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北宋的政治练习题(含解析)期中复习2021-2022学年下学期广东省各地七年级历史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北宋的政治练习题(含解析)期中复习2021-2022学年下学期广东省各地七年级历史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3.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4-06 07:43: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6北宋的政治练习题
一、选择题
1.(2021·广东茂名·七年级期中)历史发展一般都具有阶段性特征。辽、宋、西夏、金时期最显著的阶段特征是( )
A.统一国家建立 B.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C.民族政权并立 D.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
2.(2021·广东茂名·七年级期中)北宋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 )
A.三省六部制 B.科举制 C.武将专权制 D.宰相制度
3.(2021·广东·陆丰市甲东镇钟山中学七年级期中)与宋并立的少数民族政权辽、西夏、金分别是下列哪个选项中的少数民族建立的(  )
A.契丹、党项、匈奴 B.契丹、党项、女真 C.党项、女真、回纥 D.匈奴、回纥、吐蕃
4.(2021·广东茂名·七年级期中)有学者认为,相对于汉唐两代,宋代不是弱,也不是贫,而是无效率。导致宋代“无效率”的主要原因是(  )
A.藩镇割据 B.分化事权 C.科举制完善 D.重武轻文
5.(2021·广东惠州·七年级期中)制作时间轴有助于培养历史时空观念,如图中①处对应的朝代是
A.西周 B.秦朝 C.宋朝 D.清朝
6.(2021·广东揭阳·七年级期中)宋朝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而文臣担任中央和地方要职。这体现的宋朝的政策是( )
A.休养生息政策 B.重武轻文政策 C.重文轻武政策 D.对外开放政策
7.(2021·广东·河源市第二中学七年级期中)“杯酒释兵权”这一历史事件反映了北宋( )
A.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B.与辽长时间保持相对和平的局面
C.加强了皇帝和中央的权力 D.与西夏维持了几十年的和平关系
8.(2021·广东·清远市清新区凤霞中学七年级期中)下面是某同学在复习中国古代史时制作的一段政权更迭的年代标尺,其中③处建立者是
A.隋炀帝 B.唐高祖 C.宋太宗 D.宋太祖
9.(2021·广东揭阳·七年级期中)“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的典故,当与赵匡胤有关,他建立北宋后,在政治、军事和经济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尤其实行重文轻武的国策。原因有( )
A.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不利于政权的稳固
B.扭转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
C.削弱了军队战斗力,增加了财政支出
D.注重发展文教事业,营造浓厚的读书风气
10.(2021·广东·陆丰市甲东镇钟山中学七年级期中)北宋初年,为防止宰相权力过大,威胁皇权,宋太祖采取的措施是
A.废除宰相 B.分化事权 C.设置通判 D.控制禁军
11.(2021·广东·深圳市福景外国语学校七年级期中)宋代134位宰相,123人科举出身,他们中多为学者型官员。如范仲淹、司马光、王安石、苏轼、苏洵、欧阳修、柳永、张载、沈括等。这表明当时( )
A.进士科仍然是当时最为重要的科目
B.科举制度提升了学术研究的水平
C.人才选拔真正做到了公平、公正
D.科举制度造就了高素质的文官群体
12.(2021·广东阳江·七年级期中)宋太祖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宋太宗延续了这一措施,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文臣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这反映出宋朝
A.重视武将
B.重视科举
C.重农抑商
D.重文轻武
13.(2021·广东茂名·七年级期中)北宋中期,蔡襄指出:“今世用人,大率以文词进。大臣,文士也;近侍之臣,文士也;钱谷之司,文士也;边防大帅,文士也;天下转运使,文士也;知州郡,文士也。”这反映出北宋治国的特点是
A.休养生息 B.兵民合一 C.重文轻武 D.外重内轻
14.(2021·广东深圳·七年级期中)北宋设置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其主要目的是
A.保证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
B.避免地方官吏的贪污腐败
C.使地方失去割据的物质条件
D.以期分解文臣知州的权利
15.(2021·广东北江实验学校七年级期中)北宋时期,最高军事机构枢密院的正副长官累计超过200人。其中文臣出身者162人,武将出身者39人。这反映了北宋治国策略的特点是
A.藩镇割据 B.民贵君轻 C.休养生息 D.重文轻武
16.(2021·广东·清远市清新区凤霞中学七年级期中)“上(宋太祖)因谓(赵)普曰:‘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众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宋太祖据此思想所采取的措施是( )
A.削减节度使的实权 B.设参知政事为副相
C.设三司使管理财政 D.派遣文官担任地方官
17.(2021·广东深圳·七年级期中)宋朝建立后,统治者采取了重文轻武的政策。其主要原因是
A.统治者是文臣出身,因此重视文臣 B.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科举制日趋完善
C.杜绝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 D.武将有勇无谋,遇有战事,战略方面应由文官决断
