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六下3.《古诗三首》(第二课时)(优课)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六下3.《古诗三首》(第二课时)(优课)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07 13:01: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古诗三首》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统编教材义务教育教科书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 3 课《古诗三首》
【教材简析】
本课是统编义务教育教科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三篇课文。本课的三 首古诗均与我国传统节日习俗或传说有关。《寒食》 和《十五夜望月》 这两首诗 分别涉及到寒食节和中秋节这两个传统节日的一些习俗。《迢迢牵牛星》 借牛郎 织女的传说抒发了诗人的忧思。
《寒食》 是唐代诗人韩翃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生动地描摹出长安城中寒食 节时的景象,真切地再现了节日的风俗。诗的前两句抓住暮春时节典型景物,描 写了整个长安城的美好春景。后两句写夜晚景象,生动描绘出一幅夜晚走马传烛 图,表现出一派承平气象。
《迢迢牵牛星》 是一首东汉时期的五言诗,是《古诗十九首》 中极为动人的 篇章。这首诗借牛郎织女被银河相隔不得相会的神话传说,表达夫妇之间的离情 别意,也可以认为是一种相思而不可得的愁绪。诗人开篇先描绘了仰望星空所见 之景,进而联想到牛郎织女的爱情悲剧,想象她如何忧伤难过,进而发出感慨: 牵牛与织女虽只一水之隔,却只能含情凝望,不得相会。这首诗情感浓烈,诗中 用大量叠词渲染气氛,细腻、传神地描绘种种情态,使诗歌节奏鲜明,韵律优美。
《十五夜望月》 是唐代诗人王建创作的一首描写中秋月夜的七言绝句,诗人 运用形象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特定的环境气氛。诗的前两句写 景,后两句抒情,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月夜图。在微凉的秋夜, 诗人由自己望月想到天下人皆望月,由自己的孤独想到天下人都孤独,由自己的 怀人遥想天下人都怀人,营造一种悠远的意境,使情思有了动态之美,仿佛如月 光洒落般情韵含蓄,意境悠远。
学习这三首古诗,要借助诗中描写的传统节日或传说的场景,在脑海中形成 画面,把握意境。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课后练习题紧扣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揭示了本课学习的重点和难点。“选做” 题要求在本课学习的基础上,查找资料,拓展积累其它与传统节日和习俗相关的 古诗词。
【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可以放手让学生借助资料、 运用已经习得的方法理解古诗大意。在三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学生已经 了解了一些传统节日习俗,积累过跟传统节日有关的古诗词如《清明》 《九月九 日忆山东兄弟》 《元日》 等。
这三首诗学生最为熟悉的是中秋节,在学习《十五夜望月》 的时候,可以回 顾一下跟中秋节相关的诗歌。《迢迢牵牛星》 涉及到中国神话传说故事“牛郎织 女”, 在统编教材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快乐读书吧”中,学生阅读过相关的 中国神话故事,也学习过跟“七夕”相关的诗歌《乞巧》 ,有一定的学习基础。 只有“寒食节”是最为陌生的,并且现在大都不过这个节日了,跟清明节混在了 一起,因此老师需要补充相关的背景资料,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习俗的理解。
【教学目标】
1. 会写“侯、章“等 7 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 朗读古诗,注意读好节奏,体味叠词重音,感受韵脚,熟读成诵。 3.巩固学习古诗的多种方法,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4. 结合诗中涉及的节日习俗与传说,感受诗中体现的传统文化内涵。
【教学重点】
巩固学习古诗的多种方法,结合诗中涉及的节日习俗与传说,感受诗中体现 的传统文化内涵。
【教学难点】
运用多种方法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安排】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能读准“札札、擢素手”等词语,会写“盈、章、泣、脉”等 4 个生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迢迢牵牛星》 。
3 能借助注释,理解古诗大意。能结合牛郎织女的故事,想象诗中描绘的画
面,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板块一 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一、复习旧知
(一)导入
由记载了传统节日“七夕节”和牛郎织女的传说故事的《乞巧》 引入。
