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元朝的统治练习题(含解析)期中复习2021-2022学年下学期广东省各地七年级历史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元朝的统治练习题(含解析)期中复习2021-2022学年下学期广东省各地七年级历史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5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4-06 07:46: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11元朝的统治练习题
一、选择题
1.(2021·广东·珠海东方外语实验学校七年级期中)元朝时,我国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盛况。这时形成的一个新民族是( )
A.蒙古族 B.女真族 C.回族 D.藏族
2.(2021·广东·东莞市东华初级中学七年级期中)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源于
A.西周分封制 B.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C.元朝的行省制 D.清朝的军机处
3.(2021·广东揭阳·七年级期中)小明发现了一张破损的古地图,依稀能看到“辽阳行省”“岭北行省”等字。绘制着张地图的朝代不早于( )
A.隋朝 B.宋朝 C.元朝 D.明朝
4.(2021·广东揭阳·七年级期中)元朝能够统一中国并统治近百年的原因,从根本上说是
A.蒙古族善于骑射,军事力量强大
B.推行民族分化政策
C.重用“汉人”、“汉法”,接受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意识形态
D.成吉思汗、忽必烈善于谋略,政治经验丰富
5.(2021·广东·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附属外国语学校七年级期中)元朝建立后,西藏正式成为中央政府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元朝掌管西藏军民各项事务的中央机构是( )
A.中书省 B.枢密院 C.西域都护府 D.宣政院
6.(2021·广东惠州·七年级期中)据《元史·地理志》记载元朝的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东,南越海表”。为了实现对其疆域的有效管辖,元世祖实行的制度是
A.县制 B.郡县制 C.“推恩令” D.行省制
7.(2021·广东·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第一中学七年级期中)“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是中国古代北方杰出的少数民族首领,其主要功绩是( )
A.建立元朝 B.消灭南宋 C.建立明朝 D.统一蒙古
8.(2021·广东揭阳·七年级期中)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们中国的领土,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的朝代是哪个,设置的机构名称是。
A.明朝,澎湖巡检司 B.清朝,台湾府 C.元朝,台湾府 D.元朝,澎湖巡检司
9.(2021·广东阳江·七年级期中)他兵败被俘,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著名诗句。他被关押近四年,宁死不屈,写下了大义凛然的《正气歌》。忽必烈亲自劝降,许以高官,他严词拒绝。他被押往刑场后,面南而拜,引颈就刑,从容就义。他是( )
A.岳飞 B.寇准 C.文天祥 D.陆秀夫
10.(2021·广东·河源市第二中学七年级期中)元朝统一后,促进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
①边疆各族入居中原与江南,加强了民族融合
②辽金时期入居黄河流域的契丹人和女真人,在元朝时已被视为汉人
③形成新的民族--回族
④元朝在中央设立宣政院,负责藏族地区的行政,西藏成为元朝正式的行政区。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①
11.(2021·广东深圳·七年级期中)元朝为了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建立了行省制度,并在中央设宣政院。宣政院辖地是
A.大都 B.西藏 C.新疆 D.台湾
12.(2021·广东·清远市清新区凤霞中学七年级期中)边疆的安宁是国家繁荣发展的重要保障,元朝为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在台湾设置的行政机构是( )
A.西域都护府 B.通判 C.宣政院 D.澎湖巡检司
13.(2021·广东·东莞市东华初级中学七年级期中)西藏是中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将西藏置于中央政府直接管辖之下开始于
A.汉朝
B.唐朝
C.元朝
D.明朝
14.(2021·广东北江实验学校七年级期中)根据下表中的史实,可知哪一地区自古以来就是祖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时期 史实
西汉 归属会稽郡,称夷洲
三国时期 孙权派万人船队到达夷洲
隋朝 隋炀帝派人三赴流求;《隋书》中有对流求的专门记载
元朝 设置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
A.新疆
B.南海
C.台湾
D.西藏
15.(2021·广东北江实验学校七年级期中)“今天下疏远去处,亦列置行省……名称太过,成权太重。凡去行省者,皆以宰相自负,骄倨纵横,无敢谁何。”材料评论的是
A.郡县制 B.三省六部制 C.行省制度 D.科举制度
16.(2021·广东·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第一中学七年级期中)面对辽阔的疆域,元朝统治者设置专门的机构对台湾和西藏进行有效管理,它们分别是
A.宣政院;澎湖巡检司
B.伊犁将军;驻藏大臣
C.澎湖巡检司;宣政院
D.枢密院;御史台
17.(2021·广东·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附属外国语学校七年级期中)元朝规定:各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则需呈报枢密院。没有来自中央的诏旨,行省官员不能更改赋税征收制度,不得调动军队。这体现行省制度( )
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地方官员没有了权力
C.对后世影响力非常大 D.不利于管辖辽阔疆域
18.(2021·广东·华中师范大学附属惠阳学校七年级期中)辽朝与北宋、金朝与南宋先后对峙,实际上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南北朝时代,但也促进了各族人民间的相互了解和进一步联系,为中华各民族再次统一奠定了基础。实现“再次统一”的朝代是
