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练习题(含解析)期中复习2021-2022学年下学期福建各地七年级历史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练习题(含解析)期中复习2021-2022学年下学期福建各地七年级历史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68.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4-06 07:50: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4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练习题
1.(2021·福建莆田·七年级期中)诗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生活。下列诗歌中,能反映唐玄宗统治前期盛世景象的是
A.“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B.“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C.“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D.“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2.(2021·福建泉州·七年级期中)唐朝与天竺交往频繁,贞观初年有一位高僧西行前往天竺取经,回来后根据他的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一部书,成为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这部书是:
A.《马克·波罗行纪》 B.《大唐西域记》 C.《西游记》 D.《金刚经》
3.(2021·福建龙岩·七年级期中)下列可印证唐朝时期中印友好往来历史的是
A.遣唐使
B.玄奘西行
C.鉴真东渡
D.唐招提寺
4.(2021·福建南平·七年级期中)唐朝的城市中既是当时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国际性大都市的是
A.洛阳 B.长安 C.扬州 D.成都
5.(2021·福建莆田·七年级期中)某小组开展研究性学习时,检索了一下关键词:“日本”、“佛教”、“《东征传绘》”、“唐招提寺”。他们研究的主题是(  )
A.玄奘西行 B.鉴真东渡
C.郑成功收复台湾 D.戚继光抗倭
6.(2021·福建三明·七年级期中)“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客观史实,反映出唐朝的时代特征是
A.对外开放 B.经济繁荣 C.政治清明 D.交通发达
7.(2021·福建龙岩·七年级期中)唐朝时期社会风气的特点是( )
A.开放、兼容并包 B.封闭、保守
C.完全模仿北方少数民族 D.完全模仿周边国家
8.(2021·福建·福州立志中学七年级期中)现在各国人把中国人称为“唐人”的原因是
A.唐朝在世界上享有较高的威望 B.中国人是唐朝人的后代
C.唐朝时中国才开始对外交往 D.中国人具有很高的制糖技术
9.(2021·福建南平·七年级期中)观察如图所示图片,我们从中得出的重要信息是
A.西方国家模仿能力强 B.唐朝时和欧美国家开始交往
C.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声望 D.在欧美有许多用唐姓命名的街道
10.(2021·福建泉州·七年级期中)下面表格说明主要外国使团来唐概况表
国家 大食 新罗 波斯 天竺 日本 百济 高丽 拂箖
次数 37 26 26 25 13 8 7 7
A.唐朝对天竺的影响最大
B.唐朝与周边国家交往繁
C.与唐交往的都是欧洲国家
D.唐朝完全模仿周边国家
11.(2021·福建三明·七年级期中)唐朝时期,既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大都会的是( )
A.洛阳 B.长安 C.扬州 D.余杭
12.(2021·福建南平·七年级期中)唐朝时期,中日两国交往密切。日本多次派遣唐使来华的主要目的是
A.建立外交关系
B.侵略中国沿海地区
C.学习唐朝先进的经济文化
D.传播日本先进文化
13.(2021·福建·三明北大附属实验学校七年级期中)唐朝时,作为日本政府派遣到唐朝进行交流的使团被称为
A.遣唐使 B.驻唐大师 C.学问僧 D.留学生
14.(2021·福建泉州·七年级期中)唐代有男女同服之俗,男女同样参加骑马、打球、饮酒、舞蹈等活动。唐代的女服还曾流行由波斯(今伊朗)传入的胡服。材料直接反映出唐代
A.经济的繁荣 B.文学艺术的兴盛
C.政治的清明 D.社会风气的开放
15.(2021·福建三明·七年级期中)唐朝中外交往出现了盛况空前的局面,出现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是( )
A.唐朝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B.唐朝经济繁荣、国力强盛
C.唐朝对外政策开放 D.唐朝对外交通发达
16.(2021·福建莆田·七年级期中)吐蕃是我国藏族的祖先。唐朝时,唐蕃关系友好,历经了1200多年的唐蕃会盟碑至今依然屹立在拉萨大昭寺门前。以下人物中,为唐蕃和睦作出重要贡献的是
A.鉴真
B.玄奘
C.文成公主
D.元昊
17.(2021·福建泉州·七年级期中)唐太宗、高宗时,“各国或派使臣来朝见进贡,或送子弟到长安留学,以及民间的自由往来,……域外交通,非常发达”。材料陈述的是( )
A.诸子百家争鸣 B.大运河的开通
C.中外交流频繁 D.都市生活繁华
18.(2021·福建南平·七年级期中)每个时代都有其历史发展特征。能够准确概括隋唐时期历史基本特征的是( )
A.文明曙光的初现 B.国家由分裂走向统
C.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D.封建国家走向衰落
19.(2021·福建莆田·七年级期中)学习隋唐史后,四位同学作了主题演讲,你认为能准确地概括这段历史基本特征的是
A.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B.中华文明的起源
C.统一国家的建立
D.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20.(2021·福建莆田·七年级期中)下列古迹中,能体现鉴真向日本传播佛教文化做出重大贡献的是
A.洛阳白马寺 B.敦煌莫高窟
C.唐招提寺 D.那烂陀寺
21.(2021·福建·三明北大附属实验学校七年级期中)阅读材料,辨析作答。
材料:贞观初年(627年),高僧玄奘从长安出发,前往佛学最高学府那烂陀寺游学,成为远近闻名的佛学大师;10多年后,玄奘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并主持译经工作,为中国佛教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摘编自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1)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高僧玄奘从长安出发时的目的地是哪个国家?
