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练习题(含解析)期中复习2021-2022学年下学期甘肃省各地七年级历史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练习题(含解析)期中复习2021-2022学年下学期甘肃省各地七年级历史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6.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4-05 23:10: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5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练习题
1.(2021·甘肃·景泰县第四中学七年级期中)“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唐朝灭亡以后进入的分裂时期是
A.春秋战国 B.魏晋南北朝 C.五代十国 D.辽宋夏金
2.(2021·甘肃平凉·七年级期中)唐朝国势由盛转衰的事件是( )
A.安史之乱 B.宦官专权 C.藩镇割据 D.朋党之争
3.(2021·甘肃平凉·七年级期中)唐末农民大起义的领袖是( )
A.陈胜 B.黄巢 C.吴广 D.朱元璋
4.(2021·甘肃武威·七年级期中)据史书记载,唐都长安的崇仁坊多修造乐器的商店;延寿坊有出售金银珠宝店;胜业坊有“以小车推蒸饼卖之”;永昌坊有茶肆;新昌坊有客舍。这一记载表明当时( )
A.农业生产发展 B.商业经济繁荣
C.对外贸易活跃 D.经济重心南移
5.(2021·甘肃平凉·七年级期中)唐朝的手工业发展到很高水平,陶瓷业在唐朝有重要发展,被称为世界工艺珍品的是( )
A.青花瓷 B.白瓷
C.唐三彩 D.青瓷
6.(2021·甘肃武威·七年级期中)促使唐朝由盛转衰亡的因素有(  )
①安史之乱 ②藩镇割据
③宦官专权④黄巢起义⑤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⑤ C.①②③⑤ D.①③④⑤
7.(2021·甘肃·酒泉市第二中学七年级期中)标志着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事件是
A.安史之乱
B.藩镇割据
C.任用奸相
D.宦官专权
8.(2021·甘肃武威·七年级期中)天宝初年,边镇兵力达49万人,安禄山一人更兼任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这三地之间地域相连,兵力又于诸镇之中最强,拥兵20万,实力强大。相反,中央兵力则不满8万。材料反映了唐玄宗后期
A.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B.形成了外重内轻的局面
C.励精图治、重用贤能
D.民族交融进一步发展
9.(2021·甘肃·酒泉市第二中学七年级期中)下列关于“安史之乱”的叙述,正确的是
A.它是唐朝末年的农民大起义 B.唐朝从此灭亡
C.它是唐朝前期统治阶级的纷争 D.它反映了唐玄宗后期统治的腐败
10.(2021·甘肃·景泰县第四中学七年级期中)唐朝由盛转衰开始于
A.藩镇割据 B.安史之乱 C.宦官专权 D.黄巢起义
11.(2021·甘肃·金昌市龙门学校七年级期中)唐朝,一个强盛的王朝,他与汉朝一同成为中华民族中兴的两个时代。并以前所未有的辉煌与繁荣,开创了中国的新纪元,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是( )
A.安史之乱 B.外戚专权 C.藩镇割据 D.宦官专政
12.(2021·甘肃·金昌市龙门学校七年级期中)安史之乱使黎民百姓流离失所,城镇沦为废墟。发动安史之乱的节度使是( )
①史思明②杨国忠③李林甫④安禄山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13.(2021·甘肃·定西市安定区公园路中学七年级期中)导致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的事件是( )
A.黄巾起义 B.八王之乱 C.安史之乱 D.黄巢起义
14.(2021·甘肃武威·七年级期中)图中“?”处应为
A.唐太宗统治前期 B.唐太宗统治后期 C.唐玄宗统治前期 D.唐玄宗统治后期
15.(2021·甘肃·酒泉市第二中学七年级期中)《旧唐书》记载:在这次战乱中,“宫室焚烧,十不存一,……人烟断绝,千里萧条”。从此之后,国势由盛转衰,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该战乱发生时的唐朝皇帝是
A.唐高宗 B.武则天 C.唐玄宗 D.唐肃宗
16.(2021·甘肃武威·七年级期中)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安史之乱的重要影响是
A.安史之乱使北方的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B.安史之乱后,唐朝形成了藩镇割据的政治局面
C.安史之乱是大唐王朝由盛转衰的标志
D.安史之乱的爆发,标志着盛极一时的大唐王朝覆灭
17.(2021·甘肃白银·七年级期中)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图中空格内应填写的是
A.春秋战国 B.三国鼎立 C.南北朝 D.五代十国
18.(2021·甘肃张掖·七年级期中)《新唐书》记载:“武夫悍将……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以布列天下”这反映了安史之乱后唐朝出现了什么局面?( )
A.开明开放 B.胡汉交融 C.宦官专权 D.藩镇割据
19.(2021·甘肃·民勤县第六中学七年级期中)唐朝灭亡的时间是
A.581年
B.589年
C.907年
D.960年
20.(2021·甘肃·民勤县第六中学七年级期中)强盛的唐朝走向衰弱的转折点是
A.安史之乱
B.宦官专权
C.藩镇割据
D.朋党之争
21.(2021·甘肃·高台县城关初级中学七年级期中)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的直接原因是
A.陈胜吴广起义
B.安史之乱
C.黄巢起义
D.陈桥兵变
22.(2021·甘肃白银·七年级期中)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下表所示。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 )
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 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
C.维护中央的权威 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
23.(2021·甘肃白银·七年级期中)“诗史互证”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一种方法。下列诗句中反映“安史之乱”的是( )
A.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B.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C.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 D.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馀家,世乱各东西