A.隋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19.(2021·广东·河源市第二中学七年级期中)元代开始实行的行省制度,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的局面,从而使行省官失去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这一举措( )
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促进了边疆经济发展
C.改变了南北经济格局
D.抑制了民族交融趋向
20.(2021·广东茂名·七年级期中)我国历代政府都十分重视对边疆的有效管辖。下列举措加强了对西藏地区管辖的是
A.设西城都护 B.设安西都护府 C.设澎湖巡检司 D.设宣政院
21.(2021·广东·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第一中学七年级期中)《哈佛中国史》中说:“蒙古人将原来的金、宋两朝的领土分为九个行政单位,另外还有三个涵盖了大草原及同纬度的北方地区。元朝统治的核心区域是北京及其周边……其余的领土被分为八个区域……对这“八个区域”进行管辖的是
A.侯国 B.郡县 C.九州 D.行省
22.(2021·广东·河源市第二中学七年级期中)下列朝代曾经结束分裂割据局面,重新统一中国的是
①秦朝
②西晋
③隋朝
④北宋
⑤元朝
A.①②③⑤
B.①②④
C.②③④⑤
D.①③④⑤
23.(2021·广东·河源市第二中学七年级期中)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特点是( )
A.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B.国家的统一与民族大融合
C.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 D.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24.(2021·广东·河源市第二中学七年级期中)元朝统治者对边疆地区的管辖的突出特点是( )
A.迁入内地 B.大力开发 C.因地制宜 D.互助合作
25.(2021·广东·华中师范大学附属惠阳学校七年级期中)元朝建立后发动一系列血腥的兼并战争,很快统一了全国;而文天祥抗元留下美名千古传诵。对这两件事情的正确认识是( )
A.元朝统一兼并战争血腥而残暴,毫无积极意义,应该全面否定
B.文天祥抗元是在阻碍国家统一,应该加以谴责
C.这些历史事件没有什么正义非正义,胜者为王败者寇而已
D.统一战争尽管血腥但是为了结束分裂实现统一应该肯定,文天祥抗元是在反对蒙古的掠夺与残暴,同样应该肯定
26.(2021·广东清远·七年级期中)“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我国历史上版图最大的朝代是
A.秦朝
B.唐朝
C.元朝
D.清朝
27.(2021·广东·汕头市龙湖实验中学七年级期中)1333年,元朝开科取士,在所取进士百人中,有蒙古、回回、畏兀儿等民族50名,有58%的人的母亲为汉人,已婚者中有近70%的人娶汉人为妻。这说明了元朝
A.奉行民族歧视政策 B.已经完全实现汉化
C.科举考试更加公平 D.民族交融趋势加强
二、综合题
28.(2021·广东·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附属外国语学校七年级期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元朝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汉唐极盛之际不及焉”。
材料二:在中央设立宣政院,职掌全国的佛教和藏族地区的政教事务,其地位与枢密院、御史台并列。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
材料三:范咸的《重修台湾府志》说:“至元末,置巡司。”谢金銮的《续修台湾县志》说:“元之末,于澎湖设巡检司,以隶同安。”鲁鼎梅主修的《玄修台湾县志》说:“元末置巡检司于澎湖。”
(1)概括材料一,你可以获取的主要信息是什么?元世祖忽必烈为了实现其对疆域的有效管辖实行了什么制度?
(2)材料二的内容是哪个朝代对西藏进行管理的措施?材料中的枢密院、御史台的职能分别是什么?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元朝对澎湖与琉球进行管辖的机构是什么?琉球即现在的哪一地区?这一管辖措施说明了什么?
29.(2021·广东·汕头市龙湖实验中学七年级期中)社会进步离不开经济的发展,而经济发展往往要依赖诸多因素的推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统治者 农业措施
唐太宗 减轻农民劳役负担
宋真宗 派人从福建运了万斛占城稻,分给江南等地农民种植
元世祖 注重农桑
材料二 大概从200年到500年之间,全球气候发生变化,与以往相比各处都变得更为寒冷,在中国北方地区寒冷气候出现得更早……由于气候改变的关系,草原上的民族慢慢地向南移动;核心地区的汉人,也许因为人口增加,也许因为南方土地肥沃,也慢慢向南移动。……——摘编自《许悼云说历史:大国霸业的兴衰》
材料三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摘编自《宋史》
朝代 项目 南方诸路 北方诸路 南北比例
北宋1045年 赋税 35811000 45095000 44:56
南宋1196年 赋税 60000000 14319000 81:19
(1)根据材料一回答,唐、宋、元农业得到发展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分析人口迁徙的原因(写出两个即可)。
(3)材料三反映了中国古代经济格局呈现怎样的趋势?
30.(2021·广东·河源市第二中学七年级期中)探究与问答
王强同学在学习上很善于动脑筋,复习完七年级下册第一、二单元后,他对部分问题进行了归纳,从下面他的历史笔记里可以看到他的很多学习方法都值得我们借鉴。
创新制度篇
(1)隋朝用什么制度选拔官吏?
(2)元朝管理地方的制度是什么?
和谐盛世篇
(3)唐太宗统治时,之所以出现了政治清明的盛世景象,与他广开言路,善于纳谏是分不开的,他重用的一位敢于直言的大臣是谁?
(4)唐玄宗统治前期,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 ______ ”。
少数民族帝王篇
民族 人物 功绩
契丹 ______ 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国
蒙古 ______ 建立元朝,统一全国
生活习俗篇
(5)物质文化生活:为了提高粮食的产量,从越南引进了农作物的新品种 ______ ,在江南地区得到了推广。
31.(2021·广东·陆丰市甲东镇钟山中学七年级期中)读下列材,即间题
材料一 世祖忽必烈因累世之业,改号曰元(至元八年始改称元)。摧灭弱宋,遂一天下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八
材料二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过零丁洋》
请回答问题
(1)材料一记述了忽必烈的哪两大功绩 他是如何治理国家的
(2)材料二的这首诗是谁写的 请写出他的主要事迹。
(3)元朝的统一有什么重大意义
32.(2021·广东揭阳·七年级期中)自秦朝开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立起来,历代封建王朝在巩固政权方面作出了大胆的尝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材料一中所示中央机构是什么?进一步完善于哪个朝代?
