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北宋的政治练习题
1.(2021·福建龙岩·七年级期中)宋太祖设置通判的主要目的是( )
A.分解宰相权力 B.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C.分散知州权力 D.防止武将专横跋扈
2.(2021·福建三明·七年级期中)与宋并立的少数民族政权辽、西夏、金分别是下列哪个选项中的少数民族建立的( )
A.契丹、党项、匈奴 B.契丹、党项、女真 C.党项、女真、回纥 D.匈奴、回纥、吐蕃
3.(2021·福建南平·七年级期中)宋太祖为防止宰相权力过大,采取 的办法,削弱相权。
A.减少数量 B.分化事权 C.限制自由 D.使用亲信
4.(2021·福建龙岩·七年级期中)在宋代,下列地位比较高那一部分人是
A.文官 B.武官 C.商人 D.农民
5.(2021·福建三明·七年级期中)学会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请问辽、宋、夏、金时期最显著的阶段特征是
A.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B.民族政权并立
C.诸侯争霸 D.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6.(2021·福建三明·七年级期中)我国历史上改朝换代的事很多。在陈桥驿发动兵变,被手下将士黄袍加身拥立为帝的是
A.李渊
B.杨坚
C.赵匡胤
D.武则天
7.(2021·福建龙岩·七年级期中)北宋为了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设置了
A.知州 B.通判 C.转运使 D.宰相
8.(2021·福建漳州·七年级期中)达成“澶渊之盟”的双方是
A.北宋与西夏 B.北宋与辽 C.南宋与金 D.南宋与西夏
9.(2021·福建漳州·七年级期中)王安石变法中,引起藏匿土地、逃避赋税的大地主、大官僚最激烈反对的是
A.募役法 B.方田均税法 C.农田水利法 D.保甲法
10.(2021·福建莆田·七年级期中)“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的典故与下列哪一历史人物有关?( )
A.李世民 B.赵匡胤 C.铁木真 D.朱元璋
11.(2021·福建·福州立志中学七年级期中)北宋削弱武将兵权,专派文官担任知州,大力发展科举,读书人出身的文官构成国家官僚队伍的主干。这一现象最能说明北宋
A.重视教育质量
B.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
C.加强思想控制
D.分化事权以削弱相权
12.(2021·福建龙岩·七年级期中)故事“陈桥兵变”、“杯酒释兵权”的主角都是
A.杨坚 B.杨广 C.石守信 D.赵匡胤
13.(2021·福建龙岩·七年级期中)如下图是小游最近阅读的一本书的部分目录,他读的应该是( )
A.《宋太祖评传》 B.《宋徽宗评传》
C.《宋钦宗评传》 D.《宋高宗评传》
14.(2021·福建福州·七年级期中)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下图中空格内应填写的是
A.春秋战国 B.三国鼎立 C.南北朝 D.宋朝
15.(2021·福建龙岩·七年级期中)北宋加强中央集权采取的“基本国策”的是
A.实行三年一换制度 B.重文轻武 C.重武轻文 D.重视科技
16.(2021·福建龙岩·七年级期中)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的根本目的是
A.摆脱统治危机,富国强兵 B.提高北宋军队战斗力
C.使人民生活变得富裕 D.增加北宋的政府收入
17.(2021·福建漳州·七年级期中)宋朝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而文臣担任中央和地方要职,这体现了宋朝的政策是( )
A.修养生息政策 B.开明民族政策
C.重文轻武政策 D.对外开放政策
18.(2021·福建宁德·七年级期中)“千秋疑案陈桥驿,黄袍一着便罢兵”,诗中所述历史事件直接促成了
A.隋朝的统一 B.分裂局面的结束
C.北宋的建立 D.军队实力的下降
19.(2021·福建·福州立志中学七年级期中)历史典故“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等,其故事的主人公是
A.杨坚 B.安禄山 C.赵匡胤 D.忽必烈
20.(2021·福建龙岩·七年级期中)与“黄袍加身”“陈桥驿兵变”“杯酒释兵权”的典故有关的皇帝是
A.唐太宗 B.武则天 C.宋太祖 D.宋高宗
21.(2021·福建龙岩·七年级期中)针对唐朝中后期宰相“事无不统”的教训,为了进一步分割宰相权力,宋太祖采取的创新措施是
A.分化事权 B.废除丞相 C.设置转运使 D.颁布“推恩令”
22.(2021·福建泉州·七年级期中)有位历史老师是个对联谜,他写了许多有关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帝王的对联,下列描写宋太祖的是
A.开明君主吸隋训,贞观之治创唐荣 B.武周政治得发展,无字之碑任后评
C.调整政策呈开元,沉迷酒色误王国 D.陈桥兵变成君主,一杯美酒释兵权
23.(2021·福建三明·七年级期中)“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为害之大。”材料中宋太祖这一举措
①造成重武轻文的局面
②增强了军队作战能力
③导致官僚机构的膨胀
④有利于士人受到尊重。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4.(2021·福建泉州·七年级期中)北宋时期,最高军事机构枢密院的正副长官累计超过200人,其中文臣出身者162人,武将出身者39人。这说明北宋( )
A.与辽保持长期的和平 B.军队战斗力得到提高
C.解除统兵将领的兵权 D.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
