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匆匆》第一课时(优课)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8《匆匆》第一课时(优课)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07 11:23: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匆匆》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统编教材义务教育教科书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 8 课《匆匆》 【教材解读】
这篇脍炙人口的名作《匆匆》 所在单元是习作单元。语文要素为“体会文章 是怎样表达情感的”“习作选择合适的内容写出真情实感,让真情自然流露”。《匆 匆》 是本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它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一篇散文。文章写 于 1922 年,正是五四运动处于低潮,作者思想十分苦闷的时期。他由于“看不 清现在,摸不着将来”徘徊于人生十字路口,感到无限空虚与惆怅。他不愿意虚 度年华,在风尘中老去,他曾经给老朋友写信说“日来时时念旧,殊低徊不能自 已……因了这惋惜的情怀,引起时日不可留之感。我想将这宗心绪写成一诗,名 曰《匆匆》”。 不愿蹉跎青春,浪费时日,虽彷徨但是仍然想有所作为,《匆匆》 抒写的就是这种心境。
作品最明显的特色之一是第一和第四自然段在表达上极其相似,一连串问句 的运用,自然流露出作者对时光一去不复返的感慨。这里的问一是直接问,二是 连续问,这种“直接”和“连续”的追问就是作者表达自己真实情感的方式,畅 快、直接。
作品最明显的特色之二是作者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时间变成具体可感的生活 场景形象生动地描述出来,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感慨。作者文笔细腻感人, 把抽象的时光流逝形象化,把自己的情感融入事物中,把司空见惯的现象写得十 分感人。
课后的两道习题,就是让学生体会用连串问句表达的好处,和感悟作者将情 感融入景物描写之中的写作方法。作品中还有比较鲜明的比喻、排比和对照,使 作者内心情意潜思表现得更强烈。
《匆匆》一文新旧教材都有选用,都放在六下呈现。但承载的任务有所不同。
《匆匆》 统编教材 人教版教材
单元主题 习作单元(让真情在笔尖流露) 阅读单元(人生感悟)
教学目标 1.能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时 1.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感受语言的优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光流逝的感受。 美和作者的表达方式,积累语言。
2.能抓住关键句段,感悟作者表达 情感的方法,仿照第三自然段,表达自 己对时光流逝的感触。 2.抓住重点句段,体会作者表达的思 想感情,懂得世间宝贵,树立珍惜时间 的 意识。
课后习题 1.找出一连串的问句并读读,说说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内心感受,体会这样 表达有什么好处。 1.找出含义深刻的或自己特别喜欢的 句子,联系生活实际,和同学说说自己的 理解和感受。
2.时间的流逝本是司空见惯的现 象,为什么作者能写得如此感人? 读了 课文,你对时间的流逝有什么感触? 仿 照课文第 3 自然段,用一段话把你的感 触写下来。 2.作者是怎样具体描述日子去来的匆 匆? 仿照文中写法,再写几句。
单元习作 《让真情自然流露》 选择一种印象深刻的感受,先回顾 事情的经过,回忆当时的心情,理清思 路写下来。要把情感真实自然地表达出 来,如果情感有所变化,要把情感变化 写清楚。 《难忘的第一次》 把“第一次”的经历写清楚,还要写 出当中的启示。 《假文盲》 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法,写出漫画的 图意及你自己的想法。
经过对比可看出,《匆匆》 在人教版中,更多的是着眼于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促进语言积累和运用,激发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放在习作单元,就是为了习作 服务,为单元习作做好准备,是引导学生从阅读中感悟写作方法,让学生更清晰 地知道“借助一连串的问句,表达感慨”, 和“化无形为有形,融情于事、景”。 就是引导学生运用文中学到的写作方法,结合生活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学情分析】
已知: 六年级的学生已学过一些散文,能初步了解散文“形散神不散”, 知 道作者把情感融入具体的景物中,在叙述时自然而然流露自己的情感。他们具有 一定的学习能力,能基本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能对 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初步感受作品生动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 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
未知: 本文虽感伤却并不颓废,虽苦闷却并不消沉的这种文字情感格调对于 心理方面还不够成熟的六年级学生,理解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诗人绝对不是观 花溅泪,望柳伤春,而是触景生情,抒发自己对时代的感受。可简略结合时代背 景和作者的身份和志向来帮助理解。
学习《匆匆》,让学生进一步关注文章表达情感的方法,懂得写作时可以把 心里想说的话直接写出来,也可以把情感融进具体的生活小事中。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感受。
4.能抓住关键句段,感悟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仿照第 3 自然段,表达自己 对时光流逝的感触。
【教学重难点】
1.感悟作者用连串问句直接表达情感的写法。
2.仿照第三自然段,表达自己对时光流逝的感触。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能读准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体会作者使用一连串的问句来表达对时光流逝的感受,知道这样表达的好 处。
板块一: 小诗引入 走进匆匆
一、单元引入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第三单元是一个习作单元,我们要体会文章是怎样表达真 情实感的,并选择合适的内容,写出真情实感,让真情在笔尖流露。
二、小诗激趣
1. 朗诵小诗。
思考: 这首诗想表达的是什么?
