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三首》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统编教材义务教育教科书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 10 课《古诗三首》
【教材解读】
本课是统编教材义务教育教科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 以“理想和信念”为主题,编排了《古诗三首》 《十六年前的回忆》 《为人民服 务》 《金色的鱼钩》 四篇课文。本单元课文体裁多样,有古诗、回忆录、演讲稿 和小说; 内容丰富,有的抒发了作者高尚的情操和远大的志向,有的追忆了革命 先辈的感人事迹,有的阐述了革命志士共同的理想与信念,从不同侧面展现了“人 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雄气节和民族精神,有助于学生树立远大 理想,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本单元编排了两个语文要素,一个是“关注外貌、 神态、言行的描写,体会人物品质”, 一个是“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 解”, 这两个要素学生都已经学过,这次复现是为了强调对这两个要素的综合运 用。
本课的三首古诗都是咏物诗,立意深远,表情达意含蓄。三位诗人借咏叹马、 石灰、竹石,表达自己的人生志向。
《马诗》 是唐代诗人李贺的组诗 23 首中的第 5 首。该诗通过咏马来表现诗 人远大抱负以及不遇于时的感慨与愤懑,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报效国家及施展 才华的广阔空间的渴望。诗歌描写了清冷大气的场面,写出了静态中的马的苍劲 有力,同时诗人通过“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来表达自己想要实现理想的迫 切心情。全诗雄浑、豪迈,一气贯接。
《石灰吟》 是明代诗人于谦的一首七言律诗。第一句“千锤万凿出深山”形 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第二节“烈火焚烧若等闲”中,“烈火焚烧”指烧炼石 灰石,“若等闲”三字又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它还象征着志士仁人 无论面临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第三句“粉骨碎身浑不怕” 中,“粉骨碎身”极形象地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而“浑不怕”三字又使我
1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们联想到其中可能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最后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间”, 更是诗 人直抒情怀,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
《竹石》 是清朝诗人郑燮的一首赞美竹石的题画诗。开头用“咬定”二字把 岩竹拟人化,传达出它的神韵; 后两句进一步写岩竹的品格,它经过了无数次的 磨难,长就了一身挺拔的姿态,从来不惧怕来自东西南北的狂风。诗人在赞美竹 石坚定顽强的同时,还表达了自己不怕任何打击的硬骨头精神。
课后练习题紧扣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揭示了本课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学情分析】
已知: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可以放手让学生借助 资料、运用已经习得的方法理解古诗大意。在一至五年级语文学习活动中,学生 已经积累过不少咏物诗,如《墨梅》 《菊花》 《蝉》 等,能初步体会诗歌表达的 情感,有一定的学习基础。
未知: 联系学过的咏物诗,学生基本能判断出这三首诗咏的是何物,但对于 理解诗歌表达的志向可能有一定的困难。因此老师需要引领学生在读懂诗句的基 础上,了解诗人的生平和写作背景,建立诗句与资料的内在关联,让学生自己发 现物的特点和人的志向两者间的共同之处,从而理解诗歌表达的志向。
【教学目标】
1.会写“络、凿”等 4 个生字。
2.能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竹石》 。 4.能联系诗人的生平资料,体会诗人的精神品质和远大志向。
【教学重点】
综合运用学习古诗的多种方法,结合诗人的生平资料,体会诗人的精神品质 和远大志向。
【教学难点】
结合诗人的生平资料,体会诗人的精神品质和远大志向。
【教学安排】
2 课时
2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石灰吟》 《竹石》 ,默写《竹石》 。 2.借助注释,了解《石灰吟》 《竹石》 的大意。
3.对比阅读《石灰吟》 《竹石》 ,能联系诗人的生平资料,体会诗人的精神 品质和远大志向。
4.能联系读过的古诗,了解哪些事物被赋予了人的品格和志向。
板块一 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一、复习旧知,激发兴趣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李贺的《马诗》 ,诗人把他的志向寄托在了“马”的身
上,通过这匹矫健的马,我们感受到他对建功立业的渴望以及怀才不遇的无奈。 我们还学习了如何读懂托物言志类的咏物诗。
二、引入新课,通读古诗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另外两首咏物诗。朗读两首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 出节奏。
【设计意图: 回顾上节课的学法,并顺势引出本课的学习内容。】
板块二: 迁移学法,体会志向
一、学习《石灰吟》
读古诗别忘了关注诗题、插图等传达的信息,通过诗题,你一定找到了诗人 的所咏之物——石灰和石缝中的竹子。我们先一起走进《石灰吟》 和诗人于谦。
(一)借助注释,了解大意
1.了解“吟”这种诗歌体裁,读懂诗题。
2.借助注释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石灰岩只有经过千万次的锤打,才能从深山里开采出来,它把熊熊烈火的焚 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即使粉骨碎身也全然不怕,甘愿把高尚的节操留在人世