25.(2021·福建三明·七年级期中)“赵匡胤穿龙袍﹣﹣改朝换代”这一歇后语指的是我国历史上的哪一历史事件( )
A.杯酒释兵权 B.“澶渊之盟” C.靖康之变 D.陈桥兵变
26.(2021·福建福州·七年级期中)针对“方镇太重,君弱臣强”的局面,宋太祖采取的措施是
A.设三省六部制限,割地方权力 B.休养生息,发展生产
C.收回地方行政、财权和军权 D.设立刺史,加强监督
27.(2021·福建福州·七年级期中)北宋时期,最高军事机构枢密院的正副长官累计超过200人,其中文臣出身者162人,武将出身者39人。这反映了北宋治国策略的特点是
A.藩镇割据 B.民贵君轻 C.等级森严 D.重文轻武
28.(2021·福建龙岩·七年级期中)北宋削弱地方财政权的措施是
A.设置转运使收取赋税 B.派文臣任州县长官
C.设置通判削弱知州的权力 D.设立布政使
29.(2021·福建莆田·七年级期中)朱熹说:“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这段话说明宋朝( )
A.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 B.地方政府进一步收回财权
C.政治和理学思想紧密结合 D.藩镇割据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30.(2021·福建·福州立志中学七年级期中)宋太祖曾说:“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为害之大。”为此,宋太祖采取的重要措施是
A.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 B.设参加政事为副相
C.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长官 D.设转运使管理财政
31.(2021·福建龙岩·七年级期中)防止军人操控政局的危险,根除武将跋扈与兵变导致社会不安的顽疾。但是武将过于受到限制,导致对外战争屡败。该材料评价了宋朝的
A.重文轻武 B.兼容并蓄 C.强化中央集权 D.政权并立
32.(2021·福建宁德·七年级期中)宋神宗时期,官府通过向农民提供农业贷款、拨巨资从事商业经营等手段,力图在控制经济的同时开辟财源。王安石的做法主要是为了
A.富国 B.强兵 C.减税 D.免粮
33.(2021·福建宁德·七年级期中)据统计,宋代平均每年科举取士人数约为唐代的5倍,元代的30倍。与这一现象的出现相关的政策是
A.奖励军功 B.独尊儒术 C.创立殿试 D.重文轻武
34.(2021·福建南平·七年级期中)北宋政权建立的方式是通过( )
A.农民起义夺权 B.大将发动兵变 C.外戚夺取政权 D.少数民族入主中原
35.(2021·福建南平·七年级期中)王安石变法直接触犯大官僚、大地主利益的内容是
①募役法②方田均税法③农田水利法④保甲法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③
36.(2021·福建南平·七年级期中)宋代的文臣地位明显提升,武将处处受到抑制。这种现象出现是因为宋代( )
A.重文轻武的政策 B.国家战争减少
C.为了减少财政支出 D.文臣比武将更有才华
37.(2021·福建龙岩·七年级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北宋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北宋改革其军事领导体制,将握兵权、调兵权与统兵权分而为三,三衙平列分立,全都握有兵权,却无调兵权。…… 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北宋重视文人的举措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安定。
——摘编自《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北宋的基本政策。
(2)你同意材料中“北宋重视文人的举措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安定”的观点吗?请简要说明理由。
38.(2021·福建莆田·七年级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东晋至北宋时期平民子弟在政府官员群体中所占比例示意图。
材料二 隋唐科举制……自产生之日起就确立了由政府出面招生,考生“皆怀牒(证件)自列于州县”的自由报考原则,不论贵族和平民皆可参加公开考试。……举凡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天文、地理、民族等各种与国计民生相关的大事,皆可为考试内容。……一切以程文(文章)定去留,为草野寒酸之士开辟了登仕之途。
——杨齐福《科举制度与近代文化》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东晋至北宋时期这一比例变化趋势
(2)阅读以上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宋太祖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同时在各州府设置通判,借以分知州的权力。分解宰相权力的是在宰相下设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还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军政、财政大权。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的是在地方设置转运使。防止武将专横跋扈的措施是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与分权无关。故选C。
