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匆匆》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统编教材义务教育教科书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 8 课《匆匆》 【教材解读】
这篇脍炙人口的名作《匆匆》 所在单元是习作单元。语文要素为“体会文章 是怎样表达情感的”“习作选择合适的内容写出真情实感,让真情自然流露”。《匆 匆》 是本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它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一篇散文。文章写 于 1922 年,正是五四运动处于低潮,作者思想十分苦闷的时期。他由于“看不 清现在,摸不着将来”徘徊于人生十字路口,感到无限空虚与惆怅。他不愿意虚 度年华,在风尘中老去,他曾经给老朋友写信说“日来时时念旧,殊低徊不能自 已……因了这惋惜的情怀,引起时日不可留之感。我想将这宗心绪写成一诗,名 曰《匆匆》”。 不愿蹉跎青春,浪费时日,虽彷徨但是仍然想有所作为,《匆匆》 抒写的就是这种心境。
作品最明显的特色之一是第一和第四自然段在表达上极其相似,一连串问句 的运用,自然流露出作者对时光一去不复返的感慨。这里的问一是直接问,二是 连续问,这种“直接”和“连续”的追问就是作者表达自己真实情感的方式,畅 快、直接。
作品最明显的特色之二是作者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时间变成具体可感的生活 场景形象生动地描述出来,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感慨。作者文笔细腻感人, 把抽象的时光流逝形象化,把自己的情感融入事物中,把司空见惯的现象写得十 分感人。
课后的两道习题,就是让学生体会用连串问句表达的好处,和感悟作者将情 感融入景物描写之中的写作方法。作品中还有比较鲜明的比喻、排比和对照,使 作者内心情意潜思表现得更强烈。
《匆匆》一文新旧教材都有选用,都放在六下呈现。但承载的任务有所不同。
《匆匆》 统编教材 人教版教材
单元主题 习作单元(让真情在笔尖流露) 阅读单元(人生感悟)
教学目标 1.能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时 1.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感受语言的优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光流逝的感受。 美和作者的表达方式,积累语言。
2.能抓住关键句段,感悟作者表达 情感的方法,仿照第三自然段,表达自 己对时光流逝的感触。 2.抓住重点句段,体会作者表达的思 想感情,懂得世间宝贵,树立珍惜时间 的 意识。
课后习题 1.找出一连串的问句并读读,说说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内心感受,体会这样 表达有什么好处。 1.找出含义深刻的或自己特别喜欢的 句子,联系生活实际,和同学说说自己的 理解和感受。
2.时间的流逝本是司空见惯的现 象,为什么作者能写得如此感人? 读了 课文,你对时间的流逝有什么感触? 仿 照课文第 3 自然段,用一段话把你的感 触写下来。 2.作者是怎样具体描述日子去来的匆 匆? 仿照文中写法,再写几句。
单元习作 《让真情自然流露》 选择一种印象深刻的感受,先回顾 事情的经过,回忆当时的心情,理清思 路写下来。要把情感真实自然地表达出 来,如果情感有所变化,要把情感变化 写清楚。 《难忘的第一次》 把“第一次”的经历写清楚,还要写 出当中的启示。 《假文盲》 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法,写出漫画的 图意及你自己的想法。
经过对比可看出,《匆匆》 在人教版中,更多的是着眼于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促进语言积累和运用,激发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放在习作单元,就是为了习作 服务,为单元习作做好准备,是引导学生从阅读中感悟写作方法,让学生更清晰 地知道“借助一连串的问句,表达感慨”, 和“化无形为有形,融情于事、景”。 就是引导学生运用文中学到的写作方法,结合生活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学情分析】
已知: 六年级的学生已学过一些散文,能初步了解散文“形散神不散”, 知 道作者把情感融入具体的景物中,在叙述时自然而然流露自己的情感。他们具有 一定的学习能力,能基本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能对 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初步感受作品生动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 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