(2)小历认为,玄奘的此番出行极大地促进了中日两国间的友好关系。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请说明理由。
22.(2021·福建宁德·七年级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贞观年间他从长安出发历经十五年西行求法后返回,期间他游历了诸多国家,其所见所闻由弟子记录成《大唐西域记》一书。此外,他精通梵语,将本土佛教经典《大乘起信论》翻译成梵文流传天竺,又受天竺请求,率众翻译《道德经》,也曾将印度带回的佛经译为汉文。
——摘编自谭晓祎《影响中国文化跨文化传播效果的原因探析》
(1)指出材料的“他”是谁?
(2)小历认为,唐朝的对外文化交流呈现出双向性的特点。你是否同意他的看法?请简要说明理由。
23.(2021·福建莆田·七年级期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鉴真东渡天竺取经,第一次把天竺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记录下来并介绍到中国,是中印文化交流史上最杰出的代表。
材料中的说法正确吗?请说明理由。
24.(2021·福建三明·七年级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如果没有唐初以来百余年间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财富的积累,唐玄宗是无法成为盛世之君的。他深知“治民必先治吏”的道理,罢免了大量中宗时期通过特殊关系委任的官员。还屡次下诏限制土地买卖,大力发展生产。他的杰出之处还在于不固执己见,不墨守成规,善于从实际出发,作出正确的选择。
——摘编自阎守诚《唐玄宗与开元盛世》
材料二 唐朝时期往来于丝绸之路的人们不再仅仅是商人和士兵,还有为寻求信仰理念和文化交流的使者、学者、僧侣等人员,每年都有大批外国客人前往长安。当时有3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与唐朝友好交往,中国大量先进的技术通过各种方式传播到其他国家,并接纳相当数量的遣唐使及留学生,让他们学习中国文化。同时,佛教、景教各自迎来了在中国广泛传播的机会,中外交流达到鼎盛。
——摘编自胡柏翠《兴盛的唐朝旅游活动及其历史影响》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玄宗统治前期的盛世名称,并概括其出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唐朝时期对外交往的重要通道,并概括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唐朝的阶段特征。
25.(2021·福建福州·七年级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大唐初建,唐高祖提出“柔怀万国”的政策,此后的唐统治者也积极鼓励官方、民间的对外交流活动。中国古老的炼丹术和造纸术、文字、书法、服饰、历法乃至整个政治制度传到国外。而国外的建筑、雕塑、绘画、音乐、舞蹈、印度的蒸糖法、阿拉伯人的医术等也都传入了中国。大唐根据国情将这些优秀文化成分进行消化,变成自己的东西。
——摘编自宋强刚《试论唐代文化繁荣的原因及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特点》
材料二 中国古代的海外贸易有陆路和海路两个方向,汉代开通的陆上“丝绸之路”在宋代大多数时期内因北方战难和民族政权并立而被西夏、吐蕃等阻隔,无复汉唐盛象。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宋政府设立管理海上贸易的专门机构,在东南沿海大力开拓海上贸易,巩固了中国在海上贸易中的主导地位。
一—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唐代对外交流的一则史实。
(2)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特点。
(3)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海外贸易重心转移的原因。
(4)综合以上材料,归纳唐宋对外政策的共同点。