18.(2021·广东·深圳市福景外国语学校七年级期中)宋太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不断强化中央集权。他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是通过
A.分割宰相的则政大权 B.在地方设置转运使
C.在各州府设置通判 D.强化节度使收税的权力
19.(2021·广东深圳·七年级期中)根据表中的信息,可以看出宋初( )
宋太祖时期中央所辖州县数量统计表
时间 州 县
公元960年 111 638
公元979年 297 1860
A.科举改革成效显著 B.地方治理得到强化
C.经济重心南移加快 D.地方机构日渐臃肿
20.(2021·广东·华中师范大学附属惠阳学校七年级期中)下列有关宋朝重文轻武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武将能安照自己的意志指挥军队作战
B.扩大科举考试的名额
C.中央派文臣担任地方的知州
D.中央机构的要职由文人出任
21.(2021·广东·清远市清新区凤霞中学七年级期中)宋太祖为防止知州权力过大难以控制,采取的措施不正确的是( )
A.废除知州,地方直属中央 B.实行三年一换的制度
C.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 D.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22.(2021·广东·深圳市福景外国语学校七年级期中)《宋史纪事本末》载,王彦超及诸藩镇入朝,帝(宋太祖)宴于后苑,酒酣,从容谓之曰:“卿等皆国家宿旧,久临剧镇,王事鞅掌,非朕所以优贤之意也。”彦超喻意,即前奏曰:“……乞骸骨,归田园,臣之愿也。”材料中宋太祖之“意”是
A.准备赏赐开国宿旧
B.鼓励诸藩为国操劳
C.表白歉意,抚慰群臣
D.暗示他们自解兵权
23.(2021·广东·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附属外国语学校七年级期中)据统计,北宋时,科举出身的官员占了总官员的40%,而在唐代这一比例只有15%。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印刷术的进步 B.科举制度的创立与完善
C.统治者的统治策略 D.市民阶层的壮大
24.(2021·广东·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附属外国语学校七年级期中)著名文化学者王立群这样评价古代一位帝王:“烽火燃,五十年,陈桥驿站披旗冕。披旗冕,定江山,杯酒之间销兵权……还一个,盛世繁华,文煌武烈。”他评价的是( )
A.秦王嬴政 B.宋太祖赵匡胤
C.元世祖忽必烈 D.汉高祖刘邦
25.(2021·广东揭阳·七年级期中)下列政权建立的先后顺序是
①北宋
②辽
③西夏
④金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②①④③
D.①②④③
26.(2021·广东揭阳·七年级期中)宋太祖建隆二年(961年),大臣赵普针对“方镇太重,君弱臣强”的状况,提出:“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宋太祖“制其钱谷”的措施是
A.设置通判分知州权力
B.增设副宰相
C.派文臣担任知州
D.设置转运使
27.(2021·广东·深圳市福景外国语学校七年级期中)宋初的大将曹翰写下一首《退将诗》,有“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之句;当时有谚语曰:“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宋朝出现这样的诗句和谚语,主要是因为( )
A.宋朝分化事权,削弱相权 B.宋朝派文臣担任州县长官
C.宋朝采取重文轻武的政策 D.宋朝取消节度使收税权力
28.(2021·广东·广州市白云区景泰中学七年级期中)赵匡胤当皇帝的第二年,大臣赵普针对“方镇太重,君弱臣强”的状况,提出:“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下列选项能够论证此观点的是
A.取消节度使收税权力 B.统一了黄河流域
C.黄袍加身建立北宋 D.与辽国互通使节
29.(2021·广东揭阳·七年级期中)北宋中期,王安石变法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
A.铲除割据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B.打击官僚地主,抑制土地兼并
C.缓和民族矛盾,巩固国家统一 D.扭转积贫积弱局面,富国强兵
30.(2021·广东揭阳·七年级期中)“陈桥驿兵变”“杯酒释兵权”等历史典故与下列哪一位历史人物有关
A.秦始皇 B.汉武帝 C.赵匡胤 D.李世民
二、综合题
31.(2021·广东·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第一中学七年级期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王朝废除了九品中正制,取消了官吏任用的门第限制。开皇七年,隋文帝命诸州每年举送三人到中央参加秀才、明经两科考试。隋炀帝时又添设了进士科。
——剪伯赞《中国史纲要》
材料二 “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唐人赵嘏
“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入彀:被收罗笼络的意思)”
——唐太宗
材料三 宋朝大力发展科举,彻底取消了门第限制,社会各阶级的优秀子弟都被允许应试入仕。提倡读书,重用文人,这里既有“不能马上治天下”的客观需要,更重要的是以此来抑制武将权势。因此,宋朝,高级官员都使用文人,就连专门掌管全国军事的枢密院长官枢密副使也大都是由文官担任的。
材料四 在一些外国研究者看来,中国的科举制度,是世界历史上最具有开放性和平等性的官吏选拔制度,不但对中国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而且对亚洲乃至欧美一些国家的文官制度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堪称“中国第五大发明”。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废除九品中正制前后选材标准分别是什么?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这种制度获得收益最大的是谁?它确立的标志是?
