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黄金训练卷(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届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黄金训练卷(Word版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05 18:58: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2届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黄金训练卷(4)
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与刘将军杜文学晚登西城
高启①
木落悲南国,城高见北辰。
飘零犹有客,经济岂无人。
鸟②过风生翼,龙归雨在鳞。
相期俱努力,天地正烽尘。
【注】①高启:元末明初人。诗题中刘将军和杜文学是他的好友。②鸟:大鹏鸟。《庄子 逍遥游》中有“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诗人和朋友晚登西城,触目所及,树木凋零,仰望夜空,北辰闪烁,不禁悲从中来。
B.颔联中诗人写自己客居他乡飘零江湖,不禁悲叹:偌大天下竟然没有一个经世济民、治国安邦的人才。
C.颈联中“生”字生动传神,好像鹏鸟借助风力才长出了翅膀,突出了风对鹏鸟展翅飞翔的重要意义。
D.尾联和首联遥相呼应,情绪一改悲伤为豪迈健壮,语言平实,感情真挚,于沉郁中见昂扬。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概括。
2.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问题。
嗅梅
无尽藏
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陇头云。
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首诗中“尽日”交代了寻春心情的急切和行动的持久,“踏遍陇头云”用夸张手法表现出寻春的艰辛。
B.第一首诗“笑”字意味丰厚,既有对自己艰苦寻春而不见春的暗笑,也有对归来后感受到春就在身边的自得。
C.第二首诗情感富有变化:诗人因寻春不得而惋惜和遗憾,因看到大林寺桃花盛开而惊异,因发现春景尚在而欣喜。
D.两首诗语言华丽,构思精巧,立意新颖,既富有情趣,又包含深刻哲理,读来耐人寻味,感觉耳目一新。
2.两首诗蕴含的哲理有何异同之处?请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题。
菩萨蛮·春风试手先梅蕊
赵令畤
春风试手先梅蕊,頩姿冷艳明沙水。不受众芳知,端须月与期。
清香闲自远,先向钗头见。雪后燕瑶池,人间第一枝。
注:頩(pīng):光润而美的样子。端须:只该。瑶池:相传为西王母居住的仙境。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起句奇绝。“试手”二字采用拟人的手法,写春风独钟情于梅花,暗含对梅花的赞颂。
B.上片第三、四句先扬后抑。第三句削弱了梅花孤高的气势,隐含一丝落魄的哀伤;第四句则把梅花之清高孤绝与月亮相匹配。
C.下片第一、二句写梅花的幽香。正因为花香清雅而幽远,女子便纷纷把梅花装饰在头发上,一个“先”字强调了它与“众芳”的区别。
D.整首词始终围绕梅花来写,赞誉梅花的品格。词人一生仕途坎坷,以梅花自喻,寄托自己深沉的感情。
2.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作者是怎样表现梅花清幽高洁孤绝的特点的。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题。
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
杜甫
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
此时对雪遥相忆,送客逢春可自由?
幸不折来伤岁幕,若为看去乱乡愁。
江边一树垂垂发,朝夕催人自白头。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赞美裴迪的咏早梅诗,把裴迪在蜀州咏梅和何逊在扬州咏梅相比,是对裴迪雅兴和诗才的称许。
B.早梅开花在岁末春前,它能使人感到岁月无情、老之易至,又能撩人乡愁,故杜甫说“幸不折来”。
C.前两联就着一个“忆”字感谢故人对自己的思念,后两联围绕一个“愁”字抒写诗人自己的情怀。
D.诗人从遥想裴迪逢早梅时的心事转到对裴诗的称赞,再过渡到自己的感受,全诗脉络顺畅自然。
2.明代王世贞评此诗“古今咏梅第一”,但此诗重点不在咏物而在抒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这首诗的思想感情。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1.B
2.①对天下战乱频仍、时局动荡的忧伤。②对朋友出众才能的赞美。③对友人救世济民的勉励和自勉。
解析:1.B.“不禁悲叹……”错误,此处运用反问,暗指刘、杜二位友人就是经世济民、治国安邦的人才。
2.作者生活在元未明初,首联写与友人同登西城,眺望到秋天萧条之景,草木零落,众星拱卫北斗,想到现在祖国大好河山满目疮痍,不禁悲从中来,流露出对天下战乱频仍、时局动荡的忧伤。颔联后句“经济岂无人”“采用反问的句式,说治理国家怎会没有人才呢?刘将军和杜文学就是这样经世济国的人才,这是对朋友出众才能的赞美。尾联说我们相约一起努力,收拾这个烽火连天的局面,说明诗人与友人都是有抱负之人,既是自勉,也是对友人救世济民的勉励。
2.答案:1.D