2.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辽是契丹族建立的,西夏是党项族建立的,女真族建立的是金,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3.B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大部分时期,宰相、枢密使和三司使互不统属,各自独立对皇帝负责。那时,中书省与枢密院称“二府”,对掌文武;而三司称“计省”,独掌财政。这说明宋代时期防止宰相专权的手段是分化事权,削弱相权。宋太祖首先在军事上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军队,并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经常调换军队将领,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在中央,宋太祖防止宰相权力过大,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综上所述,B符合题意;ACD项不符合题意应排除;所以本题应选B。
4.A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宋朝开国之后实行重文轻武的国策,文官受到社会普遍的尊重,很多官员来自科举考试,各级官员俸禄丰厚,生活十分优裕,成为宋代社会地位最高的人,故A项正确;武官、商人、农民的地位均低于文官,排除B、C、D项。故选A。
5.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辽宋夏金元时期历史阶段特征的准确认识,根据所学知识,辽宋夏金元时期,我国民族政权众多,是我国民族政权并立时期,民族关系有战有和,和是主流,有利于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故选B。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辽宋夏金元
6.C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960年,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被黄袍加身拥立为帝,建立了宋朝,也就是历史上的北宋,故选C。
7.C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宋为了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设置了转运使,宋太祖下令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税收由中央掌控,后来又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C符合题意;宋以朝臣充任各州长官,称“权知某军州事”简称知州,A不符合题意;通判在州府的长官下掌管粮运、家田、水利和诉讼等事项,对州府的长官有监察的责任,B不符合题意;宰相是对中国古代君主之下的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或俗称,并非具体的官名,D不符合题意;所以AB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
8.B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真宗时,辽军大举攻宋,一直打到黄河岸边的澶州城下,威胁东京。宋真宗来到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辽宋议和,辽朝撤兵,宋朝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和平局面。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
9.B
【解析】
根据所学内容可知,方田均税法是指清丈土地,依据土地征收赋税,这就使得大地主、大官僚无法藏匿土地、逃避赋税,因此引起了大地主、大官僚的激烈反对,故选B;募役法、农田水利法和保甲法都不能避免大地主、大官僚藏匿土地,没有引起最激烈的反对,排除ACD。
10.B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其谋士和部将拿出预备好的黄龙袍披到赵匡胤身上,拥立他当上了皇帝,这就是“黄袍加身”的典故;赵匡胤登基后,加强中央集权,通过“杯酒释兵权”,解除了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控制了军队。因此,ACD不符合题意,题中两个典故都与宋太祖赵匡胤有关,B正确,故选B。
【点睛】
知道北宋的由来和宋太祖加强集权采取的措施。
11.B
【解析】
根据题干“北宋削弱武将兵权,专派文官担任知州,大力发展科举,读书人出身的文官构成国家官僚队伍的主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反映的是北宋实行的重文轻武政策,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的具体表现是宋太祖有意重用文官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抑制武将,提升文官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B符合题意。北宋时期重视文教,但不是题干的主旨,A不符合题意。题干没有体现加强思想控制、分化事权以削弱相权,CD不符合题意。所以A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
【点睛】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的目的、具体措施与影响。
12.D
【解析】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陈桥兵变和杯酒释兵权都与北宋的建立者赵匡胤有关,故选D;杨坚、杨广和陈桥兵变无关,排除AB;石守信不是主角,排除C。
