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
一、单选题(每小题3分 共60分)
1.公元前1200年左右,东部地中海区域出现了一股较大的民族迁徙浪潮,现代学者称这些移民为“海上民族”。对这一民族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他们的构成相当复杂 B.他们被赫梯人雇佣充当雇佣兵
C.他们建立了统一的国家 D.他们的冲击是造成赫梯帝国瓦解的重要原因
2.伏尔加河和顿河是现代西方人的母亲河,在这里生活着现代西方人最初的祖先印欧人。游牧和迁徙成为了印欧人最显著的特征。印欧人的大迁徙中,形成了欧洲的一些古老民族。印欧人能够实现大迁徙的主要原因是
A.原始农业的产生 B.畜牧业发达
C.铁器的发明和使用 D.马的驯化和马拉战车的发明
3.在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的过程中,中国文化
A.日益走向衰亡 B.汲取了新的营养
C.被其他民族文化所同化 D.在世界文化中独领风骚
4.376年,黑海北岸的西哥特人,抵挡不住匈奴人的进攻,经罗马帝国皇帝允许,渡多瑙河进入帝国,是为日耳曼人大迁徙的开始。日耳曼人大迁徙
A.加速了西罗马奴隶制帝国的灭亡 B.促进日耳曼人封建制度的瓦解
C.促进了罗马生产力的发展 D.是历史上的严重灾难
5.下面为印欧人早期迁移路线图(公元前3000~公元前1000年)。据此可知,印欧人的迁移
A.经历了一个长期的过程 B.导致了古代文明的覆灭
C.以马车为主要交通工具 D.以传播游牧文化为目的
6.20世纪90年代,西欧、北美劳动力的新的来源地是
A.东欧 B.亚洲 C.大洋洲 D.非洲
7.如表是1960—1990年美国总人口增长中移民所占的比例。据下表可推知
时间 1960—1970 1970—1980 1980—1990
比例 11% 33% 39%
A.美国多元文化并存的程度加深 B.移民使美国经济增长缓慢
C.移民的增加干扰了原来正常生活 D.增加的移民以欧洲人为主
8.《中英北京条约》规定:以凡有华民情甘出口,或在英国所属各处,或在外洋别地承工,俱准与英民立约为凭,无论单身或愿携带家属一并赴通商各口,下英国船只,毫无禁阻。该规定导致的后果是
A.清政府维护了国人的利益 B.饱含血泪的苦力贸易形成
C.华人获得海外发展的自由 D.英国信守条约规定的承诺
9.“古印欧人的大迁徙所带来的文明冲击,使整个欧亚大陆在真正意义上走出了蒙昧时代,为以后人类文明向现代文明的演化作出了划时代的贡献。”这说明
A.古印欧人是欧亚大陆的解放者 B.文明在不断交流与融合中进步
C.迁徙是文明发展的最根本原因 D.没有古印欧人就没有现代文明
10.19世纪中叶,白人成为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主要居民,其根本原因是
A.澳大利亚的原住民被屠杀 B.欧洲人的殖民式移民导致
C.工业革命开展产生的影响 D.澳大利亚采矿产业的发展
11.全球人口的流动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下列关于不同时期的人口流动现象,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①“全球移民的供应地也从欧洲转移到第三世界的发展中国家”
③“在这一时期,国际人口迁移人数最多的是非洲黑奴”
④“法国、英国从中国征集了近50万劳工作为其军事后援”
②“66%移居美国的移民来自英国,大规模的向外移民源于经济的发展
A.①②③④ B.③②④① C.②③④① D.②③①④
12.16世纪,西方生物学家将人类按照不同的种族进行分类;19世纪后,一些西方社会学家认为人种的特征与智力文化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强调文明的发达程度及价值观念都是遗传的结果。这一变化
A.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 B.纠正了生物进化论的错误
C.体现了资本主义的扩张需求 D.打破了学科间的固有界限
13.下图是1960—1990年美国总人口增长中移民的比例,由此可推知
