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练习题
1.(2021·甘肃武威·七年级期中)“东瀛有多远?芒履难丈量。 袈裟作舟帆,合十忘生死,弘愿心中藏,普度众生……”这是中央电视台播放的一部有关唐朝高僧的电视剧片尾曲。这部电视剧的主人公是( )
A.玄奘 B.鉴真 C.戒贤 D.戒日王
2.(2021·甘肃·金昌市龙门学校七年级期中)《西游记》中关于“唐僧取经”的故事广泛流传,它取材于唐初著名僧人玄奘西游天竺取经的史实。当时的天竺指今天( )
A.日本 B.印度一带 C.伊朗 D.阿拉伯地区
3.(2021·甘肃·酒泉市新苑学校七年级期中)在戏曲《小放牛》中,村姑问道:“赵州桥什么人儿修,……”牧童回答:“赵州桥鲁班修,……”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你知道赵州桥的修建者是
A.鲁班 B.李冰
C.李白 D.李春
4.(2021·甘肃·金昌市金川区宁远中学七年级期中)如果你想了解7世纪印度历史,下列资料中最值得查阅的是( )
A.
B.
C.
D.
5.(2021·甘肃·酒泉市新苑学校七年级期中)你知道唐朝时期中日交流的著名人物是( )
A.玄奘 B.鉴真 C.戒贤 D.普照
6.(2021·甘肃武威·七年级期中)据史书记载,唐都长安的崇仁坊多修造乐器的商店;延寿坊有出售金银珠宝店;胜业坊有“以小车推蒸饼卖之”;永昌坊有茶肆;新昌坊有客舍。这一记载表明当时( )
A.农业生产发展 B.商业经济繁荣
C.对外贸易活跃 D.经济重心南移
7.(2021·甘肃·兰州市外国语学校七年级期中)二百余年间,日本19次派遣唐使(其中到达中国15次)来华,规模之大,少则二百人,多至五六百人。唐朝时,日本遣唐使来中国的主要目的是( )
A.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 B.传播先进的日本文化
C.加强两国间的友谊 D.求取佛教经义
8.(2021·甘肃平凉·七年级期中)唐朝的手工业发展到很高水平,陶瓷业在唐朝有重要发展,被称为世界工艺珍品的是( )
A.青花瓷 B.白瓷
C.唐三彩 D.青瓷
9.(2021·甘肃平凉·七年级期中)唐朝的城市中既是当时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国际性大都市的是
A.洛阳 B.长安 C.扬州 D.成都
10.(2021·甘肃兰州·七年级期中)唐朝时期,与亚洲各国的友好交往达到前所未有的盛况,根本原因是( )
A.对外交通发达
B.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制度先进,文化昌盛
C.采取对外开放政策
D.疆域辽阔,国力强盛
11.(2021·甘肃·酒泉市第二中学七年级期中)玄奘西游天竺是中国同哪国之间文化交流的重要史实( )
A.日本 B.印度 C.朝鲜 D.阿拉伯
12.(2021·甘肃·金昌市龙门学校七年级期中)从贞观年间开始,日本先后向唐朝派出十几次遣唐使团,次数之多、规模之大、时间之久、内容之丰富,可谓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空前盛举。日本遣唐使来华的主要目的是( )
A.吸收先进的唐朝文化 B.传播先进的日本文化
C.加强两国间的友谊 D.加强两国的经济贸易
13.(2021·甘肃·兰州市外国语学校七年级期中)某小组开展研究性学习时,检索了一下关键词:“日本”“佛教”“唐招提寺”。他们研究的主题是( )
A.玄奘西行 B.鉴真东渡 C.文成公主入藏 D.遣唐使来华
14.(2021·甘肃兰州·七年级期中)下列史实能够反映唐朝中外文化双向交流的是( )
①鉴真东渡
②唐太宗被尊称为“天可汗”
③玄奘西行
④遣唐使来华
⑤陕西西安出土的唐代大食旅行者陶俑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⑤
C.①③④⑤ D.①②③⑤
15.(2021·甘肃·景泰县第四中学七年级期中)“穿越小说”、“穿越电视剧”成为时下的流行话题.如果你是故事中的主人公,穿越到了唐代长安,你可能看到的是( )
①一起饮茶诵诗的年轻人 ②外国人购买“唐三彩”
③“遣唐使”④进京赶考的读书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6.(2021·甘肃·定西市安定区公园路中学七年级期中)唐朝时期,东亚国家与中国在语言文字、思想意识、社会组织、物质文明等方面联成一体,形成一个以中国为文化源的中华文化圈。以下促成这一文化圈形成的有
①日本遣唐使来华 ②鉴真东渡 ③新罗学习唐朝政治制度 ④郑和下西洋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7.(2021·甘肃白银·七年级期中)唐朝长安人口达百万,长期居住的外国人达万家以上,来唐的外国使节遍及欧、亚、非等300多个国家和地区,这体现出长安的特色是( )
A.开放型国际化都市 B.生产专业化城市
C.海上丝绸之路起点 D.国际文化荟萃之地
18.(2021·甘肃·金昌市龙门学校七年级期中)房玄龄富于谋略,杜如晦善断大事,唐太宗重用他们做宰相,这表明唐太宗( )
A.注意任用贤才 B.推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C.重视发展生产 D.提倡节俭
19.(2021·甘肃张掖·七年级期中)下列唐朝史实反映出的共同主题是
①文成公主入藏,带去中原技术②玄奘西游天竺,求取佛教经典③鉴真东渡日本,传播唐朝文化
A.中外交往 B.民族团结 C.国家统一 D.文化交流
20.(2021·甘肃张掖·七年级期中)如果把“开通大运河”、“贞观之治”、“开元盛世”、“遣唐使和鉴真东渡”整合为一个学习单元,符合这一单元内容的主题是( )
A.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B.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C.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21.(2021·甘肃平凉·七年级期中)“你挑着担,我牵着马……”唐僧到西天取经的故事妇孺皆知。这个故事中的“唐僧”和“西天”分别是( )
A.玄奘、天竺 B.玄奘、新罗 C.鉴真、日本 D.鉴真、波斯
22.(2021·甘肃·民勤县第六中学七年级期中)玄奘西游所去的天竺是今天的
A.朝鲜
B.日本
C.印度
