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文言文二则》第二课时(优课)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4《文言文二则》第二课时(优课)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07 11:25: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文言文二则》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统编教材义务教育教科书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 14 课《文言文二 则》
【教材分析】
本课是统编教材义务教育教科书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一课。本 单元围绕“科学精神”这个主题进行编排。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文章是怎 样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 旨在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论说类文章常见的表达方式, 培养学生不仅要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还要有理有据地论证观点。
《文言文二则》 是第五单元第一课,选入了《学弈》 和《两小儿辨日》。这两 篇文言文短小精悍,都是通过一个小故事阐明某个道理。《学弈》 选自《孟子 ·告 子》,全文共 5 句话,虽不足百字,却把两个人学弈的过程写得清楚明白,道理 说得透彻。文章通过写弈秋教两个人学下棋,两个人态度不同,学习效果差异巨 大的事情,告诉人们做事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两小儿辩日》 选自《列子 ·汤问》,全文共分七个自然段,故事简单,构思 却颇具匠心。文章以人物对话的形式,讲述了两小儿对生活中极其常见的现象各 持己见,而孔子“不能决”的故事。它所表达的道理也可以从不同角度阐述。从 “辩日”的角度,可以说本文告诉我们,即使是非常熟悉的事物和现象,也可能 包含我们不了解或不确定的知识,需要多观察、多思考。从“小儿”和“孔子” 的角度,本文还可以这样理解: 只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即使是小孩子也能有 独特的发现和独到的思考; 学识渊博、德高望重的孔子在两个小孩子面前坦率承 认自己“不能决”, 也很令人敬佩。
我们学习这两篇文言文,要运用以前学过的多种方法疏通大意,说出故事的 大致内容。此外,在学习《两小儿辩日》时,要明确两个小孩的观点分别是什么? 他们是怎样说明自己观点的。
【学情分析】
已知: 六年级学生通过以前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力,初步掌握了反复诵读、借助注释、借助插图、联系上下文、查阅资料等学习 文言文的方法。
未知: 学习《学弈》 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利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归纳 文中“之”字的不同含义; 学习《两小儿辩日》 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根据文意, 联系生活经验,联想早晨和正午时太阳的大小差别和冷热对比,从而理解两小儿 各自的理由。在理清两小儿的观点和理由之后,教师可以联系本单元的语文要素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有理有据地多角度表达观点。
【教学目标】
1.会写“援、俱”等 4 个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善、之、决”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诵课文。背诵课文。
3.能根据注释疏通文意,说出故事内容。 4.能了解《两小儿辩日》 中两个小孩各自的观点,并知道他们说明观点的依
(

)。
【教学重点】
能综合运用学习文言文的方法疏通文意,说出故事内容。
【教学难点 】
能了解《两小儿辩日》 中两个小孩各自的观点,并知道他们说明观点的依据。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并背诵《两小儿辩日》 。会写“辩”字。
2. 能根据注释疏通文意,说出故事的内容。
3. 能了解《两小儿辩日》 中两个小孩各自的观点,并知道他们说明观点的 依据。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引入新课 整体感知
一、介绍出处,读题释题
1.介绍《列子》
2.抓“辩”扣题
理解和书写“辩”字。
这则文言文题目的意思就是两个小孩围绕太阳展开争论。他们在争辩有关太 阳的什么问题呢? 一起来读读这则文言文吧!
