杀掉,以示报复。宫相维齐尔的女儿山鲁佐德为拯救无辜的女子,自愿嫁给国王。山鲁佐德用讲述故事方法吸引国王,每夜讲到最精彩处,天刚好亮了,使国王因爱听故事而不忍杀她,允许她下一夜继续讲。她的故事一直讲了一千零一夜,国王终于被感动,与她白首偕老。因其内容丰富,规模宏大,故被高尔基誉为世界民间文学史上“最壮丽的一座纪念碑”
造纸术:杜环在游历撒马尔罕时,看到来自唐朝怛罗斯战役的战俘,开设了造纸作坊,造纸术因而传到了大马士革、开罗等城市。
火药:早在八、九世纪时,和医药、炼丹术的知识一起,硝也由中国传到阿拉伯。当时的阿拉伯人称它为“中国雪” 。
从7世纪以来,一些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波斯人,通过海陆两路来到我国,长期居住下来,与当地汉族和迁居而来的西域人、蒙古人等互通婚姻,逐渐融合,在中国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古兰经》
麦加大清真寺
阿拉伯数字
西亚:阿拉伯和奥斯曼帝国
(3)文化:
(一)阿拉伯帝国
2.统治概况:
11
② 繁荣原因:
阿拉伯帝国文化繁荣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提示:
(1)阿拉伯帝国农业、工商业、城市的发展和繁荣为其文化繁荣提供了物质基础。
(2)阿拉伯人吸收了被征服地区的文化,自身文化具有包容性。他们广泛翻译古代波斯、印度、希腊和罗马的文献,印度、希腊和罗马的文献,吸收其文化精髓并加以融合创新。
(3)阿拉伯帝国地处东西交通要道,对东西方文化广泛吸收借鉴。阿拉伯帝国与唐宋时期的中国、拜占庭帝国以及中古印度等文化昌盛地区有着广泛交流。
[知识拓展]1、阿拉伯文化的特点和阿拉伯帝国的历史地位
(1)特点:开放性;包容性;多元性(继承吸收,兼收并蓄,交流发展,开拓创新)。
(2)历史地位:
①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中国的造纸术、印度的数字先后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促进了西欧文化的发展。
②阿拉伯帝国各族人民,不仅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复兴与发展,并且在东西方文化交流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阿拉伯人无愧“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伟大使者”的美誉。
西亚:阿拉伯和奥斯曼帝国
12
(二)奥斯曼帝国
1.建立过程:
(1)13C以前:奥斯曼土耳其人原本是西突厥人的一支,信仰伊斯兰教,因蒙古西征而西迁到小亚细亚。
(2)13C:不断攻击拜占庭帝国(东罗马帝国),征服了小亚细亚。
(3)14C中期:征服了巴尔干和东南欧部分地区。
(4)1453年:灭拜占庭帝国,定都伊斯坦布尔,建立奥斯曼帝国。
(5)16世纪后期:奥斯曼帝国建立起地跨亚
欧非三洲的大帝国。
西亚:阿拉伯和奥斯曼帝国
(1)政治:
(二)奥斯曼帝国
2.统治概况:
11
苏丹专制;政教合一。
苏丹指一个在伊斯兰教历史上一个类似总督的官职,它是阿拉伯语中的一个尊称,最初是阿拉伯语中的抽象名词“力量”、“治权”、“裁决权”,后来变为权力、统治。最后,它变为伊斯兰国家世俗君主的称号,被这种苏丹统治的地方,号称苏丹国。
由于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的哈里发常将这个头衔授给帝国境内的地区性王朝的统治者,此后苏丹作为穆斯林国家统治者的称号就成为定制了。