D.伊朗
23.(2021·甘肃白银·七年级期中)李庆新在《海上丝绸之路》中写道:“唐朝与海外发生官方关系的国家和地区有70余个。”唐朝中外交往出现了盛况空前的局面,出现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是唐朝( )
A.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B.对外水陆交通发达
C.对外开放,兼容并包 D.经济文化世界领先
24.(2021·甘肃·金昌市金川区宁远中学七年级期中)《日本书纪》:“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常须达。” 为了实现文中所说的“常须达”,日本政府采取的措施是( )
A.派倭寇侵略我国沿海地区 B.派商人与唐朝通商
C.派僧人到唐朝传播佛教 D.派遣唐使到唐朝学习
25.(2021·甘肃·民勤县第六中学七年级期中)唐朝时,为中日文化做出了卓越贡献的是
26.(2021·甘肃·酒泉市新苑学校七年级期中)列举唐朝时期对中外文化交流做出重要贡献的两位历史人物
27.(2021·甘肃平凉·七年级期中)下图中的人物曾6次东渡日本,他是谁?他的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28.(2021·甘肃·金昌市龙门学校七年级期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中外交流】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繁荣与开放的时代,它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声名远播四海,是中国历史上令人振奋的一段时期。
写出图一、图二中人物是谁?
29.(2021·甘肃·兰州市外国语学校七年级期中)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合作共赢,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当今中国,加强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和谐发展,更是事关国家统一、地区发展的重大问题。历史上的大唐帝国无论是对外交往还是民族交融,都是值得学习和借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贞观十五年,松赞干布亲自到柏海迎接公主。回到吐蕃后,他对亲近的人说:“我祖、父未有通婚上国者,今我得尚大唐公,为幸实多。”
材料二:钱文忠教授在讲述唐朝对外关系时说:“一个伟大僧人西行取经的传奇故事,一条由信念、坚持和智慧浇铸而成的求知之路,一个民族胸襟开放、海纳百川的真实写照。”
材料三:在2021年4月20日召开的第五次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上,国家主席习近平强调:不能把一个或几个国家制定的规则强加于人,也不能由个别国家的单边主义给整个世界“带节奏”。“世界要公道,不要霸道”。他认为,“一带一路”是阳光大道,不是私家小路,我们将本着开放包容精神,把“一带一路”建成“减贫之路”、“增长之路”!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唐太宗时期实行了怎样的民族政策?唐太宗赢得了怎样的称号?材料中唐朝与少数民族友好往来的史实是什么?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西行取经的“伟大僧人”是谁?他归国后由他口述弟子记录的经典著作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谈一谈你对习主席在这次亚洲论坛年会上演讲的认识?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解析】
依据题干关键词“东瀛、唐朝高僧”可知,此内容反映的是鉴真。唐玄宗时期,鉴真东渡日本,弘扬中国文化,故B符合题意;玄奘西游天竺求取佛法,故A不合题意;戒贤、戒日王与题干无关,故C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B。
2.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唐朝玄奘西游所到达的地方。由于古今异名,要求学生对一些重要的国名地名熟悉。如罗马在古代中国称之为大秦。古代的天竺指今天印度一带。故选B。
3.D
【解析】
依据题文所给提示信息:赵州桥的修建者。因为隋朝杰出工匠李春设计并主持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只有选项D符合题意,故选D。
4.B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唐朝时期,天竺称之为印度,唐朝与天竺的交往集中体现在玄奘西游上,玄奘将自己的亲身见闻写成了《大唐西域记》,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唐朝玄奘西游的时间是7世纪,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所以答案是B。
5.B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时期,为宣扬佛法,鉴真和尚东渡日本,鉴真东渡日本传播了唐朝文化,加强了中日之间经济文化交流,B项正确;玄奘是唐朝时期西行印度,促进中国与印度的文化交流,A项错误;戒贤音译“尸罗跋陀罗”,古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论师,材料所述唐朝时期中日交流的著名人物是鉴真,而不是戒贤,C项错误;材料所述唐朝时期中日交流的著名人物是鉴真,与普照无关,D项错误。
6.B
【解析】
依据题文中的 “唐都长安的崇仁坊多修造乐器的商店;延寿坊有出售金银珠宝店;胜业坊有“以小车推蒸饼卖之”;”特别是“商店”、 “出售”、“卖之”的词语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词语说明商业的繁荣,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此题答案选B。