二、初读全文,整体感知
1.出示任务, 自由读文
自由读这则文言文,努力把它读正确。思考这个故事大概讲了什么? 文中有 一句话简明扼要地告诉了我们起因。
2.理解开篇,整体感知
故事的开头,古人只用了 13 个字,就把事情的起因交代清楚了。
那么他们到底在争辩有关太阳的什么问题呢? 是的,他们在争论有关太阳远 近的问题。
3.老师范读
【设计意图: 此前学生已有几篇文言文的学习经验,积累了一定的朗读技巧。 在小学阶段最后一篇文言文的学习,可以尝试上课伊始,放手让学生朗读,激发 学以致用的兴趣。】
板块二 疏通文意,探究“辩日”
一、理清人物,明确任务
1.区分两儿
为了区分人物,我们给两小儿起个名字,一个叫“小儿甲”, 一个叫“小儿 乙”。
2.出示任务
学习提示: ( 1) 找出两小儿辩斗的句子。(2) 对照注释,想想句子的意思。
(3) 根据这则文言文的内容填图。
二、梳理观点,探究依据
1.梳理观点
小儿甲认为“早上近,正午远”, 小儿乙认为“早上远,正午近”, 他们的观 点截然相反。我们可以把关键词填入表格中。
2.背诵巩固
这两句话中都包含着“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的意思,第一句用“日始出时” 表示,第二句用“日初出”表示。同学们在朗读和背诵的时候要注意区分。我们 来试着背一背。
一儿曰: “我以()去人近,而 日中时( )。”一儿曰: “我以()远,而 日中时( )。”
3.探究小儿甲的依据
边读边理解,体会小儿甲的依据就是他观察到的现象。体会小儿甲有理有据 地说明观点,还使用反问的语气来强调。
4.探究小儿乙的依据
边读边理解,体会小儿乙的依据就是他的感觉。体会小儿乙同样有理有据地 说明观点,也使用反问的语气来强调。
5.小结板书,探究原因
(1) 小结板书
“两小儿”说明自己观点的思路是一致的。两人都是在提出观点后,结合观 察或感觉,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这种说理的方法是很常见的,我们在说明自己观点的时候一定要有真实、具 体的事例做支撑。
(2) 探究原因
为什么对于同一个事物,两个小孩的观点会截然相反呢? 这是因为他们站在 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事物。
6.读出语气,尝试背诵
三、学习结尾部分
1.理解“决”字的意思
“孔子不能决也。 ”这个“决”字文中没有注释,联系上下文就能猜到是
“判断、判决”的意思,也就是说连孔子都无法判断。
2.理解“孰为汝多知乎? ”
“知”同“智”, 是“智慧”的意思。这句的意思是: “谁说你很聪明呢? ” 3.相机补充介绍孔子
【设计意图: 借助图片和补充的资料,帮助学生理解词义,突破难点,疏通
文意。引导学生分清两小儿的语言,通过表格梳理他们各自的观点、依据以及结 论,从而帮助学生掌握依据现象来说明自己观点的方法,体会两小儿的观点明确、 理据充分的表达效果。】
板块三 练说故事,提升明理
一、 回顾课文,练说故事
刚才我们了解了整个故事内容,提取了课文的关键信息,完成了课文的导图, 下面跟老师回顾一下课文内容,再看着导图把这个故事讲出来。
1.出示情景图,回顾课文内容
2.对照图画,练说故事
二、查找资料,帮助理解
为什么太阳在不同时间会给大家造成错觉? 大家课后可以查找资料具体了 解一下。
三、提境界,谈启发
《两小儿辩日》 这个故事发生在两千多年以前,但是包含的人生智慧却历久 弥新。同学们学完了这篇课文有什么收获呢?
1.论“孔子”
从孔子身上学到了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高尚品质。
2.论“小儿”
从两小儿观察太阳,进行辩论这件事启发我们要学会多角度认识事物。 3.从说理的角度
还学会了说明自己观点的时候,一定要用真实、具体的事例做支撑。
总结:《两小儿辩日》 的故事已经过去两千五百多年了,但是这个故事带给 我们的启示仍然深刻,两个孩子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孔子的实事求是、虚心好
学的精神,到今天还值得我们学习,愿同学们能带着这种科学精神在学海中遨游! 【设计意图: 利用导图,回顾说理的思路,探究造成两小儿不同观点的原因。
为学生讲故事提供支架,巩固课文内容。通过解说两小儿的依据中的科学道理, 激发学生课后查找资料、探究科学原理的兴趣,帮助深入理解课文。在品评中, 感知人物形象,鼓励学生学习古人的科学精神。】
布置作业:
1.背诵《两小儿辩日》 ,并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
2.预习第 15 课《真理诞生于 100 个问号之后》。
选做: 请你课后查阅相关资料,用现代科学知识回答两小儿的问题,多角度 说明你的观点。
板书:
14.文言文二则 两小儿辩日 辩 依据观点,说明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