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中古时期的世界》测试卷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单元《中古时期的世界》测试卷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7.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4-06 15:37: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中古时期的世界》
一、单选题(每小题3分 共60分)
1.下表是不同时期文献对印度四大种姓的记载。其不同源于
A.社会阶层的变化 B.佛教传播的冲击
C.不同学者的解读 D.社会经济的变动
2.在以前的罗马法中,丈夫可以在不经过妻子的同意下随意支配妻子的嫁资。查士丁尼时期编纂的《罗马民法大全》明确规定:“禁止丈夫在没有妻子同意的情况下出售嫁资、田宅,以及未经妻子同意的抵押。”据此可知,《罗马民法大全》
A.标志着罗马法体系的完善 B.成为其他国家民法的典范
C.体现了法律面前男女平等 D.有利于维护妇女婚姻权益
3.16世纪法语成为法国的文学语言,杜·贝莱于1549年发表了《保卫和发扬法兰西语言宣言》,七星诗社的全体诗人立即表示要创立一种可与拉丁、希腊、意大利语相媲美的法兰西语言。法语的发展
A.加速了法国封建王权的瓦解 B.强化了法国的民族认同
C.推动了宗教改革运动的兴起 D.有利于共和体制的确立
4.法兰克王国的创始者克洛维(465-511)丑陋残暴。15世纪的历史学家则称克洛维体格匀称、摄人心魄,长相完美无缺且有一头让人过目难忘的立体式长发。历史学家的描述
A.说明人文主义广泛传播 B.受到了绘画革命的影响
C.体现了王权力量的增长 D.与西方殖民扩张相一致
5.西欧封建社会中,庄园是地方事务的管理者,是地方法规的制定者,是地方案件的审判者。庄园法庭不仅处理邻里吵架、小偷小摸等极为具体琐碎的事情,而且也能处理审判杀人故火、盗窃之类的重大案件。这说明
A.封君封臣制度受到严重冲击 B.庄园具有一定的基层自治色彩
C.政府和非政府共同治理基层 D.普通民众致治参与度得到提升
6.公元646年,日本孝德天皇颁布《改新之诏》,将全国土地宣布为“公地(天皇的土地)”,自由民为国家“公民”,并授予“公民”一定的土地。这一举指
A.维护了奴隶主的利益 B.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
C.确立了天皇统治地位 D.削弱了幕府割据势力
7.庄园是西欧封建社会农业的主要生产单位。庄园内所有的土地归封建主所有,各种人同住一个庄园之内,农民或农奴受劳役地租的剥削,同时供应领主居住的房屋、各种生活必需品、生产用的各种工具等。这说明
A.庄园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 B.庄园是中世纪发达的经济实体
C.庄园促进了农业技术的发展 D.庄园经济具有自给自足的特点
8.日本武士道的鼻祖山鹿素行把“安天命”“尽忠孝,讲仁义”等作为武士修养的内容,把“得主尽忠”作为武士应尽的本分,向武士灌输“忠于主君”“不顾身家”的思想,还要有“报恩、克己、面对死亡而不动摇的勇气”,并规定了一套繁杂的道德规范、规矩和礼法。据此可知,日本武士道
A.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 B.与中国传统儒学一脉相承
C.促进了人的个性发展 D.影响日本国民素质的塑造
9.西欧各庄园法庭一般由封建主或他的管家主持,其主要职责是依据习惯法或村法对本庄园不能完成劳役、消极怠工或未按照规定纳税等有损领主利益的佃户进行处罚。这表明庄园法庭的主要功能是
A.解决封建主与农奴之间的矛盾 B.处理经济纠纷的案件
C.以收取罚金的方式来解决纠纷 D.维护封建领主的利益
10.在古代印度严格的等级制度下,他们的本职是“进行统治,惩罚罪犯,并且从事战争”。他们归属的种姓是
A.婆罗门 B.刹帝利 C.吠舍 D.首陀罗
11.“城市必须设防自卫,须有市政厅作为市民行使政治权利的集会场所。城里还必须有教堂作为礼拜的场所,既在精神上,也在建筑上耸峙于全城之上。”材料中的“城市”属于( )
A.古代的雅典 B.中世纪的欧洲 C.封建时代的中国 D.近代的美国