26.(2021·福建南平·七年级期中)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声望,至今令人神往,让我们穿越时空,梦回唐朝。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唐太宗谓侍臣曰:“为政之要,唯在得人。……今所任用,必以德行、学识为本。”
——(唐)吴兢《贞观政要》
材料二:唐朝人口统计图
时间 人口数
659年 1900万
726年 4141万
741年 4531万
(1)材料一反映了唐太宗在位时的哪些治国思想
(2)材料二反映了唐朝人口发展呈现出怎样的发展趋势 唐朝人口发展呈现出这种趋势与哪两个盛世有关 材料三:
材料四:如下图是某老师所绘的《唐蕃关系示意图》。

(3)唐朝经济繁荣,农业生产工具有很大改进,根据材料三的图一和图二,分别写出耕作和灌溉工具名称。
(4)根据材料四,列举唐朝和吐蕃之间友好交往的主要形式。
(5)根据以上材料,概括唐朝时期社会特点。以史为鉴,唐朝的发展对今天我国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中国梦有何借鉴
27.(2021·福建莆田·七年级期中)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贞观初年,高僧西行天竺取经,不畏艰险,历尽磨难,并成为天竺的佛学大师。10多年后,他携带大量佛经返回长安,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摘自七年级下册统编历史教科书
(1)根据材料和所学的内容,写出文中高僧的名字。
(2)高僧西行,这是唐朝民族关系史上的重要事件,它体现了唐朝各民族之间友好和睦。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请说明理由。
28.(2021·福建三明·七年级期中)材料解析题
材料一: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禀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狼,远行不劳吉日出。
——唐·杜甫《忆昔》
材料二:
材料三: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在讲述唐朝对外关系时说:“一个伟大僧人西行取经的传奇故事,一条由信念、坚持和智慧浇铸而成的求知之路,一个民族朐襟开放、海纳百川的真实写照。
(1)材料一中的唐诗描写了唐朝开元时期繁荣富庶、天下太平的盛世景象,当时的统治者是 。他开创的盛世局面是 。
(2)材料二农业工具的创新极大地促进了生产的发展,材料二中唐朝出现的两种新农具分别叫什么?
(3)材料三的这位“伟大僧人”的名字是?后来据他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一部书,请问这部书的名称是什么?
(4)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唐朝时期最主要的时代特征。
29.(2021·福建龙岩·七年级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贞观十五年(641年)正月,……赞普亲自到柏海迎接公主。回到吐蕃后,他对亲近的人说:“我祖、父未有通婚上国者,今我得尚大唐公主,为幸实多。”
——摘编自《旧唐书》
材料二
(1)指出材料一反映的历史事件。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表。
人物 出发地 去往国家 内 容 结 果
玄奘 长安 唐→① 西行取经 游历 16 年带回许多佛经,著有②
③ ④ 唐→日本 六次东渡 对日本文化影响很大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唐朝发展的原因。
30.(2021·福建龙岩·七年级期中)材料论述。
材料 玄奘(602-664)为寻求准确的佛经文本,西行“求法”,历经艰辛,十余年中行程数万里,游历百余国。回国后,他译出佛经1300多卷,精练而准确。由他口授而成的《大唐西域记》一书,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典籍。
鉴真(688-763)深明佛学。50余岁时,受日本邀请,发愿东渡。他排除千难万险,历时12年,经6次努カ,最终到达日本。鉴真东渡,对日本的佛学、建筑、雕塑、医药、艺术乃至日常生活,都产生了很大影响。
——据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
(1)玄奘和鉴真出生时属于哪个世纪?
