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练习(含解析)题期中复习2021-2022学年下学期福建各地七年级历史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练习(含解析)题期中复习2021-2022学年下学期福建各地七年级历史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4-06 07:51: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7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练习题
1.(2021·福建南平·七年级期中)京剧《澶渊之盟》是一出历史故事剧,其中歌词“将舟船暂驻中流,寡人要一观黄河夜景”中的“寡人”是指历史上的哪位皇帝?
A.寇准
B.宋真宗
C.宋高宗
D.明太祖
2.(2021·福建·厦门市湖滨中学七年级期中)下面能正确反映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示意图是( )
A. B.
C. D.
3.(2021·福建南平·七年级期中)10世纪初,契丹族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是(  )
A.宋 B.辽 C.西夏 D.金
4.(2021·福建漳州·七年级期中)达成“澶渊之盟”的双方是
A.北宋与西夏 B.北宋与辽 C.南宋与金 D.南宋与西夏
5.(2021·福建三明·七年级期中)下图是11世纪中期我国境内三个政权并立的形势图。这三个政权是
A.辽、西夏和北宋
B.辽、西夏和南宋
C.金、西夏和北宋
D.元、西夏和南宋
6.(2021·福建·福州立志中学七年级期中)少数民族首领元昊建立的政权在下图中的哪一处?
A.A B.B C.C D.D
7.(2021·福建南平·七年级期中)下列漫画反映辽、宋、西夏时期的时代特征是
A.民族政权并存
B.大一统国家建立
C.中华文明的起源
D.繁荣与开放
8.(2021·福建三明·七年级期中)下列关于澶渊之盟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
A.它是北宋战败后与辽达成的盟约 B.盟约中有辽宋撤军的内容
C.结束了双方大规模的战争状态 D.盟约签订后,宋辽之间维持了长久的和平关系
9.(2021·福建福州·七年级期中)公元10世纪初,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并建立的政权名称是
A.辽 B.西夏 C.金 D.元
10.(2021·福建南平·七年级期中)“统契丹,建政权,都上京,为太祖”这一文字所描述的是契丹历史上的哪一位君主( )
A.阿保机 B.元昊
C.赵构 D.苻坚
11.(2021·福建龙岩·七年级期中)历史发展一般都具有阶段性特征,辽宋夏金元时期最显著的特征是
A.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民族关系的发展和社会变化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12.(2021·福建南平·七年级期中)辽宋议和之后,宋辽边境“生育蕃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不识干戈。”这说明(  )
A.宋辽间维持了较长的和平局面
B.北宋的军事力量遭到极大削弱
C.北方社会经济出现了繁荣局面
D.宋辽双方建立了平等友好的关系
13.(2021·福建·三明北大附属实验学校七年级期中)金庸小说《天龙八部》中的萧峰高大勇武,为人光明磊落,慷慨豪迈,其大起大落的传奇人生让人对古老的契丹族生出无限的好奇。而统一契丹族各部的杰出首领是
A.元昊
B.阿骨打
C.阿保机
D.赵匡胤
14.(2021·福建莆田·七年级期中)辽与北宋“和好年深,双方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双方这一相对和平局面出现在下列哪一事件后( )
A.澶渊之盟 B.金灭北宋
C.岳飞抗金 D.签订《尼布楚条约》
15.(2021·福建漳州·七年级期中)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历史上建立辽和西夏政权的少数民族分别是( )
A.回族、契丹族 B.汉族、契丹族
C.女真族、党项族 D.契丹族、党项族
16.(2021·福建·福州立志中学七年级期中)下列对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基本阶段及其特征的归纳描述,正确的是
A.魏晋南北朝—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B.秦汉时期—中华文明的起源
C.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D.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17.(2021·福建南平·七年级期中)下图中的契丹文字、西夏文字与汉字很相似,是仿照汉字创造的。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
A.民族文化的交融 B.民族政权的并立
C.民族战争的延续 D.对外交往的频繁
18.(2021·福建龙岩·七年级期中)下图体现了当时中国的形势是
A.诸侯争霸 B.繁荣统一 C.政权并立 D.南北对峙
19.(2021·福建泉州·七年级期中)宋辽议和后,边境“生育蕃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不见干戈。”这说明( )
A.北宋的军事力量遭到极大打击 B.宋辽边界贸易兴旺
C.辽成为北宋的藩属国 D.宋辽之间维持了长久的和平局面
20.(2021·福建·福州立志中学七年级期中)澶渊之盟的意义是
A.削弱了契丹势力 B.维持了长期和平 C.消除了民族矛盾 D.加速了北宋灭亡
21.(2021·福建龙岩·七年级期中)澶渊之盟在客观上所起的作用是
A.削弱了契丹的势力 B.维持了长期的和平
C.消除了民族矛盾 D.加速了北宋灭亡