13.A
【解析】
依据书的部分目录“陈桥兵变、建立北宋、‘杯酒释兵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960年,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建立北宋。北宋以开封(称为东京)为都城,赵匡胤就是宋太祖。宋太祖通过“杯酒释兵权”的办法,解除了朝中大将的兵权。故A符合题意;排除BCD。故选A。
14.D
【解析】
依据图中隋朝到唐朝、宋朝可知反映的是朝代的更替。结合课本所学,唐朝结束后出现“五代十国”。960年,后周诸将发动陈桥兵变,拥立宋州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为帝,建立宋朝,因此D正确;春秋战国、三国鼎立是在唐朝建立之前,AB排除;东晋灭亡后,进入南北朝时期,C排除;故选D。
15.B
【解析】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北宋建立后,吸取唐末藩镇割据的教训,为了防止武将夺权,确立了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故选B,排除C;AD都与“基本国策”不符,排除。
16.A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摆脱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A符合题意;提高军队战斗力、增加政府收入分别是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的目的之一,不是根本目的,排除BD;宋神宗等统治阶级实施变法的根本目的是维护统治,摆脱统治危机,“使人民生活富裕”不是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的根本目的,排除C;故选A。
17.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因此材料体现了宋朝的政策是重文轻武政策。C项正确;修养生息政策,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A项;开明民族政策,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B项;对外开放政策,在题干内容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C。
18.C
【解析】
根据材料“千秋疑案陈桥驿,黄袍一着便罢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960年,后周诸将发动陈桥兵变,拥立赵匡胤为帝,建立宋朝,定都东京开封府(河南开封) 。故选项C符合题意;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故选项A不符合题意;两宋时期是政权并立时期,故选项B不符合题意;材料不能反映军队实力的下降,故选项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
19.C
【解析】
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驿兵变,黄袍加身建立了北宋王朝。北宋建立后,为加强中央集权,赵匡胤又通过“杯酒释兵权”,剥夺了朝中大将的兵权。可见“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等与赵匡胤有关,故C项正确;杨坚取代北周建立隋朝,安禄山与安史之乱有关,忽必烈建立元朝,排除ABD。故选C项。
20.C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黄袍加身”“陈桥驿兵变”“杯酒释兵权”的典故与宋太祖有关,故C正确;唐太宗、武则天、宋高宗不符合史实,故ABD错误。
21.A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宋太祖为了进一步分割宰相权力,采取了分化事权的办法,设立丞相多人,副丞相若干,故A符合题意;朱元璋废除丞相,故B不符合题意;设置转运使是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财政的控制,故C不符合题意;汉武帝颁布“推恩令”,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
22.D
【解析】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D项反映了宋太祖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夺得后周政权建立北宋王朝,并且采取重文轻武的政策巩固统治,故D题意不符; A项中“贞观”是唐太宗的年号,反映的是唐太宗励精图治,开创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故A项与题意不符;B项据对联中的“武周”“无字之碑”可以确定是描写武则天的,武则天原是唐高宗的皇后,后来相继废掉两个已经做了皇帝的儿子,自己取而代之,改国号为周,她继续推行贞观以来的政策和措施,使社会经济得以持续发展,为“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死后立无字碑任后人评说,故B不符合题意;C项反映的是唐玄宗统治前期开创开元盛世的盛世局面,但是后期追求享乐,朝政腐败,酿成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而衰,故C项与题意不符;故选D。
23.D
【解析】