(2)阅读以上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31.(2021·福建漳州·七年级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唐朝时期,中央政府有鸿胪寺接待各国使节宾客,在各地设商馆招待外商,设互市监等机构掌管对外贸易,长安、洛阳、扬州、广州、兰州、凉州、敦煌,是唐朝对外贸易的重要城市。当时,中国与高勾丽、新罗、百济(均在朝鲜半岛)、日本、尼婆罗(今尼泊尔)、…赤土(今泰国)、狮子国(今斯里兰卡)…大食(今阿拉伯)波斯(今伊朗)等亚非地区的70多个国家都有广泛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
——摘编自百度百科
(1)结合所学,写出唐与日本友好往来的史实
(2)阅读以上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32.(2021·福建南平·七年级期中)材料论述
唐朝时期,是历史上中国向周边国家文化与技术的一个大输出时期,兼容并蓄的社会风气,也给各个民族提供一个空前的交流融合环境,在过程中亦从外族文明汲取诸多。
通过中日两国的不断交往,日本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生产技术以至生活风尚等方面都受到中国的深刻影响。开元、天宝时期,大量外国人及周边少数民族充斥长安,长期与汉人杂居,相互习染,社会风气一度甚至出现了“胡化”苗头,引起世人的担忧。但唐朝不但没有禁止,反而积极吸纳外来文化的精华,不断丰富自身营养,创造出更加绚丽多彩的盛唐文化。
阅读材料,请回答:
(1)请根据所学知识指出唐朝实行什么样的对外政策?
(2)阅读以上材料提炼一个观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解析】
注意题目中的关键词语是唐玄宗前期的统治,唐玄宗前期的年号是开元,所以C项中的开元一词正符合题意,BD项是宋词,A项不是唐玄宗时期的景象,排除。故选C。
2.B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大唐西域记》是由唐代玄奘口述、辩机编的地理史籍,记载的是玄奘从长安(今西安)出发西行亲身游历西域的所见所闻,其中包括有两百多个国家和城邦,还有许多不同的民族。书中对西域各国,各民族生活方式、建筑、婚姻、丧葬、宗教信仰、沐浴与治疗疾病和音乐舞蹈方面的记载,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不同深度反映了西域的风土民俗,B符合题意;ACD三项的著作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故选B。
3.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学习中国先进文化,日本遣唐使大批来到中国。故A不符合题意;唐太宗时期,玄奘西行天竺取经,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重要贡献。故B符合题意;鉴真东渡日本传播唐文化,故C不符合题意;唐招提寺是鉴真东渡日本后修建的,与中印友好往来无关。故选D不符合题意,故选B。
4.B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唐朝的城市中既是当时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国际性大都市……”,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长安城内分为坊和市,分别是居民的住宅区和商业区,长安人口上百万,还云集着边疆各族和世界各国的人,既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所以B符合题意;洛阳是唐朝时期著名的大城市,但不是“国际性大都市”,所以A不符合题意;扬州和成都属于唐朝时期比较富庶的商业城市,当时有“扬一益二”之称,但是扬州和成都都不是当时的“国际性大都市”,所以CD不符合题意。
5.B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时期,鉴真应日本学问僧的邀请,去日本弘扬佛法,六次东渡,历尽艰辛,到达日本后受到朝野的热烈欢迎,并主持设计了唐招提寺。因此,ACD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B说法正确,答案选B。
6.A
【解析】
“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客观史实,反映出唐朝的时代特征是对外开放,故答案选A。
7.A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唐代经济繁荣,对外实行开放政策,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唐朝时期社会风气的特点是开放、兼容并包。A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A。
8.A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唐朝时期经济繁荣,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现在各国人把中国人称为“唐人”的原因是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望,A项正确;BCD三项的内容说法都不准确,排除。故选A项。
9.C
【解析】
试题分析:唐朝前期政治稳定,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唐政府采取比较开明的对外政策,与亚洲以至非洲、欧洲的一些国家都有往来。唐朝经济、文化对各国影响很大,所以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声望,各国把唐朝看成中国的象征,把中国人称为唐人,世界各地的唐人街也与此有关。