奥斯曼帝国的兴起奥斯曼帝国的统一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首都伊斯坦布尔成为宗教和文化中心。小亚细亚和巴尔干地区都出现了一些新的手工业门类,如棉纺织业。但奥斯曼帝国利用对东西商路的控制权,垄断东西方贸易,对过往商品征收重税,由亚洲输往欧洲的重要产品如香料、丝绸等价格上涨,迫使欧洲国家寻求绕过地中海的新航路。①15—16 世纪,帝国一度经济繁荣,首都伊斯坦布尔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心。②帝国控制了连接亚欧的商路,对过往商品征收重税,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受到一定影响。西欧航海家开辟新航路的重要动力。伊斯坦布尔(2)经济:(二)奥斯曼帝国2.统治概况:延续贸易中转站地位,控制东西方商路。(东西方商路的阻断者。)地理位置:东西方文明交汇处
1. 经济上:延续贸易中转站地位,控制东西方商路。
(后世影响:其对旧商路的垄断及征收重税的政策,是西欧航海家开辟新航路的重要动力。)
2.文化上,继承了东正教文化与伊斯兰文化,东西文明得以统合
地理位置:东西方文明交汇处
材料一 奥斯曼帝国发展的过程中,对外出口山羊毛、皮革制品和兽皮,还有地毯……矿产品也是奥斯曼帝国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品之一......铅被出口到西方和埃及;铜也被卖给热那亚人......在出口金属的同时,奥斯曼帝国也进口金属,如铁和锡,这些都是用于铸造火炮必须的金属。
---张楚乔《奥斯曼帝国崛起研究——从文明交往角度探析》
材料二 奥斯曼帝国位处东西文明交汇处,并掌握东西文明的陆上交通线达6个世纪之久。 ----宋保军《奥斯曼帝国与16世纪中期旧商路的贸易复兴 》
P23学习聚焦:奥斯曼土耳其人灭亡拜占庭帝国,对东西方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影响。
西亚:阿拉伯和奥斯曼帝国(二)奥斯曼帝国
国家 阿拉伯帝国
范围 8世纪中期
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宗教 创立伊斯兰教
最高统治者 哈里发
城市 都城巴格达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
世界贸易 推动了东西方之间陆上和海上贸易
奥斯曼帝国
16世纪后期
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信奉伊斯兰教
苏丹(宗教领袖+国家和军队的主宰+全国土地的最高所有者)
首都伊斯坦布尔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心
控制了连接亚欧的商路,对过往商品征收重税,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受到一定影响
中古时期的亚洲二、南亚:——笈多帝国与德里苏丹南亚:笈多帝国与德里苏丹4 世纪初,恒河中游兴起的笈多帝国经过多年征战,几乎征服了北印度。(1)政治:政局稳定,但国王直接控制的地区主要为恒河中下游,其余大部分地区仍保留原来的藩王,政令不够统一,仍处于分裂。(2)经济:经济繁荣;(3)宗教:由婆罗门教演变而来的印度教得到统治阶级支持,逐渐发展为印度的主要宗教。(一)笈多帝国(320---540)1.建立过程:2.统治概况:南亚:笈多帝国与德里苏丹(二)德里苏丹国(1206---1526)11 世纪,突厥人入侵印度地区。13 世纪初,突厥人在印度建立德里苏丹国家。以伊斯兰教为国教。(1)中央:苏丹专制最高统治者称苏丹,握有最高行政、立法、司法和军事权力。(3)地方:行省制度制度地方划分为行省,行省总督由苏丹任命,重要职位由穆斯林担任。1.建立过程:2.统治概况:中古时期的亚洲三、东亚:——日出之国与朝鲜半岛东亚:日出之国及朝鲜半岛(一)日本1.发展历程:(1)秦汉移民带去冶铁和水稻技术推动日本社会的发展;(2)公元1-2世纪,日本有100多个小国。(3)公元5世纪,本州中部兴起的大和政权统一了日本。(4)646年:大化改新,逐渐起建立中央集权制国家;(5)10C:中央集权体制开始瓦解;(6)12C末:武士集团首领源赖朝在镰仓建立幕府;(7)17C:德川幕府实行锁国政策。