分析题文的“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为害之大。”可以看出宋太祖这一举措造成重文轻武的局面,降低了军队作战能力,导致官僚机构的膨胀,有利于士人受到尊重。③④理解正确,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24.D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建立后,吸取唐朝末期藩镇割据的危害,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注重文人的地位,出现了最高军事机构枢密院的正副长官累计超过200人,其中文臣出身者162人,武将出身者39人的现象,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D。
25.D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960年,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他的部下黄袍加身,赵匡胤建立宋朝,称为宋太祖,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D。
26.C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针对“方镇太重,君弱臣强”的局面,宋太祖采取的措施是在中央,削弱和分割相权;在兵权方面: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在财权方面:在地方,派文臣做知州,设通判和转运使,故C符合题意;宋朝政府实行二府三司制度,而非三省六部制,故A不符合题意;休养生息,发展生产属于经济措施,而非政治,故B不符合题意;宋朝未在地方设立刺史,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27.D
【解析】
根据“北宋时期,最高军事机构枢密院的正副长官累计超过200人,其中文臣出身者162人,武将出身者39人。”可知,这反映了北宋治国策略的特点是重文轻武。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推行重文轻武政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北宋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但武将受到过于限制,导致军队战斗力减弱。故选D;ABC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28.A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宋朝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除各州留部分用作地方的必要支出外,其余一切税收由中央掌控,所以A项符合题意;BC项属于政治方面的措施,排除;D项是官名,明初,沿元制,一省的行政长官,排除。故选A。
29.A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为强化中央集权,军事方面,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在中央,削弱宰相权力,设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在地方各州设置通判监督知州,互相牵制,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同时设转运使,各地赋税收入除少部分留作地方开支外,全部运交中央,从而消除地方割据的经济基础。因此这段话说明宋朝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选项A正确;地方政府进一步收回财权,不符合史实,应该是中央政府收回财权,排除B项;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时理学尚未产生,排除C项;宋代改变了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排除D项。故选A。
30.C
【解析】
根据“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为害之大”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宋太祖吸取唐末以来武将专权的教训,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以防范地方割据,因此他采取的重要措施是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长官,C项正确;根据“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可知宋太祖是选派文臣统治地方,ABD项都与这一主旨不符,排除。故选C项。
31.A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宋重文轻武的政策在防止军人操控政局,根除武将跋扈的同时,也导致对外战争屡败。该材料评价了宋朝的重文轻武,故A正确;兼容并蓄、强化中央集权、政权并立不符合材料信息,故BCD错误。
32.A
【解析】
根据材料“宋神宗时期,官府通过向农民提供农业贷款、拨巨资从事商业经营等手段,力图在控制经济的同时开辟财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面对北宋中期的统治危机,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富国方面,官府通过向农民提供农业货款、拨巨资从事商业经营等手段,力图在调控经济的同时开辟财源;强兵方面,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希望借以逐渐恢复“兵农合一”的征兵制,取代募兵制。王安石变法达到了富国目的,增加了大笔收入,但强兵的效果并不明显,北宋与西夏开战,又以失败告终。一些措施在执行过程中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也引起激烈争议。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日益严重,北宋逐渐走向衰亡。故选项A符合题意;强兵方面,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希望借以逐渐恢复“兵农合一”的征兵制,取代募兵制。故选项B不符合题意;“向农民提供农业贷款、拨巨资从事商业经营等手段”不能体现“减税、免粮”,故选项C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