10.B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对外交往比较活跃,与亚洲以至非洲、欧洲的一些国家,都有交往,如唐与新罗往来,新罗派遣使节和大批留学生到唐朝学习中国文化,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唐朝与天竺交往不绝。贞观年间,玄奘西游天竺取经,是中印文化交流史上最杰出的使者。故依据“主要外国使团来唐概况表”可知与唐朝与周边国家交往繁有关。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
11.B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唐朝时期,唐都长安既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大都会。B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B。
12.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中日两国交往密切,为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日本派大批使团来华,当时称为“遣唐使”;选项C符合题意;而选项ABD与题意无关。故选C。
13.A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唐朝时,作为日本政府派遣到唐朝进行交流的使团被称为遣唐使。A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A。
14.D
【解析】
古代封建是男权的社会,女子一般不主张参加社会活动。材料中“男女同服之俗,男女同样参加活动”“女服还曾流行的胡服”体现出唐朝社会风气的开放,D符合题意;材料中描述的是社会风气的开放,不是经济的繁荣、文学艺术的兴盛以及政治的清明,A、B和C不符合题意。故选D。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从材料中获取信息,材料中“男女同服之俗”“男女同样参加骑马、打球、饮酒、舞蹈等活动”“传入的胡服”说明了社会风气的开放。
15.B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唐朝的经济繁荣、科技文化先进,国力强盛,对世界各国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是唐朝中外交往出现了盛况空前的根本原因,故B项正确;唐朝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是唐朝盛世局面出现的原因,为对外交往奠定了必要的政治前提,排除A项;唐朝对外政策开放、对外交通发达是唐朝对外交往盛况的推动因素,不是根本原因,排除C、D项。故选B。
16.C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唐太宗时期文成公主入藏,嫁与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为唐蕃和睦作出重要贡献,故C符合题意;鉴真东渡日本弘扬中国文化,故A不合题意;玄奘西游天竺求取佛经,故B不合题意;元昊建立西夏,故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C。
【点睛】
抓住题干关键词“为唐蕃和睦作出重要贡献”是解题的关键,唐太宗时期文成公主入藏,嫁与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为唐蕃和睦作出重要贡献。
17.C
【解析】
依据题干唐太宗、高宗时,“各国或派使臣来朝见进贡,或送子弟到长安留学,以及民间的自由往来,……域外交通,非常发达”。结合所学知识,唐朝时期国家安定统一,经济文化繁荣,对外交通发达,实行对外开放政策。长安城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唐朝对外交往比较活跃,与亚洲乃至非洲、欧洲的一些国家都有往来。遣唐使来华、玄奘西游、鉴真东渡是唐朝对外交往的著名事例。C选项符合题意;诸子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诸子蜂起,出现了百家争鸣高潮。参加争鸣的有十个学派,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墨、道、法四家。各家各以所长立学设教,相互攻诘、相互吸收,学术空气十分活跃。A选项不符合题意;隋炀帝时,大运河的开通,大大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B选项不符合题意;都市生活繁华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属于干扰项。D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
18.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我国封建社会里,隋唐时期是一个繁荣与开放的时期,“繁荣与开放”的表现在:①盛世局面的出现。如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②以“和”为贵的民族关系。如文成公主入吐蕃等;③对外的友好交往关系。如玄奘到天竺取经,鉴真东渡日本等;④辉煌的隋唐文化。如唐朝是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在时代。因此能够准确概括隋唐时期历史基本特征的是繁荣与开放的时代。选项C符合题意;选项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