22.(2021·福建宁德·七年级期中)1005年,辽与宋议和,双方签订了澶渊之盟,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保持和平局面。材料阐述了澶渊之盟的
A.原因 B.影响 C.性质 D.经过
23.(2021·福建南平·七年级期中)苏辙在《栾城集》中写道:“(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这说明( )
A.北宋的军事力量遭到极大削弱
B.宋辽之间维持很长时间的和平局面
C.北方社会经济出现了高度繁荣局面
D.宋辽双方建立了平等友好的关系
24.(2021·福建龙岩·七年级期中)澶渊之盟后,宋辽边境“生育蕃息,牛羊被野(遍地),戴白之人,不识干戈(战争)”这说明( )
A.宋辽之间维持了较长的和平局面 B.宋金双方建立了平等友好的关系
C.南方社会经济出现了繁荣的局面 D.北宋的军事力量遭到极大地打击
25.(2021·福建莆田·七年级期中)小明同学进行探究性学习,他搜集了“契丹的兴起”、“澶渊之盟”、“宋夏和战”、“岳飞抗金”的相关资料,由此可知他探究的主题是( )
A.中华文明的起源 B.统一国家的建立 C.多民族政权的并立 D.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26.(2021·福建三明·七年级期中)对以下大事年表解读正确的是
960年 1005年 1038年 1044年 1125年 1127年 1140年 1141年
北宋建立 宋辽订立澶渊之盟 西夏建立 宋夏达成和议 金灭辽 金灭北宋 南宋取得郾城大捷 南宋与金签订和约
A.各民族政权始终处于战争状态
B.北宋政权存在不超过一百年
C.辽与南宋维持相对和平的局面
D.各民族政权并立与力量消长
27.(2021·福建泉州·七年级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与北宋并立的政权名称。
材料二 宋太宗即位后,向辽发动数次战争;真宗时,宋辽议和,签订盟约。两宋时期,中原王朝与对峙政权在边境设立榷场,进行贸易。阿骨打建国后,命人仿照汉字楷书和契丹文字,创制了女真文字。
——摘编自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2)根据材料二,概括辽宋夏金时期民族交往的主要方式。
材料三 契丹建国前过着游牧、渔猎生活。唐末以来,一些汉族农民因避战祸,北迁到长城以北,同契丹族杂居相处。部分契丹人学会了农耕织布,建造房屋,开始了农耕生活。西夏建立后,西夏统治者仿照唐宋王朝的政治制度,并推行科举制。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技术、文化制度被少数民族吸收,少数民族政权都不同程度地受到汉族先进经济文化的影响,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和封建化,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和巩固,也促进了各民族的进一步融合。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3)根据材料三,分析两宋时期中原先进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的原因,并概括中原地区与边疆地区交往带来的影响。
28.(2021·福建龙岩·七年级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北宋和辽议和后,每年向辽提供“助军旅之费”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后来,北宋和西夏议和,宋朝每年赐给西夏银5万两,绢13万匹,茶2万斤;另外,每年还要在各种节日赐给西夏银2.2万两,绢2.3万匹,茶1万斤。
——(摘编自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
(1)北宋和辽的议和历史上称为什么?
(2)小历同学认为:这些岁币开支浩大,导致北宋财政入不敷出,不利于社会安定,导致北宋灭亡。你同意他的观点吗?请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
29.(2021·福建福州·七年级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还表现在任用大批各族贵族为官;实行并非屈辱而是民族友好的“和亲”政策。唐朝时期,各族之间战事较少,和平相处,共同发展成为主流,中华文明进入一个新的高峰。
——摘编自施建中《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 两宋时期经济的繁荣发展,对周边民族政权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吸引了少数民族政权不断向两宋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思想,特别是相互之间的经济交往……虽然两宋时期和少数民族政权有暂时的征战,但是这都抵挡不了相互之间的友情以及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相互离不开……大大增强了各民族之间的和睦,也充分证明了少数民族对宋的政治认同、经济认同和文化认同。
一—摘编自《论两宋时期经济发展对民族关系的影响》
(1)结合所学,指出与材料一相关的历史事件。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唐朝开明民族政策的表现。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宋与辽之间签订的和约。
(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唐宋时期民族交往的积极影响。
30.(2021·福建龙岩·七年级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二、以白沟河为界,双方撤兵……此后凡有越界盗贼逃犯,彼此不得停匿。……三、宋方每年向辽提供‘助军旅之费’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四、双方于边境设置榷场,开展互市贸易。”
——《澶渊之盟》
(1)根据所学知识回答,《澶渊之盟》是宋朝与哪个少数民族政权签订的盟约?
