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北京的春节》第三课时(优课)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北京的春节》第三课时(优课)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07 10:18: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北京的春节》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统编教材义务教育教科书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 1 课《北京的春节》
【文本解读】
《北京的春节》 是统编教材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的首篇。本组课文以“中华 民风民俗”为专题编写。正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泱泱中华,不同 地域的人们在过中国人最重视的传统节日——春节时有着不同的习俗。《北京的 春节》 介绍了北京人过春节的传统习俗,是老舍先生的名篇。本文贯以俗白、京 味的语言风格,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有声有色、有滋有味的民风民俗画卷, 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
《北京的春节》 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结构全文,从腊月初八 准备开始写到正月十九春节结束,介绍了多种北京当地的过春节的风俗,如: 熬 腊八粥、泡腊八蒜、孩子们买杂拌儿、放鞭炮、守岁、逛庙会、看花灯等,内容 很多,但因详略得当,语言幽默,情趣盎然,使人喜闻乐见。
【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已具有相当的预习能力,基本能完成识字、通读课文、理解生词、 对文章的大致把握等内容。学生熟悉的区分详略的方法是按篇章长短来区分的, 而对从内容着手区分详略的方法还比较陌生,为何要分详略写,这样做有什么好 处也缺乏了解。
【教学目标】
1.会写“醋”等 15 个生字,会写“自傲”等 20 个词语。
2.了解课文的表达顺序,把握其详略及表达效果。学习作者抓住有特色的民 俗活动进行细致描写的方法。
3.体会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感受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 4.联系生活实际和阅读体验,感受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春节习俗。
【教学重、难点】
了解课文的表达顺序,把握其详略及表达效果。学习作者抓住有特色的民俗
1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活动进行细致描写的方法。
【教学安排】 3 课时。
【教学预案】
第三课时
开头:(提前板书课题及作者) 同学们好,我是李老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北京的春节》。请同学们准备好语文书、 笔记本、和文具。请你在听课的过程中,保持身正,腰直,脚放平,集中注意力, 用饱满的精神来迎接今天的学习,温馨提示: 重点内容可别忘了做笔记哦!
这是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请大家快速浏览一遍。
教学目标:
1.抓住感受最深的语句,体会老舍先生“京味儿”语言的特点。
2.找出课文中描写孩子们过春节的部分,多读几遍,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温 馨和美好。
3.对比阅读斯妤的《除夕》 ,并联系生活实际,感受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 春节习俗。说说自己是怎样过春节的。
板块一 品读语言,体会语言的京味
一、复习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一起走进文章的字里行间,深切的感受到北京春节的喜庆和 热闹。学会了从篇幅和内容两方面着手,分清课文的主次; 体会了老舍先生是如 何进行详略铺排,抓重点、写特点的,并感悟了有详有略这样写的好处。这节课, 我们将继续体会老舍“京味儿”的语言,再和其他作家笔下的春节习俗比较比较, 看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然后说说我们的春节习俗。
二、讲解京味
老舍先生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他用最地道的北京语言,写最地道的北京春 节。老舍的文字有着浓浓的“京味儿”。 那么文中的哪些语句,体现了老舍的“京 味儿”呢? (课件出示问题) 让我们一起读读书,品味品味。
2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1.风趣幽默的语言
(
按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
“腊七腊八,冻
死寒鸦”,
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
可是,到了严冬,不久便是春天,所以人
们并不因为寒冷而减少过年与迎春的热情。
这种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
肉、莲子、花生米、葡萄干、菱角米……)
熬成的。
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
农业展览会。
)
看,文章一开始,老舍上来就一句北京俗语: “腊七腊八,冻死寒鸦”。 这说 明了,北京的春节是在一年里最冷的时候拉开序幕的,冷到什么程度呢? 能把寒 鸦儿(指一种较为抗寒的飞禽) 给冻死。但正因为最冷的时候到了,接下来天气
就会暖和起来,热闹喜庆的春节就不远啦!
再看这一句: “这腊八粥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 腊八粥竟不 是粥,这语言真风趣,真幽默。“京味儿”有一个特点,就是幽默。用北京话来 说,就是要够逗,才算地道。
2.音律灵巧的儿化
是的,有同学关注到第 4 自然段了。“京味儿”怎么能够没有了快速卷舌, 又轻轻带过的“儿化音”呢? 让我们有滋味的读读:(师读)
(
孩子们喜欢吃这些
零七八碎儿
,即使没有饺子吃,也必须买
杂拌儿
。他
们的第二件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
玩意儿
——
风筝、空竹、口琴等,和年画。
)
儿化音是京味儿的第一大特点。地道的北京味儿,可不能少了这些个音律灵 巧的儿化音啊!