未知: 本文虽感伤却并不颓废,虽苦闷却并不消沉的这种文字情感格调对于 心理方面还不够成熟的六年级学生,理解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诗人绝对不是观 花溅泪,望柳伤春,而是触景生情,抒发自己对时代的感受。可简略结合时代背 景和作者的身份和志向来帮助理解。
学习《匆匆》,让学生进一步关注文章表达情感的方法,懂得写作时可以把 心里想说的话直接写出来,也可以把情感融进具体的生活小事中。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感受。
4.能抓住关键句段,感悟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仿照第 3 自然段,表达自己 对时光流逝的感触。
【教学重难点】
1.感悟作者用连串问句直接表达情感的写法。
2.仿照第三自然段,表达自己对时光流逝的感触。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二、三自然段。
2.学习作者将抽象的时间用具体的事物形象表达,体会作者表达真情实感的 方法。
3.仿照第三自然段,选择合适的内容,用几句话把自己对时间的感触写下来。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复习导入,温故知新
一、背诵巩固
1.背诵问句。
再次体会这种直接表达的效果。
二、走进课文
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匆匆》,去看看作者是怎样将时光的流逝具体地写 出来。
【设计意图: 作者用一连串的问句直接表达了自己对时光易逝的无奈与惋
惜之情,通过背诵,让这一表达方法更加清晰地印在同学们的脑海中,为接下 来的学习做好铺垫。】
板块二 品析时光,学习写法
一、抓住词句,感受匆匆。
1.聚焦第二 自然段。
默读课文 2 自然段,把你认为日子匆匆而过的语句画下来,体会作者是如何 表达情感的。
1 对比时间,体会情感。
八千多日子 针尖上的一滴水
八千多日子作者在这里把它比作针尖上的一滴水,在这强烈的对比中,感受 日子过得太匆匆。指导读。
2 换算时间,体会情感。
八千多日子
八千多日子大概是二十几年,几十年的人生,不过几滴水。人生是如此的匆
匆,作者把八千多日子比作一滴水,突显了时间抓不住、留不住的感觉。正是在 这一悠长,一渺小的对比中,我们读出的是作者深深地惋惜。
③试着背一背这一段。
作者就这样运用比喻和对比的修辞手法,把最难描摹的日子变得有形了,不 仅有形,还饱含真情。八千多个日子,被作者凝聚在了一滴水中,我们读出的是 作者深深的惆怅、遗憾。
二、具体事物,表现匆匆。
1.找出表现日子匆匆的语句。
浏览课文的第 3 自然段,按照时间顺序,画出每一个日子是怎样过的。 2.找出“我”做的事情。
在你刚才画线的地方,找一找作者都做了哪些事? 把它圈出来。 洗手、吃饭、默默、遮挽、躺在床上、睁开眼、叹息。
作者用了一串排比句,进一步把匆匆的日子形象化,形成了时间的流。【PPT15】 1 读了这些词,你有什么发现?
时间过得太快,作者心里可能产生一阵恐慌。
②再读排比句,思考: 这里面都用的什么动词? 和老师一起圈出来。 过去、过去、过去、过去、跨过、飞走、溜走、闪过
作者把时间当做人来写了。指导依据这些动作代表的时长再读。 过去、过去、过去、过去、跨过、飞走、溜走、闪过
时间不会越来越快,是作者自己觉得时间过得越来越快,我们能感受到作者 心里的焦急。
3 合作朗读。
时间在作者的笔下,仿佛是可以看到的、触摸的。作者把无形的时间融入到 有形的事件和景物中,让我们感受到作者内心的焦虑与遗憾。
3.尝试背诵。
【设计意图: 时间的流逝本是司空见惯的现象,为什么作者能写得如此感 人? 那是因为他化无形为有形,抓住身边的小事细细描摹,这些方法要让孩子 学到,在一次次的品词析句中,他们就能学到写法。】
板块三: 习得方法,仿写匆匆
一、仿照句式,描摹生活
1.提出要求。
想一想,六年的校园生活,你是如何感受时间的流逝?
。
时, 日子;
时, 日子 ; 时, 日子 ; 时, 日子 ;
……
2.仿写。
二、小结
同学们抓住了校园生活里的点滴小事,时间在他们的笔下由无形化为了有形, 让我们感受到他们对小学生活的不舍与眷恋。
【设计意图: 习作单元的开篇承载着让学生领悟写法的任务。通过学习,
知道了作者化无形为有形,融情于事、融情于景的写法就要让学生尝试运用, 写一写自己对时光流逝的感受。】
板块四: 总结学法,布置作业
一、小结学法
面对时光的飞逝,朱自清先生使用了一连串的问句,表达感慨,他把无形的 时间化成了生活中的点滴小事,把自己对时光的惋惜、焦虑、眷念、不甘之情都 融入其中,相信今天的学习一定能给你本单元的习作带去一些启发。
二、寄语学生
时光飞逝,悄无声息。作为今日的少年,我们应该怎么对待时光的匆匆呢? 那一定是“只争朝夕”, 面对时光的飞逝,我们还是要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的, 用生命的质量来战胜生命的短暂。
三、布置作业
(
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预习第九课《那个星期天》。
选做:
读一读朱自清的其他散文,如:《背影》《荷塘月色》《春》,体会
作者是如何表达真情实感的。
)
【设计意图: 小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学习作者以有形写无形,融情于事、 融情于景的表达方法。从《匆匆》 这篇课文的学习中,领悟人生应该做些有意 义的事,不能虚度光阴。】
板书设计:
8 匆匆
一连串的问句 以有形写无形
表达感慨 融情于事、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