东亚:日出之国及朝鲜半岛(1)背景:①政治:10世纪日本中央集权体制逐渐瓦解,形成庄园,豢养武士;②经济:庄园制经济的形成与发展(随着新土地的开垦,贵族、寺院和神社广占土地,形成庄园);③社会结构:武士集团的形成(庄园领主为保护财产豢养武士);(2)形成:12 世纪末(1192年),武士集团首领源赖朝在镰仓建立幕府,并从朝廷获得了镇压叛乱、征收赋税等权力,日本进入幕府政治时期。12世纪晚期,源氏武士集团击败平氏武士集团,源氏首领源赖朝获得“征夷大将军”称号,设幕府于镰仓。镰仓幕府拥有独立于朝廷的政治、军事权力,日本由此进入长达近700年的幕府统治时期。幕府本指将领军帐,后演变成一种特有国情的政治体制。用法始于镰仓幕府建立。大化改新百余年后,土地私有与土地兼并盛行。贵族、豪门、寺院大量购买、兼并土地,建立庄园。大庄园享有“不输不入”的特权,既不向国家纳税,也不准地方官吏进入庄园,干涉庄园事务。(一)日本2.幕府统治的形成:
幕府政治(12世纪末至19世纪中叶)
中央集权体制瓦解,形成庄园,豢养武士
10世纪
12世纪末
镰仓建立幕府,
幕府统治开始
17世纪
德川幕府实行锁国政策
(一)日本
日本武士形象
幕府政治(12世纪末至19世纪中叶)
封建庄园经济的形成:生产力发展,土地私有、兼并盛行
大庄园主
中小庄园主
农民
“寄进”
“不输不入”特权
投靠
“豢养武士”
“豢养武士”
10世纪武士集团形成
庄园经济为基础
独立性较大
地方容易割据
3. 幕府统治的形成:
特点:
天皇为首的朝廷只保有名义上中央政府称号,将军为首的幕府掌握实权;
武士与将军结成主从关系,成为将军的家臣;
将军赐予武士官职和俸禄,武士对将军宣誓效忠、承担纳贡、兵役等义务。
(2)幕府政治(12世纪末至19世纪中叶)
(傀儡)
(实权)
(拥有封地)
吸收儒家文化
武士道精神
东亚:日出之国及朝鲜半岛(3)特点:①天皇为首的朝廷只保有名义上中央政府称号,实权由将军为首的幕府掌握;②武士与将军结成主从关系,成为将军的家臣;③将军赐予武士官职和俸禄,武士对将军宣誓效忠、承担纳贡、兵役等义务。(4)结局:17世纪的德川幕府是日本最后一届幕府统治,为了维护统治,德川幕府曾效仿中国实行锁国体制,虽然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日本的国家安全,但最终严重影响了日本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一)日本3.幕府统治的形成:日本历史的发展受到中国的影响,又有其自身的特点。 “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常须达。”
——《日本书纪》
《源氏物语》是日本的一部古典文学名著,对于日本文学的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被誉为日本古典文学的高峰,在日本开启了“物哀”的时代。被认为是日本的《红楼梦》。引用白居易的诗句90余处。
唐代服饰与日本服饰
中古时期的朝鲜1.政权并立:4世纪,朝鲜半岛,高句丽、百济、新罗三个政权并立;2.新罗统一:7世纪末,新罗统一朝鲜半岛,效仿中国建立中央集权国家;3.高丽王朝:10世纪初,新罗人王建建立高丽王朝,效仿唐制,政治上,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地方划分为十道,实行科举考试选拔官员;经济上推行土地国有;文化上,传播中国儒家经典和词章之学。(二)朝鲜唐代服饰与日本服饰唐代斗茶与日本茶道日本传统文化无处不洋溢着浓郁的中华文化气息,文字、书法、服饰、钱币、建筑、茶道、音乐东亚:日出之国及朝鲜半岛(一)日本唐代长安城与日本奈良城被誉为日本《红楼梦》的《源氏物语》《源氏物语》是日本的一部古典文学名著,对于日本文学的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被誉为日本古典文学的高峰,在日本开启了“物哀”的时代。被认为是日本的《红楼梦》。引用白居易的诗句90余处。东亚:日出之国及朝鲜半岛日本传统文化无处不洋溢着浓郁的中华文化气息,文字、书法、服饰、钱币、建筑、茶道、音乐(一)日本 大化改新百余年后,土地私有与土地兼并盛行。贵族、豪门、寺院大量购买、兼并土地,建立庄园。中央对地方逐渐丧失了控制能力,社会局势动荡。