3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间
)。
(二) 抓关键词,想象画面
1.想象“煅烧石灰的过程”
石灰岩变为石灰粉的过程中要经历哪些磨难? 划出关键词,并想象画面。(千 锤万凿、烈火焚烧、粉骨碎身)
补充煅烧石灰的过程资料: 石灰石要经过千万次的捶打,被投入到熊熊烈火 中焚烧,变成生石灰,然后加入水反应。最后,块状的石灰岩要被磨碎了,磨细 了,磨成石灰粉。
【设计意图: 补充煅烧石灰的过程资料,有助于学生理解诗句。】
2.体会坚贞不屈的品格
石灰岩面对困难的态度是怎样的? 请找出关键词。(若等闲、浑不怕、清白)
若等闲: 把烈火焚烧看得平平淡淡。浑不怕: 粉骨碎身也全然不怕。清白: 石灰当然是白色的,但是清白却是一种品质,喻义为人正直,坚贞不屈。
(三) 借助资料,深悟诗情
1.补充资料,走近诗人
补充于谦两袖清风的故事,感悟诗人洁身自好,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质。补充 于谦率兵击退外敌,却以谋逆罪被杀害的故事。感受这位民族英雄的清白正直与 坚贞不屈。
2.体会志向,知人论诗
诗如其人,人如其诗,于谦正是以石灰自喻,面对“烈火焚烧”“粉骨碎身” 种种磨难,却从不屈服,清正廉洁当官,坚贞不屈做人。
【设计意图: 引入诗人的生平资料,引导学生发现物的特点和人的志向之 间的相似之处,感悟诗人坚贞不屈的志向。】
(四) 配乐朗读,升华情感
让我们带着对古诗的理解再来读一读这首诗。
二、学习《竹石》
(一) 自主学习,理解诗意
1.引出诗题。
2.初识诗人: 郑燮就是我们熟悉的清代书画家郑板桥,他一生只画三种事物:
4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诗书画人称“三绝” 。 《竹石》
的所咏之物是竹子还是石头呢? (竹子)
3.结合注释,抓住关键词说说你对这首诗的理解吧。
【设计意图: 在学习前两首古诗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 (二) 抓关键词,想象画面
通过关键词“咬定”“破岩”“千磨万击”“东西南北风”, 想象竹子生长 的环境,感受竹子的坚韧不拔。
(三) 借助资料,体会志向
1.介绍作者生平
诗中的竹子实际上就是郑燮高尚人格的化身。郑燮,号板桥,人称“板桥先 生”。 郑板桥这一生,经历了坎坷,饱尝了酸甜苦辣,他把这一切都融进了他的 诗画中。郑燮任山东潍县知县时心系百姓,体察百姓疾苦。潍县常年闹饥荒,民 不聊生,他开仓救济灾民,得到了老百姓的爱戴,但因此得罪了权贵而被贬官。
2.了解诗歌创作背景
《竹石》 是他被贬官离开潍县时,写的一首题画诗。这首诗表面上写竹子坚 韧不拔,其实郑板桥是想借此表达自己的人格与志向。
3.拓展诗句,感悟品质
无论面对什么磨难,郑燮从不低头,这就是“千磨万击还坚劲”。 拓展郑燮 关于竹子的其他诗作:
写竹子的叶: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墨竹图题诗》
写竹子的竿: 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予告归里画竹别潍 县绅士民》
对于郑燮来说,竹子的一枝一叶都包含着他对理想的追求,他写的不仅仅是 竹子本身,更是竹子的精神,竹子坚韧不拔,正如郑燮刚正不阿。
【设计意图: 拓展诗人的生平资料和同类诗歌,体会诗人刚正不阿的志向。】
板块三 对比阅读,感悟升华
一、对比阅读,深化主题
《石灰吟》 《竹石》 这两首咏物诗有什么相似之处呢? 首先,竹子的成长, 石灰的形成,都历经了磨炼。其次,他们面对磨炼时的态度也是十分相似的。最
5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后,看看两位诗人的生活经历,于谦身处腐败官场,却一生清白,坚贞不屈,郑 燮面对权贵压迫,依然刚正不阿,心系百姓,都是民族之魂!
【设计意图: 把两首诗进行对比阅读,进一步体会诗人表达的志向。】
二、背诵检测,拓展延伸
(一)背诵检测
大漠沙如雪,____________。
千锤万凿出深山,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立根原在破岩中。
(二) 拓展延伸
本课三首诗都是托物言志类的咏物诗,诗人通过所咏之物来表达志向。拓展 王冕的《墨梅》 和苏轼的《赠刘景文》 中的诗句,想想哪些事物在诗中被赋予了 人的品格和志向。
1.“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选自元代王冕的《墨梅》 ,通过 诗题和诗意,我们知道诗人通过赞美_______,表达自己志向高洁。
2.苏轼的《赠刘景文》 中的“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是苏轼 是在借着________(事物) ,来赞扬友人_________的品格。
(三) 感悟升华
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读着这些诗,我们发现诗人寄托情感的对象,其 实就在我们的身边。它可以是一草一木、一花一柳、一种动物或是一处建筑。众 多文人志士或借物抒情,或托物言志,写下了流芳千古的篇篇咏物诗作,这对于 我们来说,无疑是一笔巨大的文化财富!
【设计意图: 结合课后练习题和园地的词句段运用,拓展延伸,引导学生 进一步体会咏物诗的托物言志的写法。】
板块四: 回归整体,布置作业
一、回归整体,激发兴趣
(一)回归整体
这一课,我们学习了三首咏物诗,《马诗》 中诗人把自己比作马,表达了想 建功立业的远大志向,《石灰吟》 中于谦借“石灰”表明自己要做一个坚贞不屈 的人, 《竹石》 中,郑燮的志向是一生刚正不阿。
6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二) 激发兴趣
(出示单元导读页三幅插图) 松、竹、梅被称为“岁寒三友”,历来被人们 所敬重。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也写了许多跟松、竹、梅有关的诗句。感兴趣 的同学,也可以查找资料,搜集与它们有关的咏物诗。
二、布置作业
1.朗读并背诵《古诗三首》 ,默写《竹石》 。
2.预习第 11 课《十六年前的回忆》 。
◆选做: 查找资料,搜集、积累咏物诗。
【设计意图: 总结学习咏物诗的方法,激发学生积累同类诗歌的兴趣。】
7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板书设计】
10
马诗 石灰吟 竹石
古诗三首
建功立业
坚贞不屈
刚正不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