19.D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前期,政治稳定,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唐政府又实行比较开放的对外政策,使唐与亚洲各国之间的友好往来出现前所未有的盛况;唐朝统治者还实行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在少数民族地区,或设机构,或采取册封政策,或实行和亲政策,政策灵活多样,各民族联系加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故学习隋唐史后,能准确地概括这段历史的基本特征的是繁荣与开放。故正确答案为D。A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特征;B是国家产生之前的历史特征;C是秦汉时期的历史特征。ABC均不符合题意,故选D。
20.C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唐玄宗时高僧鉴真历经六次东渡,才到达日本。他在日本十年,辛勤不懈地传播唐朝文化。他精心设计的唐招提寺,佛殿式样优美,至今犹存,被日本视为艺术明珠,所以C项符合题意;A项是中国最早的佛教寺院,建于东汉明帝时期,B项是位于甘肃省,是中外文化交流的结晶,D项是印度佛学的最高学府。由此分析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
21.(1)天竺(或古代印度)
(2)不同意。玄奘西行,前往天竺,求取佛学,促进了中国与古代印度间的佛学交流;鉴真东渡,促进了中日两国间的友好关系。
【解析】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贞观初年,玄奘从长安出发,历经艰险,前往天竺取经,后编成《大唐西域记》。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贞观初年,玄奘从长安出发,历经艰险,前往天竺取经,后编成《大唐西域记》。唐玄宗时,高僧鉴真东渡日本,为中日两国的友好和文化传播作出重大的贡献。所以题干“奘的此番出行极大地促进了中日两国间的友好关系”表述错误,不同意小历的观点。
22.(1)玄奘
(2)同意。
理由1:玄奘西行,将带回的天竺佛法翻译成汉文,为中国佛教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又将中国的儒道等文化经典传播到天竺,对天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与此同时,由其弟子记录而成的《大唐西域记》,也是中外交流的珍贵文献。可见,唐朝的对外文化交流具有双向性的特点。
理由2: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唐朝的对外交往活动,一方面将唐朝先进的经济文化带到天竺、日本等国,对这些国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另一方面,频繁的对外交流也丰富了唐朝的经济文化生活,使唐朝更加兴盛。因此,唐朝的对外文化交流具有双向性的特点。
【解析】
(1)根据“贞观年间他从长安出发历经十五年西行求法后返回,期间他游历了诸多国家,其所见所闻由弟子记录成《大唐西域记》一书”得出他是玄奘。
(2)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唐朝的对外文化交流呈现出双向性的特点的说法正确。理由可结合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的历史事件进行作答。如玄奘西行,将带回的天竺佛法翻译成汉文,为中国佛教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又将中国的儒道等文化经典传播到天竺,对天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与此同时,由其弟子记录而成的《大唐西域记》,也是中外交流的珍贵文献。可见,唐朝的对外文化交流具有双向性的特点。
23.不正确。鉴真东渡日本,促进中日经济文化交流;玄奘西行天竺,是中印文化交流的杰出使者。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鉴真不畏艰险,东渡日本,讲授佛学理论,传播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促进了日本佛学、医学、建筑和雕塑水平的提高,受到中日人民和佛学界的尊敬;玄奘西行加强了东西方的陆上联系,及古中国和天竺(今印度),促进了东西方的文化交流。故材料的表述不正确。
24.(1)名称:开元盛世。
原因:唐初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财富的积累);整顿吏治;采取了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个人的优秀品质。(照抄原文,答出任意2点即可。)
(2)丝绸之路。特点:人员构成多元;交往频繁;交往的国家多;交流的人数多;对外交往具有双向性。
(3)特征:繁荣与开放。
【解析】
(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第二小问,根据“还屡次下诏限制土地买卖,大力发展生产”可归纳出唐初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财富的积累);根据“罢免了大量中宗时期通过特殊关系委任的官员”可归纳出整顿吏治;根据“他的杰出之处还在于不固执己见,不墨守成规,善于从实际出发,作出正确的选择。”可归纳出采取了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个人的优秀品质。
