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隋朝的统一与灭亡练习题
1.(2021·福建三明·七年级期中)公元589年南北重归统一。在这一过程中隋朝灭掉的最后一个政权是( )
A.宋 B.齐 C.梁 D.陈
2.(2021·福建三明·七年级期中)唐代诗人皮日休有诗云“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开凿“此河”的皇帝是
A.秦始皇 B.隋炀帝 C.唐太宗 D.明太祖
3.(2021·福建龙岩·七年级期中)隋朝大运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它的中心在
A.长安 B.江都 C.余杭 D.洛阳
4.(2021·福建三明·七年级期中)下列各项对隋朝的评价,准确的有( )
①是一个对后世影响较大的朝代
②是一个结束分裂、统一中国的王朝
③封建经济开始呈现繁荣局面
④暴政导致其灭亡。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5.(2021·福建三明·七年级期中)隋朝是个短命王朝,仅传二世即亡,隋朝灭亡的最根本原因是( )
A.权臣当道 B.隋炀帝的暴政 C.土地兼并严重 D.隋末农民起义
6.(2021·福建三明·七年级期中)“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这首诗歌赞颂的是我国古代的( )
A.世袭制 B.分封制 C.科举制 D.郡县制
7.(2021·福建龙岩·七年级期中)与时间轴中的②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隋末战争爆发 B.开凿大运河 C.隋灭陈,统一全国 D.建立隋朝
8.(2021·福建·福州立志中学七年级期中)猜一个历史谜语:持久和平(打一古地名)。下列王朝中,定都此地的是
①秦朝 ②西汉 ③西晋 ④东汉 ⑤隋朝 ⑥唐朝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③⑤ D.②⑤⑥
9.(2021·福建三明·七年级期中)隋朝大运河的中心是
A.涿郡
B.洛阳
C.长安
D.余杭
10.(2021·福建莆田·七年级期中)国家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589年,结束魏晋南北朝长期分裂局面,再次统一全国的是( )
A.秦朝 B.北宋 C.隋朝 D.西晋
11.(2021·福建·福州立志中学七年级期中)现在各国人把中国人称为“唐人”的原因是
A.唐朝在世界上享有较高的威望 B.中国人是唐朝人的后代
C.唐朝时中国才开始对外交往 D.中国人具有很高的制糖技术
12.(2021·福建龙岩·七年级期中)6世纪末到7世纪初,被称为中国“短暂而辉煌”的朝代是
A.秦朝 B.隋朝 C.唐朝 D.宋朝
13.(2021·福建莆田·七年级期中)科举考试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科举选拔的标准是
A.门第 B.出身 C.金钱 D.才能
14.(2021·福建三明·七年级期中)唐朝中外交往出现了盛况空前的局面,出现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是( )
A.唐朝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B.唐朝经济繁荣、国力强盛
C.唐朝对外政策开放 D.唐朝对外交通发达
15.(2021·福建泉州·七年级期中)“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描述的是
A.赵州桥
B.长城
C.丝绸之路
D.大运河
16.(2021·福建·厦门市湖滨中学七年级期中)一位唐朝官员说:“国家取士,远法前代,进士之科,得人为盛。”材料反映的选官制度正式创立于
A.隋文帝 B.隋炀帝 C.唐太宗 D.唐玄宗
17.(2021·福建南平·七年级期中)小强和爸爸都是历史迷。一天,小强让爸爸猜我国古代的一位皇帝,他给出如下提示词:开通大运河、正式设置进士科、暴君。爸爸给出的正确答案应该是( )
A.晋惠帝 B.隋文帝 C.隋炀帝 D.唐玄宗
18.(2021·福建龙岩·七年级期中)唐朝杜佑所撰《通典》中记载:“隋炀帝大业元年,更令开导,名通济渠。西通河洛,南达江淮┄┄运漕商旅。往来不绝。”这段史料体现了隋朝大运河开通的主要作用是
A.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
B.提高隋朝的造船技术
C.巩固了隋朝的统治
D.结束了南北分裂局面
19.(2021·福建龙岩·七年级期中)历史上的秦朝与隋朝有许多相似之处,下列不属于它们相似之处的是( )
A.都结束了分裂局面,实现全国统一 B.都修建了大运河,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
C.都进行了制度创新 D.统治时间都非常短暂
20.(2021·福建龙岩·七年级期中)有人说:“隋朝,犹如一颗流星划过历史的夜空,时间虽短暂却光芒四射。下列对“流星”的理解,正确的是( )
