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6.《哈姆莱特》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6.《哈姆莱特》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3.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05 16:58: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哈姆莱特》
学习目标
1.了解莎士比亚的生平及其剧作的相关知识。
2.赏析戏剧冲突和戏剧语言,掌握品读人物的方法。
3.正确认识哈姆莱特复仇的意义,感受哈姆莱特性格的悲剧性。
重难点
4.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结合人物的语言分析人物的心理。
5.戏剧人物、戏剧语言的分析。
第一课时
一、课堂导入
活着,还是去死,这真是一个值得思虑的问题。——哈姆莱特
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恩格斯
第一句深刻揭示了人的生存困境,第二句是文学品评的方法,意思是经典的的艺术形象在被人接受的过程中具有多义性,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对艺术形象进行再塑造。虽然这两句话并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但都由于一部旷世杰作而成为千古名句。
(俄)别林斯基曾说:《哈姆莱特》是戏剧之王莎士比亚的灿烂王冠上面的一颗最光辉的钻石。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与关汉卿同时代的莎士比亚的经典戏剧《哈姆莱特》的选段,看看哈姆莱特在你心中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二、文知基础
1.作者简介
威廉·莎士比亚(英语:William ShakespearE.1564年4月23日—1616年4月23日),是英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戏剧家,也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最伟大的作家,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以及全世界最卓越的文学家。
莎士比亚在埃文河畔斯特拉特福(Stratford)出生长大,18岁时与安.哈瑟维结婚,两人共生育了三个孩子:苏珊娜、双胞胎哈姆尼特和朱迪思。16世纪末到17世纪初的20多年期间莎士比亚在伦敦开始了成功的职业生涯,他不仅是演员、剧作家,还是宫内大臣剧团的合伙人之一,后来改名为国王剧团。1613年左右,莎士比亚退休回到埃文河畔斯特拉特福,3年后逝世。
1590年到1613年是莎士比亚的创作的黄金时代。他的早期剧本主要是喜剧和历史剧,在16世纪末期达到了深度和艺术性的高峰。接下来1601到1608年他主要创作悲剧,莎士比亚崇尚高尚情操,常常描写牺牲与复仇,包括《奥赛罗》、《哈姆雷特》、《李尔王》和《麦克白》,被认为属于英语最佳范例。在他人生最后阶段,他开始创作悲喜剧,又称为传奇剧。
莎士比亚流传下来的作品包括37部戏剧、154首十四行诗、两首长叙事诗。他的戏剧有各种主要语言的译本,且表演次数远远超过其他所有戏剧家的作品。
2.写作背景
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他生活在欧洲历史上封建制度日趋没落、资本主义兴起的交替时代。哈姆菜特是丹麦古代的王子。莎士比亚故意以超越时代的误差将哈姆菜特搬到伊丽莎白统治未年的英国现实中来。此时的英国,社会矛盾激化,宫廷生活挥霍浪费,社会动乱不堪,王室与资产阶级的矛盾越来越尖锐。莎士比亚借哈姆莱特之口,无情地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不平,充分表现了他的人文主义思想。
3.题目解说
《哈姆莱特》也译作《王子复仇记》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写的是丹麦王子哈姆莱特为父报仇的故事。