12.12世纪30年代以后,在欧洲的一些地区开始出现“市政官”。1200年前后的几年中,马赛等地一度建立起意大利式的小型城市“共和国”。这些新事物动摇了旧的封建结构,奠定了新的制度形式——市政体制。上述材料反映了西欧城市的哪一现象
A.城市自治 B.殖民扩张 C.君权神授 D.民主共和
13.下图是一位同学的学习笔记,据此推断,该同学主要学习内容是
622年,穆罕默德迁居麦地那,并建立政权 646年,天皇颁布诏书,开始“大化改新” 1207年,突厥人在印度建立德里苏丹国
A.古代尼罗河流域的文明 B.辉煌的古代美洲文化
C.地跨欧亚非的古代帝国 D.中古时期的亚洲文明
14.1296年,教皇卜尼法斯八世发布救令,宣布没有教皇许可,国王既不得向教士征税,教士也不得向国王交税,违者开除教籍。法国国王腓力四世接到这项救令后立即采取对策,宣布未经国王允许,其臣民不得将金银、货币、武器、马匹输出国外。材料旨在说明中世纪西欧
A.人文主义得到广泛传播 B.宗教改革成效显著
C.人性受到神学思想束缚 D.教会权威受到挑战
15.678年,唐高宗一度想再次起兵讨伐新罗,但侍中张文认为:“今吐蕃为寇,方发兵西讨;新罗虽云不顺,未尝犯边,若又东征,臣恐公私不堪其弊。”高宗只好作罢。由此可见(  )
A.唐朝因吐蕃而断绝了与新罗的关系 B.唐政府注重轻重缓急处理外交事务
C.客观上为新罗内政建设提供了条件 D.双方关系经历了冷淡到缓和的过程
16.西罗马帝国灭亡后,许多希腊、罗马古典作品毁坏、流失,但一部分作品通过拜占庭流传到阿拉伯帝国。阿拉伯学者们认真研究它们,并把它们译成阿拉伯文。西欧人后来是通过阿拉伯文译本才又重新认识希腊、罗马文化的。材料表明古代阿拉伯人
A.是东西方文化沟通的媒介 B.曾持续大规模地向外扩张
C.保存并且传播了古代文化 D.吸收了被征服地区的文化
17.下列各项文化成就,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玛雅人知道20进制和“零”的概念
B.修昔底德被认为是“史学之父”
C.班图人发明“浮动园地”发展农业
D.特诺奇蒂特兰是印加帝国首都
18.据《政事论》叙述,雅利安人进入五河流域分成部落时,形成了农村公社。农村公社带有氏族性,是原生社会形态的最后阶段。随着以职业世袭和内婚制为特征的种姓制度的形成,两者的关联越来越密切,种姓制度在农村公社中发挥了强大而持久的作用。这种现象发生在
A.古埃及 B.古印度 C.古希腊 D.古罗马
19.《民法大全》中规定:拷问用于查明犯罪真相,但不应作为首选方式。如当事人涉嫌犯罪,可通过拷问迫使其供出同谋与罪行;如王侯涉及叛国罪,需提供证词,且为情势所迫,同样需接受拷问。这反映出罗马法
A.具有合理与节制的特点 B.承认刑讯逼供的合理性
C.旨在维护贵族特权统治 D.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20.《罗马民法大全》确立了君权神授的原则,并详细规定了基督教生活的各个方面,强调了对异教徒的强行改信基督教和镇压的政策,甚至规定了教堂和修道院的规模和生活规则。这体现了《罗马民法大全》
A.调和了不同宗教派别矛盾 B.为传承罗马法作出了贡献
C.维护了基督教的国教地位 D.开启了教会和王权的结合
二、材料分析题(21题12分 22题12分 23题16分 共40分)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作为一个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辽阔帝国,阿拉伯帝国在商业经济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帝国境内用于商品交换的市场形式多样,主要有城市市场、城镇集市和定期举行的交易会,形成了一个较完善的商品交换网络。帝国国内市场上可供交换的商品是非常丰富的。帝国商人的足迹北到波罗的海,南至哥连德角,东到日本列岛,西至大西洋沿岸,其中介贸易十分发达。随着对外贸易发展,帝国形成了很多重要的对外贸易中心。阿拉伯帝国采用金银两种货币,随着货币的发展,到9世纪,一些金银兑换钱庄开始经营放款、汇兑业务。帝国商人设计出了完善的支票和信用票,帝国银行业迅速充实发展起来。
——摘编自袁德忠《试论阿拉伯帝国的商业》
材料二 阿拉伯文化发端于倭马亚王朝,形成与发展于阿拔斯王朝时期,这一时期不仅政府能花巨资创大学、建图书馆、主持翻译运动,且思想开阔。在这种环境下各族人民崇尚知识,共同创造出了阿拉伯文化的辉煌。阿拉伯文化是阿拉伯民族世代的骄傲,它承前启后,沟通东西,奠定了这一文化在世界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