A.繁荣而短暂 B.实现了统一 C.统治者残暴 D.大运河开通
21.(2021·福建福州·七年级期中)隋末起义军痛斥隋炀帝“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导致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
A.营建东都洛阳 B.外族入侵 C.开通大运河 D.隋炀帝暴政
22.(2021·福建·福州立志中学七年级期中)隋朝与秦朝的相似之处有
①都统一文字②都首创影响深远的重要制度
③都兴建有大型的著名工程④都是暴政而亡的短命王朝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23.(2021·福建莆田·七年级期中)下列说法与隋炀帝无关的是
A.在位期间开凿了一条贯穿南北的大运河
B.灭掉了南朝最后一个朝代陈,统一了全国
C.统治后期暴虐无道,引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D.正式设置进士科,按照考试成绩选拔人才
24.(2021·福建·福州立志中学七年级期中)有学者认为,“它(科举制)是唯一没有被动摇过基础的制度,是在权威一再崩溃和颠覆中唯一能维持全面而广泛影响的制度”,“中国竞争性文士考试制度是该国特有的制度,并持续了一千多年”。材料表明科举制( )
A.有利于选拔社会人才 B.可以推动教育发展
C.具有稳定性和延续性 D.能够防止政权覆灭
25.(2021·福建南平·七年级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为了把物产丰富的南方物资运往北方以应对日益增加的都市消费人口……炀帝便决定以人工之力来完成此事……其结果,由于运河这条干线的建成,中国的南方与北方首次连为一体。大运河凿成以后,炀帝随即命令建造一艘高达四层、船身雕刻有漂亮图案的大船——龙舟,以便乘此船前往扬州(江都)行幸游玩……炀帝的登场对于广大民众来说是一场巨大的灾难。……
——《讲谈社·中国的历史06:绚烂的世界帝国——隋唐时代》
(1)根据材料,简述“此事”所指代的历史事件。
(2)你是否赞同材料对炀帝的评价?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
26.(2021·福建漳州·七年级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银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唐·胡曾《咏史诗·汴水》
(1)根据材料一,指出隋朝大运河中沟通黄河与淮河的这一段名称。
(2)材料二中,作者关于隋朝开凿大运河的观点,你是否同意?请说明理由。
27.(2021·福建三明·七年级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银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胡曾《咏史诗·汴水》
(1)下令开凿大运河的是隋朝哪位皇帝?
(2)你赞同作者的观点吗,请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
28.(2021·福建福州·七年级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隋朝时,并没有像今天这样现代化的开凿工具,可是古人怎么就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开通全长2000多千米的大运河呢 原来,我们的祖先充分利用了他们的聪明才智,大运河的绝大多数河段都是在已有的天然河道和古运河的基础上,有计划加以疏浚、改建和扩展的,新开凿的河段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开通的大运河,贯穿南北,对巩固统一、促进南北经济交流以及运河沿岸城市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摘编自《中国历史》地图册七年级(下)
(1)根据材料,写出大运河开通的朝代。
(2)阅读以上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出一个观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29.(2021·福建龙岩·七年级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隋朝虽然短暂,但是,它给后人留下的却不仅仅是扼腕叹息。比如:它处于 封建社会的繁盛时期,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各种制度的创新,有千秋万代的大型工程…… 因此,我们评价一个王朝不能只看它所生存时间的长度,更应当看看它对后世有价值的深 远影响。即便是一个由于暴政而亡的短命王朝,也给后面的盛唐带来“积极正面的指引”。
——改编自《论述秦朝和隋朝的相似之处》
(1)材料中所说的“隋朝有千秋万代的大型工程”是指什么?