3.充满地域特色的用词
(
这天晚上家家祭灶王,从一
擦黑儿
,鞭炮就响起来。
一眨眼,到了
残灯末庙
,学生该去上学,大人又去照常做事,春节在正
月十九结束了。腊月和正月,在农村正是大家最
闲在
的时候。
)
有同学还关注到这些语句(师读)。
“一擦黑儿”意思是“天黑了”,“残灯末庙” 大意是指灯会和庙会将要结 束了,“闲在”指的是“清闲自在”。 如果,我们把这些词语,替换成普通话的词 语,再来读读,看看有什么不同。
3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这天晚上家家祭灶王,从天一

,鞭炮响起来。
一眨眼,到了
灯会和庙会将要结束的时候
,学生该去上学,大人又去照
常做事,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腊月和正月,在农村正是大家最
清闲自在
的时候。
)
怎么样? 意思没有不同,味道却大不一样。适当的用上老北京口语化的语言, 能够很好地让人感受到老北京人的日常生活细节,非常富有生活气息。
三、小结京味
同学们,回顾刚才的学习,我们感受了“京味儿”语言的特点。(课件出示: 音律灵巧的儿化音,风趣幽默的语言,极富北京地域特色的词汇) 课后,请再次 朗读课文,进一步感受其中的“京味儿”吧
板块二 对比阅读,了解不同的年味
一、过渡
孩子们都喜欢过春节。请快速浏览课文,你找出了哪些描写孩子们过春节的 语句? 你从中感受到什么呢? (课件出示问题)
(
1.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一件事是买杂拌儿。
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即使没有饺子吃,也必须买杂拌儿。他
们的第二件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各种玩意儿
——风筝、空竹、口琴等,和年画。
2.孩子们特别热心去逛,为的是到城外看看野景,可以骑毛驴,还能买
到那些新年特有的玩具。
3.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即使不跑到街上去淘气,在家中照样能有声
有光地玩耍。
)
第一处是第 4 自然段,写孩子们买杂拌儿; 第二处写孩子们特别喜欢逛庙会, 第三处写孩子们元宵节放花炮。这些语句都让我们感受到了孩子们的快乐,感受 到春节的热闹和美好。
二、对比阅读
中华大地,幅员辽阔,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请看语文书第 6 页的阅读 链接,这是斯妤的《除夕》 节选,边读边思考,文段描写的是什么地方的春节,
4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介绍了怎么样的春节习俗。(斯妤的《过年》,课件呈现: 文本+教师朗读。讲解
中演示圈画)
(
我于是猛地想起今天是一个特别的日子。记忆中这个日子在老外婆手里
是从凌晨三点开始的。凌晨三点外婆就赤着脚下床,然后开始佝偻着腰紧张
而麻利地忙着。
今天是
腊月二十九
。是围炉的日子,迎新送旧的日子。

闽南老家
,这一天是大忙特忙的日子。
要擦桌擦床擦门洗地板,要蒸
桌面那样大的白糖年糕、红糖年糕、咸味年糕,要炸成缸的“炸枣”,
做整盆
的五香肠,还要换上新浆洗的窗帘床单,铺上雪白的台布。然后,要开始热
气腾腾地忙
围炉的年饭

夜幕降临时,大家便团团围坐在圆桌前。外婆开始祷告,舅舅们开始祝
酒,小孩子们开始整段整段地往嘴里塞五香肠。
妈妈和老外公开始悠悠扬扬地哼起乡剧来。
于是,除夕噼哩啪啦大笑着走来,又噼哩啪啦大笑着离去。
)
我们知道了,文段描写的是闽南的春节,闽南就是福建南部。介绍了腊月二 十九那天要围炉吃年饭的习俗。这与老舍笔下的春节,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 同点的? (课件出示气泡图)
我们先来找找相同点。是的,都是写过年的,都要一家团团圆圆的吃年饭的, 都是热闹喜庆的,都是非常隆重的。这体现了中国人对传统的尊重,对习俗的喜 爱。
我们再来找找不同点。对,老舍写的春节是北京的,斯妤写的除夕是闽南的, 这是地点上的不同。老舍写的春节从腊八起,一直到正月十九结束,斯妤只写了 腊月二十九,这是时间上的不同。北京的年饭是伴着腊八蒜,吃饺子,闽南的年 饭有炸枣,各色年糕和五香肠,这是习俗上的不一样。真是十里不同风、百里不 同俗呀! 你还找到那些不同点呢?
5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三、对比小结
此外,老舍是写大家一起怎么过年,斯妤是写我一家怎么过年。老舍用全景 式的语言,全面介绍了北京春节的种种习俗。斯妤则从“我”的视角写了除夕这 一天的习俗。
板块三 老师示范,说说广府的春节
一、布置任务
孩子们都喜欢过春节,从孩子的视角写,何尝不是一个巧妙的角度呢? 经过 昨天的预习,我想大家一定有很多话想说,大家想介绍的是哪些广州的春节风俗 呢? (课间出示各种广州春节风俗) 这个? 这个? 还是这些个?