材料二 “太祖既得天下,召普问曰:“天下自唐季(末)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兵革不息,苍生涂地,其因何也?普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之计,其道何如?”普曰:“陛下之言及此,天地神人之福也。唐季(末)以来,战衅不息,国家不安者,其故非他,方镇(藩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矣。今所以治之,无他奇巧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
——《续资治通鉴长编》
(2)材料一的“方镇太重,君弱臣强”是指唐朝末年的什么现象?为了“制其钱谷”,宋太祖采取了什么措施?为了分化地方知州的权力,宋太祖设置了什么官职?
材料三 为了对辽阔的疆域进行有效的治理,元朝的统治者根据各地区的情况,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在东北、西北、东南、西南等 地区设置相应的管理机构,加强中央对这些地区的统治。
(3)为对全国进行有效统治,元朝实行了什么政治制度?元朝管辖西藏的中央行政机构的名称是什么?
33.(2021·广东·珠海东方外语实验学校七年级期中)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国家的发展离不开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和与国外的友好交往。历史上各族之间矛盾和冲突时有发生 ,但和平友好是主流。
材料一: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唐太宗
(1)材料一反映了唐太宗什么样的民族政策?他被各少数民族尊称为什么?结合所学知识举出唐太宗其他“朕独爱之如一”的具体民族措施?
材料二:如下图
(2)图1中,辽与北宋先战后和,双方签订什么盟约取得和平局面的到来?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从此宋金对峙局面形成。能够体现这个盟约的是图几?
材料三:汉朝设置西域都护,开府乌垒城(今新疆轮台东),统领大宛及其以东城郭诸国,兼……。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的管辖。……经唐到元时,又设置了一些机构管理西域、台湾和西藏,使这2个地方也正式归属了中央政权的管辖。有效的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3)请回答,唐时设管理西域的机构是什么?元时设什么机构管理台湾当时台湾被称为什么?
材料四: 隋唐对外交往比较活跃,与亚洲以至非洲、欧洲的一些国家,都有往来。
——均选自人教自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4)请举出唐朝与周边国家友好交往的一个史事。
34.(2021·广东·珠海东方外语实验学校七年级期中)伟人,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做出了普通人不能做出的伟大业绩。这些业绩对当时或者后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对国家、民族乃至于全人类都是有益的。
材料一: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毛泽东《沁园春.雪》
(1)根据所学知识,写出材料一中毛泽东提到了哪几位封建帝王?(三个即可)其中 “一代天骄”的主要功绩是什么?
材料二: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较多。
——《汴河怀古》
(2)材料二中提到的“河”是谁在位时开通的?分别写出此“河”北边端和中心点的名称。此“河”的作用是什么?
材料三: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
——《贞观政要》
(3)历史上将材料三中“朕”的统治称为什么?从该皇帝的统治思想中我们能得到什么启示?
材料四:《元史》载:世祖即位,登用老成,大新制作,立朝仪,造都邑,……其总政务者曰中书省,秉兵柄者曰枢密院,司黜陟者曰御史台。在地方……
——摘自七年级下册《历史教师教学用书》
(4)材料四中的“世祖”指的是哪位皇帝?根据所学知识并结合材料指出此朝代在地方实行的是什么政治制度?
35.(2021·广东韶关·七年级期中)伟人,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做出了普通人不能做出的伟大业绩。这些业绩对当时或者后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对国家、民族乃至于全人类都是有益的。
材料一: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汴河怀古》
(1)材料一中提到的“河”是谁在位时开通的?此“河”有怎样的积极作用?
材料二:太宗谓侍臣曰:“为政之要,惟在得人……今所任用,必须以德行、学识为本。”又曰“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资治通鉴·唐纪》
(2)历史上将材料二中该皇帝的统治称为什么?材料二反映了该皇帝怎样的统治思想?
材料三: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毛泽东《沁园春 雪》
(3)材料三中的“宋祖”采取了哪些措施强化中央集权?
材料四:《元史》载:世祖即位,登用老成,大新制作,立朝仪,造都邑,……其总政务者曰中书省,秉兵柄者曰枢密院,司黜陟者曰御史台。在地方……
——摘自七年级下册《历史教师教学用书》
(4)材料四中的“世祖”指的是哪位皇帝?此朝代在地方实行什么政治制度?
36.(2021·广东·华中师范大学附属惠阳学校七年级期中)宋元时期,我国多民族国家继续发展,经济繁荣,文化灿烂,科技领先世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图《中国历史纪年表》(部分)
材料二:两宋时期“国家的财政收入约80%来自淮河以南地区”,“丝、棉纺织业造纸业中心及对外贸易港口多集中在南方”, “苏湖熟,天下足”。
材料三:明朝人方孝孺曾言:“在宋之时,见胡服、闻胡语者犹以为怪,……至于元,百年之间,四海之内,起居、饮食、声音、器用,皆化而同之。”
材料四:元朝疆域图:
(1)材料一图中政权①的建立者是谁?建立政权②的是哪个民族?从图中可以看出宋元时期的时代特征是什么?
