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周
高考冲刺·文化常识两日一练(1)
仁宗景祐元年冬十月,除范仲淹为礼部员外郎……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元年,第一年,有时指帝王即位第一年,文中指以景祐为年号的第一年。
B. 礼部,官署名,北周开始设置,是六部之一,主管礼仪、财政、学校等事宜。
C. 馆阁,宋朝时有昭文馆、史馆、集贤馆,又有龙图阁、天章阁等,统称馆阁。
D. 台谏,对御史和谏官的泛称。台指御史,专司纠弹;谏指谏官,职掌建言。
(晋武帝泰始)五年春二月,帝有灭吴之志,以尚书左仆射羊祜都督荆州诸军事,镇襄阳。祜绥怀远近,甚得江、汉之心,与吴人开布大信,降者欲去皆听之,减戍逻之卒,以垦田八百余顷。其始至也,军无百日之粮,及其季年,乃有十年之积。祜在军,常轻裘缓带,身不被甲,铃阁之下,侍卫不过十数人。初,广汉太守弘农王溶为羊祜参军,祜深知之。祜兄子暨白:“溶为人志大奢侈,不可专任,宜有以裁之。”祜曰:“溶有大才,将以济其所欲,必可用也。”更转为车骑从事中郎。潜在益州,明立威信,蛮夷多归附之。俄迁大司农,时帝与羊祜阴谋伐吴,祜以为伐吴宜藉上流之势,密表留溶,复为益州刺史,使治水军。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仆射,秦代始设官职,因秦重武以善射者掌事而命名;文中指尚书省的次官。
B.季年,文中指第四年,古人用伯、仲、叔、季表示兄弟排行,“季”指第四。
C.阴谋,文中指晋武帝与羊祜暗中谋划;现多用作名词,指暗中做坏事的计谋。
D.辇,用人力推挽的车,秦以后唯天子才能乘辇;文中让羊祜乘辇是一种礼遇。
3.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贞观,唐太宗(李世民)庙号,庙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B.万乘,古时天子地方千里,能出兵车万辆,因此以“万乘”指天子、帝王。
C.公卿,指三公九卿,“公”是周代封爵之首,“卿”是古时高级长官或爵位。
D.手诏,指皇帝亲笔写的命令,古时有御笔手诏的说法,象征着帝王的恩赐。
4.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宗,庙号名。古代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并追尊以名号,如某祖、某宗。
B.朕,第一人称代词。秦始皇以后成为皇帝专用的自称,皇太后临朝听政也自称朕。
C.蒸民,众民,百姓,如《诗经》:“天生烝民,其命匪谌。”“烝”的意思是众、多。
D.斛,量器名,容三斗。又是容量单位,如《汉书》:“关中大饥,米斛万钱,人相食。”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神道碑,立于墓道前记载死者生平事迹的石碑,也指刻于墓碑上的碑文。
B.讳,名讳。古人说话作文时为了避讳,不直称君王或尊长的名、字和号。
C.赐三品服,文中指给未及三品的欧阳修赐予三品官服,以示皇帝的恩宠。
D.太子太师,即太子的老师。后多为虚衔无实职,可用于追赠死去的重臣。
1.B 2. B
3. A(贞观是唐太宗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4..D 【解析】一斛是十斗,不是三斗。 5.B
高考冲刺·文化常识两日一练(2)
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秋七月壬寅,帝御龙舟东征。满宠募壮士焚吴攻具。又吴吏士多疾病。帝未至数百里,疑兵先至,吴主始谓帝不能出,闻大军至,遂遁。
A.上疏,臣子向帝王进呈奏章,专用于谏议君王纠正为政过失。
B.尚书,初为宫中掌管文书的官员,隋唐以后多为六部的长官。
C.襄阳,是汉江流域的重要城市,为古代兵家常争的军事要地。
D.壬寅,古人用干支表示年、月、日、时的序号,此处为纪日。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字,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字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名是举行冠礼后才起的。
B.赴阙,意为入朝陛见皇帝。"阙"本指皇宫门前两侧的高台,泛指帝王居所。
C.幸,指封建帝王到达某地。如《阿房宫赋》中有"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D.都指挥使,官职名.五代始用作统兵将领之称。后代多有设置,但名称有异。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通“纵”,即“合纵”,是战国时期六国合力抵抗强秦的策略。与之相对的策略是“连横”。