24.(2021·甘肃·兰州市外国语学校七年级期中)下面的示意图反映了唐朝由兴盛到衰亡的过程,图中c处应该填写( )
A.文景之治 B.开皇之治 C.五代十国 D.安史之乱
25.(2021·甘肃兰州·七年级期中)“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杜甫的这首《无家别》描述了哪次战乱后,广大劳动人民无家可归的悲惨状况( )
A.八王之乱 B.安史之乱
C.唐末农民起义 D.隋末农民起义
参考答案:
1.C
【解析】
依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唐朝灭亡后进入中国进入五代十国时期,C项正确;西周灭亡后,中国进入东周即春秋战国时期,排除A项;两汉之后中国进入魏晋南北朝时期,排除B项;五代十国之后中国进入辽宋夏金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
2.A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唐玄宗统治后期贪图享乐,朝政腐败,地方节度使权力过大,结果755年节度使安禄山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使唐朝国势由盛转衰,A正确;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朋党之争都发生在安史之乱之后,BCD排除。故选A。
3.B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唐朝末年唐僖宗年间黄巢发动农民大起义,沉重打击了唐朝的腐朽统治,B正确;陈胜、吴广是秦末农民大起义的领袖,AC排除;朱元璋是元末农民大起义的领袖,推翻元朝,建立明朝,D排除。故选B。
4.B
【解析】
依据题文中的 “唐都长安的崇仁坊多修造乐器的商店;延寿坊有出售金银珠宝店;胜业坊有“以小车推蒸饼卖之”;”特别是“商店”、 “出售”、“卖之”的词语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词语说明商业的繁荣,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此题答案选B。
5.C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唐朝的手工业发展到很高水平,陶瓷业在唐朝有重要发展,被称为世界工艺珍品的是唐三彩,故C符合题意;元代青花瓷闻名,故A不合题意;唐代邢窑的白瓷、越窑的青瓷著名,但名气不如唐三彩,故B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C。
6.A
【解析】
本题是排列组合型题目,可以用排除法解答,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是在907年-960年,而唐朝灭亡是907年,因此⑤项不是“由盛转衰、逐渐走向衰亡的原因”,排除含有⑤的BCD三项。故选A。
7.A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统治后期发生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故A符合题意;藩镇割据是安史之乱的影响,故B不符合题意;任用奸相是唐玄宗统治后期朝政腐败的表现,故C不符合题意;宦官专权导致唐朝朝政腐败,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
8.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天宝年间,边镇兵力达50万。而安禄山一人更兼任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这三地之间地域相连,兵力又于诸镇之中最强,拥兵20万,实力强大。相反,中央兵力则不满8万,形成外重内轻的军事局面。因此只有选项B符合题意,故选B。
9.D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末农民大起义是在安史之乱之后;唐朝907年灭亡,安史之乱时间是755—763年,没有直接导致唐朝灭亡,而是使唐朝统治日趋衰落;安史之乱发生的背景是唐玄宗统治后期,贪图享乐,不理政事,任用奸臣,造成朝政混乱,而不是唐玄宗统治前期。故选D。
10.B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开元末年以后,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目趋腐败。边将安禄山一身兼任范阳等三地的节度使,担负东北地区防御重任,逐渐扩张势力。755年,安禄山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所以唐朝由盛转衰的标志是安史之乱,故B项正确;藩镇割据、黄巢起义都发生在安史之乱后,排除AD;宦官专权是东汉政权特点,排除C。故选B。
11.A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755年,唐玄宗后期,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安史之乱对唐朝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因此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是安史之乱。选项A符合题意;安史之乱后,唐朝统治腐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态势越来越严重。选项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12.D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755年,唐朝地方节度使安禄山、史思明发动安史之乱,从此,唐朝开始由盛转衰,①④符合题意,D项正确;杨国忠、李林甫都是唐玄宗时期的宰相,而不是安史之乱的发动者,②③不符合题意,排除ABC三项。故选D项。
13.C
【解析】
依据课本所学可知,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是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唐朝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C正确;黄巾起义,是东汉晚期的农民战争,也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宗教形式组织的民变之一。A排除;八王之乱是发生于中国西晋时期的一场皇族为争夺中央政权而引发的内乱,因皇后贾南风干政弄权所引发。B排除;黄巢起义是唐末历时最久,遍及最大,影响最深远的一场农民起义。D排除;故选C。
14.C
【解析】
依据图示并结合所学可知,该图反映唐朝从建立到发展以及由盛转衰到灭亡的过程,问号处为唐朝发展的全盛时期。联系所学可知,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府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故选C;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清明,被称为“贞观之治”,排除AB;唐玄宗统治后期,贪图享乐,宠爱杨贵妃,不理政事。他还任用奷臣为丞相,造成朝政混乱,导致以边将安禄山和史思明为首的版乱,历史上称之为“安史之乱”,排除D。