《哈姆莱特》共五幕,主要情节是:丹麦王子哈姆莱特的父王突然死去了,母后匆匆地改嫁给他的叔父—新王克劳狄斯。正是克劳狄斯谋杀了老国王,哈姆莱特肩负着为父报仇、重整朝纲的重任。哈姆莱特一时鲁莽,误杀了大臣波洛涅斯。克劳狄斯借口保护哈姆莱特,立即打发他去英格兰,想借英格兰国王之手杀掉他。哈姆莱特识破了他的诡计,半路上逃了回来。波洛涅斯是哈姆莱特的情人奧菲莉娅的父亲,奥菲莉娅受到情人哈姆莱特“变心”和父亲被杀的双重打击后,精神恍惚,落水而死。奥菲莉娅的哥哥雷欧提斯对 哈姆莱特极为怨恨,克劳狄斯趁机拉拢他,两人合谋设计杀死哈姆莱特。本文是戏剧中的第三幕开始。
4.文艺复兴与人文主义
(1)文艺复兴运动:是以欧洲新兴资产阶级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为特点的反封建教会的思想文化运动,其思想体系是人文主义思想,这种思想以“人”为中心,反对以“神”为中心;反对神权、神性,宣扬人权、人性。其思想基础为人性论:肯定人的价值,赞美人对爱情和幸福的追求,推崇知识,主张平等。
(2)人文主义:人文主义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反对封建斗争的思想武器,也是这一时期资产阶级进步文学的中心思想,这时的斗争锋芒是针对中世纪封建主义世界观,特别是天主教会的宗教世界观的人文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是:用人性反对神权;用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用理性反对蒙昧;拥护中央集权,反对封建割据等。
5.莎翁悲剧的特点。
(1)必须以英雄人物的死亡而结束。主人公虽然死了,令人心痛,但他为之奋斗的理想却胜利了,使人感到前途光明。悲剧主人公之死给人以悲壮感,而不是单纯的悲哀、悲观。
(2)悲剧的主人公必须是贵族。
(3)悲剧人物的行动必须出自他们本人的意志和内心,即悲剧人物之所以走向不幸的结局,不能归咎于客观原因,而应由自己负责(《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个例外)。
三、整体感知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写心怀鬼胎、惊疑不定的国王与侍臣密谋要试探哈姆雷特是否是因为失恋而疯狂。
第二部分:主要写奥菲利亚被狡猾的国王和父亲利用,前来试探哈姆雷特是真疯还是假疯。
第三部分:主要写国王与波洛涅斯试探完哈姆雷特后的密谋。
四、合作探究
1.请学生简要概述《哈姆莱特》剧情。教师酌情补充完善。
明确:《哈姆莱特》也译作《王子复仇记》,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写的是丹麦王子哈姆莱特为父报仇的故事。这出悲剧的情节是这样的:
第一幕:丹麦王驾崩,守夜卫兵看见老王幽魂出现,告知哈姆莱特王子。而叔父克劳迪服丧未满,即娶其兄嫂继承王位。王子与幽魂对话,获知叔父谋害父王之真相,
第二幕,国王克罗迪斯心怀鬼胎,派原为哈姆莱特之友的罗森格兰兹等人对他展开试探。
第三幕:克罗迪斯进一步利用哈姆莱特的恋人奥菲利娅对哈姆莱特试探的同时,哈姆莱特佯装疯癫,通导演一出老王被毒杀短剧,请新王与新后观赏,叔父当场色变,母后以为王子疯了。王子在质问母亲的时候误杀了大臣,也是自己恋人的父亲波洛涅斯。
第四幕:克罗迪斯为除后患,逼迫哈姆莱特去英国,欲借英王之手将他杀死,反被哈姆莱特抓住机会,假英王之手杀死了派去监视他的朝臣,返回丹麦。
第五幕:奥菲莉亚遭情人失踪及丧父之痛投河自杀,引起兄长雷奥提斯心头之恨,与克劳迪王共谋比剑时涂剧毒于剑锋,酒内下毒,加害王子,不料被皇后误饮,雷奥提斯自己亦为毒剑所伤,临死告知王子真相,王子报了父仇,自己亦壮烈牺牲。
课文节选的是第三幕一场,讲的是克罗迪斯(国王)进一步利用哈姆莱特的恋人奥菲利娅试探哈姆莱特。
2.探寻剧本中人物关系,理清剧本中的矛盾冲突理清人关系。
明确:
(1)剧中人物。
哈姆莱特  王子
克劳狄斯  王子的叔父,弑君篡位者
乔特鲁德  王后
波洛涅斯  大臣
雷欧提斯  波洛涅斯之子
奥菲莉娅  波洛涅斯之女
霍拉旭   王子挚友
奥斯里克 大臣
罗森格兰兹 王子同学,背叛王子
吉尔登斯吞 王子同学,背叛王子
(2)人物关系。
国王克劳狄斯——叔侄,又与劳狄斯杀父霸母之仇。
哈姆莱特与王后乔特鲁德——母子,又有着母嫁仇敌的隔阂;
哈姆莱特与奥菲利娅——恋人,又有着杀父之仇;
国王克劳狄斯与王后乔特鲁德—— 原为叔嫂后为夫妻,与克劳狄斯有着毒杀亲夫和企图谋害其子的矛盾;
御前大臣波洛涅斯——国王克劳狄斯的帮凶,奥菲利娅的父亲。
哈姆莱特与雷欧提斯——好友,后又因与其有杀父害妹之仇而反目成仇。
结论:哈姆莱特的复仇面临着错综复杂的矛盾环境,他既担负着复仇的使命,又承受着亲情、爱情、友情等复杂感情的折磨。
3.文中的哈姆莱特具有哪些性格特征?他的性格为什么这么复杂?