(2)小历认为该盟约的签订是宋朝屈辱的和约,对宋朝没有好处,你同意小历的观点吗?结合所学简要说明。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宋真宗时,辽军大举攻宋,一直打到澶州城下,威胁东京。宋真宗在宰相寇准力劝下亲征。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辽宋议和,辽朝撤兵,宋朝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和平局面。故选B。
2.B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916年契丹首领阿保机建立契丹国(辽),都城在上京临潢府;960年赵匡胤建立北宋,以开封为东京;1038年党项首领元昊建立西夏,定都兴庆。辽在北宋的北方,西夏在北宋的西北方,B项正确;金政权是灭了辽后与北宋和西夏短暂并立的政权,排除A项;CD项三个政权方位错误,排除CD项;故选B项。
3.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我国少数民族相关史实的准确识记,依据已学知识可知辽朝,又称契丹国,是中国历史上由契丹人建立的的一个封建王朝,可以直接排除ACD。B符合题意,故选B。
4.B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真宗时,辽军大举攻宋,一直打到黄河岸边的澶州城下,威胁东京。宋真宗来到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辽宋议和,辽朝撤兵,宋朝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和平局面。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
5.A
【解析】
根据题干的关键信息是“11世纪中期我国境内三个政权并立的形势图”,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夺取了后周政权,建立宋朝,定都汴京(今河南开封)史称北宋;916年,阿保机建立了契丹政权,改国号为辽;1038年,党项族的首领元昊自称皇帝,建立大夏国,历史上称西夏,因此11世纪中期我国境内三个并立政权是辽、西夏和北宋,选项A符合题意;而金是12世纪初期由阿骨打建立;南宋是在12世纪初被金灭亡后,赵构建立南宋,所以金和南宋在时间上不符合题意,元朝建立是在13世纪了;所以选项BCD不符合题意,因此只有选项A符合题意,故选A。
6.C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1038年党项族元昊建立西夏,定都兴庆,C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C。
7.A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宋太祖建立北宋,耶律阿保机建立辽国,李元昊建立西夏,辽、宋、西夏三个民族政权形成并立局面,故A符合题意。大一统国家建立是秦汉时期,中华文明的起源是早期人类时期,繁荣与开放是隋唐时期,故BC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A。
8.A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1004年澶渊之战北宋战胜,1005年宋辽签订澶渊之盟,A项符合题意;澶渊之盟中有辽宋撤军的内容;结束了双方大规模的战争状态; 盟约签订后,宋辽之间维持了长久的和平关系。由此分析BC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A。
9.A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辽(公元907年-1125年)是中国历史上由契丹族在中国北方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同北宋、西夏并立。916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称汗,国号“契丹”,后改国号为“辽”,故A符合题意;西夏存在的时间是1038年-1227年,是中国历史上由党项人在中国西北部建立的朝代,故B不符合题意;金朝(1115年-1234年),是中国历史上由女真族建立的统治中国北方和东北地区的封建王朝,完颜阿骨打(完颜旻)所建。故C不符合题意;元朝(1271年-1368年 ),是中国历史上首次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统治者为蒙古孛儿只斤氏。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
10.A
【解析】
依据题干信息“统契丹,建政权,都上京,为太祖”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文字所描述的是契丹历史上的阿保机。10世纪初,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政权(契丹或辽),都城在上京临潢府,阿保机就是辽太祖,故A符合题意;元昊是西夏的建立者,B排除;赵构是宋高宗,C排除;苻坚是前秦皇帝,D排除。故选A。
11.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辽宋夏金元时期最显著的特征是民族政权并立及封建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国内外贸易空前繁荣,科技发明取得巨大成果,文学艺术硕果累累,C项正确;A项是夏商周时期的特征,排除;B项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特征,排除;D项是明清时期的特征,排除。故选C。
12.A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宋辽边境“生育蕃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不识干戈”,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澶渊之盟后,宋辽边境出现了和平安定的局面,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学生掌握澶渊之盟的相关知识,需要学生对材料语句进行分析,明白了这句话的意思,再结合所学知识就能得出正确答案。
13.C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916年契丹族的杰出首领阿保机建立辽,故C符合题意;元昊是党项族首领,故A不合题意;阿骨打是女真族首领,故B不合题意;赵匡胤属于汉族,建立北宋,故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C。