A.民族和文化具有多样性 B.族群结构发生巨大变化
C.种族歧视已被完全拋弃 D.民族政策吸引各国移民
14.据文献记载,楚地崇拜火神,西周王宛一带崇拜农神;楚地方言称哺乳为“谷”,将老虎叫作“於菟”。春秋战国时期,不少北方的名士将楚人讥嘲为“南蛮鴃舌(讲话像鸟叫般难懂)之人”。这反映出
A.中原文化对周边的渗透加强 B.南北文化存在较大差异
C.分封制导致地区间交往停滞 D.华夏文明的多元一体性
15.下图为表现跨国公司雇员在全球流动特点的漫画。跨国公司在经济全球化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它们在世界各地雇佣劳动力,赚取巨额利润。该漫画表明全球劳动力的流动趋势是
A.发展中国家成为主要流向地 B.呈现出“精英迁移”的新趋势
C.劳工迁移是主要趋势 D.主要流向中东产油国
16.古印欧人在迁徙的过程中,不断以各种形式与当地居民相互融合,演变为新的种族人群。下列不属于这种情况的是
A.赫梯人 B.匈奴人 C.希腊人 D.凯尔特人
17.下图为2001年OECD国家高技能移民的主要来源国分布图。这可以说明
A.发展中国家的科技发达 B.高技能人才的自由流动
C.“南北”国家科技合作增多 D.发达国家攫取科技资源
18.近代以来,亚非拉美许多地区形成了单一经济,如印度和埃及的棉花、东南亚的橡胶和锡、南部非洲的黄金和铜、中美洲的热带水果、古巴的蔗糖。这现象出现的历史根源是
A.亚非拉美国家因地制宜发展经济 B.三角贸易推动区域资源优势互补
C.欧洲资本主义列强争夺国际市场 D.欧美列强大力推行殖民主义政策
19.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是印度的乾达婆、希腊天使和道教羽人等多元文化因素的混合物。大型歌舞剧《羽衣霓裳舞曲》则源于印度的婆罗门曲,含有胡旋舞等中亚元素。以上现象反映出唐朝文化的特征是
A.兼收并蓄 B.风格单一 C.反映市民生活 D.固守传统
20.有学者认为,与工业化一起到来的是人口的大量增长、大规模移民与迅速的城市化,“劳动力在地理上的重新分化,一些地区提供原材料,而另外一些加工或者消费这些原材料,从而增加了世界贸易的总量……大船、巨大的码头、深水运河加速了贸易和运输的发展。这一新体系所带来的利润主要流向欧洲、北美洲和日本。”由此说明
A.资本开始自由开放地流动
B.国际经济交流基本准则得到确立
C.人类社会的横向交流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D.人类朝着世界一体化进程迈出关键性一步
二、材料分析题(共40分)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世界各大洲和中国的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比率变化
时间 欧洲 非洲 美洲 中国 世界总人口
1650年 18.3% 18.3% 2.4% 22.9% 5.45亿
1750年 19.2% 13.1% 1.6% 30.9% 7.28亿
1850年 22.7% 8.1% 5.1% 35.1% 11.71亿
1900年 24.9% 7.4% 9.0% 24.9% 16.08亿
——依据[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和珀金斯《中国农业的发展》编制材料二 1763年以前的那一时期中,欧洲诸强国仅在亚洲和非洲拥有少数立足点,它们主要的占有地是南北美洲。1763年之后,它们从政治上控制了亚洲的大部分地区和几乎整个非洲。不过,在南北美洲和英国的自治领地,它们所能做到的比这要多得多。趁着当地人口比较稀少,成百万的欧洲人移居这里,并填补了那些相对空旷的地区……虽然向美洲种植园提供的奴隶约在1 200万至2 000万人之间,但非洲损失的人口据估计却是这个人数的4倍。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清朝政府奖励垦荒政策的持续贯彻,取得明显的成效……农业生产本身的发展弥补了耕地面积的不足,这主要是乾、嘉、道三朝水稻的双季种植化,以及高产作物番薯、玉米的推广,为新增人口提供了新的粮食来源。
——樊树志《国史概要》