(2)第一小问,根据“唐朝时期往来于丝绸之路的人们不再仅仅是商人和士兵,还有为寻求信仰理念和文化交流的使者、学者、僧侣等人员,每年都有大批外国客人前往长安。”可归纳出丝绸之路。第二小问,根据“唐朝时期往来于丝绸之路的人们不再仅仅是商人和士兵,还有为寻求信仰理念和文化交流的使者、学者、僧侣等人员”可归纳出人员构成多元;根据“每年都有大批外国客人前往长安。”可归纳出交往频繁;根据“当时有3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与唐朝友好交往”可归纳出交往的国家多;根据“国大量先进的技术通过各种方式传播到其他国家,并接纳相当数量的遣唐使及留学生”可归纳出交流的人数多;根据“让他们学习中国文化。同时,佛教、景教各自迎来了在中国广泛传播的机会,中外交流达到鼎盛。”可归纳出对外交往具有双向性。
(3)根据上述材料可知,唐朝的阶段特征是繁荣与开放。
25.(1)史实:鉴真东渡或玄奘西行。
(2)特点:政府鼓励和支持;既有官方又有民间;涉及领域广;对外交往具有双向性;兼容并蓄。(两点即可)
(3)原因:陆上贸易通道被阻隔;经济重心的南移;政府鼓励和支持。(两点即可)
(4)共同点:对外开放。
【解析】
(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鉴真东渡或玄奘西行属于唐代对外交流的史实。
(2)根据材料“唐统治者也积极鼓励官方、民间的对外交流活动”,可知政府鼓励和支持;既有官方又有民间;根据材料“国古老的炼丹术和造纸术、文字、书法、服饰、历法乃至整个政治制度传到国外。而国外的建筑、雕塑、绘画、音乐、舞蹈、印度的蒸糖法、阿拉伯人的医术等也都传入了中国”,可知对外交往具有双向性;综合以上可以看出具有兼容性。
(3)根据材料“被西夏、吐蕃等阻隔,无复汉唐盛象”,可知陆上贸易通道被阻隔;根据材料“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可知经济重心的南移;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政府鼓励和支持。
(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都为对外开放。
26.(1)虚心纳谏;广纳贤才;善于用人;知人善任等。(任意2点)
(2)呈现出上升的趋势。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
(3)曲辕犁和筒车。
(4)和亲;会盟。
(5)特点:繁荣与开放。借鉴:以人为本;坚持依法治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科学发展观等。(言之有理即可,任意2点)
【解析】
(1)根据所学和材料一“为政之要,唯在得人。……今所任用,必以德行、学识为本。”可知,材料一反映出的唐太宗的治国思想有:虚心纳谏,广纳贤才,善于用人,知人善任等。
(2)根据所学和材料二“唐朝人口统计图”可知,材料二反映了唐朝人口发展呈现出上升的趋势。根据所学可知,唐朝人口上升,这是因为唐朝出现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繁荣局面。
(3)根据所学和材料三图片信息可知,图一是唐朝的灌溉工具筒车,图二是唐朝的耕作工具曲辕犁。
(4)依据材料四的“和亲、会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和吐蕃之间友好交往的主要形式是和亲;会盟。
(5)根据所学和材料可知,唐朝时期社会特点是繁荣与开放,它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民族关系融洽、对外开放。根据所学可知,唐朝的发展对今天我国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中国梦的借鉴是:以人为本;坚持依法治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科学发展观等。
27.(1)玄奘
(2)不正确。玄奘西行天竺是我国第一个系统地把天竺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记录下来并介绍到中国的人,为中印友好往来作出了杰出贡献,因此玄奘西行促进了中外交流而不是民族关系的发展。
【解析】
(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玄奘西行天竺,历时17年,带回大量佛学经典,由玄奘口述,弟子记录,把沿途经历写成《大唐西域记》一书,成为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种说法是错误的。贞观年间,为求取佛法,玄奘西行天竺,历时17年,带回大量佛学经典,并以沿途经历写成《大唐西域记》一书,是我国第一个系统地把天竺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记录下来并介绍到中国的人,为中印友好往来作出了杰出贡献。中印友好交往属于中外关系的发展,并非民族关系。故题干说法错误。
28.(1)唐玄宗(李隆基)、开元盛世
(2)曲辕犁、筒车
(3)唐玄奘;《大唐西域记》
(4)繁荣与开放。
【解析】
(1)依据材料一“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的唐诗描写了唐朝开元时期繁荣富庶、天下太平的盛世景象,当时的统治者是唐玄宗;他开创的盛世局面是开元盛世。
(2)依据材料二的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中唐朝出现的两种新农具分别叫曲辕犁、筒车。
(3)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的这位“伟大僧人”的名字是唐玄奘;后来据他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一部书是《大唐西域记》。
(4)结合上述材料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最主要的时代特征是繁荣与开放。
29.(1)文成公主入藏;
(2)①天竺(印度);②《大唐西域记》;③鉴真;④广陵(扬州)
(3)开明的民族政策,开放的对外政策或兼容并包。(答对一点即可)
【解析】
(1)事件:材料“贞观十五年(641年)正月,……赞普亲自到柏海迎接公主”是对文成公主入藏的描述,对于密切汉藏关系起到了重要作用。
