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考文化常识小题练(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届高考文化常识小题练(Word版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5.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05 18:55: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文化常识小题训练卷1
1.下面有关文化知识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B.科举考试规定,秀才到省会参加三年一次的乡试,考中的为“举人”。
C.古代把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叫做“阴”。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叫做“阳”。如“河阳”便是黄河北岸。
D.传说中的“三皇五帝”的“五帝”指的是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
2.下列对文学常识的叙述,错误的—项是(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0篇,有“诗三百”之称。《诗经》被汉代儒家奉为经典,列为“五经”之首。
B.建安为汉献帝年号,这一时代的作家以曹操父子三人为代表,他们的作品以风格遒劲而著称,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即人们所说的“建安风骨”。
C.歌行体,是我国古代的一种诗歌体裁,又称古诗、古风。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常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D.李白是浪漫主义的“诗仙”,杜甫是现实主义的“诗圣”,白居易也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语言平易,更加通俗易懂。
3.下列对文学常识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
A.后人沿袭唐人说法,把唐以前的乐府民歌、文人诗以及唐以后文人仿照它的体式而写的诗歌,统称为“古体诗”。《梦游天姥吟留别》《琵琶行》《归园田居》都是古体诗。
B.词兴于中唐,发展于五代,极盛于宋代,形成了豪放派、婉约派两个主要流派。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生于南北宋过渡时期,南渡以后词风由明丽而变为凄清。“声声慢”是词牌名,为李清照早期创作。
C.因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他的诗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沉郁顿挫”四字准确地概括出他的作品风格。
D.陶渊明,东晋著名诗人、辞赋家,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他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
4.下列各项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苏轼善于以历史为词,拓宽了题材,扩大了词的表现范围,提高了词的意境,且一扫以前文人词的柔弱气息,为词坛注入了新鲜血液,开创了豪放派的先河。《念奴娇·赤壁怀古》便是明证,词人将写景、咏史、抒情融合在一起,做到了情、景、事的交织。上阕由壮丽的赤壁,联想到古代英雄;下阙则抒发向往英雄与自己壮志未酬的感叹。
B.《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词人开工造势,用“千古”修饰“江山”,表现出深沉的古今兴亡之感,蕴含着诗人对南宋国势日益衰微的深切忧虑。结尾处用廉颇的故事,含蓄地表达自己不被重用的愤慨,深化了作品的主题思想。
C.《声声慢》中,首句连下七组迭字可谓妙笔,“寻寻觅觅”写出诗人由遍寻不到的寂寞,“冷冷清清”描写了诗人因中心无定而若有所失的恍惚,“凄凄凄惨惨戚戚”则更深一层,写出人生寂寞孤独的苦涩味况,情感层层递进逐渐深入,可谓创意出奇,情景婉绝。
D.词始于隋唐,盛于宋。因其由诗歌发展而来,故称“诗余”;因句式长短不一,故又称“长短句”词,每首皆有调名,称词调(词牌)。每调的片数、句数、字数、用韵、字的平仄,都有定的格式,即“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按字数的多少,词可分为小令、中调、长调三种。
5.下列常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总角泛指少年时代,豆蔻之年指男女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期颐之年指人一百岁。
B.太学和国子监都是中国封建社会时代的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
C.先秦学校分为国学和乡学两大类,国学为天子或者诸侯所设,包括太学和小学两种,教学内容主要为“六艺”,小学则以书、数为主。
D.在我国古代表示暂代官职的词语有“权、署、假、摄”等。
6.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的诗歌,共305篇。
B.“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也被用于形容极近的距离、数量极少等。
C.韩愈,世称“韩昌黎”,他的《师说》中的“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能。
D.杨万里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南宋“中兴四大诗人”,他的诗自成一家,形成了对后世影响颇大的诚斋体。
7.下列有关文化文学知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辐,车轮中连接轴心和轮圈的木条,古时的车轮一般由三十根辐条构成。毂,车轮的中心部位,周围与辐条的一端相接,中间的圆孔用来插车轴。轼,车厢前边可以手扶的横木,扶轼低头是表示敬意。