15.C
【解析】
依据题干信息“在这次战乱中,‘宫室焚烧,十不存一,……人烟断绝,千里萧条’。从此之后,国势由盛转衰,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可知,该战乱是安史之乱,发生时的唐朝皇帝是唐玄宗。755—763年的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唐朝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所以C选符合题意;综上所述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
16.D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唐玄宗末年爆发的安史之乱,持续了八年,使北方的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虽然被镇压,但是安史之乱后,形成了藩镇割据的政治局面;也使大唐王朝由盛转衰,由此可知,ABC三项都是安史之乱的重要影响。D项表述错误,安史之乱的爆发是755年,大唐王朝覆灭是907年。按题目要求应选择说法不正确的,故选D。
17.D
【解析】
依据图中隋朝到唐朝、宋朝可知反映的是朝代的更替。结合课本所学,唐朝结束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南方地区出现吴、南唐、吴越、等九个政权,再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五代十国”。D正确;春秋战国、三国鼎立是在唐朝建立之前,AB排除;东晋灭亡后,进入南北朝时期,C排除;故选D。
18.D
【解析】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安史之乱使社会经济遭到极大的破坏,唐朝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在节度使制度下,地方将领实力强大、拥兵自重,地方上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导致唐朝后期军阀割据混战局面出现。故选项D符合题意;开明开放是唐朝前期的民族政策和对外政策,故选项A不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胡汉交融,故选项B不符合题意;宦官专权是东汉政权的特点,故选项C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
19.C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原为农民起义军将领的朱温,后投降唐朝,被封为节度使,与其它藩镇联合镇压了黄巢起义。他逐渐控制了朝政,陆续歼灭了北方的大小割据势力。907年,朱温建立了后梁政权,唐朝至此灭亡,所以C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
20.A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玄宗后期,朝政腐败,各地节度使权利不断扩大。唐朝天宝十四年(755),安禄山发动叛乱,相继攻下了洛阳、长安等城,玄宗被迫出逃至四川。然而叛军内部矛盾重重。唐政府任命郭子仪和李光弼为将,借回纥兵平叛,终于在763年平定了叛乱。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战乱使中原地区经济遭到了严重破坏,藩镇割据的局面形成,边疆不断告急,唐朝国力大为削弱,所以A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
21.B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开元末年以后,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牵,宠爱杨贵妃,重用杨国忠、李林甫,朝政日趋腐败,终于导致了安史之乱的爆发,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故B符合题意;陈胜吴广起义、黄巢起义、陈桥兵变与题干无关,故AC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B。
【点睛】
抓住题干关键词“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是解题的关键,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
22.A
【解析】
根据题干表格数据可知,唐代的藩镇河朔型赋税供纳是不上供;中原型、边疆型赋税供纳是少上供。由此可知,“安史之乱”后的藩镇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选项A符合题意;表格体现不出藩镇彼此攻伐不已,B排除;河朔型藩镇拥兵自重、与朝廷对抗,威胁到中央权威,C排除;唐朝“安史之乱”后,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D排除。故选A。
23.D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天宝(公元742年正月-756年七月),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共计使用15年,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范阳等三镇节度使安禄山联合史思明在范阳(今北京)以诛杀杨国忠为名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从此,唐帝国由盛转衰,是一个重大的历史转折点,故D正确;“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是杜甫的诗,描写了开元年间经济繁荣,国家鼎盛的景象,故A错误;“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是李白送别友人孟浩然所作,与材料无关,故B错误;“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是李白得闻遣唐使晁卿回日本途中沉船,误传晁卿已溺死后,写下诗句悼念他,反映了中日文化交流,与题意不符,故C错误。综上答案D。
24.D
【解析】
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故D项正确;A项是在汉代,排除A;开皇之治是在隋朝,排除B;C项是在唐朝灭亡后,排除C。
25.B
【解析】
依据材料信息“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可知,该诗描述的是唐代安史之乱的影响,故B正确;八王之乱是在西晋,排除A项;唐末农民起义不是天宝年间,排除C项;隋末农民起义是在隋朝,排除D项;故选B。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