(3)材料三是宋朝什么政策的具体表现?这一政策后来对宋朝产生什么影响?
(4)综合以上材料,从古代的这种用人制度中,你认为对当今我国的强国战略有何启示?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辽朝,又称契丹国,是中国历史上由契丹人建立的的一个封建王朝;1038年,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大夏国皇帝,都城在兴庆。夏在宋的西北,史称西夏。960年赵匡胤建立北宋,和北宋并立的有辽和西夏。后来金、西夏又和南宋并立。因此民族政权并立是辽、宋、西夏、金时期最显著的阶段特征。ABD不符合题意,所以选择答案C。
2.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增加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等,选项B符合题意;而选项AD属于政治,选项C属于军事,不符合题意。因此只有选项B符合题意,故选B。
3.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辽是契丹族建立的,西夏是党项族建立的,女真族建立的是金,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4.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和皇权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主要思想就是采取分化事权的方式加强集权,这造成了机构臃肿庞杂,效率很低。因此只有选项B符合题意,故选B。
5.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960年,赵匡胤建立北宋,1127年,金灭北宋。1127年,赵构建立南宋,1276年,元灭南宋。故图中①处对应的朝代是宋朝,故C符合题意;西周是公元前1046年建立,排除A;秦朝是公元前221年建立,排除B;清朝是1636年建立,排除D。故选C。
6.C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实行重文轻武政策,当时的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带兵打仗要按照朝廷授予的“阵图”行军布阵,这严重束缚了统军的指挥权。故C符合题意;A项休养生息政策主要是西汉统治者实行的措施;B项重武轻文政策说法错误;D项对外开放政策主要是唐朝时期实行的政策。由此分析AB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C。
7.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太祖赵匡胤为了加强皇帝和中央的权力,避免下属将领也像陈桥兵变那样,给他人“黄袍加身”,就通过酒宴方式,威胁利诱,迫使一些高级将领交出了兵权。C正确;ABD三项均与“杯酒释兵权”无关。故选C。
8.D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③处建立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③处所表示的时间是960年,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他的部下拥立他为皇帝,赵匡胤夺取后周政权,改国号为宋,以开封为东京,作为都城,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D正确;隋炀帝是隋朝的第二个皇帝,隋朝建立于581年,排除A;唐高祖李渊在618年建立唐朝,排除B;宋太宗是宋朝的第二位皇帝,排除C。故选D。
9.A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赵匡胤……建立北宋后,在政治、军事和经济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尤其实行重文轻武的国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收其精兵”所采取的措施是杯酒释兵权,借此剥夺了朝中大将的兵权;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选项A符合题意;选项BCD不属于采取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原因,而是结果,不符合题意。故选A。
10.B
【解析】
北宋建立后,宋太祖为防止宰相权力过大,威胁皇权,采取分化事权的措施,相互牵制和制衡。B项正确;为防止宰相权力过大,威胁皇权,明太祖采取的措施是废除丞相制度,权分六部,排除A项;北宋时期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排除C项;控制禁军不是针对“为防止宰相权力过大”的措施,排除D项。故选B项。
11.D
【解析】
根据材料“宋代134位宰相,123人科举出身,他们中多为学者型官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造就了高素质的文官全体,D正确;题干没有涉及宋代考试的科目,排除A;,题干“他们中多为学者型官员”,但是题干并没有涉及宋代学术研究的水平,排除B;“人才选拔真正做到了公平、公正”说法太绝对,排除C。故选D。
12.D
【解析】
依据题干“宋太祖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宋太宗延续了这一措施,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文臣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反映了宋朝重视文臣。结合课本所学可知,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的重文轻武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题干中不能体现,不合题意,故选择D。
13.C
【解析】
考查点:重文轻武。解题思路:题干的“今世用人,大率以文词进。大臣,文士也;近侍之臣,文士也;钱谷之司,文士也;边防大帅,文士也;天下转运使,文士也;知州郡,文士也。”是解题的关键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实行重文轻武政策。题干的“大臣,文士也;近侍之臣,文士也;钱谷之司,文士也;边防大帅,文士也;天下转运使,文士也;知州郡,文士也。”表明北宋的文臣受到重用,这反映出北宋治国的特点是重文轻武,故C符合题意;休养生息是西汉初年实行的政策,排除A;兵民合一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B;外重内轻在题干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D。故选C。