2.走进《匆匆》。
【设计意图: 结合单元主题,明确学习的目的。小诗引入,引发学生的兴 趣,为走进《匆匆》 做好铺垫。】
板块二: 感情朗读 感受匆匆
一、读中感悟
1.老师范读。
边听边思考,从课文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2.读长句子。
1 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
②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
③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 读好了停顿和读准多音字。
3. 自由读文。
边读边思考,你能感受到什么?
二、分享感受
1.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呢?
朱自清先生就是用他那细腻的文笔,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那他又是怎 样把情感表达出来的呢?
【设计意图: 经典的文字一定要通过朗读来感受。通过老师的范读和学生 们的自读感悟,让学生初步感受到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板块三: 品析“问句” 体会表达
一、聚焦问句
1.找到问句。
课文中有两处使用了一连串的问句,用横线把它们画出来。 2. 问题的提出。
问题是怎么提出来的? 让我们回到 1922 年,朱自清先生坐在窗前,望着窗 外的美丽春光,他看着、想着:(引读)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
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
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这排比的句式,去来的中间,是循环的生命。朱自清先生还可能思索着: 太阳落了,有再升起的时候;
月亮缺了,有再圆的时候;
可我们的日子,却一去不复返了。
自然万物都可以循环往复,只有时间不行,因此作者追问,还进行了一系列 猜测式的追问。
指导读问句。
3.连串问句,体会情感。
正是这一连串的问句中,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对时光匆匆流逝的无奈和惆怅。 作者就是运用直接问和连续问的方式,表达出了自己的感慨。
二、习得方法,再读问句
1.走进第 4 自然段,思考: 作者又是怎么表达自己的情感的?
2.用一问一答的接读方式,体会情感。
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
我不能做些什么,只有徘徊和匆匆罢了;
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
不剩些什么;
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
我没留下什么痕迹;
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
我不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
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地回去吧?
是的;
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不能白白走这一遭。
3.体会最后一个问句的情感。
从无奈,到惆怅,再到自我激励,还是要有所作为的,这才是生命的意义。 4.资料补充。
写完这篇文章,三年之后的 1925 年,朱自清就成为了清华大学的教授,1928
年出版第一本散文集,1948 年,由于拒领美国的救济面粉,在贫病交加中不幸
去世。毛泽东曾经高度赞扬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朱自清短暂的生命历程,正如他自己所说,不能白白走这一遭! 课文就是用 一连串的问句表达出了作者对时间流逝的焦急与不甘。
3.仿说问句。
忐忑不安 追悔莫及
你能仿照课文第四自然段的表达,选择其中一个词用一连串的问句把当时的 感受说出来吗?
师小结: 一连串的追问,直接表达出了我们的情感,引发我们内心的思考。
三、结尾问句,回环往复。
课文的结尾,与开头首尾呼应。全文以发问开始,又以发问结束,这样表达 使情感更加强烈,能引起读者的共鸣,格外引发人的思考。
【设计意图: 本文的一个重要的写作手法就是运用了大量的问句直接表达 作者的情感,要让学生了解到连串的问句畅快、直接,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在感悟表达效果的同时,也能感受作者内心的不甘,从而发奋努力,选择有意 义的人生。】
板块四: 学法小结,布置作业
一、总结收获,拓展延伸。
师: 通过学习,我们发现了作者面对匆匆流逝的时光,用一连串的问句,表 达感慨,面对难以捉摸、匆匆易逝的时间,作者是怎样把它写具体的呢? 下节课 继续学习。
二、布置作业。
(
作业:
1.抄写本课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匆匆》,并背诵第一、四、五自然段。
选做:
搜集描写时光易逝的诗句,记在自己的笔记本上。
)
【设计意图: 小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学习作者用一连串的问句直抒胸臆
来表达情感的方法,将读者牢牢吸引住。提出下节课的学习目标,引起学生的 学习期待。】
板书设计:
8 匆匆
一连串的问句
表达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