明确:哈姆莱特是一个富有理想、敢于行动的人,勇敢、果断使他具有“英雄”的个性,但在文中也可以发现他的迟疑、忧郁、孤独。他既是一个身负为父报仇、扭转乾坤重任的英勇、果断的王子,又是个具有“延宕”、迟疑、多虑性格的忧郁王子。这种并不单一的性格特征,正是他血肉丰满、栩栩如生的魅力所在他的性格如此复杂,是因为他身遭变故,理想破灭,他必须进行复仇,然而复仇的任务又是如此艰巨,对手是如此强大,他主观上反对暴力却又脱离群众,造成他在积极行动之中常常产生力不从心和难免失败的感觉,因而他的内心充满矛盾。通过他的独白我们看到了他对人生的思索、他的烦恼和失望、苦闷和彷徨以及他对周围现实的深刻揭露和批判。在这里,哈姆莱特不是一个理想的说教者,不是一个时代精神的传声筒,他是反映时代共性的典型的“这一个”,因此他有着复杂多样、矛盾统一的性格内涵。
4.本文主要是围绕什么冲突展开的?这些冲突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本文中的冲突主要有哈姆菜特与国王之间因无法沟通而产生的冲突、哈姆莱特内心的冲突、哈姆莱特与奥菲利娅之间的冲突以及哈姆莱特与波洛涅斯之间的冲突。其中本文将哈姆莱特与国王之间的冲突放在主要地位。其他的矛盾冲突都是围绕这一主要冲突展开的。
这些冲突实际上都是当时理想与现实矛盾的真实反映这是正义与邪恶的较量,是社会过渡时期新、旧两种社会力量的较量。如从表面看来,奧菲利娅和哈姆莱特之间的冲突是有关恋人感情的,但表现的却是对人生的思索,对黑暗现实的揭露。本文通过冲突也塑造了人物形象,比如克劳狄斯的阴险毒辣、波洛涅斯的趋炎附势、奧菲利娅的单纯多情,都是在冲突中展现的。特别是对本剧主人公哈姆莱特形象的塑造,是戏剧通过冲突表现人物性格特征最为典型的艺术特色之一。
5.作者通过哈姆莱特表达了什么思想?
明确:作者通过哈姆莱特表达了人文主义思想。人文主义运动是人类的一次巨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人们开始摆脱封建神学的束缚,追求人性的解放和个人的自由。莎士比亚的《哈姆菜特》将人类发展过程中自身的问题展现了出来,权力、地位、仇艮、愤怒、战争等,这一切都是长时间困扰人类发展的难题。当我们为了目标奋斗的时候,我们是否想到,我们最终会得到什么呢?可能是成功,也可能是什么都没有。剧中争夺王位的人、为正义奋斗的人,他们的下场是一样的—一死亡。这并不意味着莎士比亚的悲观,恰恰相反,正是这样的悲剧才能够引起人们心灵上的共鸣。发人深省正是莎士比亚悲剧的深刻之处,也是其悲剧的感人之处。
6.“悲剧就是将有意义的东西、美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鲁迅),《窦娥冤》中关汉卿将美的、善的窦娥毁灭使我们看透了元代社会的黑暗与腐败,悲剧《哈姆莱特》有何意义?
明确:父亲被自己的叔叔杀害,母亲改嫁,居然还下嫁给自己的弑父仇人,爱人发疯后不幸死去,最后连同自己,朋友,母亲都在这场悲剧中被完全吞噬了,这一连串悲剧都是源自欲望和仇恨。
叔叔的贪婪欲望使他作出了违背天理伦常之事,也招致了自己亲侄子的无法泯灭的仇恨,同时也为自己的命运埋下了无法避免的祸根,直至最后家破人亡。
哈姆莱特因为父亲的死而悲痛万分,又因父亲的鬼魂而萌生了复仇的念头于是步步谋划,想要以自己的力量替父亲报仇,却又要想尽办法保护自己的母亲,却不曾想到意外之事不断发生,母亲、爱人、朋友、自己都一并失去了莎士比亚仿佛在用这样的文字向世人揭示仇恨的可怕,它是一把双刃剑,一把锋利无比,还涂满了毒药的双刃剑运用他的人就如同是将灵魂出卖给了魔鬼,在失去理智再刺伤别人的同时,也难免是使自己遍体鳞伤,血肉模糊。
五、文章主旨
《哈姆雷特》又名《王子复仇记》,写的是丹麦王子哈姆莱特为父报仇的故事,反映了人文主义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意义。节选部分主要写国王利用哈姆莱特的情人奧菲利娅试探哈姆莱特是否真的发疯,却被哈姆莱特识破的情节。一方面作者通过不知内情的奥菲利娅的伤心与悲痛,表达了对哈姆莱特的赞美之情;另一方面,又通过哈姆莱特内心的独白,揭示了他内心的矛盾与痛苦。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这节课了解了莎士比亚的创作和戏剧知识,梳理了节选部分的情节结构,概括了文章主旨。下节课我们将分析戏剧人物形象和戏剧语言。好,下课。
七、布置作业
完成课时练(一)
5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