B.在两汉诸子散文中,庄周的作品想象丰富,言辞瑰奇,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鲁迅说《庄子》“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C.在古代家和国是有区别的,家指诸侯下面分的大夫建立的地;国指天子分封的诸侯建立的地。而当时周天子统治的整个“天下”被称为“邦”。随着汉语的发展,在“兴国安邦”中“邦”和“国”已是同义词,都是“国家”的意思了。
D.古代汉语中有些与走路有关的词语,有其特殊的含义。如“鲤趋而过庭”的“趋”,是小步快走,表示恭敬;“企者不立”的“企”是踮起脚跟;“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的“跬”是半步,即迈一次腿的距离,相当于今天的一步。
8.对典故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出自《诗经·郑风·子衿》,原是一首女子思念男子的情诗,曹操用来表达自己对贤才的渴求。
B.“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化用《管子·形解》的话,“山”“海”表明了曹操远大的志向。
C.“周公吐哺”是出自《史记·鲁周公世家》的一个典故。曹操在这里以周公自比,是说自己也有周公那样的胸襟,一定会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
D.《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作者以廉颇自比,表示自己虽然年老,但仍能为国效力的满腔豪情,同时蕴含着报国无门的悲愤慨叹。
9.下列课内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句读,指断开句子的知识。一句话后面的停顿为读,一句话中间短暂的停顿为句。
B.六艺,文中指《诗》《礼》《书》《易》《乐》《春秋》六部经书,后《易》失传,剩余五部称为“五经”。
C.荀子,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是先秦时期儒家最后一位代表人物。
D.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步”,跨出两脚为“跬”。
10.下列课内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盛行于宋,原为歌词,是可以和乐歌唱的诗体,属于诗的一种。词有很多别称,如“长短句”“诗余”“曲子词”等。
B.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易安居士。他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C.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他的诗被称为“诗圣”“诗史”。
D.“歌行体”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是初唐时期在汉魏六朝乐府诗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以“歌”命名的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以“行”命名的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以“吟”命名的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1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陶渊明是东晋时期著名诗人,其诗风朴素平易而意境深远,其诗内容多以歌咏田园风光为主,被称为田园诗。
B.苏轼是宋代最伟大的词人之一,他的词作体现了开阔的胸襟,包含了深沉的人生况味。苏轼极大地开拓了词的题材、意境,词风雄壮,被视为豪放派的创始人,后人将他与南宋豪放派词人辛弃疾合称为“苏辛”。
C.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是宋代婉约派词人的杰出代表,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女词人之一。陆游号放翁,是中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多产诗人,其诗风雄浑,而词风哀怨,因此他与李清照一起被视为宋代婉约派的代表。
D.曹操是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短歌行》围绕“忧思”抒情言志。诗人面对短促的人生抒发了功业未就的深沉感慨,表现出诗人求贤若渴的急切心情和积极进取、招募贤才才能完成统一大业的宏大理想。
12.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是一项是( )
A.大夫,古代的官名,西周以后先秦诸侯国中,在国君以下有“卿、大夫、士”三等。
B.委质,呈献礼物。“质”,同“贽”,指见尊长所送的礼物。
C.左徒,楚国官名,主要职责是参议国事、应对外交、制定法令等,职位在“令尹”之上,左徒相当于后世的“丞相”。
D.诸子百家是先秦至汉初学术流派的总称,其中影响较大的是儒家、道家、墨家和法家。
13.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戴望舒原名戴梦鸥,是中国现代著名的诗人、文学翻译家。1929年4月,他所作的《雨巷》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他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
B.《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
C.《荆轲刺秦王》选自《战国策》,《战国策》是一部编年体史书,由西汉刘向整理编定而成。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谋士们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
D.《史记》共130篇,分为十表、八书、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其中“本纪”记帝王,“世家”记诸侯,“列传”记述各方面的著名人物。项羽虽没做过皇帝,但他号令诸侯,因此司马迁把他列入本纪。
14.某知名导演正在筹拍一部大型历史剧《中华上下五千年》。但当他审阅某编剧送来的剧本时,发现剧本中有很多常识性的错误。请你阅读以下剧本中的片段,并帮导演选出正确的一项( )
A.(秦末军营)项羽仰天长叹,对虞姬说:“爱妃,天时不利,我军节节败退。军中寂寞,只好借酒浇愁。你能歌善舞,为我填一阕词,如何?”
B.(汉末隆中)刘备对诸葛亮深深一揖:“我刘玄德久仰诸葛先生大名,今日一见,果然是人中龙凤。倘能得诸葛亮先生帮助,匡扶汉室又有何难?”
