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粥》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统编教材义务教育教科书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 2 课《腊八粥》 【教材分析】
《腊八粥》 是我国著名作家沈从文先生早期创作的一篇儿童小说,入选课文 有删节。作者用笔细腻,以儿童八儿的视角,写出了他盼粥、分粥、猜粥、看粥 和喝粥的过程,字里行间洋溢着甜蜜温馨的生活气息和浓郁真淳的亲情味儿,为 我们展开了一幅腊八节的民俗风情画。
文章气韵生动,童趣十足,热气腾腾的腊八粥,煮的是五谷杂粮,熬的却是 家庭温情。小说行文流畅,八儿的馋态、憨态跃然纸上,而母亲温柔慈爱的形象 也在有限的描写中体现出来。文章主要分两大部分,即等粥和喝粥。喝粥部分着 墨极少,主要的故事场景都围绕等粥展开,这样写让八儿的形象更加立体、生动, 也突显了腊八粥的美味诱人,营造了浓郁、祥和的腊八节气氛。全文以家庭生活 中的特定场景,巧妙地将一碗腊八粥联结了八儿一家,朴素中见真挚,颇具沈从 文先生小说“人性美”、“人情美”的创作特色。
【学情分析】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 六年级学生在过往学习中,已经学习过如何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以及怎样围绕中 心意思来写等语文要素。因此,这单元重点要教会学生分清文章主次,明确作者 表达的中心思想,学习作者根据想表达的意思来安排详略的写作方法。
已知: 经过前几年学习,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自学能力,掌握了一些 阅读的方法。本篇课文内容较为简单,学生基本能读懂,能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同时,学生初步掌握了赏析文章的基本方法,能使用联系上下文、抓关键词、抓 人物描写等方法来体会人物形象。
未知: 在前一篇课文学习基础上,学生对文章“详略安排”有了初步的认识。 与《北京的春节》 不同,《腊八粥》 是一篇叙事文,有生动的人物描写与细致的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状物描写,关于本文“详略安排的意图与好处”, 学生仍需深入学习。另外,将 腊八粥与主角八儿的心理活动结合一起的写法,学生是难以发现与领悟,需要老 师进一步引导。作为本单元第二篇精读课文,教师可以继续引导学生感悟“主次
分明”的写法,理解本文的写作特色,为单元习作做好铺垫。
【教学目标】
1.会写“腊、粥”等 12 个字,会写“腊八粥、感觉”等 18 个词语。 2.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能分清详略并体会详略安排的效果。 3.能找出细腻描写腊八粥的句子,与同学交流感受。
4.能仿照课文第 1 自然段,写一种自己喜爱的食物,写出其特点及对它的喜 爱之情。
【教学重点】
能分清详略并体会课文详略安排的效果。
【教学难点】
学习细腻描写腊八粥的句子并迁移运用在表达中。
【教学安排】
3 课时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找出细腻描写腊八粥的句子,体会其语言表达的特点。
2.能联系生活实际和阅读体验,感受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民俗风情,激发 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3.能仿照课文第 1 自然段,写一种自己喜爱的食物,写出其特点及对它的喜 爱之情。
4.对比阅读冰心、王蒙等作家关于“腊八粥”的文章,能初步感知不同作家
在同一主题作品上情感表达的差异。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品析语言 学习表达
一、聚焦描写,品味语言
导入: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文章重点写了八儿等粥的事情,
从他的一言一行,所思所想中,让我们看到了他的馋,读懂了他的盼。那么,这 碗让他心心念念的腊八粥究竟有什么魅力? 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去回味一下。
1.学习第一 自然段,思考: 文章从哪些地方写出了腊八粥的美味?
出示: 初学喊爸爸的小孩子,会出门叫洋车了的大孩子,嘴巴上长了许多白 胡子的老孩子,提到腊八粥,谁不是嘴里就立时生出一种甜甜的腻腻的感觉呢。 把小米、饭豆、枣、栗、白糖、花生仁合拢来,糊糊涂涂煮成一锅,让它在锅中 叹气似的沸腾着,单看它那叹气样儿,闻闻那种香味,就够咽三口以上的唾沫了, 何况是,大碗大碗地装着,大匙大匙朝嘴里塞灌呢!
2.关注写法
(1) 排比
初学喊爸爸的小孩子,会出门叫洋车了的大孩子,嘴巴上长了许多白胡子的 老孩子......
通过排比,感受腊八粥的独特的魅力。
(2) 拟人、比喻
腊八粥这么受欢迎,粥里装着什么呢? 汇聚了那么多食材的粥,熬出来能不 美味吗? 文中还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板书: 修辞),如果删去了这些词,句 子读起来会怎样呢? (板书: 修辞)
出示: 把小米、饭豆、枣、栗、白糖、花生仁合拢来,(糊糊涂涂) 煮成一
锅,让它在锅中(叹气似的) 沸腾着,单看它那(叹气) 样儿,闻闻那种香味, 就够咽三口以上的唾沫了……
小结: 这样比较起来,用上拟人、比喻的句子,好像让人听到了腊八粥的沸 腾声、看到了腊八粥的浓稠样,闻到了腊八粥的甜腻味。一句话把我们所有的感 官都调动起来了写得真妙啊!(板书: 调动感官 听 看 闻)
(3) 叠词
出示: 初学喊爸爸的小孩子,会出门叫洋车了的大孩子,嘴巴上长了许多白 胡子的老孩子,提到腊八粥,谁不是嘴里就立时生出一种甜甜的腻腻的感觉呢。 把小米、饭豆、枣、栗、白糖、花生仁合拢来,糊糊涂涂煮成锅,让它在锅中叹 气似的沸腾着,单看它那叹气样儿,闻闻那种香味,就够咽三口以上的唾沫了, 何况是,大碗大碗地装着,大匙大匙朝嘴里塞灌呢!