二、梳理素材
1. 这么多风俗,我们该怎么样向别人介绍呢? 老师想,我们可以向老舍先 生取取经,按时间的顺序,把风俗排列好。(风俗图片按时间排列) 这是老师一 家过春节时必不可少的风俗。请认真听听,老师介绍了哪些日子的哪些广州风 俗?
2.(指课件上的时间轴) 广州的年味在年前就渐渐浓郁起来,老人家们着手 炸油角、煎堆,蒸年糕、萝 卜糕、芋头糕等过年的传统食品。到年二十八,要全 屋大扫除,所谓“年廿八洗邋遢”。 年二十九要买年花年橘,要写福字贴挥春。 年三十是团圆的日子,全家人一起吃团年饭、逛花街。年初一中午,全家人会吃 斋,用粉丝、腐竹、冬菇等煮成一锅“罗汉斋”, 希望一年该吃的素菜在这天都
6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吃完,以后可以大鱼大肉了。初二开始到亲戚、朋友家拜年。初七,老人家称之 为人日,相传女娲用七天时间创造了人类,人日就是人人的生日。十五是元宵, 吃汤圆,到公园赏花灯。
3. 老师介绍了哪些日子,又介绍了哪些广州习俗呢? (指课件的时间轴) 对的,从年二十八以前讲起,经过年二十八,二十九,三十,年初一,初二,初 七,一直讲到十五。还介绍每一天要进行的春节习俗。广州的春节习俗还有很多。 同学们,在这些日子里,你会选择哪一两天来重点介绍呢?
三、示范说话
如果我来说啊,我最想分享的是一家人逛花街。因为这是广州最热闹的风俗, 也我们一家最快乐的时刻。
(课件出示花街的系列图片)
正月之前,文化公园有“花会”, 各个区有“花街”。 我最喜欢的就是一家人 “逛花街”。 花街从年二十八就开始了。听老人家讲,广州人讲究穿上新衣服新 鞋子,到花街上“行大运”, 祈求新的一年顺顺利利。
到年卅十晚上,花街到了最最最热闹的时候。真是花的世界,人的海洋。卖 花的大声吆喝,买花的拼命讲价。爷爷喜欢在花街上买整盆的年橘、灿烂的桃花、 艳丽的蕙兰来装饰客厅,说花开富贵。小孩子则更喜欢那些新奇、别致的小玩意 儿。女儿会戴着当年生肖的头饰,捧着小盆栽,骑在我的肩头,分外得意。在广 州这叫“骑角马”。 我则喜欢举着大风车,看风车骨碌骨碌转,特别开心。我们 一家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到了正月初一的凌晨一两点,为期三天的花街就结束了。但并不可惜,因为 进入正月,白云山的杜鹃,大街小巷的紫荆也该陆续开了。欢迎来“广州过年, 花城看花”。
四、小结
热闹么,好玩么?
老师按时间顺序,从花街的习俗讲起,重点介绍了年三十晚上,花街的热闹, 我们一家的快乐。还适度用上像“行大运”“骑角马”这些表现地域特色的词语, 为的是让人更能感受到广州独特的民俗文化、人文风情了。大家也想说说了吧? 课后,和家人试着说说你家乡的春节风俗吧!
7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板块四 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一、总结全文
同学们,经过三节语文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老舍先生(指课件《北京春节》 时间轴) 是按照时间的顺序,详略得当地介绍了老北京的春节风俗。在详写的腊 八、小年、除夕、正月初一、元宵这 5 个日子中,老舍先生抓住重点,写出特点, 表现出了北京春节热闹、喜庆、美好。我们还感受到了“京味儿”语言的口语化、 幽默化的特点。
随着时代的变迁,春节的风俗也有所变化。现在的北京人又是怎样过春节
的? 有哪些传承与变化呢? 课后,你们还可以去了解了解。
二、布置作业
这是今天的作业。第一向家人介绍广州(或老家) 的春节风俗。第二推荐阅
读: 沈从文的《忆湘西过年》 、丰子恺的《过年》 。第三预习《腊八粥》,准备 下一课的学习。同学们,再见!
1.向家人介绍广州(或老家) 的春节风俗。
2.推荐阅读: 沈从文的《忆湘西过年》 、丰子恺的《过年》 。 3.预习《腊八粥》。
【板书设计】
1.北京的春节
老舍
热闹 喜庆 美好 (抓住特点)
腊八 —— 小年 —— 除夕 —— 初一 —— 元宵 (详略得当)
8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