2.相同哲理:有些东西苦苦追寻未必能得到,却往往于不经意时能够获得。不同哲理:第一首:美好的东西往往就在身边,关键是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或:人们历经千辛万苦、梦寐以求的东西往往是原本拥有而未加珍惜的)第二首:人生难免遭遇挫折与失败,只要理想信念不倒,就可能迎来美好的明天。(或:事物千差万别,我们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可一刀切)
解析:1.D.“两首诗语言华丽”错误,由第一首诗“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春在枝头已十分”和第二首诗“芳菲尽”“桃花始盛开”“不知转入此中来”等语句可知,两首诗写“花”和人的活动用语自然朴实,明白如话,所以应为“语言朴素”。
2.第一首诗“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两句的意思是诗人寻春不得,兴尽而归,哪知道笑拈梅花而嗅,才发现春在枝头已经盎然十分——春天竟在自家的门庭内!第二首诗“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的意思是诗人想到自己曾因为惜春、恋春以至怨恨春去的无情,但谁知却是错怪了春,原来春并未归去,只不过像小孩子跟人捉迷藏一样,偷偷地躲到这块地方来罢了。由“已十分”和“不知”等词可知,两首诗都写了诗人苦苦追寻的东西却在不经意间得到。不同之处在于第一首诗写“归来”后发现,说明美好的事物就在身边,要善于发现或应该倍加珍惜;第二首诗写“长恨”表明作者经历了很多痛苦、挫折,“不知转入”恰恰说明没有放弃,只要不放弃美好的事物最终会得到。
3.答案:1.B
2.①通过直接描写梅花的外在来表现它的清高幽独。“ 姿”写梅花美丽的姿容,“冷艳”写花色,“清香”写花香,暗指它清幽高洁的气质。②通过环境的衬托来表现梅花的高洁。“明沙水”是梅花生长的环境,这冰清玉洁、一尘不染的环境,凸显了梅花的高洁。“雪后燕瑶池”一句想象瑰丽,瑶池高远华美,加上“雪后”修饰,营造出一种幽冷的氛围,烘托出梅花与众不同的气质和“仙姿”。③运用对比的手法来突出梅花的清高孤绝。上片第三、四句以梅花与百花对比,写梅花不能被其他花儿理解,却与高洁的月亮约定日期来做伴,突出了梅花的高洁。
解析:1.“先扬后抑”错误,此处应该是先抑后扬或欲扬先抑。陆游《卜算子 咏梅》曾写梅花“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梅花不愿与百花争艳却遭来百花的妒忌,把梅花写得极为美丽又清高孤绝。而此词的作者却说“不受众芳知”,梅花孤高的气势削减了,仿佛还有了一丝落魄的哀伤。然而这只是铺垫,是作者刻意地压抑感情,接着“端须”一句就开始高扬——梅花之清高孤绝唯有月亮能与之相配。这感情和气势已丝毫不让陆游之词。这种先抑后扬的写法,使全词结构显得很精致。
2.本题考查对小说语言的鉴赏和分析能力。解答时,总体把握小说语言风格,结合小说地域特征及小说主旨等分析。小说故事的背景是一个陕北的小山村儿,带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在文中具体表现为环境、人物语言、风土人情等。如原文第2段“那儿只有黄土,不见平坦的塬地”“全是一座座黄的山峁。树很少”点明了西北地区沟壑纵横,植被稀疏的地貌特征,原文第4段“陕北的清明前后爱刮风,天都是黄的,太阳白蒙蒙的,窑洞的窗纸被风沙打得‘唰啦啦’响”点明陕北具有风沙大的气候特征,窑洞是陕北的特色民居建筑。从人物语言看,小说多直接使用陕北当地的方言,如“‘白’发‘破’的音”“‘心儿’就是孩子的意思”“玄谎”“成天价”等极具地方特色的方言的使用能够激发读者阅读兴趣,《走西口》民歌歌词也反映了当地的历史与人民的生活。从风土人情看,根据原文第4段“陕北的风俗,清明节家家都蒸白馍,再穷也要蒸几个。白馍被染得红红绿绿的,老乡管那叫‘子推’,是为纪念春秋时期的介子推”以及第27段“乡亲们捎给我小米、绿豆、红枣儿、芝麻”表现了陕北人民淳朴,热情的性格特点。综合上述分析,整理得出答案。
4.答案:1.D
2.①首联把裴迪和自己推崇服膺的何逊相比,表达了对裴迪及其咏早梅诗的赞美之情。②颔联写裴迪送客逢春看到梅花想到自己,实际也写了自己对裴迪的思念之情、对故人相忆的感谢之情。③从颈联“伤岁暮”和尾联“朝夕催人自白头”,可以看出年华流逝、怀才不遇的失意之愁。④颈联“乱乡愁”表达了漂泊蜀地的思乡之愁。⑤全诗通过对自身境遇的描写,委婉透露出忧国忧民、伤时感事的愁绪。
解析:1.D.“诗人从遥想裴迪逢早梅时的心事转到对裴诗的称赞”错误,诗人在首联中赞美裴诗,后在领联中“对雪遥相忆”,即遥想裴迪逢早梅时的心事。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对诗歌从题目到诗句一句句进行梳理,看看作者如何在“咏梅”中寄寓情感。本诗句句不离“梅”,但咏梅状物不是目的,借梅表达情感才是写作重点。首联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二句赞美裴迪咏早梅诗:你在蜀州东亭看到梅花凌冬盛开,诗兴勃发,写出了如此动人的诗篇,倒像当年何逊在扬州咏梅那般高雅。这里把裴迪与何逊相比,是表示对裴迪和他来诗的赞美和推崇。颔联“此时对雪遥相忆,送客逢春可自由 ”二句上承“动诗兴,说在这样的时候,单是看到飞雪就会想起故人,思念不已,何况你去东亭送客,更何况又遭遇到那恼人的梅花,要你不想起我,不思念我,那怎么可能 这样遥领故人对自己的相忆,表达了对故人的深深谢忱和心心相印的情谊。颈联“幸不折来伤岁暮,若为看去乱乡愁。”早梅开花在岁末春前,它能使人感到岁月无情,老之易至,又能催人加倍思乡,渴望与亲人团聚。既有年华流逝之慨,也表达了漂泊蜀地的思乡之愁。尾联“江边一树垂垂发,朝夕催人自白头。"这两句是说:这一树梅花啊,如今也在渐渐地开放,好像朝朝暮暮催人老去,催得我早已白发满头了。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失意之愁。全诗通篇都以早梅伤愁立意,表达老去之愁,写自己年华老去,漂泊异乡,境遇悲凉,从而抒发失意之愁,思乡之愁,忆友之愁,最重要的当然还是忧国忧民伤时感世之愁,千愁百感,攒聚一身。