——摘编自张咏梅《论阿拉伯帝国的民族政策与文化繁荣》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阿拉伯帝国商业经济辉煌的表现。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阿拉伯文化繁荣的原因及意义。
22.阅读材料
材料一 宋代以前城市由于以政治、军事功能为主,因而城市主要聚居着各级官僚、地主和军队以及一般居民。到了宋朝,政府禁令松弛,封闭式的坊市制彻底崩溃,城市中固定的工商业店铺增多,加之宋人在职业选择方面的相对自由,一些无地或少地农民也涌入城市,使得城市中以工商为业的居民成分与日剧增,城市文化娱乐活动也因此日益兴盛,城市逐渐成为经济、文化中心。这一系列的变化说明了古代城市在宋代已经背离了传统格局而进入了真正的“城市革命”时期。
——摘编自郭学信《论宋代城市发展的时代特征》
材料二 中世纪以来,更多的行业集中到城市,刺激了西欧城市工商业发展,从而造就了一个新的市民阶级,市民阶级为争取人身自由,展开了争取城市自治运动的斗争。这一斗争运动一直贯穿于从11世纪城市出现到13世纪城市形成的期间,许多城市通过金钱赎买、举行起义、成立公社、谈判妥协等方式,开始实行城市自治。这种城市自治不是政治性的,而是法律性的,即从管辖的领主或国王那里得到一种特权证书来保障它的一些权利。
——摘编自鲁蒙娜《中国与西欧城市发展影响因素浅析》
完成下列要求:
(1)依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城市革命”的主要表现。
(2)据材料二,分析中世纪欧洲城市自治运动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这一时期城市自治运动的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推动宋代城市革命与中世纪西欧城市自治运动出现的共同因素。
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坂本太郎在《日本史》一书中如此评价锁国政策:“有关锁国的利弊,历来议论纷纭;但它确实是加强和巩固幕府封建统治的有效政策,长达二百余年的江户时代,能在国内保持和平,幕府政权得以维持,锁国无疑是个有力因素。在经济方面,国内产业得到发展,在文化方面,日本独特文化得以昌盛等等,可以说都是由于锁国的影响。但是另一方面,它缩小了人民刚刚开展的、面向世界的目光,扼杀了不断探索的精神……”
这段评价有道理吗?谈谈你的理由。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2.D
3.B
4.C
5.B
6.B
7.D
8.D
9.D
10.B
11.B
12.A
13.D
14.D
15.B
16.C
17.A
18.B
19.A
20.C
21.(1)表现:较为完善的商品交换网络形成可供交换的商品种类众多国际贸易兴旺大量对外贸易中心形成货币和金融银行业发达。
(2)原因:社会经济繁荣对东西方文化的吸收融合统治者的重视支持各族人民共同创造。
意义:促进了阿拉伯文化的发展奠定了阿拉伯文化的世界地位推动了欧亚文明的发展丰富了世界文化宝库。
22.(1)表现:城市功能增多(或从政治、军事中心发展为经济、文化中心);城市工商业人口增加;坊市制度瓦解;城市文化娱乐活动兴盛;城市居民职业选择自由;工商业店铺增多。
(2)特点:市民阶级推动;时间长;形式多样(举行起义、成立公社、谈判妥协等方式);以法律保障。
影响:促进了城市经济发展(保护了城市工商业者利益);一定程度上促进国王统一事业;推动了大学兴起(促进了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
(3)因素:工商业经济发展;政策宽松(王权支持);市民阶级推动;社会观念的转变。
23.有道理,这段材料较为全面客观地评价了日本幕府统治时期的锁国政策。日本实行锁国政策在客观上加强了幕府统治,保持了国内和平,同时使国内经济得到发展,使日本文化得以昌盛,但锁国政策也使日木脱离了世界发展大势,日益变得落后,最终导致佩里叩关,成为被侵略的对象。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