14.C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北宋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后来又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由中央掌管,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故C符合题意;保证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避免地方官吏的贪污腐败、以期分解文臣知州的权利不是主要目的,故AB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C。
15.D
【解析】
考查点:宋朝重文轻武政策。依据题干“北宋时期,最高军事机构枢密院的正副长官累计超过200人。其中文臣出身者162人,武将出身者39人。”从而得出宋朝重视文官。结合所学知识,为了防止武将对中央集权造成威胁,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重用文官掌握军政大权,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D符合题意;唐朝中后期出现了藩镇割据。A不符合题意;孟子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B不符合题意;为了巩固统治,西汉初期的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C不符合题意;故选D。
16.D
【解析】
材料涉及武臣拥兵作乱的信息,因此派文臣担任知州,削弱武将的实权,故D正确;材料中涉及的内容是武臣拥兵作乱,未涉及节度使实权削弱的有关问题,故排除A;材料未涉及参知政事有关信息点,B错误;材料涉及的是地方管理,未涉及财政方面的有效内容,故C错误。
17.C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因为赵匡胤是前朝武将夺权,所以他害怕其他武将效仿,整个宋代都采取重文轻武政策,目的是防止武将专政弊端,故C正确;赵匡胤是前朝武将夺权,而非文臣出身,故A错误;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科举制日趋完善,与史实不符,故B错误;武将有勇无谋,遇有战事,战略方面应由文官决断,说法过于绝对,故D错误;故选C。
18.B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为了强化中央集权,宋太祖下令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除各州留一部分用作地方的必要支出外,其余一切税收由中央掌控。后来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所以B项符合题意;A项在中央,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与题干“地方财赋”不符,排除;C项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宋太祖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排除。故选B。
19.B
【解析】
根据题干表格“宋太祖时期中央所辖州县数量统计表”可知,与960年相比,979年宋朝地方州县数量增长了近3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建立时,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已出现统一的趋势。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依照先南后北的统一方针,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虽然随着统一全国地域扩大了,但是州县数量增长了近三倍多,说明对地方的治理更加精细化了,也就是加强了对地方的治理,故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科举制度,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经济中心南移,排除C项;州县增多导致地方官员增多,但是不能说明地方机构也随之增多,排除D项。故选B项。
20.A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宋朝开国后实行重文轻武的国策,采用杯酒释兵权的方式,用丰厚的待遇,解除了武将对中央皇权的潜在威胁。A项武将能按照自己的意志指挥军队作说法不符合史实,符合题意。宋朝扩大科举考试的名额,中央派文臣担任地方的知州,中央机构的要职由文人出任。BCD三项说法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故选A。
21.A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北宋时期,在地方,宋太祖为了加强控制,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府的长官,陆续取代原来藩镇手下的爪牙,没有废除知州,A说法不正确,符合题意;为防止知州权力过大难以控制,实行三年一换的制度,频繁调动州县长官。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地方设置转运使,BCD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A。
22.D
【解析】
依据题干信息:“卿等皆国家宿旧,久临剧镇,王事鞅掌,非朕所以优贤之意也”可知,宋太祖暗示他们自解兵权。因为赵匡胤是前朝武将夺权,所以他害怕其他武将效仿,为了巩固统治,宋太祖按宰相赵普的建议,采取措施,加强中央集权。他首先利用设酒宴的手段,解除石守信等统军大将的兵权。D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D。
23.C
【解析】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唐代科举制度逐步完善,而宋代为借鉴唐灭亡教训,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所以北宋科举出身的官员与唐朝相比比重增长,所以统治者的统治策略符合题意,故选C项;印刷术的进步可以影响科举制,但不是主要原因,A项错误;科举制创立于隋朝,B错误;市民阶层的壮大并不会直接导致科举官员增多,因此D项错误。