7.A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遣唐使是日本赴中国的使节团,贞观五年,日本派出了由留学生和学问僧组成的第一次“遣唐使”,到开成三年(838年)止,共派出遣唐使12次,遣唐使团组织完备,遣唐使通过友好访问或是留学长安,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把唐代大量文化带回日本,对日本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的内容不符合题意;故选A。
8.C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唐朝的手工业发展到很高水平,陶瓷业在唐朝有重要发展,被称为世界工艺珍品的是唐三彩,故C符合题意;元代青花瓷闻名,故A不合题意;唐代邢窑的白瓷、越窑的青瓷著名,但名气不如唐三彩,故B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C。
9.B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唐朝的城市中既是当时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国际性大都市……”,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长安城内分为坊和市,分别是居民的住宅区和商业区,长安人口上百万,还云集着边疆各族和世界各国的人,既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所以B符合题意;洛阳是唐朝时期著名的大城市,但不是“国际性大都市”,所以A不符合题意;扬州和成都属于唐朝时期比较富庶的商业城市,当时有“扬一益二”之称,但是扬州和成都都不是当时的“国际性大都市”,所以CD不符合题意。
10.B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唐朝时期,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制度先进,文化昌盛,与亚洲各国友好交往达到前所未有的盛况。B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B。
11.B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玄奘相关的知识点。阅读题文所给提示信息:西行印度求取佛经。结合历史知识分析:唐太宗时期,玄奘西行印度求取佛经,并把印度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介绍到中国的第一人;因此只有选项符B合题意,故选B。
12.A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遣唐使的目的在于向中国学习,吸取唐朝先进的文化,故答案是A。
13.B
【解析】
鉴真接受日本僧人的邀请,在754年,鉴真第六次东渡抵达日本,他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故B项正确;玄奘西行到达的是天竺,排除A;C项与日本无关,排除C项;遣唐使来华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 、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但是与“唐招提寺”无关,排除D项。故选B。
14.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唐玄宗时期,鉴真应日本学问僧的邀请,东渡日本弘扬佛法,促进了中日交流;唐太宗时期的玄奘西行天竺求取佛法,促进了中印交流;遣唐使是唐朝时期日本派遣来华学习交流的使团;大食是古代阿拉伯,大食旅行者陶俑反映了中国与阿拉伯的交流。①③④⑤符合题意。唐太宗被尊称为“天可汗”属于民族关系,不属于中外文化双向交流。故选C。
15.D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唐代长安,可能看到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饮茶之风盛行,唐朝还是诗的国度,一起谈论诗歌的年轻人;是开放的国度,长安有日本的遣唐使,有外国人购买唐三彩;唐朝注重科举考试,都城在长安,有进京赶考的读书人;因此选项①②③④符合题意,D项正确,排除A、B和C项,故选D项。
16.A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日本遣唐使来华,鉴真东渡,均传播了唐文化,新罗学习唐朝政治制度,也传播了唐朝文化,故A符合题意;郑和下西洋,发生在明朝时期,与题干无关,排除,故BC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A。
17.A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长安城人口百万,“来唐的外国使节遍及欧、亚、非等300多个国家和地区”,这体现出长安是一座开放型国际性的大都会。选项A符合题意;选项BCD题干材料没有体现,不符合题意;故选A。
18.A
【解析】
根据所学和材料“重用他们”可知,这体现出唐太宗会用人,A项正确;材料是说唐太宗在用人方面的才能,不是说民族政策、发展生产、提倡节俭,排除BCD三项。故选A项。
19.D
【解析】
依据课本所学可知,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后,仰慕中原文化,多次派使者到唐朝求婚,唐太宗同意将文成公主嫁给他。文成公主入藏,带去中原技术,促进吐蕃发展,密切了汉藏联系;玄奘西游天竺,求取佛教经典,把天竺文化带到唐朝;鉴真东渡日本,传播唐朝文化。由此可知三者反映的主题中外文化交流,D正确;“文成公主入藏”反映的是国内汉族与少数民族关系,AB排除;题干史实没有涉及祖国统一问题,C排除;故选D。
20.C
【解析】