B.宾客,这里指贵族的门客、策士等。与“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中的“宾客”意思相同。
C.社稷,古代帝王、诸侯所祭的谷神叫“社”,土神叫“稷”,后来就以“社稷”代表国家。
D.五刑,中国古代五种主要刑罚的统称。先秦以前的五刑是指墨、劓、剕、宫、大辟。腰斩属于大辟之刑。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士,是通过了殿试可被授予官职的人。明清时君主通过殿试对贡士进行选拔淘汰,以此臻选人才。
B.僭,本义为超越本分,古代指地位在下的冒用在上的名义、礼仪和器物等。“僭位”指越分窃据上位。
C.宗庙, 是天子或诸侯祭祀祖先的场所。据礼制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不设庙。
D.台谏,台官与谏官的合称。宋时以专司纠弹的御史为台官,以职掌建言的给事中、谏议大夫等为谏官。
……良玉自统精卒三千赴之,所过秋毫无犯,诏加二品服,即予封诰。兵部尚书张鹤鸣奏:“浑河血战,首功数千。实石柱、酉阳二土司功,邦屏既殁,良玉身督精兵三千抵榆关。上急公家难,下复私门仇、气甚壮。宜录邦屏子,进民屏官。”乃赠邦屏都督佥事,赐世荫,民屏进都司佥书。
5.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品服,封建时代官吏所穿的公服、以颜色、形制、质地等的不同来表示等级。
B.首功,字面意义是第一等功劳,文中张鹤鸣用此来肯定石硅、酉阳二土司功。
C.土司,字面意义是士官、土酉,职位世袭,可有一定规模私人武装维护统治,
D.崇祯,是明思宗朱田检的年号,崇祯是明朝作为大一统王朝的最后一个年号。
1. A(“上疏”并非专用于谏议君王纠正为政过失,古文中常见“上疏乞骸骨”可证。)
2.A(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成年时举行冠礼后才起的。)
3.C 4.A(殿试,明清时不淘汰,只按成绩给考生排名。)
5.B
高考冲刺·文化常识两日一练(3)
……山东群盗,缘兹聚结。臣以边尘暂起,不足为忧,中土不安,此为大事。……(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突厥叛唐》)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戊寅,中国古代以十大天干与十二地支配合来纪年、月、日;戊属于地支,寅属于天干。
B.监军使,安史之乱发生后,唐政府为加强对藩镇的控制,向各地藩镇派驻监军的最高长官。
C.山东,战国、秦汉时称崤山或华山以东地区,本文中的“山东”指的是崤山以东地区。
D.簪笏,冠簪和手板,古代臣子上朝向皇帝奏事时执笏簪笔即谓“簪笏”;文中指代官吏。
……明年春,诏执金吾李将军驰传出守之。……乃召诸将谓曰:“吾旦夕望气,其状有寇,谨备之。”……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驰传,古代驿站用四匹中等马拉的车,文中指驾着传驿的马车快速奔驰。
B.乙巳,“乙”属天干,“巳”属地支,干支结合以记年月日,此处记日。
C.望气,可指远望动静或气势;这里指为进行秘密活动者守望,观察动静。
D.蚩尤,与黄帝、炎帝合称为“中华三祖”,因骁勇善战被尊为“战神”。
3.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司马是古代重要军职,汉武帝时置大司马;隋唐以后,司马为兵部尚书的别称。
B. 崩指帝王或王后死去,周代称诸侯死为薨,士人死称为不禄,卿大夫死称为“卒”。
C. 大鸿胪是中国古代朝廷掌管诸侯及藩属国事务官职,秦及汉初为九卿之一。
D. 迁,古代指官职的升迁、改任或降职。文中“迁长水校尉”中的“迁”指升职。“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张衡传》)中的“再迁”指第二次升迁。
4.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朝贡,又称进贡,是地方臣服于中央统治者或属国臣服于宗主国的表示。
B.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时,行冠礼以示成年,因体犹未壮,故称“弱冠”。
C.太宗,李世民的庙号,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
D.《诗》,即《诗经》,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分风、雅、颂三部分。
5.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辅,汉代指治理京城及附近地区的三位官员,也指三位官员管辖的地区。
B.夷狄,古代分别指东方和北方的部族,文中泛称华夏族之外的其他部族。
C.辔策,用以御马的缰绳和马鞭,虞诩以此代指马匹,向太守请求兵马支援。
D.掾史,汉代指中央和各州县设置的分曹治事的属官,一般由长官自行辟举。