(2)从材料二可以看出我国古代经济格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
(3)材料三反映元朝时期的什么历史现象?
(4)从材料四可以看出,元朝疆域空前辽阔。那么,元朝为了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采取了什么制度?(5)材料四图中的“宣政院辖地”指的是现在的哪一地区? 它的设立有什么意义?
(6)材料四中琉球,指现在的哪一地区?元朝设立什么机构管理?
(7)结合以上材料谈谈国家富强民族兴旺,要依靠哪些因素?
37.(2021·广东韶关·七年级期中)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不同时期民族关系呈现出不同的特点。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盖恩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猜忌多,则骨肉不免仇敌。”
——《贞观政要》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唐太宗实行了怎样的民族政策?请列举体现这一政策的一个史实。
材料二: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
——《续资治通鉴长编》
(2)材料二反映的是北宋和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签订的盟约,这个盟约名称是什么?这个盟约起到怎样的积极作用?
材料三:
(3)依据材料三,请写出元朝为管辖西藏而设置的机构名称及该机构设立的意义。
38.(2021·广东揭阳·七年级期中)民族团结,国家统一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也是国家富强的前提和保证,我国历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少数民族的关系。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母。”
——《资治通鉴·唐纪》
材料二 景德元年(1004年)九月,辽兵直趋黄河北的澶州(河南濮阳附近),对宋都城开封形成严重威胁。辽在澶州初战不利,加之长驱深入有后顾之忧,双方开始了议和活动。此次议和是宋辽双方力量均势下的产物,此后双方停止战争,和平往来长达100多年之久,宋辽边境得以安定,双方的互市贸易日益扩大,双方生产都有恢复和发展。 ——摘编自《中国历史:隋唐辽宋金卷》
材料三 元朝时候……不少来自波斯、阿拉伯的人,同汉、蒙、畏兀儿等族,长期杂居相处,互相通婚,逐渐融合,并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元朝境内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融合。
——部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唐太宗什么样的民族政策?请举一例说明。
(2)材料二中“议和”是指什么?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这一事件的积极影响。
(3)材料三反映了元朝时期的什么历史现象?这一时期出现了一个新民族,它的名称是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和探究,你认为处理好民族关系有什么重要意义
39.(2021·广东·汕头市龙湖实验中学七年级期中)制度创新和完善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重要表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朝中央行政机构(下图)
材料二 自封建变成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若元,则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立中书省一,行中书省十有一……
——《元史·地理志》
材料三 太祖既得天下,召普问曰:“天下自唐季(末)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兵革不息,苍生涂地,其因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之计,其道何如?”普曰:“陛下之言及此,天地神人之福也。唐季(末)以来,战衅不息,国家不安者,其故非他,方镇(藩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矣。今所以治之,无他奇巧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
——《续资治通鉴长编》
(1)根据材料一回答,唐太宗在国家政治体制方面继续完善了什么制度?
(2)材料二反映出元代在行政制度方面有何创新?山东当时称为“腹里”,在当时属于哪个机构管辖?当时在中央设置什么机构加强对西藏的管辖?
(3)根据材料三指出唐末以来“兵革不息”的原因是什么?针对“普”的建议,宋太祖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从军事、政治、经济三个方面各举一例)这些措施产生了什么影响?(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回答)
40.(2021·广东揭阳·七年级期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世祖忽必烈因累世之业……至元八年,始改称元……摧灭弱宋,遂一天下。
材料二:(元朝疆域)“北与阴山,西及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汉唐极盛之际不及言”——《元史地理志》
材料三:元朝的统治者根据各地区的情况,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在东北、西北、东南、西南等地区设置相应的管理机构,加强中央对这些地区的统治。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一中的“至元八年”“遂一天下”分别是指哪一年?
(2)从材料二中你可以获取的直接信息是什么?为对全国进行有效统治,元朝实行了怎样的政治制度?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元朝分别设立了什么机构对西藏、台湾进行管辖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解析】
根据所学,元朝时期民族融合进一步发展。唐朝以来,不少定居中国的波斯人、阿拉伯人,信仰伊斯兰教,他们同汉、蒙、畏兀儿等族,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融合,到元朝时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故选C;AB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
2.C
【解析】
元朝疆域空前辽阔,为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元世祖忽必烈在中央设中书省,在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源于元朝,故此题选择C。
3.C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元朝开创了行省制,“辽阳行省、岭北行省”等字样是元朝行省制度的体现,C项正确;A、B、D项可排除。
4.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蒙古族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面对先进的农耕文化,“征服者被征服”,只有接受先进社会经济意识才能够维护统治.从根本上说,重用“汉人”“汉法”,接受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意识形态,是元朝能统一中国并维持近百年的原因。选项C符合题意;选项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
5.D
【解析】
依据课本所学可知:元朝时,在西藏地区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统辖,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在当地设置地方构,任命官员征收赋税,屯驻军队,实行充分和有效管理。从此,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宣政院是元朝中央政府最早设置的管理西藏地区的行政机构。故D符合题意;元世祖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中书省在中央掌管行政事务,下设六部,分管各项政务,故A符合题意;枢密院设立于唐朝时期,故B不合题意;西域都护府是西汉对西域的管辖机构,故C不合题意。故选D。