(1)依据材料一,分别指出欧、非、美三大洲人口占世界人口比率变化的基本趋势。结合材料二和有关史实,揭示三大洲之间人口变化的相互联系。
(2)材料一中1650—1850年中国人口的变化有何显著特点?结合材料三分析其成因。
(3)综合以上材料,概括指出这一时期影响各大洲和中国人口变化的共同因素。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美国劳动力构成变化
材料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劳动力构成发生了什么变化?分析非体力劳动者的构成特点。
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约从公元前3000年末开始,印欧语系各族分批地从他们的故乡地区向外迁徙,形成一个个规模巨大的、世界性的民族迁徙浪潮。当时印欧人正处于原始社会解体过程中,社会内部已发生了阶级分化,军事首领和贵族的地位和作用逐渐加强。对他们来说,进行掠夺是比劳动更容易地获取财富的途径,对财富的追求成了他们迁徙的主要动力。在印欧人中,原始社会的解体过程是不平衡的,黑海北岸地区开始较早,而其他地区则较晚,这也是形成多次迁徙高潮的内部原因。
——摘编自麟剑《人类源流史》
材料二 如表所示为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情况。
1500~1850年 1850~1945年 1945~2000年
主要移出地 欧洲、非洲 欧洲、亚洲 亚洲、非洲拉丁美洲
主要移入地 美洲 美洲 西欧、北美洲、大洋洲
人口迁移数量 至1850年,贩卖黑奴约为1500万人,为白人移民的4~5倍 1846~1924年欧洲移出4800万人,1834~1941年亚洲移出1200~—3700万人 1960年迁移人口325万人,1974年为947.5万人,1985~1990年迁移人口年增长率为2.59%
——摘编自邬沧萍《世界人口》
(1)根据材料一,概括印欧人迁徙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以来世界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和趋势。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2.D
3.B
4.A
5.A
6.A
7.A
8.B
9.B
10.B
11.B
12.C
13.A
14.B
15.B
16.B
17.D
18.D
19.A
20.D
21.(1)趋势:欧洲占比不断扩大;非洲占比不断下降;美洲1750年之前占比减少,之后则不断扩大。
联系:欧洲国家对非洲和美洲的殖民掠夺,加速欧洲经济发展,促进欧洲人口增长;黑奴贸易导致非洲人口大量减少;欧洲强国的早期殖民扩张,造成美洲土著居民大量死亡,美洲人口下降,1750年后,非洲黑奴和欧洲移民的涌入,促进美洲人口增长。
(2)特点:人口增长迅速,占比不断增加。
成因:奖励垦荒政策的实施;耕地面积扩大;农业生产发展;粮食产量提高;高产作物推广。
(3)因素: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地联系不断加强,世界市场逐步形成。
22.变化:非体力劳动者在就业人数中的比例超过了体力劳动者。特点:非体力劳动者的文化素质和知识水平较高的人员在增加。
23.(1)原因:原始社会解体促使阶级结构发生变化为获取财富而进行掠夺;社会变革的程度不同。
(2)主要方向:工业革命之前,人口迁移主要从欧洲和非洲迁移至美洲,以黑奴贸易为主;工业革命至第二次世界大战这段期间,人口迁移主要从欧洲和亚洲迁移至美洲,以欧洲人数居多;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人口迁移主要从亚非拉地区迁移至欧洲北美洲、大洋洲,人数逐年增长。
趋势:人口迁入方向逐渐由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转变;迁移方式由被迫迁移向自愿迁移转变;国际间人口移动数量不断增加;范围不断扩大。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