1.A 【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戊属于地支,寅属于天干” 错。在中国传统历法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称为十大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被称为十二地支。两者按固定的顺序互相配合,组成了干支纪法。故戊属于天干,寅属于地支。
2. C(望气,中国古代方士的一种占候术,望云气以观吉凶征兆。)
3.D
4.D(《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主义文学的源头)
5.C“辔策”喻指控制的工具,文中是请求太守放松约束,让自己放手对付叛匪)
第二周
高考冲刺·文化常识两日一练(4)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和亲,指封建王朝利用婚姻关系与边疆各族统治者结亲和好,如昭君出塞。
B.质子,指古代派往敌方或他国去的人质,多为王子或世子等出身贵族的人。
C.从事,官名,汉刺史的佐吏。汉以后,也指称三公及州郡长官自辟的属僚。
D.北虏,古代对北方匈奴等少数民族的蔑称,类似的还有东夷、西蛮、南戎。
……十月丙寅,回纥吐蕃合兵围泾阳……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丙寅,天干地支的组合,古代可用它来纪年、月、日、时等,文中是用来纪年。
B.天可汗,唐代我国西北少数民族为表达对唐太宗的拥戴,尊奉他为“天可汗”。
C.捐馆,“捐”指放弃,“馆”指官邸,“捐馆”是官员去世的比较委婉的说法。
D.畿甸,“畿”指靠近国都的地方,“甸”指郊外,“畿甸”指京都及附近地区。
3.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计,明清两代考核外官的制度,通常每三年举行一次。
B.丁内艰,丧制名,子遭父丧或承重孙遭祖父丧,皆称丁内艰。
C.给事中,明代时监察六部诸司,弹劾百官,与御史互为补充。
D.乡勇,即乡兵,为临时招募的辅助部队,属地方武装。
4.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申,古代干支纪日法,以十二天干和十地支两两相配,也可用于纪年纪月。
B.卜,古人用火灼龟甲,观其裂纹以推测吉凶。后亦指用其他方法预测吉凶。
C.郡,古代的行政区域名。在春秋以前,县大于郡;到了战国以后,郡大于县。
D.鸾,传说中凤凰一类的神鸟。常常"鸾凤"合称,喻指贤人俊士、美人、夫妇。
……夏,四月,甲辰,帝崩于长乐宫……
5.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指当时的儒家经典著作《诗经》,陆生希望高帝接受儒家学说以治国理政。
B.适,通“嫡”,是正妻所生长子。嫡长子继承制是古代宗法制度最基本的一项原则。
C.三尺,在文中代指剑。周朝规定佩剑分为上、中、下三种形制,上制之剑长约三尺。
D.甲辰,甲为天干的首位,辰为地支的第五位,干支相配以纪年月日,在文中为纪日。
1.A 解析: “诸子百家”应是先秦时期学术派别的总称, “影响最深远”的派别中,应是“儒、道、法”三家。
2.A(“丙寅”一词是干支纪日)
3.B
4.A解析:“十二天干和十地支”表述错误,应为“十天干和十二地支”。
5.A 【解析】《诗》在汉高祖刘邦时代还不是儒家经典,在汉武帝时才被奉为儒家经典,故陆生也不是让高帝接受儒家学说。
高考冲刺·文化常识两日一练(5)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顼是( )
A.养老礼,古代对德高望重的老者按时饷以酒食而敬礼之的礼节:古代国君最隆重的尊老礼仪是三老五更礼。
B.阼阶,古时堂下有阶,右为宾阶,左为阼阶,“阼,东阶所以答酢宾客也”,是主人接待宾客所站的台阶。
C.冠带,本指帽子和腰带,古代把戴帽子、束腰带作为文明的标志,借指缙绅、官吏和士族。
D.少牢,指的是旧时祭礼的牺牲,用牛、羊二牲畜的叫少牢,除此之外,还有牛、羊、猪三牲全各的太牢。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辟,汉代高级官员任用属官的一种制度。有公府辟除和州郡辟除两种方式。
B. 封建,即封邦建国。古代君主把嚼位、土地分封给宗室或功臣以建立邦国。
C. 弃市,古代死刑的一种。就是在闹市对犯人执行死刑,以示为大众所鄙弃。
D. 扬班,即扬雄和班超。他们二人均长于辞赋,兼擅修史,故得以并称于世。
3. 下列关于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黥,又名为墨黥,是一种在人脸上刺字并涂墨的刑罚,文中指防止士兵逃跑的措施。
B.皇后,又称椒房、坤极、梓童,是皇帝的正妻,统摄六宫,母仪天下,地位极显赫。
C.太保,古代三公之一,职位次于太傅;亦指辅导太子的太子太保,与太尉共掌兵权。