6.D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朝时期,疆域辽阔,为了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实行行省制度,D符合题意;县制开始于商鞅变法,A不符合题意;郡县制是秦朝时期建立的制度,B不符合题意;“推恩令”是汉武帝时期实行的制度,C不符合题意;故选D。
7.D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铁木真统一蒙古,并在1206年建立蒙古政权,被尊为成吉思汗。故选D。
8.D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历史上中央王朝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是澎湖巡检司。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早在元朝时台湾就隶属中央政府管辖,当时台湾的名称是琉球。元朝为进一步加强对台湾的管理,在台湾(琉球)设澎湖巡检司,以加强对那里的管辖,这是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设置机构进行管理,使台湾开始纳入中央政府的统治范围之内,故D正确;元朝为进一步加强对台湾的管理,在台湾(琉球)设澎湖巡检司,而非明朝或清朝,故AB错误;元朝为进一步加强对台湾的管理,在台湾(琉球)设澎湖巡检司,而非台湾府,故C错误;故选D。
9.C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起丹心照汗青”,由此判断这是出自文天祥的诗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天祥是著名的抗元英雄,他拒绝投降 ,写下了大义凛然的《正气歌》。因此只有选项C符合题意,故选C。
10.A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元朝统一后,促进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边疆各族入居中原与江南,加强了民族融合;辽金时期入居黄河流域的契丹人和女真人,在元朝时已经与汉族没有什么区别;唐朝以来,来自波斯、阿拉伯的人同汉、蒙、维吾尔等族,逐渐交融,形成新的民族——回族;元朝在中央设立宣政院,负责藏族地区的行政,西藏成为元朝正式的行政区,因此①②③④符合题意,A项正确;BCD项不全面,排除,故选A项。
11.B
【解析】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元朝建立后对西藏地区行使行政管理权,在这一地区设立宣尉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统辖,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B项正确;宣政院管辖的是西藏,不是大都、新疆和台湾,排除ACD项。故选B项。
12.D
【解析】
元朝时,中央政府设置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列岛、琉球及其附属岛屿,琉球就是今天的台湾。元朝为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在台湾设置的行政机构是澎湖巡检司。D项正确;西域都护府是汉朝时期在西域(今新疆轮台)设置的管辖机构。排除A项;通判中国古代的官名之一,多指州府的长官,掌管粮运、家田、水利和诉讼等事项,对州府的长官有监察的责任。排除B项;宣政院,初名总制院,是中国元朝时期设立的一个直属中央政府管辖的国家机构,负责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并统辖吐蕃(今西藏)地区的军政事务。排除C项。故选D项。
13.C
【解析】
试题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元朝在中央设宣政院负责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并直接统辖西藏,从此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故C符合题意。故选C。
14.C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夷洲”、“琉球”指的是今天的台湾,根据题干表格内容可知,表格反映的是台湾自古以来就是祖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
15.C
【解析】
材料“今天下疏远去处,亦列置行省”说明元朝在地方上广泛设置行省,反映的是中央集权的加强,C正确;A是秦朝时期大规模推广的地方制度,排除;B是隋唐时期皇权专制的产物,排除;D是选官制度,排除。故选C。
16.C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元朝设置的管辖台湾的专门机构是澎湖巡检司。元朝进一步加强对台湾的管理,在台湾(琉球)设澎湖巡检司,以加强对那里的管辖,这是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设置机构进行管理,使台湾开始纳入中央政府的统治范围之内。元朝时,西藏成为我国正式行政区,元政府设宣政院管理西藏,所以C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
17.A
【解析】
根据题干:各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则需呈报枢密院。没有来自中央的诏旨,行省官员不能更改赋税征收制度,不得调动军队;这体现行省制度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A项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理解正确,符合题意;B项地方官员没有了权力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C项对后世影响力非常大表述正确,但材料未涉及,不符合题意;D项不利于管辖辽阔疆域表述错误,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
18.B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260年忽必烈即汗位,1271年,忽必烈取《易经》“大哉乾元”之意改国号为“大元”,次年迁都燕京,称大都,建立了元朝,1279年,元军在崖山海战消灭南宋,结束了长期的战乱局面,促进了各族人民间的相互了解和进一步联系,为中华各民族再次统一奠定了基础,B项符合题意;隋朝结束的十六国的分裂局面,A项不符合题意;明朝结束的是元朝的统治,没有完成统一的大业,C项不符合题意;清朝结束的是明朝的统治,也没有完成统一的大业,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
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的限定词“再次统一”,结合四个选项的朝代,逐一分析,排除没有结束分裂,实现统一的明清朝代,排除不是宋朝时期政权并立的前期的隋朝,利用排除法解答问题。
19.A
【解析】
元朝疆域广大,为了有效实行控制地方,除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直接管理外,元统治者在地方设置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者省,由中央委派官员管理,元朝的行省制度,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因此元代开始实行的行省制度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CD明显错误,不符合题意,A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
20.D
【解析】
考查点: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解题思路:识记元朝对西藏地区的管理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时期设置宣政院管理西藏地区,D符合题意;西汉设置西域都护管理西域地区,A排除;唐朝设置安西都护府管理新疆地区,B排除;元朝设置澎湖巡检司管理台湾地区,C排除。故选择D。
21.D
【解析】
根据题干中“元朝统治的核心区域是北京及其周边……其余的领土被分为八个区域…”结合所学知识,元朝幅员辽阔,元朝对地方管理实行的是行省制度, D符合题意;元朝时,对地方管理实行行省制度,而不是侯国,A不符合题意;秦朝对地方管理实行郡县制,B不符合题意;传说中禹把全国分为“九州”,C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