33.D
【解析】
根据材料“宋代平均每年科举取士人数约为唐代的5倍,元代的30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重文轻武政策促进了科举制度的发展,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促进了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故选项D符合题意;奖励军功与科举取士无关,故选项A不符合题意;西汉武帝时,实行“独尊儒术,罢黜百家”,儒学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故选项B不符合题意;武则天创立殿试,故选项C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
34.B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他的部下拥立他当皇帝,赵匡胤随即回师夺取后周政权,改国号为宋,以开封为东京,作为都城,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故北宋政权建立的方式是通过大将发动兵变,B项正确;建立北宋的赵匡胤是后周大将,不是农民,排除A项;建立北宋的赵匡胤是后周大将,不是外戚,排除C项;建立北宋的赵匡胤是汉族,不是少数民族,排除D项。故选B项。
35.A
【解析】
触犯大官僚、大地主利益的具体措施是募役法,限制了官僚等的特权,增加政府收入,①符合题意;方田均税法,使官僚和大地主不能隐瞒土地、逃避赋税,增加国家赋税收入,②符合题意;③④项内容没有触犯大官僚、大地主利益,排除。所以A符合题意,BCD排除。故选择A。
36.A
【解析】
依据课本所学可知,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推行重文轻武政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后继者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由此可知不是因为国家战争减少,A正确,B排除;武将受抑制,文臣地位提高,只是权利的改变,但是仍然都是官吏,不能减少财政支出,C排除;据所学,宋代提升文臣地位,不是因为文臣更有才会,而是为了压制武将。D排除;故选A。
37.(1)重文轻武。
(2)判断:同意。
理由:宋朝重文轻武的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同时也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文治的局面。
判断:不同意。
理由:北宋实施的重文轻武政策,一方面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但是另一方面也造成了负面影响,如文官集团繁冗增加了财政支出,导致军队战斗力减弱等。所以材料的观点是片面的。
【解析】
(1)政策:根据材料“北宋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和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时期的治国政策是重文轻武,文人治国。
(2)本小问相对开放,答案言之成理即可。如同意此观点可从宋朝重文轻武政策对于防止武将专权、维护统治及推动社会文化发展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如不同意此观点可从该政策的消极影响进行分析即可,如增加政府财政负担、军队战斗力低下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
38.(1)逐渐增长。
(2)观点:隋唐时科举考试公平公开。论述:隋唐时科举制自产生之日就确立了由政府出面招生,考生“皆怀牒(证件)自列于州县”的自由报考原则,不论贵族和平民皆可参加公开考试。国家凭借学子自身的才能,采用公平竞争的办法择优选拔。科举制的创立和完善,为草野寒酸之士开辟了登仕之途,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结论:隋唐时期科举制度改善了用人制度,创造了相对公开平等的竞争机会。
【解析】
(1)根据材料一“东晋至北宋时期平民子弟在政府官员群体中所占比例示意图”可得出,东晋至北宋时期平民子弟在政府官员群体中所占比例逐渐增长。
(2)本问是开放性题目,只要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有理即可。如:根据材料“隋唐科举制……不论贵族和平民皆可参加公开考试。……一切以程文(文章)定去留,为草野寒酸之士开辟了登仕之途。”可提炼观点:隋唐时科举考试公平公开;根据材料内容结合所说知识加以论述,隋唐时科举制自产生之日就确立了由政府出面招生,考生“皆怀牒(证件)自列于州县”的自由报考原则,不论贵族和平民皆可参加公开考试。国家凭借学子自身的才能,采用公平竞争的办法择优选拔。科举制的创立和完善,为草野寒酸之士开辟了登仕之途,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隋唐时期科举制度改善了用人制度,创造了相对公开平等的竞争机会。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