D.蓍筮,指古人用着草占卜吉凶以便趋利而避害,如《氓》中“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密自恃兵强,欲为盟主,己巳,使祖君彦复书曰……
4.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己巳,此处为天干纪日,其中“己”为天干之一,“巳”为地支之一。
B.商辛,指商朝末代君主纣王,在牧野之战中被周武王率军击败而死。
C.禾,本义指谷子,即粟,此处为豆类的总称;“菽”则为稻类的总称。
D.散官,是古代表示官员等级的称号,虽有官名而无实际职事。
……初,上自东都还,李林甫知上厌巡幸,乃与牛仙客谋增近道粟赋及和籴以实关中,数年,蓄积稍丰。……
5.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书令,古代官职名。隋唐时中书令与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俱为宰相。
B..巡幸,本指帝王巡视各地,此处指唐玄宗带领中央政府移驾洛阳处理政务。
C.顿首,作排点头,古代的一种交际礼仪,也用于书信、表奏的首尾以示恭敬。
D.我国古代擅一昼夜分为干二时辰,对应十二地支,已时是上午9时至 11时。
1.D(少牢,指的是用猪和羊来祭祀。)
2.D.“扬班,即扬雄和班超”错误。扬班,应为扬雄和班固,他们二人均长于辞赋,但只有班固擅长修史。
3.C(“与太尉共掌兵权”错)
4.C【解析】“禾”为谷类的总称,“菽”则为豆类的总称。
5.C(顿首,叩头,以头叩地而拜,古代“九拜”之一。)
高考冲刺·文化常识两日一练(6)
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史官名,春秋时掌管记载史事、编写史书、起草文书,兼管国家典籍和天文历法等。
B.简战国至魏晋的书写材料,是削制成的狭长竹片或木片,竹片称简,木片称牍或札。
C.三版版,古代筑土墙用的夹墙板,古时一般以高二尺、长八尺为一版,三版为六尺高。
D.骖乘古代乘车尚右,驭者居中,骖乘即左边陪乘者,战时称"车左",平时称"骖乘"。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太祖,庙号。古时称呼皇帝可以称其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也可以称谥号,如汉成帝、晋武帝等,还可以称年号,如崇祯皇帝、光绪皇帝等。
B. 侯,封建爵位之一,封建爵位有五等,从高到低依次为“公、侯、伯、子、男”。
C. 昭穆,指的是在古代宗法制度中,依照“长幼”、“尊卑”等标准排列的左右次序。
D. 纪,记年代方式,古称10年为一纪,今一世纪指100年,文中“二纪”指20年。
……上知之,每见人奏事,必假以辞色,冀闻规谏。尝谓公卿曰……
3.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公卿,“三公九卿”的简称,夏朝始设;周代沿用,“公”为封爵之首。文中泛指朝中的高官。
B.炀帝,文中指杨广,“炀”为其谥号,谥号是古代帝王、诸侯、大臣等死后朝廷给予的褒扬性称号。
C.山东,古地区名。战国、秦、汉时称崤山以东为山东,北魏、隋、唐以后称太行山以东为山东。
D.六国,指战国时期除秦国以外的齐国、楚国、燕国、韩国、赵国、魏国,与秦国并称为战国七雄。
4.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朔,即朔日,我国农历中朔日指每月的初一,晦日为每月的三十。
B.国公,中国古代封爵名,北周始置国公一爵,后世多有所沿用。
C.驻跸,跸泛指帝王出行的车驾,驻跸指帝王出行时沿途停留暂住。
D.壬午,干支纪日法,《项脊轩志》中"三五之夜"纪日法与此不同。
5.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壬申,壬为天干第九位,申为地支第九位,古人常用干支相配之法来纪年月日,文中是纪日。
B.御史,原为史官,后为监察性质的官职,主要职能为监督军政要务,正风肃纪,纠劾不法等。
C.加,在原来官衔上增加某种荣衔,可表示官职升迁,表示官职升迁的词还有擢、拔、举、迁、陟等。
D.起居注,是我国古代帝王的言行录,是撰修国史的基本材料之一;也指记录帝王言行的职官。
1.D [骖乘:古代乘车,尊者居左,陪乘居右,负责护卫。战时称“车右”,平时称“骖乘”。]
2.D.“10年为一纪”“文中‘二纪’指20年”错误。古称12年为一纪,文中“二纪”指24年。
3. B(B项中“谥号是古代帝王、诸侯、大臣等死后朝廷给予的褒扬性称号”的表述不准确,谥号是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大臣去世后由朝延给予的“评定性称号”,而非只是“褒扬性称号”,“炀帝”就不是一个褒扬性的称号;另外,谥号自汉代以后也有民间的“私谥”,并非仅由“朝廷给予”。)
4. A("晦日为每月的三十"错误,晦日为每月的最后一天,农历小月二十力天,大月三十天。)
5.C【解析】"举"举荐,表授予官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