22.A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公元前221年秦朝统一中国;280年西晋统一全国;589年隋朝统一全国;北宋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没有统一全国,④排除;1279年元朝统一全国。仔细审查①②③⑤符合题意,故此题选A。
23.D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南下中原地区,战乱不止,中原汉人大量南迁,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辽、宋、夏、金时期,民族政权并立,时战时和,促进了民族关系的发展;元朝统一,进一步促进了民族融合。所以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时代特点是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D项正确;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是隋唐时期的时代特点,排除A项;五代、辽、宋、夏、金时期是我国古代史上的分裂时期,排除B项;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反映的是明清时期的时代特点,排除C项。故选D项。
24.C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元朝对辽阔的疆域进行有效的治理,元朝统治者对边疆地区的情况,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在边疆地区设置相应的管理机构,如澎湖巡检司、北庭都元帅府、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等,C项正确;迁入内地是元朝的民族政策,A项错误;大力开发是发展经济,不是管理手段,B项错误;互助合作在元朝管理中没有体现,D项错误。故选C。
25.D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朝结束了分裂,实现了国家的统一,是值得肯定的,文天祥抗元是在反对蒙古的掠夺与残暴,是爱国行为,也同样值得肯定,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的说法是片面的,不符合题意;故选D。
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的主要事件,元朝统一和文天祥抗元,结合相关史实解答问题, 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基本功,能够运用基础知识解答问题的同时,掌握客观评价历史事件要全面的原则。
26.C
【解析】
根据题干“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地域很辽阔,面积很大,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版图最大的朝代,C项符合题意。秦朝、唐朝、清朝都没有元朝的版图大,ABD都不符合题意;所以答案选C。
27.D
【解析】
元朝时期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有58%的人的母亲为汉人,已婚者中有近70%的人娶汉人为妻。”说明民族融合的趋势加强,故D符合题意;材料说明的是民族融合趋势加强,不是民族歧视,排除A;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并不是完全实现汉化,排除B;元代废除了科举考试制度,排除C。故选D。
28.(1)元朝疆域辽阔;行省制度。
(2)西藏;枢密院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调度全国的军队;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
(3)澎湖巡检司;台湾地区;台湾正式成为我国的行政区。
【解析】
(1)依据材料一“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汉唐极盛之际不及焉”的信息可知,可以获取的主要信息是元朝疆域辽阔;元世祖忽必烈为了实现其对疆域的有效管辖实行了行省制度。
(2)依据材料二“在中央设立宣政院,职掌全国的佛教和藏族地区的政教事务,其地位与枢密院、御史台并列”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描述的是元朝对西藏进行管理的措施;材料中的枢密院、御史台的职能分别是枢密院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调度全国的军队;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
(3)依据材料三“至元末,置巡司”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对澎湖与琉球进行管辖的机构是澎湖巡检司;琉球即现在的台湾地区;这一管辖措施说明了台湾正式成为我国的行政区。
29.(1)原因:政府实行重农政策。
(2)原因:①北方变得更为寒冷,南方相对温暖;②南方土地肥沃。
(3)趋势:经济重心南移。
【解析】
(1)根据材料一“唐太宗减轻农民劳役负担;宋真宗派人从福建运了万斛占城稻,分给江南等地农民种植;元世祖注重农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宋、元农业得到发展的共同原因是政府实行重农政策。
(2)根据材料二,由“在中国北方地区寒冷气候出现得更早……由于气候改变的关系,草原上的民族慢慢地向南移动”,可知北方变得更为寒冷,南方相对温暖;由“也许因为南方土地肥沃,也慢慢向南移动”,可知南方土地肥沃。因此材料体现人口迁徙的原因北方变得更为寒冷,南方相对温暖;南方土地肥沃。。
(3)根据材料三“国家根本,仰给东南”,意思是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经济格局呈现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
30.(1)科举制
(2)行省制
(3)魏征
(4) 开元盛世 阿保机 忽必烈
(5)占城稻
【解析】
(1)
科举制度是从隋朝开始的,隋炀帝设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创立。
(2)
元朝管理地方的制度是行省制,由于元朝疆域广大,为了有效实行控制地方,除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直接管理外,元朝在地方设置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者省,由中央委派官员管理,将西藏、云南、辽阳、岭北等边陲地区都置于中央政府管辖之下,元朝的行省制度,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
(3)
唐太宗统治时,之所以出现了政治清明的盛世景象,与他广开言路,善于纳谏是分不开的,他重用的一位敢于直言的大臣是魏征。唐太宗重用敢于直谏的魏征,曾前后向唐太宗进谏二百多次。
(4)
唐玄宗统治前期,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10世纪初,契丹首领阿保机建立契丹国;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1276年元灭南宋,1279年元军攻灭南宋残部,统一全国。
(5)
为了提高粮食的产量,从越南引进了农作物的新品种占城稻,在江南地区得到了推广。
31.(1)建立元朝和统一全国。接受汉族儒臣提出的“行汉法”“行仁政”“不嗜杀”的建议,施行“治国安民”的方略,广开言路,整顿吏治,注重农桑;依照中原王朝的统治方法。
(2)文天祥。开展抗元斗争。
(3)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解析】
(1)依据材料一“改号曰元”可知是指忽必烈建立元朝,“摧灭弱宋,遂一天下”可知是指忽必烈灭亡南宋,统一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忽必烈虽然是少数民族蒙古族统治者,但是他接受汉族儒臣提出的“行汉法”“行仁政”“不嗜杀”的建议,施行“治国安民”的方略,广开言路,整顿吏治,注重农桑;依照中原王朝的统治方法,设立各种机构。
(2)依据材料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可知出自文天祥所写的《过零丁洋》一诗。文天祥是南宋末年抗元名臣,南宋灭亡后,坚持抗元斗争,后被元军俘获,押解至元朝大都,但文天祥坚贞不屈,从容就义。