(2)阅读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加以论述。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结束了三国两晋南北朝以来长期的混乱局面,统一全国,D项符合题意;A项宋被齐所灭;B项齐被梁所灭;C项梁被陈所灭。由此可知ABC三项都不是隋朝灭掉的最后一个政权,不符合题意。故选D。
2.B
【解析】
。605年——610年,隋炀帝在位时开凿了大运河,其在位时的残暴统治,最终引发了隋末农民起义,导致了隋朝的灭亡。因此有人认为隋朝是因大运河灭亡。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3.D
【解析】
605年,隋炀帝下令开通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D正确,C排除;长安是隋朝的都城,但不是大运河的中心,A排除;618年,隋炀帝在江都(今扬州)被部下杀死,隋朝灭亡,但此地并非大运河的中心,B排除。故选D。
4.C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589年,隋灭南陈,继秦汉之后中国又一次实现了统一,所以隋朝是一个结束分裂、统一中国的王朝。隋朝开创了科举制、三省六部制,开凿了大运河,是一个对后世影响较大的朝代。隋朝初期出现了“开皇之治”,封建经济开始呈现繁荣局面。由于隋炀帝的暴政,导致隋朝短命而亡。所以①②③④的评价均正确,故选C。
5.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炀帝的残暴统治,使人民忍无可忍,终于导致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起义首先爆发在人民受害最深的山东地区,随即迅速蔓延到全国,在各地形成了许多反隋的队伍。在起义军的打击下,隋朝的统治面临瓦解。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叛军杀死,盛极一时的隋朝随之灭亡。选项B符合题意;权臣当道,与隋朝史实不符,A排除;土地兼并严重,与隋朝史实不符,C排除;隋末农民起义是直接原因,不是根本原因,D排除。故选B。
6.C
【解析】
材料的关键词,勤学、文章、读书人可知与读书有关,赞颂的是科举制,分封制和郡县制是地方行政制度,世袭制是一种传承制度,与材料无关,故答案选C。
7.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581年,杨坚建立隋朝,以长安为都城,杨坚就是隋文帝。故D不符合题意。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故C符合题意。隋末战争爆发是在隋朝末年,故A不符合题意。开凿大运河是605年开始,故B不符合题意。故选C。
8.D
【解析】
持久和平指长安,长安---长期安定,就是持久的和平。西汉、隋朝、唐朝的都城均是长安。所以答案选D。秦朝都城是咸阳、西晋是洛阳,排除ABC。故选D。
9.B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加强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开凿了大运河,隋唐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至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全长两千多公里,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
10.C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589年隋朝灭陈,重新统一南北,结束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分裂局面。故正确答案为C。秦朝建立是公元前221年;北宋建立是960年;西晋建立是266年。ABD均与题干时间不符,故选C。
11.A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唐朝时期经济繁荣,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现在各国人把中国人称为“唐人”的原因是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望,A项正确;BCD三项的内容说法都不准确,排除。故选A项。
12.B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581年隋朝建立,589年,统一全国,618年,隋朝灭亡,期间,隋文帝采取各种措施,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使隋朝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被称为中国“短暂而辉煌”的朝代,故B符合题意;秦朝是前221年到前207年,故A不符合题意;唐朝从618年到907年,故C不符合题意;宋朝从960年到1276年,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13.D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许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科举考试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科举选拔的标准是才能,D符合题意;综合上述分析可知ABC项不符,排除。故选择D。
14.B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唐朝的经济繁荣、科技文化先进,国力强盛,对世界各国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是唐朝中外交往出现了盛况空前的根本原因,故B项正确;唐朝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是唐朝盛世局面出现的原因,为对外交往奠定了必要的政治前提,排除A项;唐朝对外政策开放、对外交通发达是唐朝对外交往盛况的推动因素,不是根本原因,排除C、D项。故选B。
15.D
【解析】
本题考查开通大运河。
根据题干信息“北通涿郡”、“南运江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描述的是大运河。隋炀帝时,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对全国的统治,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大运河北抵涿郡,南达余杭,全长2000多千米。D项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16.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察学生对隋朝科举制的认识,根据所学知识,隋文帝即位后,废除了前朝的选官制度,注重考查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本题选B。