根据题干“开通大运河”“贞观之治”“开元盛世”“遣唐使和鉴真东渡”可知,这些都发生在隋唐时期,而隋唐时期的特点就是繁荣与开放。“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体现了社会的繁荣,“遣唐使和鉴真东渡”体现了唐朝中外交流频繁,所以他研究的课题是繁荣与开放的时代,故选C;国家的产生与发展是夏商周时期,排除A;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是辽宋夏金元时期,B错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是明清时期,D错误。
21.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中印文化交流史上最杰出的使者。唐朝时,中国与天竺交往频繁,玄奘西游天竺著有《大唐西域记》一书,是中印文化交流史上最杰出的使者。A项正确,排除BCD。
22.C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中国和天竺交往密切,最杰出的使者是高僧玄奘。贞观年间,玄奘从长安出发,前往天竺求取佛经,他在天竺遍访有名的寺院,成为著名的佛学大师,后来从天竺带回大量的佛经,为中印友好交往做出了贡献。所以玄奘西游天竺,就是现在的印度,C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
23.D
【解析】
唐朝中外交往出现了盛况空前的局面,出现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是唐朝经济文化世界领先,对其他国家产生强烈的吸引力和向心力,D正确;国家统一,社会安定,对外交通发达,对外开放政策虽然是唐朝中外交往繁荣的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根本原因通常是经济原因,ABC排除。故选D。
24.D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我国国力强盛,吸引了好多日本人来中国学习。其中典型的事件是日本政府派遣唐使到唐朝学习,故D正确。倭寇侵略我国沿海是明朝时期,故排除A项;日本政府没有派商人与唐朝通商,也没有派僧人到唐朝传播佛教,故排除BC项。故选D。
25.鉴真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时期,鉴真东渡日本传授佛法,为日本设计唐招提寺等,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杰出贡献。因此填写鉴真。
26.鉴真、玄奘。(顺序可调整)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唐朝与日本的文化交流中,最有影响的人物是鉴真,他是扬州大明寺的高僧,接受日本僧人的邀请东渡日本,前5次都因种种原因没有成功,辛劳过度而双目失明,但鉴真仍矢志不渝,继续进行第6次东渡,终于在754年抵达日本,他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贞观初年,高僧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不畏艰险,历经磨难,经过4年的长途跋涉到达天竺,他遍访天竺的名寺,国研习佛法,曾在佛学最高学府那烂陀寺游学,成为印远近闻名的佛学大师,10多年后,玄奘携带大量等佛经回到长安,此后主持译经工作,为中国佛教的见发展作出重大贡献,根据他的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书的《大唐西域记》,记载了他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27.鉴真。不畏艰险,勇于跋涉,不怕苦难,坚持不懈的精神。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图片中的人物是唐朝高僧鉴真,鉴真为了弘扬佛法,六次东渡日本,促进了中日文化交流。鉴真为了完成使命,不畏艰险,六次东渡,甚至双目失明也未改变初衷,最终成功到达日本,弘扬了中华文化,促进了中日文化交流,得到了世人的尊敬。因此在他身上体现了不畏艰险,勇于跋涉,不怕苦难,坚持不懈的精神。
28.唐三藏(玄奘);鉴真。
【解析】
根据图一,所学知识可知:图一中人物是玄奘。贞观初年,玄奘西游天竺,求取佛经精义,对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玄奘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书的《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根据图二,所学知识可知:图二中人物是鉴真。754年,鉴真东渡日本传授佛经,传播中国先进文化,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贡献。
29.(1)开明的民族政策;天可汗。文成公主入藏。
(2)玄奘;《大唐西域记》。
(3)坚持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等。(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1)根据“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可得出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根据所学,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被北方和西北各族拥戴为“天可汗”。641年文成公主入藏和吐蕃赞普松赞干布联姻。
(2)贞观初年玄奘经过4年的长途跋涉到达天竺;他遍访名寺,研习佛法,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主持译经工作,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由其口述,其弟子记录成书的《大唐西域记》记载了他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3)根据“他认为,‘一带一路’是阳光大道,不是私家小路,我们将本着开放包容精神,把‘一带一路’建成‘减贫之路’、‘增长之路’!”可得出坚持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等。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