(3)元朝的统一结束了五代以来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基本上奠定了中国的版图,也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石。
32.(1)三省六部制;唐朝。
(2)藩镇割据;设转运使;通判。
(3)行省制;宣政院。
【解析】
(1)根据“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三省六部制,隋朝建立三省六部制,唐朝完善三省六部制,中书、门下和尚书等三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三省六部分工明确,职权专一,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的“方镇太重,君弱臣强”是指唐朝末年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为了“制其钱谷”,宋太祖采取的措施是取消节度使收税权力;设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宋太祖加强权力的其他措施有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派文官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为了分化地方知州的权力,宋太祖设置了设置通判。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对全国进行有效统治,元朝实行了行省制度;元朝在中央设置宣政院,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从此,西藏正式成为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
33.(1)开明(平等,一视同仁);天可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2)澶渊之盟;图3
(3)安西都护府或北庭都护府;澎湖巡检司;琉球
(4)玄奘西行或鉴真东渡
【解析】
(1)“民族政策”,依据材料一信息“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得出:开明的民族政策。“名称”,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他被各少数民族尊称“天可汗”。“民族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2)“盟约”,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图1中辽与北宋签订了“澶渊之盟”。“图几”,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宋金和议后,能够体现的是图3。
(3)“机构”,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时设管理西域的机构是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机构”,元朝时设澎湖巡检司管理台湾,“名称”,元朝时台湾被称为琉球。
(4)“史实”,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与周边国家友好交往的史实有玄奘西行或鉴真东渡。
34.(1)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铁木真(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草原,建立蒙古政权
(2)隋炀帝涿郡,洛阳;加强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3)贞观之治;坚持以民为本,关爱人民;处理好少数民族关系;重用人才,虚心纳谏。
(4)忽必烈;行省制度。
【解析】
(1)根据材料一“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可知,毛泽东提到的几位封建帝王有: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铁木真(成吉思汗)(三个即可);其中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主要功绩是:统一蒙古草原,建立蒙古政权
(2)根据材料二“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较多”,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中的“河”指的是大运河,在隋炀帝时开通。大运河北端到涿郡,中心在洛阳。大运河的开通,加强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3)根据材料三“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中的“朕”指的是唐太宗,其统治称为“贞观之治”。结合所学知识,从坚持以民为本,关爱人民;处理好少数民族关系;重用人才,虚心纳谏等方面谈从唐太宗的统治思想中能得到的启示。
(4)根据材料四“元史》载:世祖即位,登用老成,大新制作,立朝仪,造都邑,……其总政务者曰中书省,秉兵柄者曰枢密院,司黜陟者曰御史台。在地方……”,并结合所学可知,“世祖”指的是忽必烈;结合所学可知,元朝在地方上实行行省制度。
35.(1)隋炀帝;促进了南北交流(或促进了南北交通)
(2)贞观之治;任人唯贤(或重用人才)
(3)①重用文臣(或重文轻武)②控制军队(或杯酒释兵权)③削弱相权④设置通判以分知州权力⑤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利⑥设转运史,财赋收归中央。(任写两点即可)
(4)忽必烈(或元世祖);行省制度
【解析】
(1)根据材料一“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并结合所学可知,此“河”指的是大运河,它是隋炀帝时期开通的;隋朝大运河促进了南北交通及经济文化交流。
(2)根据材料二“太宗”“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等信息可知,此皇帝指的是唐太宗,他在位时期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局面;根据材料二“为政之要,惟在得人……今所任用,必须以德行、学识为本。”可知,唐太宗重用人才,任人唯贤。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祖”指的是宋太祖,其在位时期通过重用文臣(或重文轻武);控制军队(或杯酒释兵权);削弱相权;设置通判以分知州权力;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利;设转运史,财赋收归中央等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
(4)根据材料四“《元史》”这一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世祖”指的是忽必烈(或元世祖);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36.(1)赵匡胤;女真族;从民族政权并立到完成统一
(2)我国古代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从唐朝中后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最终完成;南方战乱较少,许多中原人南迁,增加了劳动力,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南方自然条件优越等等
(3)民族融合(交融)
(4)行省制度
(5)西藏;标志着中央政府开始对西藏地区正式行使行政管辖
(6)台湾;澎湖巡检司
(7)国家统一稳定、要促进民族融合、要重视科技发展等
【解析】
(1)材料一图中政权①是北宋,建立者是赵匡胤,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黄袍加身,建立宋朝,取代后周,以开封为东京,作为都城,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政权②是金,建立政权的是女真族,女真族的首领完颜阿骨打领导抗辽斗争,势力不断壮大。1115年,阿骨打称帝,建立金政权;从图中宋代和少数民族政权长期并立和对峙,到了元朝实现了统一。宋元时期的时代特征是从民族政权并立到完成统一。
(2)据材料“两宋时期,‘国家财政收入的80%来自淮河以南地区’,‘丝、棉纺织品和造纸业中心及对外贸易港口多集中在南方’,‘苏湖熟,天下足’”并结合所学可知,我国古代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从唐朝中后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最终完成;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是南方战乱较少,许多中原人南迁,增加了劳动力,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南方自然条件优越等等。