C.(唐代长安)元稹紧紧握住被贬谪的白居易的手:“乐天,造化无常,此番你虽蒙冤右迁九江郡司马,也要好自珍重,来日方长,你我兄弟定有重逢之时。”
D.(明朝河南)大臣于谦回京之前对众同僚说:“各位的心意本官领了,但这些礼物,我却只能完壁归赵。钱财关乎百姓生计,万不敢随意收取啊!”
15.下列对文化常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先王:古代帝王,一般特指历史上尧、舜、禹、汤、文、武几个有名的帝王。
B.《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宋代把它与《大学》《礼记》《孟子》合称“四书”。
C.孺子:儿童、幼儿。宋代苏轼《教战守策》:“今者治平之日久,天下之人骄惰脆弱,如妇人孺子,不出于闺门。”
D.乡党:这里指同乡的人。周制以五百家为党,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
参考答案
1.D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D.“指的是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错误,一般以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为三皇,以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为五帝。
故选D。
2.A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A.“共收入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0篇”中“300篇”错误,应该是“305篇”。
故选A。
3.B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B.“‘声声慢’……早期创作”错误,“声声慢”为李清照晚期创作。此词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因国破家亡、天涯沦落而产生的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情感。
故选B。
4.D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常识的能力。
D.“词……每首皆有调名”表达有误,词调是格律上相同的许多词作所形成的一个集合。给这个集合一个名称,就是词牌。词调是实,词牌是名。它们是名与实的关系。每一首词,必有一个词牌。不一定每首词都有调名。
故选D。
5.A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A.“豆蔻之年指男女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错误,“豆蔻之年”指女子十三四岁的年龄。
故选A。
6.C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C.“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能”说法错误,此处的“六艺”是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儒家经典。
故选C。
7.B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化文学常识的能力。
B.“在两汉诸子散文中”错误,应是先秦诸子散文。
故选B。
8.B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掌握典故、文学常识的能力。
B.“表明了曹操远大的志向”错误,表明了曹操要像“山”“海”一样接纳贤才。
故选B。
9.C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A.“一句话后面的停顿为读,一句话中间短暂的停顿为句”错误,句是语意完整的一小段,读是句中的语意未完、语气可停的更小的一段。
B. “后《易》失传”错误,应该是《乐》已失传,剩余五部即《诗经》《尚书》《易经》《礼记》《春秋》。
D. “古代称跨出一脚为‘步’,跨出两脚为‘跬’”错误,选项说反了,“跬”,行走时两脚之间的距离,等于现在所说的一步、古人所说的半步;“步”,古人说一步,指左右脚都向前迈一次的距离,等于现在的两步。
故选C。
10.A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常识的能力
B.“易安居士”是李清照的号,白居易晚年号“香山居士”。
C.“他的诗被称为‘诗圣’”错,应是杜甫被称为“诗圣”。
D.“以‘行’命名的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错,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为近体诗,并非歌行体。
故选A。
11.C
【详解】
本题考察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
C.“被视为宋代婉约派的代表”错误。严格来说,陆游集豪放婉约于一身,他有不少词写得清丽缠绵,真挚动人,与宋词中的婉约派比较接近;而有些词常常抒发着深沉的人生感受,或寄寓着高超的襟怀,或寓意深刻,又和苏轼比较接近。最能体现陆游的身世经历和个性特色的,是慷慨雄浑、荡漾着爱国激情的词作,风格与辛弃疾比较接近。但陆游词亦因风格多样而未能熔炼成独特的个性,有集众家之长、 “而皆不能造其极”之感。
故选C。
12.C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C.“职位在‘令尹’之上,左徒相当于后世的‘丞相’”错,“左徒”次于“令尹”,“令尹”相当于楚国的“丞相”。
故选C。
13.C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C.“《战国策》是一部编年体史书”错误。《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
故选C。
14.D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A.“为我填一阕词”说法错误。词始于隋唐,至宋代达到顶峰。项羽生活在秦朝末年,当时还没有词这种文体。
B.“倘能得诸葛亮先生帮助”说法错误。古人为表示礼貌,不直呼其名,此处应为“倘能得诸葛先生帮助”。
C.“此番你虽蒙冤右迁九江郡司马”说法错误。此处是被贬职,应为“左迁”,升官为“右迁”。
故选D。
15.B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B.“宋代把它与《大学》《礼记》《孟子》合称‘四书’”错误,“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不包含《礼记》。
故选B。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