(2)国家及著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玄奘法师西游天竺求取真经,并著有《大唐西域记》一书;人物及出发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鉴真法师从扬州出发东渡日本弘扬佛法,对日本文化影响很大。
(3)原因:结合上述分析可知,材料一体现的是开明的民族政策;材料二体现的是开放的对外政策。
30.(1)7世纪
(2)示例:观点:唐朝中外文化交流有所发展。
论述:唐太宗时,玄奘西游,历经艰辛,十余年,行程数万里,游历百余国,回国后,译出佛经1300多卷,精练而准确。由他口授而成的《大唐西域记》一书,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典籍。
唐朝除了向外学进来,也有向外传播出去,如朝鲜、日本向中国学习唐朝先进的文化。(唐玄宗时,鉴真东渡。对日本的佛学、建筑、雕塑、医药、艺术乃至日常生活,都产生了很大影响)
结论:可见唐朝时中外文化交流既有向外学进来,也有向外传播出去,唐朝中外文化交流发展到了较高水平。
【解析】
(1)根据材料可知,玄奘出生在602年,鉴真出生在688年,属于7世纪。
(2)根据材料“玄奘(602-664)为寻求准确的佛经文本,西行‘求法’,历经艰辛,十余年中行程数万里,游历百余国。”“鉴真东渡,对日本的佛学、建筑、雕塑、医药、艺术乃至日常生活,都产生了很大影响。”可知,玄奘西行和鉴真东渡都反映的是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所以可提炼出观点为:唐朝中外文化交流有所发展。学生可围绕这个观点,结合材料进行论述,符合史实,言之有理即可,如:
论述:唐太宗时,玄奘西游,历经艰辛,十余年,行程数万里,游历百余国,回国后,译出佛经1300多卷,精练而准确。由他口授而成的《大唐西域记》一书,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典籍。
唐朝除了向外学进来,也有向外传播出去,如朝鲜、日本向中国学习唐朝先进的文化。(唐玄宗时,鉴真东渡。对日本的佛学、建筑、雕塑、医药、艺术乃至日常生活,都产生了很大影响)
结论:可见唐朝时中外文化交流既有向外学进来,也有向外传播出去,唐朝中外文化交流发展到了较高水平。
31.(1)鉴真东渡日本
(2)观点:唐朝对外交流活跃;论述:唐朝对外交流活跃,贞观年间,为求取佛法,玄奘西行天竺,历时17年,带回大量佛学经典,并以沿途经历写成《大唐西域记》一书,是我国第一个系统地把天竺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记录下来并介绍到中国的人。为中印中友好往来作出了杰出贡献。鉴真,唐朝高僧,为弘扬佛法,唐玄宗时,六次东渡,最达日本,为中日的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突出贡献。
【解析】
(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时,唐朝高僧鉴真,为弘扬佛法,六次东渡,终达日本,为中日的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突出贡献。
(2)根据材料“……接待各国使节宾客,在各地设商馆招待外商,设互市监等机构掌管对外贸易,长安、洛阳、扬州、广州、兰州、凉州、敦煌,是唐朝对外贸易的重要城市……大食(今阿拉伯)波斯(今伊朗)等亚非地区的70多个国家都有广泛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可知,材料反映唐朝对外交流活跃。学生可围绕观点,结合玄奘西行天竺、鉴真东渡日本等唐朝时期的对外交往事件进行论述,符合史实,言之有理即可,如:唐朝对外交流活跃,贞观年间,为求取佛法,玄奘西行天竺,历时17年,带回大量佛学经典,并以沿途经历写成《大唐西域记》一书,是我国第一个系统地把天竺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记录下来并介绍到中国的人。为中印中友好往来作出了杰出贡献。鉴真,唐朝高僧,为弘扬佛法,唐玄宗时,六次东渡,最达日本,为中日的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突出贡献。
32.(1)政策:开放的对外政策
(2)观点:唐朝的对外交往具有双向交流、兼容并蓄的特点;(或唐朝的对外交往具有双向性)论述:唐朝在对外交往过程中,一方面积极传播唐朝文化,另一方面也不断地从外来文化中汲取养分。日本效仿唐朝制度进行改革,推动社会发展。唐朝高僧玄奘西行天竺求取佛经,促进中国佛教事业的发展。积极频繁的对外交往,不仅对周边国家和地区产生重大影响,也促进了唐朝自身的繁荣。结论:所以说,唐朝的对外交往具有双向性。
【解析】
(1)对外政策:根据材料中的“唐朝时期,是历史上中国向周边国家文化与技术的一个大输出时期,兼容并蓄的社会风气”“但唐朝不但没有禁止,反而积极吸纳外来文化的精华”,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与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有往来,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被称为“唐人”。
(2)本题为开放性题目,观点的提炼必须围绕材料整体进行提炼,如根据材料中的“唐朝时期,是历史上中国向周边国家文化与技术的一个大输出时期”“在过程中亦从外族文明汲取诸多”等信息可提炼出一个观点就是唐朝的对外交往具有双向性,论述部分必须用相关史实围绕观点进行,观点为对外交往具有双向性,所以可以用唐朝中日之间的交往,日本学习中国的史实,以及玄奘西行取经的史实来说明唐朝的对外交往具有双向性,具体论述如下,唐朝在对外交往过程中,一方面积极传播唐朝文化,另一方面也不断地从外来文化中汲取养分,日本效仿唐朝制度进行改革,推动社会发展。唐朝高僧玄奘西行天竺求取佛经,促进中国佛教事业的发展,积极频繁的对外交往,不仅对周边国家和地区产生重大影响,也促进了唐朝自身的繁荣,最后再归回观点即可。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