(3)根据材料“至于元,百年之间,四海之内,起居、饮食、声音、器用,皆化而同之”,可以看出此时民族融合的现象。元朝的统一给各族人民互相交往和学习提供了有利的环境。当时,许多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波斯人迁入中国,同维吾尔、蒙、汉等民族逐步融合,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4)元朝疆域空前辽阔,那么,元朝为了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采取了行省制度,行省制度从此成为我国的地方行政机构,保留至今。
(5)图中的“宣政院辖地”指的是现在的西藏地区。在这一地区设立的宣政院标志着中央政府开始对西藏地区正式行使行政管辖。
(6)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在澎湖岛设置了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这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它的设立,使台湾开始纳入中央政府的统治范围之内。
(7)由以上材料可以总结国家富强民族兴旺,要依靠国家统一稳定、要促进民族融合、要重视科技发展等。
37.(1)开明(或平等、一视同仁)的民族政策;文成公主入藏
(2)澶渊之盟;为宋辽双方带来了和平,促进了双方经济的发展
(3)宣政院;标志着西藏正式归属中央政府
【解析】
(1)依据材料一的“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结合所学可知,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文成公主入藏是唐太宗开明民族政策的体现。
(2)依据材料二的“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反映的是北宋和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签订的澶渊之盟;澶渊之盟为宋辽双方带来了和平,促进了双方经济的发展。
(3)依据材料三的“宣政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为管辖西藏而设置的机构是宣政院。宣政院的设置,标志着西藏正式归属中央政府。
38.(1)政策:开明、平等的民族政策。例子:文成公主入藏(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
(2)议和:澶渊之盟。积极影响:双方停止战争,和平往来长达 100多年之久;宋辽边境得以安定,双方的互市贸易日益扩大,双方生产都有恢复和发展。
(3)历史现象:民族融合。新民族:回族。
(4)认识: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融合是主流;战争与和平都是民族交往的方式;祖国统一是主流;各民族平等、友好、共同繁荣等 (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1)根据材料一“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意思是说,自古以来的统治者,都重视中原的汉族,而轻视那些少数民族,而我(朕),却对他们一视同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如唐太宗时期,将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入藏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增进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
(2)根据材料二“景德元年(1004年)九月,辽兵直趋黄河北的澶州(河南濮阳附近),对宋都城开封形成严重威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真宗统治时,寇准力主宋真宗亲征,澶州之战宋军击退辽军。1005年,战后双方订立盟约,史称为“澶渊之盟”。因此“议和”是澶渊之盟。这一事件,辽宋议和,双方停止战争,和平往来长达 100多年之久;宋辽边境得以安定,双方的互市贸易日益扩大,双方生产都有恢复和发展。
(3)根据材料三“元朝境内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融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时候,边疆各族包括蒙古族,大量迁入中原和江南,同汉族等杂居相处。原先进人黄河流域的契丹、女真等族,经过长期共同生活,已同汉族没有什么区别。唐朝以来,不少来自波斯、阿拉伯的人,同汉、蒙、畏兀儿等族,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交融,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即回族。因此材料反映了元朝时期的民族融合;这一时期出现了一个新民族,它的名称是回族。
(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融合是主流;战争与和平都是民族交往的方式;祖国统一是主流;各民族平等、友好、共同繁荣等。
39.(1)制度:三省六部制
(2)制度:行省制;机构:中书省;宣政院
(3)原因:方镇太重,君弱臣强;措施:军事上,解除禁军高级将领兵权,控制对军队的调动,经常调换军队将领。政治上,采取分化事权的方法削弱相权,派文臣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分知州权力。经济上,在地方设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各举一例即可)影响:积极方面是加强了中央集权,加强了皇权;消极方面是逐渐导致官僚机构和军队不断膨胀,造成了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
【解析】
(1)根据材料一中唐朝中央行政机构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省六部制确立于隋朝,完善于唐朝,唐太宗在国家政治体制方面继续完善了三省六部制。
(2)根据材料二中“立中书省一,行中书省十有一……”,可知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更好的管控地方,元朝创建了行省制;山东当时称为“腹里”,相当于后世朝代的直隶,可知归中书省直接管辖;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朝时中央设宣政院,加强对西藏的管辖。
(3)根据材料三中的信息,“方镇(藩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矣”可知唐朝末年以来,兵祸连年,国家不安定的原因是方镇太重,君弱臣强;根据材料三中的相关信息,“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由此可以从军事、政治、经济三个方面采取相应的措施。军事方面,要解除禁军高级将领兵权,控制对军队的调动,经常调换军队将领。政治方面,采取分化事权的方法削弱相权,派文臣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分知州权力。经济方面,在地方设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关于这些措施所产生的影响,我们可以一分为二的去分析:积极作用是将地方的行政权、财权、军权都收归了中央,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消极作用是逐渐导致官僚机构和军队不断膨胀,成为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主要原因。
40.(1)1271年、1279年
(2)元朝疆域辽阔;行省制度
(3)宣政院;澎湖巡检司
【解析】
(1)根据材料“世祖忽必烈因累世之业……至元八年,始改称元”可知,1271年,忽必烈改蒙古为元。“遂一天下”指的是统一天下,时间是1297年。
(2)根据材料“北与阴山,西及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汉唐极盛之际不及言”可知,元朝疆域辽阔。为了对全国进行有效统治,元朝实行了行省制度。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加强对西藏的管辖,元朝设立了宣政院。为了加强对台湾的管辖,设置了澎湖巡检司。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