考点:科举制的创立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察学生对历史问题的分析理解和识记能力,科举制是一种重要的官吏选拔制度,考试至今还在沿用,影响深远,是考试命题的重点,科举制的发展历程:科举制创立于隋朝,完善于唐朝,科举制度的演变: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卷,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 科举制度的废除:清朝末年,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被废除。同学们以后对历史概念要深入理解,全面的把握才行。
17.C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和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利用已有的经济实力,征发几百万人,从605年起,陆续开凿了一条以洛阳为中心的大运河;隋炀帝时正式设置了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隋炀帝实行的暴政最终导致隋朝的灭亡,因此爸爸给出的正确答案应该是隋炀帝,C项符合题意;而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
18.A
【解析】
依据材料“西通河洛,南达江淮┄┄运漕商旅。往来不绝。”可知大运河主要是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故A正确。材料没有提到隋朝的造船技术,故B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来大运河巩固隋朝统治,故C错误。结束南北分裂局面不是大运河的作用,故D错误。故选A。
19.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结束了春秋战国的分裂局面,实现全国统一。隋朝结束了南北朝的分裂局面,实现全国统一。故A是相似点,不符合题意;隋朝修建了大运河,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秦朝没有修建大运河。故B不是相似点,符合题意;秦朝首创中央集权制,隋朝首创科举制。故C是相似点,不符合题意;秦朝与隋朝都是短命的王朝,故D是相似点,不符合题意。故选B。
20.A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朝建立后,统一南北结束了长期政权分立的局面。隋朝开通了贯穿南北的大运河,创立了科举制,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但是其二世而亡,因此其特征是繁荣而短暂,A项正确;BCD均是隋朝繁荣而短暂的表现,排除。故选A。
21.D
【解析】
由题干中的“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炀帝连年大兴土木,多次发动对外战争,不惜民力,酷虐残暴,引发了大规模农民起义,所以D项符合题意;ABC项均无法在题干中体现,排除。故本题答案为D。
22.D
【解析】
公元前221年,秦朝实现了全国的统一,创立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巩固统治,秦朝统一度量衡和文字,修建了长城等大规模的工程。秦朝因为暴政,秦二世统治时候就灭亡了。581年,杨坚建立隋朝。589年,隋灭陈,结束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隋朝创立了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度等,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沟通南北,隋朝开凿了大运河等伟大工程。隋朝统治非常短暂,到隋朝第二代皇帝隋炀帝时期灭亡。排除①,②③④符合题意,故排除ABC,D项正确。故选D项。
23.B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589年,隋文帝派杨广率大军攻入建康灭陈,统一南北,选项B与隋炀帝无关;公元605年隋炀帝杨广下令开凿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A与隋炀帝有关;隋炀帝统治后期暴虐无道,引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C与隋炀帝有关;隋炀帝时期正式设置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度的诞生,D与隋炀帝有关。故选B。
24.C
【解析】
依据题干信息“唯一没有被动摇过基础的制度、持续了一千多年”可知,此内容反映了科举制具有稳定性和延续性,故C符合题意;题干没有涉及科举制有利于选拔社会人才、可以推动教育发展、能够防止政权覆灭,故AB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C。
【点睛】
抓住题干关键词“唯一没有被动摇过基础的制度、持续了一千多年”是解题的关键,逐一分析各选项。
25.(1)隋炀帝开凿大运河。
(2)示例一:同意。理由:隋炀帝好大喜功,不恤民力,又纵情享乐,奢侈无度。虽然隋炀帝在位时,开凿了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加强了南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但这是建立在征发大批劳动力的基础上,而且,大运河开通后,隋炀帝多次巡游,巡幸江都之际,又极尽劳民伤财之事,致使民不聊生,怨声载道。示例二:不同意。理由:隋炀帝为了稳定中央集权制,加强南北交通,建成了连接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的隋朝大运河,实现了中国南方和北方连为一体,加强了南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至今,大运河仍然在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从这个层面讲,应该肯定隋炀帝的贡献。示例三:不完全同意。理由:示例一、二综述。
【解析】
(1)根据材料“为了把物产丰富的南方物资运往北方以应对日益增加的都市消费人口……炀帝便决定以人工之力来完成此事……其结果,由于运河这条干线的建成,中国的南方与北方首次连为一体”可知,材料反映的是隋炀帝开凿大运河。为了加强南北交通,便利江南粮食,布匹的北运,进而巩固隋王朝对去全国的统治。605年,隋炀帝下令开凿了大运河。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或最北点)涿郡(今北京),南至(或最南点)余杭(今杭州),全长2700多公里,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
(2)根据材料“炀帝随即命令建造一艘高达四层、船身雕刻有漂亮图案的大船——龙舟,以便乘此船前往扬州(江都)行幸游玩……炀帝的登场对于广大民众来说是一场巨大的灾难。……”评价,学生可持同意或者不同意或者不完全同意的观点,写出相应的理由即可,如:示例一:同意。理由:隋炀帝好大喜功,不恤民力,又纵情享乐,奢侈无度。虽然隋炀帝在位时,开凿了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加强了南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但这是建立在征发大批劳动力的基础上,而且,大运河开通后,隋炀帝多次巡游,巡幸江都之际,又极尽劳民伤财之事,致使民不聊生,怨声载道。示例二:不同意。理由:隋炀帝为了稳定中央集权制,加强南北交通,建成了连接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的隋朝大运河,实现了中国南方和北方连为一体,加强了南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至今,大运河仍然在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从这个层面讲,应该肯定隋炀帝的贡献。示例三:不完全同意。理由:示例一、二综述。