【点睛】
抓住题干关键词“统一契丹族各部”是解题的关键,逐一分析各选项。
14.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澶渊之盟。北宋建立后,曾对辽用兵,失败后改为消极防御,真宗时,辽军大举进攻,一直打到黄河岸边的澶州城下,威胁东京。宋庭一片慌乱,后皇帝在宰相寇准的力劝下亲征到澶州城,鼓舞了宋军士气,打退辽军,后辽宋议和,辽朝撤兵,宋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和平局面。故答案选A。
【考点定位】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
15.D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0世纪初,契丹杰出首领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国,即辽政权,定都上京;公元1038年,党项首领李元昊称帝,建国号大夏,建立西夏政权,定都兴庆。因此建立辽、西夏政权的少数民族分别为契丹族、党项族。D项正确;回族并未建立政权,排除A项;汉族不是少数民族,排除B项;女真族建立的清朝,排除C项。故选D项。
16.D
【解析】
宋元时期民族政权并立,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主要是民族关系的发展和社会变化,D项正确;繁荣与开放的时代指的是隋唐时期,中华文明的起源是在史前时期,统一多民族的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是在明清时期,排除ABC项。故选D项。
17.A
【解析】
依据材料“契丹文字、西夏文字与汉字很相似,是仿照汉字创造的。”反映了契丹文字、西夏文字都融入了汉字的因素。据所学,两宋时期,契丹政权、西夏政权,与汉族的宋政权并立,有战有和。和促进了民族融合,推动了民族文化的交融,少数民族政权仿照汉字,创制了自己的文字。A正确;材料只涉及到少数民族文字与汉字的关系,不能反映出民族政权的并立、民族战争的延续、对外交往的频繁。BCD排除;故选A。
18.C
【解析】
由地图信息可知,这是辽、宋、西夏并立形势图,体现了政权并立,故C正确;诸侯争霸是春秋战国,繁荣统一是隋唐,南北对峙是南北朝,故ABD错误。
19.D
【解析】
根据材料“生育蕃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不见干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005年1月北宋与辽在澶州订立和约,规定宋每年送给辽岁币,每年银10万两、绢20万匹史称“澶渊之盟”。宋辽订立的和议后,宋辽之间保持了一百多年的相对和平局面,促进了双方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与发展。D项正确;“北宋的军事力量遭到极大打击”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材料没有对宋辽边界贸易的描写,排除B项;辽与北宋成为兄弟国,但北宋每年要给辽岁币,排除C项。故选D项。
【点睛】
20.B
【解析】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北宋宋真宗时期北宋与辽订立澶渊之盟,该盟约订立后,宋辽之间保持了长期的和平,B项正确;这一盟约下宋代向辽缴纳岁币,并没有削弱契约势力,排除A项;这一盟约使宋辽之间维持了长期的和平,但没有消除民族矛盾,排除C项;维持了长期的和平并不会加速北宋灭亡,排除D项。故选B项。
21.B
【解析】
1005年,宋辽签订“澶渊之盟”,“澶渊之盟”是宋辽双方均势的体现,结束了宋辽之间几十年的战争,使此后的宋辽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稳定的状态,B项正确;“澶渊之盟”并没有削弱契丹的势力,排除A项;汉族与契丹族的民族矛盾不可能彻底消除,排除C项;澶渊之盟维持了长期的和平,并不是加速了北宋的灭亡,排除D项。故选B项。
22.B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真宗时(1004年),辽大举进攻北宋,宰相寇准力劝宋真宗来到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第二年辽宋议和,辽朝退兵,宋朝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澶渊之盟的订立结束了辽宋之间几十年的战争,使此后的辽宋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稳定的状态,双方展开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从长远看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统一。题干所强调的是“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保持和平局面”,属于澶渊之盟的影响,并不是澶渊之盟的原因、性质、经过。故选项B符合题意;而选项AC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
23.B
【解析】
依据题干材料“(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体现了宋辽澶渊之盟的相关史实,从另一个侧面再现了澶渊之盟后,宋辽之间维持了长久的和平局面,故B符合题意;北宋的军事力量遭到极大削弱在题干中未体现出来,A排除;题干“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能说明北方社会经济出现了高度繁荣局面,C排除;宋辽双方建立了平等友好的关系不符合史实,D排除。故选B。
24.A
【解析】
根据材料“生育蕃息,牛羊被野(遍地),戴白之人,不识干戈(战争)”可知,宋辽议和之后,宋辽之间维持了较长时间的和平,A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宋金双方建立了平等友好的关系;南方社会经济出现了繁荣的局面;北宋的军事力量遭到极大地打击,排除BCD项。故选A项。
25.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民族政权并立的认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契丹的兴起和辽的建立有关,澶渊之盟是在宋辽之间,“岳飞抗金”发生在南宋和金之间。ABD和题文材料无关,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故此题选择答案C。