一串叠词,读起来像小曲,像小诗。述说着人们对腊八粥独特的爱。 (板书: 叠词)
小结: 作家就是通过对腊八粥细致的描写,突出了它食材丰富、香软甜腻的 特点。(板书: 细腻描写)
二、深入感知,体会特点 出示:
这不能不说是奇怪呀,栗子跌进锅里,不久就得粉碎,那是他知道的。他曾 见过跌进黄焖鸡锅子里的一群栗子,不久就融掉了。饭豆煮得肿胀,那也是往常 熬粥时常见的事。花生仁脱了它的红外套,这是不消说的事。锅巴,正是围了锅 边成一圈。
1.借助插图,感知情感。
关注文中插图: 妈妈温柔地抱着八儿,八儿惊喜地看着锅里的腊八粥,相依 的母子俩笑得那么甜,画面定格在这温馨的一幕,也定格了腊八节温情的家庭场 景。(板书: 人情暖)
2.提炼方法,读中学写。
小结: 结合第 1 自然段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作家用笔的巧妙,这段话里也藏 着很多拟人化的语句,我们一起找出来吧!
出示: 这不能不说是奇怪呀,栗子跌进锅里,不久就得粉碎,那是他知道的。 他曾见过跌进黄焖鸡锅子里的一群栗子,不久就融掉了。饭豆煮得肿胀,那也是 往常熬粥时常见的事。花生仁脱了它的红外套,这是不消说的事。锅巴,正是围 了锅边成一圈。
小结: 作家就是这样,用上拟人化的语言,融入自己的情感,生动描写出了 腊八粥的美味。(板书: 腊八香) 我们也可以学着这种方法,让我们笔下的事物 变得有声有色,有情有味。
【设计意图: 品味细腻描写腊八粥的语言,学习这种表达方法并仿照第一 自然段进行练笔,是本课重点和难点。通过学习第一自然段,把学法迁移到“看 粥”部分,让学生体会作家语言的生动,为读写迁移打好基础。】
板块二: 迁移运用 练习表达
一、方法引导,学用迁移
1.方法引路。
(1)锦囊一:选定素材
(2) 锦囊二: 选取角度
(3) 锦囊三: 巧借方法
小练笔大变身:(由示例 1 修改成示例 2)
示例 1: 一提起东坡肉,我的嘴里就立时充满了一阵糯香。把五花肉、姜片、 葱结、冰糖、老抽、料酒放在一起熬制,等到锅里炒出糖色时,香气就蔓延开来 了。单看那色泽,就让人垂涎三尺了。
示例 2: 一提起东坡肉,谁的嘴里不是立刻就生出一种软软的糯糯的感觉呢。 把五花肉、姜片、葱结、冰糖、老抽、料酒热热闹闹聚拢来,让它在锅中奏鸣曲 似的沸腾着,单听着那吐泡似的声儿,单看那羞红了的方块脸,就让人垂涎三尺 了。
2.总结归纳。
看,用上方法,调动感官,一道色香味俱全,带着浓浓回忆的美食就呈现在 我们眼前了! 大家学会了这种写作的方法了吗?
【设计意图: 仿写第一自然段是难点,作为高年级的学生要把食物写出来并 不难,难的是突出特点,并写得生动。这一板块的设计为学生的写作搭建了梯子, 让学生从素材、角度和方法上,提高写作意识和水平,达到螺旋上升的学习效果。】
板块三 探索民俗 情思共振
一、渲染情境,激荡情感: 1. 出示各地风俗图片,老师解说。
2.小结: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各个 地方的民风民俗也在悄然发生着改变,但无论怎么变,这独特的节日味道、温馨 的动人回忆不会变,它已经融入了我们的血液中,成为了传统文化重要的构成部 分。
二、背景链接,了解作者
三、拓展阅读,对比感知: 1.分别出示老舍、冰心、王蒙笔下关于腊八粥的描写。
2.小结: 同样一碗腊八粥,在不同作家的笔下,却呈现出百种滋味。课后大 家可以走进名家名篇,继续品读,去体会不一样的腊八风情,不一样的风土人文。
(
细腻描
)推荐篇目:( 1) 冰心 《腊八粥》
(2) 王蒙 《窃以为腊八粥是粥中之王》
【设计意图: 通过对同主题的文章进行对比阅读,既可以丰富阅读积累, 开阔视野,也可以活跃思想,对腊八节日意蕴的理解也在对比中深入,在对比
中升华。】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作家细腻描写事物的方法,知道巧用叠词、修辞,调动 感官,就能生动具体地写出事物的特点。同时,也从课文的描写中,我们还感受 到了温馨幸福的腊八节民俗画面和风土人情。
五、作业布置:
1.赏析文中佳句,反复品读几遍。
2.预习新课:《古诗三首》
选做:
拓展阅读: 名家笔下写腊八粥的文章。
【板书设计】
2 、腊八粥
沈从文
(
叠词
写
修辞
调动感官:
看、听、闻
......
腊八香
人情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