24.B
【解析】
依据题干“……陈桥驿站披旗冕。……杯酒之间销兵权……”这些信息提示,可知评价的是赵匡胤。结合课本所学可知,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他的部下拥立他当皇帝。建立宋朝,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宋太祖即位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采取杯酒释兵权,解除了大将兵权,并将地方的财权、政权、军权,收归中央,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B正确;秦王嬴政通过兼并战争,消灭了六国,完成了统一,建立秦朝,定都咸阳。A排除;元世祖忽必烈继承汗位,改国号为元,次年定都大都。C排除;刘邦打败项羽,统一了全国,建立汉朝,定都长安。采取休养生息政策,促进汉朝经济恢复。D排除;故选B。
25.B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960年赵匡胤建立北宋;916年阿保机建立辽;1038年元昊建立西夏;1115年阿骨打建立金,故下列政权建立的先后顺序是B. ②①③④;ACD排列顺序错误,不合题意。故此题选B。
26.D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太祖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属于“制其钱谷”的措施,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择D。
27.C
【解析】
“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反映的是宋朝采取重文轻武的政策,C符合题意;ABD项都是宋朝时期采取的措施,但不是谚语“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出现的原因,排除。故选择C。
28.A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赵匡胤采取赵普的计策削弱地方节度使的权力,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A正确;赵匡胤统一的是南方和中原的分裂格局局面,排除B;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北宋,与题干“赵匡胤当皇帝第二年”,不符,排除C;“与辽国互通使节”不能论证题干的观点,排除D。故选A。
29.D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王安石变法以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机为目的,以“理财“、“整军“为中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各个方面,是中国古代史上继商鞅变法之后又一次规模巨大的社会变革运动.变法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充实了政府财政,提高了国防力量,对封建地主阶级和大商人非法渔利也进行了打击和限制。D项正确;铲除割据势力,加强中央集权;缓和民族矛盾,巩固国家统一;打击官僚地主,抑制土地兼并不是王安石变法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排除ABC项。故选D项。
30.C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了陈桥驿兵变,建立了北宋。他吸取唐朝灭亡的教训,为了防止藩镇割据,他“杯酒释兵权”,C项正确;秦始皇、汉武帝和李世民都没有发动陈桥驿兵变,排除ABD项。故选C项。
31.(1)废除九品中正制前是门第,废除九品中正制后是才能。
(2)皇帝(或统治者)),隋炀帝时设立进士科。
(3)重文轻武政策,积弱积贫现象。
(4)要重视人才;发展教育。
【解析】
(1)根据材料一“隋王朝废除了九品中正制,取消了官吏任用的门第限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文帝开始用考试的办法选拔人才的制度;隋炀帝设置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创立,可知隋王朝废除了九品中正制,用考试的办法选拔人才。因此废除九品中正制前是门第,废除九品中正制后是才能。
(2)根据材料一“隋文帝命诸州每年举送三人到中央参加秀才、明经两科考试。隋炀帝时又添设了进士科”、材料材料二“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文帝开始用考试的办法选拔人才的制度;隋炀帝设置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创立;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因此这种制度获得收益最大的是皇帝;它确立的标志是隋炀帝时设立进士科。
(3)根据材料三“宋朝,高级官员都使用文人,就连专门掌管全国军事的枢密院长官枢密副使也大都是由文官担任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太祖有意重用文官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抑制武将,提升文官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因此材料是宋朝重文轻武政策政策的具体表现;这一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转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但是后来导致军事实力较弱,最终宋朝被少数民族政权所灭。
(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今国际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根本是人才的竞争,因此我国的强国战略应该重视人才;发展教育,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等。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