地方豪强为了保护自己的庄园,把自己家族和仆从中的青壮男子武装起来,组成一种血缘关系和主从制相结合的军事集团,成员称为“武士”。
日本武士
日本武士形象
中古时期的朝鲜1.政权并立:4世纪,朝鲜半岛,高句丽、百济、新罗三个政权并立;2.新罗统一:7世纪末,新罗统一朝鲜半岛,效仿中国建立中央集权国家;660年,武烈王联合唐朝灭亡百济。663年,唐朝在新罗设立了鸡林州都督府,以新罗王为“鸡林州都督”,世代承袭。668年,文武王联合唐朝灭亡高句丽。670年-676年唐朝新罗战争后,新罗占领百济故地和原高句丽部分领土。新罗统一朝鲜半岛大同江以南地区,定都庆州,效仿唐朝的国家制度进行统治。3.高丽王朝:10世纪初,新罗人王建建立高丽王朝,效仿唐制,政治上,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地方划分为十道,实行科举考试选拔官员;经济上推行土地国有;文化上,传播中国儒家经典和词章之学。(二)朝鲜中古时期的朝鲜4.朝鲜建国:14世纪末,高丽大将李成桂自立为王,迁都汉城,改国号朝鲜。5.抗日侵略:历史上,中朝两国关系密切,日16C末本丰臣秀吉派20万大军侵略朝鲜。朝鲜请求中国支援,明朝派军队赴朝鲜作战。明朝大将邓子龙、朝鲜大将李舜臣在战斗中壮烈牺牲。经过7年的艰苦战斗,中朝军民取得了抗击日本侵略的胜利,维护了朝鲜的独立和统一。朝鲜王朝开国君主——李成桂(二)朝鲜阅读材料并根据教材P25说明古代朝鲜是如何借鉴中国文化的。材料:古代朝鲜文化打上了中国文化影响深刻的烙印,如提倡儒学,实行科举制,派贵族子弟到唐朝留学,培养国王所需要的各种人才;另外,中国的汉字、汉文和儒家思想早就传入朝鲜,新罗统一朝鲜后与唐朝密切交往,注重借鉴中国文化来发展本国文化,如朝鲜的文字、史学等,同时朝鲜人民又推陈出新,在借鉴中国胶泥活字印刷的基础上,发明铜活字印刷,这是世界上最早的金属活字。-----孟广林《世界中世纪史》学习儒学、汉字等汉文化;推行科举制;来华留学;借鉴与发展本国相结合,推陈出新。中古时期的朝鲜(二)朝鲜1、亚洲地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国家 地区 阿拉伯帝国(地跨欧亚非) 奥斯曼帝国 (地跨欧亚非) 笈多帝国 德里苏丹国 (南亚,北印度) 日本 (东亚) 朝鲜
(东亚)
民族 阿拉伯民族 民族复杂
宗教 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 印度教、伊斯兰教
社会 政治:最高统治者为哈里发。 经济:工商业发达,商贸繁荣,沟通欧亚非 文化:文化融合,文化繁荣。多元、开放、包容。 政治:最高统治者为苏丹,政教合一。 经济:控制东西方商路,影响东西方贸易,客观上推动了新航路的开辟。 文化:兼收并蓄,多元开放, 政治:德里苏丹国的最高统治者为苏丹,实行中央集权。重要职务由穆斯林担任。 文化:笈多帝国以印度教为主。德里苏丹国以伊斯兰教为国教。整体上宗教多样。 政治:7世纪仿照隋唐进行大化改新建立起中央集权国家。12世纪末建立幕府统治。文化:受到中华文化和儒家文化的深远影响。 政治:7世纪末新罗统一朝鲜半岛建立中央集权的高丽王朝。之后引入科举制。14世纪,李成桂建立朝鲜。文化:儒家色彩浓厚。
中古时期的亚洲
阿拉伯帝国
南亚与东亚
的国家
奥斯曼帝国的兴起
中古印度
中古时期的日本
中古时期的朝鲜
笈多帝国
德里苏丹国
政教合一
沟通东西
多种宗教
中央集权
文明扩展联系趋紧
文化多元各具特色
小 结
中古时期的亚洲
课堂小结及升华
文明的多样性
1、奥斯曼帝国苏莱曼一世(1494- 1566 年)确定了授给封建骑兵的领地上的基督徒农民应缴纳的税项,税额比有些欧洲基督教国家低。这一措施的直接影响是( )
A.建立了封君封臣的体制
B.为征伐拜占庭提供了兵源
C.授予了农民土地所有权
D.有助于缓和宗教间的矛盾
D
中古时期的欧洲谢谢聆听!THANK YOU FORWATCH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