【考点定位】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 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
26.D
【解析】
依据题干的表格的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宋朝时期,是多个政权并立的时期,北宋和辽经历了多次战争,最后签订了澶渊之盟,保持了很多年的和平,北宋和西夏,金,南宋和金等国家政权之间也是战争不断,但总体上说,此时期是一个各民族政权并立,力量彼此消长,各民族之间相互影响的时期,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的说法都违背了史实,排除;故选D。
27.(1)辽与西夏。
(2)方式:战争、议和、经济交往和文化交流。
(3)原因:①中原地区文明程度高,边疆地区人民需要;②各民族的交往,中原人民向边疆地区迁徙;③边疆政权的统治者主动接受中原先进技术。影响:①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②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和封建化;③促进了民族融合;④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和巩固。
【解析】
(1)
根据材料一“辽、西夏与北宋并立形势图”,可知,与北宋并立的政权名称有:辽与西夏等。
(2)
根据材料“向辽发动数次战争”“宋辽议和,签订盟约”“在边境设立榷场,进行贸易”“命人仿照汉字楷书和契丹文字,创制了女真文字”,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可知,辽宋夏金时期民族交往的主要方式有:战争、议和、经济交往和文化交流。
(3)
根据材料“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技术、文化制度被少数民族吸收”“唐末以来,一些汉族农民因避战祸,北迁到长城以北,同契丹族杂居相处。部分契丹人学会了农耕织布,建造房屋,开始了农耕生活”“西夏统治者仿照唐宋王朝的政治制度,并推行科举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可知,两宋时期中原先进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的原因有:①中原地区文明程度高,边疆地区人民需要;②各民族的交往,中原人民向边疆地区迁徙;③边疆政权的统治者主动接受中原先进技术。根据材料“少数民族政权都不同程度地受到汉族先进经济文化的影响,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和封建化,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和巩固,也促进了各民族的进一步融合”,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可知,中原地区与边疆地区交往带来的影响有:①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②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和封建化;③促进了民族融合;④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和巩固。
【点睛】
28.(1)澶渊之盟。
(2)不同意。岁币只是北宋财政开支的一部分,并不是导致北宋灭亡的主要原因。北宋灭亡的原因主要包括统治腐败、外族入侵等。
【解析】
(1)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宋与辽的议和历史上称为澶渊之盟。
(2)岁币虽然造成了北宋的财政负担,但岁币支出只是北宋财政开支的一部分,导致北宋灭亡的原因主要是正式腐败、外族入侵等,所以小历同学的观点并不完全正确。
29.(1)事件:文成公主入藏。(或文成公主嫁松赞干布或唐蕃和亲)
(2)表现:任用各族贵族为官;实行“和亲”政策。
(3)和约:澶渊之盟。
(4)影响:唐宋时期的民族交往促进了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共同发展;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民族认同感。(任答两点)
【解析】
(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文成公主入藏与图片事件相关。
(2)根据材料“任用大批各族贵族为官”,可知任用各族贵族为官;根据材料“民族友好的“和亲”政策”,可知实行“和亲”政策。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宋与辽之间签订的和约为澶渊之盟。
(4)根据材料“大增强了各民族之间的和睦”,可知唐宋时期的民族交往促进了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共同发展;根据材料“充分证明了少数民族对宋的政治认同、经济认同和文化认同”,可知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民族认同感。
30.(1)辽;
(2)观点:不同意;理由:澶渊之盟的签订,促进了宋辽相对持久和平的局面,有利于双方的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与发展,有利于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
同意;理由:虽然澶渊之盟签订后双方彼此不再有战争,但对北宋人民来说,岁币等增加了北宋人民的负担,也反映了北宋政治的腐败。
【解析】
(1)根据所学知识,宋真宗时期,辽宋经过澶州之战,签订《澶渊之盟》。故《澶渊之盟》是宋朝与辽政权签订的盟约。
(2)本问是开放性试题,只要理由充分,观点同意不同意均可。如:我不同意小历的观点。理由是澶渊之盟的签订,促进了宋辽相对持久和平的局面,有利于双方的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与发展,有利于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如:我同意小历的观点的观点。理由是虽然澶渊之盟签订后双方彼此不再有战争,但对北宋人民来说,岁币等增加了北宋人民的负担,也反映了北宋政治的腐败。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