26.(1)通济渠
(2)不同意。理由:虽然大运河的开凿有加重人民负担的一面,但是大运河的开凿大大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隋朝的灭亡是隋炀帝众多暴政的综合结果,并非只是因为开凿大运河所致。
【解析】
(1)根据材料一图片可知,隋朝大运河中沟通黄河与淮河的这一段的名称是通济渠。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从北往南分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其中沟通黄河与淮河的这一段是通济渠,大运河的开通促进了南北政治、经济、文化交流。
(2)根据“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银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可知,材料反映大运河的开通导致了隋朝的灭亡,虽然大运河的开凿有加重人民负担的一面,但是大运河的开凿大大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隋朝的灭亡是隋炀帝众多暴政的综合结果,并非只是因为开凿大运河所致。所以材料中作者的观点是错误的,我不同意他的观点。
27.(1)皇帝:隋炀帝
(2)判断:赞同。理由:隋朝大运河的开通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的负担,引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判断:不赞同。理由:隋朝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巩固了隋王朝的统治。
判断:不赞同。理由:隋朝大运河的开通一方面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的负担,引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加速了隋朝的灭亡;另一方面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巩固了隋王朝的统治。作者的观点过于片面,应该要用全面、客观、辨证的眼光来分析历史问题。
【解析】
(1)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下令开凿大运河的是隋朝隋炀帝。
(2)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我赞同作者的观点,隋朝大运河的开通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的负担,引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28.(1)朝代:隋朝。
(2)观点:我国古代伟大工程体现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隋朝大运河是劳动人民在已有的天然河道和古运河基础上开凿的,它的开通贯穿了不同水系之间的水路交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战国时期的都江堰,设计精巧,发挥防洪、灌溉、水运等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它们都是我国古代伟大工程。总之,隋朝大运河和都江堰是造福人类的杰作,体现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解析】
(1)结合所学可知,隋朝大运河是隋炀帝时期下令开凿的。
(2)根据材料“隋朝时,并没有像今天这样现代化的开凿工具,可是古人怎么就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开通全长2000多千米的大运河呢 原来,我们的祖先充分利用了他们的聪明才智,大运河的绝大多数河段都是在已有的天然河道和古运河的基础上”,可见,作者充分肯定了和赞扬了古代劳动人民创建大运河的智慧;因而,可以提炼观点:我国古代伟大工程体现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结合材料和所学可知,隋朝大运河是劳动人民在已有的天然河道和古运河基础上开凿的,隋朝大运河的开通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大运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它的开凿促进了我国南北的交流,影响深远,大运河是人类利用自然、造福人类的杰作,是人类共同的财富。因而可以具体论述为隋朝大运河是劳动人民在已有的天然河道和古运河基础上开凿的,它的开通贯穿了不同水系之间的水路交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战国时期的都江堰,设计精巧,发挥防洪、灌溉、水运等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它们都是我国古代伟大工程。总之,隋朝大运河和都江堰是造福人类的杰作,体现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29.(1)隋朝大运河(或大运河)
(2)观点:隋朝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贡献。
论述:隋王朝的统治时间很短暂,但是它的统一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隋文帝杨坚结束了魏晋南北朝长期分裂的局面,统一全国,成为随后持续三百多年统一局面的起点,开启了封建的盛世局面。隋炀帝在位期间,组织民力开凿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沟通了南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由此可见,隋朝虽然短暂却无比繁盛,为中国封建社会进入鼎盛时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解析】
(1)工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从605年起,陆续开凿了一条贯穿南北的运河。因此根据材料信息可以判断出隋朝大运河。
(2)本小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如根据材料“它处于 封建社会的繁盛时期,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各种制度的创新,有千秋万代的大型工程…… ”可拟定论点为隋朝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贡献。关于阐释可从隋朝统一全国的意义、大运河的开凿、科举制的创建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最后进行归纳总结。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