(二) 复习《乞巧》 。
二、引入新课
唐代之前的东汉时期,就已经有一首跟七夕节和牛郎织女的传说有关的五言 诗了,它就是被收录在《古诗十九首》 中的这首《迢迢牵牛星》 。
【资料袋】《古诗十九首》 出自汉代文人之手,但没有留下作者的姓名。《古 诗十九首》 作为一个整体收录在《文选》 中,它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 就。钟嵘曾评价它“天衣无缝,一字千金”。
一起来读《迢迢牵牛星》 。
【设计意图: 回顾学过的古诗,旨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并顺势引出本课 的学习内容。】
板块二: 品味音韵,指导书写
一、读准字音
(一)读准字音
“纤纤” , “擢素手”、 “札札”、 “机杼”、 “泣涕”。
(二) 读好叠词
1.找出用词方面的一个鲜明特点,运用了大量的叠词。 2.叠词读起来会让人的感觉声音更加绵长,韵律更加优美。读叠词。
二、指导书写
(一)观“盈”字。甲骨文中“盈”字,它的字形就像一个人在装满水的器 皿中洗澡,另一个人加进来,水就满了。所以“盈”就是充满、多出的意思。“盈 盈”写出了水清澈的样子,又表现了女子热泪盈眶的神态。
(二) 写“盈”字。注意上面的“乃”字第一笔横折折折钩的横画要出头, “又”字最后一笔要变点,书写时要小一些。
三、读出韵律
(一)读出节奏
(二) 读出韵律
诗歌是押韵的。《迢迢牵牛星》 现在读起来也还是很有韵味。“女、雨、许、 语” ,读起来感觉声音特别婉转,正好符合这首诗整体的情绪。
【设计意图: 学习诗歌的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诵读。在反复诵读中读准字 音、品味叠字的特色、品味古诗合辙押韵的独特魅力。指导书写的环节运用甲 骨文来帮助学生拓展理解,体现语文味。】
板块三 联系传说,体会情感
一、借助注释,了解大意
借助注释,来说说《迢迢牵牛星》 这首诗的大概意思。
牵牛星和织女星隔着银河遥遥相望,这是作者仰望星空看到的。他展开了自 己的想象: 织女伸出白皙修长的手拨弄织机,但一整天也织不成花纹,只有泪如 雨下。这银河看起来又清又浅,两岸相隔又有多远呢? 虽然两人只隔着这一条银 河,却只能相视无言。
二、结合传说,品味诗情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代代相传。这首诗字里 行间没有一个字直接写相思来表达对爱人的怀念,但是却让我们却感受到了他们 浓浓的相思之情,诗人是怎样表达织女的相思之情的呢?
(一)感受织女的形象
1.感受织女的形象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这里是对织女外貌和动作的描写,织女伸出了纤细白净的手在织布,可她的 心完全不在织布上,以至于一整天都没有织出花纹,这难道不是因为在思念牛郎 吗?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这句是对织女神态的描写,一整天都没织出什么,眼泪却像雨水般落下,足 以证明她心中是多么的悲伤啊! 这一切都是因为思念牛郎。
我们都知道牛郎织女的故事,知道是王母娘娘不让他们见面,纵然河汉清浅, 但仍不能相见,只能隔着银河对望,含情脉脉却相视无语。只能相思啊!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二) 体会叠词的优美
1.大量使用叠词,表达效果有什么不一样呢? 再读。
2.“迢迢”“皎皎”显示了他们的相隔之远,还写出了织女对牛郎遥远的思 念。
(引读)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3.“纤纤”是织女手的美丽,“札札”是织布机无奈的声响,“盈盈”是银 河水的清澈, “脉脉”是织女凝望时的深情。
(引读)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4.叠词不仅展示了诗歌的韵律美,而且也使诗歌表达的感情更加动人。读出 诗歌的韵律,体会织女的相思,再读。 (配乐读)
(三) 学法小结
上节课联系节日习俗学习了古诗,本节课是通过联系传说故事,感受人物形
象,体会语言特色来学习的。
【设计意图: 通过联系牛郎织女的传说故事,引导学生了解诗意,品读诗句, 体会诗人浓浓的思念之情。通过串讲叠词,品味诗歌的韵律美、意境美。】
板块四 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一、拓展延伸
小结: 五千年文明源远流长,造就了我们多姿多彩的传统民俗文化。诗人落 笔成文,佳作流传至今。让我们一起来借用诗词,重温我们中华民族的“十里之
俗,百里之风”。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生查子》 欧阳修
一半走来争跪拜,上棚先谢得头筹。——《宫词》 王建
二、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一)总结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 需要我们一代一代传承下 去。
(二) 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生字词。
2.朗读并背诵《古诗三首》 。
3.预习《藏戏》 。
◆选做
查找资料,搜集关于传统节日和习俗的古诗,制作手抄报
【设计意图: 激发学生学习趣味,感受经典古韵与民俗结合的魅力,燃起积 累学习同类诗歌的热情。】
【板书设计】
3 古诗三首
迢迢牵牛星
相隔之远 相思之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